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6年第6期 第l9卷 (总B6期)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AINAN N0RMAL UNIVERSrrY No。620o6 GeneralNo.86 Vo1.19 (Social Sciences) 叙述的力量 论新时期小说流派的更迭与叙述方式的演变术 张朝丽 (天津商学院理学院,天津300400) 摘要: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小说成为一种鲜活生命力的艺术形式,随着“先锋派小说”、“意识流小说”、“新感 觉小说”、“新写实小说”等小说流派的出现,小说的叙述方式也在不断演变。从刘索拉、马原、余华的叙述方式的革 命,到王蒙小说内心独白、时 颠倒的叙述流动,到莫言感觉化、体验化的叙述狂欢,到方方、池莉、刘震云叙述低调的 感伤……小说叙述结构的辐射、叙述语言的弹性和张力。叙述线条的多样性、叙述节奏的复合性,形成了一种强大的 力量,使小说的审美格局在不断变化,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也在不断扩展。 关键词:新时期小说.,j、说流派;叙述方式;叙述的力量 中圈分类号:I 206.7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672-223X(2006)一06一OO44-06 进入2o世纪以来,小说愈来愈成为一种伟大的、具 言实验、生存状态三个方面的探索发展。同时。韩东、毕 有广泛群众性和鲜活生命力的艺术形式。2O世纪初,新 飞宇、东西、王小波等也以他们独特的存在价值被读者赏 小说即作为“小说界之革命”的实绩,崛起于我国文坛。 识。1985年刘索拉在中国的头号文学期刊《人民文学》 继而,五四新文学运动以鲁迅先生为首,开启了一个以人 的觉醒为主旨的群星闪耀的现代小说的辉煌时期,以后 发表中篇小说《你别无选择》。当时为先锋派情结左右的 把这篇小说指认为真正的“中国新时期先锋 的柏年代文学,十七年文学,也都各有其丰厚成果。在 中国文学界, 。然而,它无疑是一部真正的后现代小说。 最近的20年间,我国小说创作的审美意识形态发生了剧 派的代表作”烈变化,在审美的功能上,在把握生活的方式上,在叙述 因为它不是在煽动而是开始消解现代主义的无限扩张的 它叙述的不是自我主动承担而是别无选择地 策略和语言运用上。在风格样式上,都出现了多种可能性 自我意识,和实践性。 ̄/g/Jx说流派而言,出现了“先锋派小说”、“意 被动承受当时全社会倡导的“无限发展”的压力。更为关 识流,J、i兑”、“新感觉,J蜕”、“新写实小说”……这些流派 键的是,当它把一群音乐学院的“8O年代新一代”大学生 它毫 的递次更迭,标志着中国小说进入了一个异常繁荣的时 的“个人奋斗”展示为令人心寒的尔虞我诈的同时,期,也标志着当代小说家叙述意识觉醒,小说叙述方式发 不留情地指认了“进取”的根本性的无意义——它是一个 生着极大变化。随着新的流派和新的叙事方式的出现, 一无论成败、无情循环的“功能怪圈”。当时,中国社会的改 革开放刚露出冰山一角,风华正茂、身心健康的作曲系学 生李鸣就感到“累了”、“认为自己有病”,要求退学。退 学不成,他就躲进宿舍,终日躺在蚊帐里,在琢磨自己有 大批优秀的作家作品不断涌现,使得新时期文学呈现 ● 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壮丽景观。 一病中消度时光。“自从李鸣躲进宿舍不打算再去琴房,他 8o年代中期到90年代,文坛上被一股凌厉而又现实 给自己找了很多理由。其中最大的理由是他觉得自己生 ‘另外。 的文风包围,先锋小说从此走入人们的记忆。刘索拉、格 了病。病症之一是身体太健康、神经太健全。”非、孙甘露、余华的作品代表了先锋小说在叙事革命、语 这部小说像—篇随波逐流、零散无章的记叙文,一群青年 基金项目:本史系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资助项目“八十年代与九十年代中国小说创作之比较”成果。 