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节选)—江上渔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 1.学习五首古诗,背诵。 2.体会诗人情感,想象意境。 重点:背诵五首古诗。 难点: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 相关图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创设情境 导入课题 (5分钟) 教案设计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让我们走进诗歌,体会诗歌的美。 幻灯片示例 1.采薇(节选) (1)初读古诗,了解诗意。 (2)创设情境,加深感悟。 ①理解“杨柳依依”。怎样的“杨柳”会让人 感到“依依”?(出示柳树图片。)这四个字会让你想到什么样的画面?(学生想象,进行 口语表达。) ②理解“雨雪霏霏”。要回去了,大雪纷飞,诵读古诗 天寒路滑,又饥又渴,“我”艰难地缓缓走在归乡的路上。透过苍茫的大地,我们仿佛感受理解诗意 到了(劫后余生、归家情急、近乡情怯等复杂(30分钟) 情感)。 ③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后四句最能体现“我”此时的心情。短短 16 个 字就讲述了一位远征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抚今忆昔。我们从中感悟到了他复杂的心境及沧 桑的心声。 (3)你能试着背一背吗?指名试背。全班试背。 2.送元二使安西 (1)王维和元二是什么关系?从诗歌中哪个词 可以直接看出?(故人) (2)读读整首诗,想一想,元二和王维看到哪些景物,离愁别绪会更浓?(雨、柳) (3)王维为送友人,从长安一路送到离长安三 十里外的渭城,在此地的客舍摆上一桌酒席为朋友饯别。客舍,本来只是旅客的暂留之地呀, 自己都漂泊在他乡,却要在这里送别朋友,怎能不伤感别离? 3.春夜喜雨 (1)大家能