项目号:TJ03一YW2009 “先锋派小说”——叙述的革命 收稿日期:2006—07—18 作者简介:张朝丽(1962一),女,福建福州人,天津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文学与文化研究。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当我写作《世事如烟》时,其结构已经放弃了 学生似是而非地活动在随意散漫的文字中。这种结构形 破坏。”[使 式对于刚刚适应现代派小说的读者也多少提出了阅读挑 对事实框架的模仿。表面上看为了表现更多的事实,我采用了并置、错位 战。但是,它正好符合“经典”后现代的叙事模式,即“无 其世界能够尽可能呈现纷繁的状态,的结构方式。但实质上,我有关世界结构的思考已经确 主题、无情节、无人物”。 《你别无选择》式的虚无感对于当时中国人的生活经 立。”【3 后期主要以中长篇以主,虽然“死亡”仍然是一大 人的生存状态仍然是主要的表现内容。极端化的处 验是一种想象性的虚构。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这种虚 主题,但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了很大变 无感并没有现实的土壤。它不仅不是普遍的。相反是非 理方式仍然不时出现,描写的内容从虚拟的现 常独特的;不仅不是生活贫乏的表现。反而是生活优越的 化。叙述风格从暴躁变为平静,奢侈。想一想这批8O年代初期音乐学院的大学生,当时 实逼近生活的真实,以随和的民间姿态呈现出一种淡泊 是作为天之骄子走进大学殿堂的。与被拒绝于大学校门 而坚毅的内在力量。是作者用“世俗”的方法表达的“哲 之外的更多的同龄人相比,他们是命运的宠儿。李鸣主 动要求退学,并不是因为智力问蹶、经济问题、家庭问题 ——没有任何外在压力迫使他退学。“有才能,有气质, 富于乐感。这是一位老师对他的评语。可他就是想退 学。”… 在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文化语境中,李鸣式的虚 无感是高贵而奢侈的。它首先标志了一个特殊群体所享 受的超前的精神富裕,其次是这种超前的精神富裕包含 和启示了未来的无意义存在。正因为它预示了一个“前 进的方向”而不是一个“现实的困境”,《你别无选择》被 当时的评论误读为一个真正“中国新时期的先锋派”文 本。 马原和余华是真正意义上“先锋派”作家。马原 1982年从辽宁大学毕业届便前往西藏工作近七年,这段 生活给他带来了《拉萨河女神》、《冈底斯的诱惑》等中国 先锋小说的开山之作。马原给当代中国文坛带来的最大 贡献是“把形式探索推向极致”,他采用独特的叙述手法, 将一些没有因果关系的事件串连起来,形成复杂奇特的 结构,被称为“马原式的叙事圈套”。这一著名的“叙事 圈套”开创了中国小说界“以形式为内容”的风气,影响 了一大批年轻作者,并引发了当代汉语小说的一场先锋 革命。 余华是同时代作家中写作字数最少、废品也最少的 作家之一,同时还是给中国当代文学带来真正变化的少 数几个作家之一。他的小说创作以1991年底第一部长篇 小说《呼喊与细雨》发表为界,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 期。前期以中短篇小说为主,在小说的结构、语言和叙述 方式等方面都带有很强的实验性,以人的罪恶、暴力和死 亡作为主要描写对象,用极其冷酷的笔调揭示人性丑陋 阴暗的角落,处处透着怪异奇特的气息,又有非凡的想象 力,客观的叙述语言和跌宕恐怖的情节形成鲜明的对比, 对人的生存的异化状况有着特殊的敏感,给人以强烈的 震撼。他自己说:“从《十八岁出门远行》到《现实一种》 时期的作品,其结构大体上是对事实框架的模仿,情节段 落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递进、连接的关系,……那时期作 品体现我有关世界结构的一个重要标志,便是对常理的 学”思想。“活着”正是余华的“存在哲学”的核心。余华 与当代其他许多作家的重要区别,就在于他有思想而且 是大体上成体系的哲学思想的。相比之下,《活着》虽然 比《呼喊与细雨》更加放松,即使是一次次地面对死亡,也 不再采取“以暴还暴”的方式,但也还只是“逆来顺受”而 已。最后,作者采用让主人公福贵以自己的名字给陪伴 自己一生的牛“命名”的方式,宣告了自己对世界的看法。 而《许三观卖血记》则在《活着》“温和”的基调上,增加了 更多的亮色,把一出人生的悲剧变成了喜剧,甚至走向了 “幽默”,这与早期余华的作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达到 了“笑看人生”的崇高境界。 先锋派的贡献,一是尽可能地拓展了小说的功能和 表现力。“先锋派”使小说的艺术形式变得灵活多样。小 说诗意化、情绪化、散文化、哲理化、寓言化,先锋派打破 了传统小说文体规范的完整性,当代小说似乎无所不能 又无所不包。二是强化了自我感觉与语言风格。“先锋 小说”的独特感觉并不仅仅在于攫取那些奇怪的主题或 题材,也不只是表现在叙述方式上,最主要的在于接近物 象的特殊感觉方式,这种特殊的感觉方式用语言的形式 表现出来,就是独特的语言风格。在这里,语言与感觉是 同等重要的。例如余华无限切近对象的那种语言与感觉 所处的临界状态;北村的那种缓慢向前推移的蠕动状态; 苏童的那种纯净如水明朗俊逸的情境;格非的优美俊秀 的抒情意味;孙甘露的冗长的类似古代骈文的清词丽句 等等,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显然,其语言句法最重 要的特征在于:酷爱而擅长使用“像……”的比喻结构。 三是注重叙事策略。强调的是在整个叙事中起决定作用 的“策略”,例如苏童运用的“叙事动机”和格非的“叙事 空缺”。四是多用反讽与对“自我”的怀疑。五是借鉴后 现代主义。“先锋小说”处理那些幻想、暴力、死亡等等特 殊主题的方式,破除传统小说的文体规范界线、语言的大 规模泛滥、在生存态度上反理念而认同不完整性、拒绝超 越性等等,都显示了后现代主义的典型特征。 二“意识流小说”——叙述的河流 “意识流文学”是加世纪初兴起于西方,随后被东、 45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西方作家广泛地运用着(包括在小说、诗歌、戏剧、摄影、 的喇叭声歌声”等等外界动静又使他意识的焦点定于外 电影等领域的广泛运用)的一种创作方法。作为一种文 部事物。《布礼》虽然也追随着心灵流移所可能的内部结 学流派,它主要指流行于20世纪20至40年代的英、法、 美诸国的一种小说流派。“意识流”这一术语最早是由美 构或方式,但都是在明确目的统率下和理性思维控制下, 剔除掉与中心无关的潜意识或其它意识的流露的叙述, 国哲学家兼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于2o世纪初提出来 不像西方意识流小说,强调把周围环境中纷至踏来的各 的,随后便被借用到了文学领域。 种声色调所引起的多种感受包括瞬间闪念、浮想幻觉、潜 20世纪中国文学曾受到西方意识流理论和创作的影 意识等都展现在文本中。《布礼》不仅仅停留在生理本能 响,特别是王蒙等人在小说创作中首先借鉴了“意识流” 基础上,其中自由联想所及内容基本上都是围绕着钟亦 写法。他的小说《布礼》,主要以“内聚焦”的方式展露三 成所经历的这种重大人生变故,也是当时人们最敏感的 十年颠簸岁月中的心路历程,小说形式独特,特别是时间 现实问题和时代的聚焦点展开,表现出作者借小说对社 片断式结构安排,“年代不详”章节的出现,“灰影子”的 设置等等。使之与西方意识流小说既有其相似地方,更有 其独特之处。《布礼》整个文本好像是由一篇篇不同时间 段的片断,随便组合起来的杂乱无序的日记体小说。时 而描述遥远的过去,时而又回到眼前的现实,时而是内心 深刻剖析,时而又是对场景细致刻画。其实是沿着主人 公——钟亦成的内心活动,采用“内聚焦”发散性思维方 式进行叙述,作品在叙述中带有西方意识流小说的主观 随意性和自由性。作者在安排这些散乱片断时,是处处 让作者积极进入作品,并且统率于钟亦成“中国如果要枪 毙一批右派,如果需要枪毙我,我引颈受戮,绝无怨 言!”HJ髓——内心深处对党充满必胜信念之下,使这些片 断组合成有机摧体。《布礼》也强调描写人物内,Li、对客观 世界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印象或感受,甚至是与合理的 客观世界完全相悖的反常感受。《布礼》开头的第一小 节,这是一个“奇热的天气”,温度高达摄氏39度,“桌 子”、“墙壁”、“床栏杆”是“温吞吞”的,“石头和铁器”是 烫手的。而在钟亦成的感觉中却是令人“畏寒发抖、颜面 青白、嘴唇褐紫、捂上双层棉被也暖和不过来的温度”。 这种看似荒谬的主观感受,我们决不会否认它在意识中 的真实性,也正因为这强烈的真实感,一下子抓住我们的 心,引起向下读的兴趣。又如钟亦成看到自己简简单单 的四句诗竞被“评论新星”做出吓死人的分析,出乎意料 的强烈恐怖感还使他“听见了自己的骨渣声,那评论新星 正把他卷巴卷巴放到嘴里,正在用门齿犬齿和臼齿把他 嚼得咯吱咯吱作响”o[4]72自由联想这一心理学原理,在意 识流小说中有着重要地位,它支配着人物的意识流动。 《布礼》中体现自由联想最典型一章,第六章1958年l1 月片断中,遵循自由联想规律,意识焦点随意移动,有时 定焦于外部事物,有时定焦于内心想象或回忆。钟亦成 在登上上山下乡劳动的列车,从眼前依稀看到的外部事 物一“秋收作物的茬子和冬小麦”,转向内心——自己 因作一首赞颂小麦的诗而命运陡转,继而定焦于内心的 反思和回忆,想起了老魏和其他同志及凌雪的关爱…… “汽笛长鸣,机轮铿锵声”、“过桥时车的颤抖”、“车厢里 46 会进行干预的冲动,体现出他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这是西 方意识流小说,家所没有的,因而在《布礼》中意识描述大 多显得清晰而有理性。 王蒙的其他“意识流”小说如《夜的眼》《海的梦》《春 之声》等,较多地采用了内心独自、时序颠倒的叙述方法; 象征性的艺术结构,自由联想(包括事实与梦幻、现实与 回忆的相互交织,来回流动);类似蒙太奇的衔接技巧,语 言形式的离奇的试验以及舍弃标点符号,等等。“王蒙不 仅在新时期首先接通了与西方现代派小说的对话线,更 重要的是他的意识流小说具备了自身的独特性,有着不 可忽视的和叵的审美价值。” 三“新感觉小说”——叙述的快乐 新感觉派小说是20世纪我国第一个被引进的现代 主义小说流派,主要作家有施蜇存、刘呐鸥、穆时英,此外 还有黑婴、禾金等。1928年刘呐鸥创办《无轨列车》半月 刊,开始了对日本新感觉主义文学的介绍,1932年至 1935年,施蛰存主编大型文学期yIJ(现代》,为新感觉派 小说提供了重要的发表阵地,新感觉派小说得以成长为 中国最完整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随着施蛰存辞任《现 代》编辑一职,新感觉派逐步解体。新世纪最有影响力的 新感觉派代表作家是莫言,他的《透明的红萝卜》以构思 的奇特、感觉化、体验化的叙事方法和空灵的意境震动了 文坛。 看过莫言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的人都不会忘记 小说中这样的一段精彩描写:他(黑孩)的嘴第一次大张 着,发出一声感叹(感叹声淹没在老铁匠高亢的歌声里)。 黑孩的眼睛原本大而亮。这时更变得如同电光源。他看 到了一幅奇特美丽的图画:光滑的铁砧子。泛着青幽幽 蓝幽幽的光。泛着青蓝幽幽光的铁砧子上,有一个金色 的红萝f、。红萝卜的形状和大小都像一个大个阳梨,还 拖着一条长尾巴,尾巴上的根须象金色的羊毛。红萝卜 晶莹透明,玲珑剔透。透明的、金色的外壳里苞孕着活泼 的银色液体。红萝卜的线条流畅优美,从美丽的弧线上 泛出一圈金色的光芒。光芒有长有短,长的如麦芒,短的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如睫毛,全是金色,……小说的主人公“黑孩”对那个红萝 红萝卜”,这就更突显了这种神秘感。我们不禁耍问:红 萝卜为什么是透明的? 《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刘恒的《伏羲伏羲》,刘震云的 离婚》等。 进入9o年代以后,作家们原先的那种自豪感虽说不 卜的体验弥漫着一种神秘色彩。小说又取名为“透明的 《新兵连》、《单位》、《一地鸡毛》、《官人》,谌容的《懒得 莫言的这篇作品,凝聚着作者一种风格上的追求,美 是荡然无存,但也所剩无几。80年代作家的自豪感来自 学上的追求。这篇东西,初看一遍,的确感到有些朦胧, 他们所认为的肩负的使命感。可是进入90年代,曾经风 好像眼前罩着一层雾。作者究竟要表现一种什么东西, 骚一领的新写实小说同样也在巨大的经济浪潮的胁迫下 究竟要告诉读者一种什么东西。一下子很难想清。但它 翻身落马,丧失其庄严的使命,由最初的“崭新面目”、艺术形象的博大和深邃的人生哲学意识以 确实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与其说是几个人物的个性和 “淋漓尽致”、形象。还不如说是感觉到一种很浓的气氛。一种很有色彩 及价值理想,从社会文化的中心一步一步走向她的感伤, 的调子。作品的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荒凉感,一种心灵 走向她的边缘,走向她的历史逃遁。 上的荒凉感。作品中所描写的野性的情爱、传统的重荷, 新写实小说的低调感伤淡化社会关系,从而也淡化 新写实小说作为一种文学现象,作家作品颇多,虽然 以及人们在穷困的、重压下的、简单的追求,全都笼罩在 了人的性格。 一种淡淡的哀愁之中。作品中描写的那个地方,空气好 像不大流通。萝卜地、地瓜地、黄麻地、铁匠铺、桥洞、河 不能用简单的几条理论概念去加以概括,但是他们一般 水;石匠、铁匠、姑娘、孩子,就呼吸若不大流通的空气,在 “都倾心于描写普普通通的小人物的生活,并且尽量淡化 这种色彩斑驳的环境中生活着。这种气氛,这种意境,全 社会历史背景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大社会冲突,淡化 部采用的是一种类似白描的手法,感情冲得很淡,从而造 阶级关系和阶级意识,而着力通过琐屑的生活现象的描 成一种看不见的距离感,这种距离感也许是使作品产生 写,表现人的生命意识、生命体验和生命冲动,凸现人的 朦胧气氛。《透明的红萝卜》的构思不是从一种思想 一 生存困境、生存挣扎和生存悲剧。传统现实主义中重视 个问题开始,而是从一种意像开始,从一种感觉开始。这 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性格的要求被停弃或有意识 种感觉像面包发酵一样膨胀起来。这种由意象而生发出 的隐遁,而传统现实主义不屑于描写的,与人物性格塑造 来的思维方式,叫做“内省型思维方式”。这种由内向外 或展示特定社会关系的典型环境无关的吃喝拉撒睡等一 的东西,写出来带着明显的个人色彩,而且感情真挚。 系列的生活细节,却得到淋漓尽致的描写”。【6 这样的作 从创作的技巧来看,新感觉派引进现代派手法,在小 品,如方方的《风景》和池莉的《烦恼人生》,就是在传统 说的结构、语言、人物心理描写等方面都有所创新。他们 文学的传统“束缚”压抑下使读者产生耳目一新的艺术效 的创作呈现出技巧高于内容的试验性质。首先,为了表 果。刘恒的《伏羲伏羲》就更是具体地描写了人物的性心 现“主观感觉客体化”这一“新感觉”,他们往往采用比 理、性渴望、性行为乃至性体验以及其悲剧性的后果。 喻、象征、拟人、夸张等方法将主体感受投射到客体上去。 《风景》的第一称是一个小孩的亡灵,这种特殊的叙 在新感觉派作家看来,现实并不是外部的,也不全是内心 述方式本身就不是一般的现实主义作品所常有的特色。 的,而是感觉和体觉双重类型的混合。其次,他们受到来 它那种奇特的死人视角、死人对活人生活的介入及其荒 自意识流、电影文学的影响,突破了现实主义小说的在情 诞,这对于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是不可思议的,更何况历 节上的明晰连贯,代之以“不确定性”,小说的时间、地点、 史上批判的或革命的现实主义,共同遵循的美学法则是 人物身份具有不确定性。他们大量删减了人物的行动和 创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然而新写实小说恰恰是剥 对话,代之以回忆、联想、闪念、梦幻、潜意识,读者必须用 离和打破了这一法则。作品描写了在汉口河南棚子里生 想象来补缀情节。为了表现都市生活的繁忙速度,加快 活着的相信生死无别,甚至生不如死或决心为爱情而生, 叙事节奏,大量的电报式的语句、跳跃性的对话,甚至采 为爱情而死的那些芸芸众生中的生活中的典型。典型是 用拟声、拟形的方法以表现特定的情绪。 四“新写实小说”——叙述的感伤 多种多样的丰富复杂的:正面的、反面的、伟大的、渺小 的、形形色色,只要能反映人生社会的某一方面的本质特 征的人物形象都可以成为文学中的典型。但是,典型的 新写实小说,评论界有很多叫法,或称“新现实主 强弱是取决于其生活涵盖面的大小,这样的典型虽然也 义”,或称“新写实主义”,或称“现实主义自然化”。它是 能够引起人们的种种联想和思索,引起读者的震颤和共 1987年以来,在小说园地出现的一批既不同于“先锋 鸣,但总不像《青春之歌》、《红岩》那样的作品能引起那 派”,又不同于传统的现实主义或革命现实主义的风采殊 样巨大的激情和震撼力。 异的作品。其代表作品主要有方方的《风景》,池莉的 刘震云的《一地鸡毛》作为《单位》的续篇,它突出了 47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主人公小林的无奈和自卑,这种无奈和自卑是人物的既 些小人物卑微琐碎的心灵世界。 定的价值观念在现实生活面前找不到对应之后被迫放弃 《风景》以河南棚子那种全家11口人世代撕扯在~ 的精神状态。刘震云的小说笔调洗炼简洁,但又冷酷,缺 间l3平方米的小屋的不堪入目的生态“风景”,同那些冲 乏暖意。在<单位》里,小林刚从大学走出校门不久,还保 出这个家庭后为了活得“像个人样”而不惜把人格尊严淹 留着青年的锐气,虽然在那时已进行着某种质的蜕变,读 没进利己主义污水中的几个青年男女精神上的风景相对 者也分明能感受到他的思想上的反抗。但《~地鸡毛》除 照。它虽然含蓄而又深沉提出了改革开放进程中亟待正 标题读起来似有点怪之外,整个故事实在是平凡得不能 视的一个社会问题:人们改善社会生活环境的迫切愿望 再平凡了。甚至平凡得令人恶心。围绕小林夫妇一家生 和低劣的文化素质之间的尖锐矛盾。但是,对这些“小人 活中发生的一系列故事——为豆腐变馊而发生的夫妻口 物”的卑微心理以及他们生活和心炅世界的隐晦曲折之 角,与保姆的矛盾,偷水,为调动工作不得已的送礼,以及 孩子入托之艰难,沾领导小姨子的光而乘上班车,卖鸭 子,收微波炉,接待家乡来人,喝啤酒,买冬储大白菜等 等,无一不是些生活中的琐琐碎碎。这些作品是有它自 身的一定的对现实社会的批判意义,然而其中毕竟亮色 不足,特别是小说所描写的环境的强大和人的渺小,像 《一地鸡毛>结尾小林“梦到自己睡觉,上边盖着~堆鸡 毛,下边铺着人掉下的皮屑,柔软舒服,度年如日”。这些 年年月月日日的平庸生活,令人读起来总也松快不起来。 所以,在它展示的灰暗的艺术世界里,是缺乏被革命理想 之光所照耀的进取的信心的。在这样的作品里所刻画的 人物也非全无一定的典型性,但多半缺乏一种完整的人 物性格所具有的丰富性和深刻性,有的甚至性格模糊。像 个影子似的。究其原因,恐怕在于,现实生活中的任何一 个人总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其生存状态也好,生命体 验、生命冲动也好,总是要受这种社会历史关系的制约, 并深深地烙有这种社会历史关系的印记。所以淡化人类 社会关系也不能不相当程度地淡化了人物性格,人物性 格、人物典型性也就因此显得乏力。 “新写实小说作家的最初动机是对实验小说那种浮 躁、激烈、亢奋情绪和叙事方式的调查”。 自1979年以 来。新时期文学经过二十年发展,逐渐形成一种多元化的 格局。新写实小说就是继“反思”、“革命”、“寻根”等等 之后出现的。在新写实小说中,既可以找到它与19世纪 后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联系,也可以看到与现代主义 文学的联系。但是,新写实小说的灰色笔调,使人很难感 受到时代的主旋律,很难触摸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 改革开放的宏伟的历史脉搏,很难见识决定这个时代前 进方向的为美好未来充满信心战斗的人们,很难看到使 读者心灵为之燃烧、为之升华。不愧为民族脊梁的崇高、 坚强的人物性格。 新写实小说的“新”就“新”在它着意表现人的生命 体验、生命冲动和生存状态、生存困境。然而它的局限也 恰恰就在这里。一些批评家说,新写实小说是作家站在 “感情的零度线”来表现生活的“原生态”的。这些作品, 最突出的就是表现现实生活中的~些“小人物”,描写这 48 处进行不加讳饰的描写,那些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的主 题也就很难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 刘震云描写官场的作品《温故1942》、<官场》、《官 人》、《新闻》可以说描写的不算是“小人物”,但实质却同 样是“小人物”所表现出来的卑微心理。那些曾经隐藏在 种种虚假外壳之内的真实人生,竞也是这般的虚弱,这般 的龌龊;那些掩盖在身份地位之下的灵魂,竟也是如此的 委琐,如此的下作。全局八位局老爷,一个个明里一把 火,暗里一把刀,机关算进伎俩耍尽,惟独没有一个人真 正为了工作,为了事业。在这里,刘震云确实淋漓尽致地 反映了我们干部制度中的弊端,暴露了某些干部素质的 可怜和低下,道出了纯洁干部队伍,提高干部素质的势所 必然。可是,~个局八位局长,个个獐头鼠目.个个不人 不鬼,彻底的一片黑暗,没有一丝光明。是不是有些过于 放任、放纵,过于失真?难道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就真的 没有一位能够卓然屹立于浪头的民族脊梁? 受新写实小说灰色艺术的影响,一度作为“先锋派”、 热衷于语言的和叙事方式的苏童、格非、叶兆言、余华等 人,也大都放弃“实验”而转向讲述历史故事。都突然回到 了我们所陌生的民国初年乃至更久远的发霉岁月。这里 包括苏童的《妻妾成群>、《红粉>、《我的帝王生涯》、《紫 檀木球》,叶兆言的《半边营>、《花煞》、《花影>、余华的 《活着》、《一个地主的死》等。在叙事上那锐利的语感和 奔腾的气势一下子钝化了,叙事的节奏明显放慢,语言的 速度明显求缓,词语的密度明显变疏,朴素简洁的白描成 为他们叙事的理想。他们把80年代的文体实验转化为 对历史伤感悲凉的咀嚼。另外,像谌容由《人到中年>,到 《错、错、错>,又到《懒得离婚》;张洁由《沉重的翅膀>到 《他有什么病?>,都说明了新写实小说影响极大,已发展 成为~个庞大的作家群。但是。由于他们在改革开放中 的开放意志的拓展而忽视了对现实主义小说新的质的追 求,反倒暴露出明显的局限和弱点,那就是对新时代社会 生活的认识和把握上的片面与偏激及其表现生活的艺术 格调趋向低沉。 新写实的世俗面貌和低调叙述,在90年代被这些作 家本人和“新人”、 盗版”者大量复制和模仿。大多数小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说的中心人物总是自卑自慰而又忙忙碌碌。他们显然是 我们这个时代成为一种可能。在宏大的叙述中。叙述结 生活的奴隶。而非是改造生活的强者。从他们身上。很难 构的辐射、叙述语言的弹性和张力,叙述线条的多样性、 看到改革过程中生活主旋律的味道,以至于一直以写当 叙述节奏的复合性。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力量,使人物、历 代生活见长的王安忆也在1995年底抛出了《长恨歌》这 史、人性故事传达着作家对生活与世界的独特理解,生命 样的感伤力作。 和历史也在读者的理解中流动着,留给我们无尽的思索 文学的生命在于创新。正是由于我们开放的时代才 和向往,而且。这种思索将肯定超出小说文本自身所承载 产生了这样众多的文学流派和众多璨若明星的作家,才 的范畴。正是这样。我们的小说创作的前景才依然广阔, 有了他们这样非凡的叙述方式,也才使更加深刻地反映 也更加广阔。 参考文献: [1]刘索拉.你别无选择[M].北京:文汇出版社,2005. [2]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222. [3]余华.现实一种[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0:202. [4]王蒙.王蒙文集:第三卷・布礼[M].北京:华艺出版社,1993. [5]瞿世镇.音乐・美术・文学——意识流小说比较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1:139. [6]刘伟强.灰色艺术的感伤——浅谈新写实小说的负面[J]+中学语文教学,2001(11):15—17. [7]王干.世纪末的突围[J].小说评论,1999(3):20. (责任编辑:毕光明) The Power of Narration ZHANG Chao.1i (&/tool foSden ̄.Tia ̄'in Institute ofCommerce。Tianifn 300400.China) Abstract:Fiction became all artistic form with fresh life vitality in the 1980s and 1990s。and with the emergence of such schools of ifction a8“avant.garde ifction”-fiction of the stream fo consciousness。“fiction of new perception”.“fiction of neo-realism”-etc.fiction has witnessed constant changes in the mode of its narration.From the revolution in the mode of narration on the part of Liu Su.1a-Ma Yuan and Yu Hua htrough the fluidity of narration marked by soliloquy and confused temporal order in the novels of Wang Meng to the perceptible ecstasy of narration learned and obtained in life on the part of Mao Yan to the melancholy of low-key narration by Fang Fang-Shi Li and Liu Zhen-yun…The radiation of ifction in its narrative struc. ture-the elasticity and tension of its lnaguage of narration-the diversity of its narrative modes and the corn。 plexity of its narrative rhythm all combine to constitute a strong power-thus having led to incessant changes in the aeshtetic pattern of ifction as well a8 to the constant expansion of ifction in terms of its depth and width of portraying socila life. Key words:fiction of hte new period:schools of ifction:narrative modes:the power of narration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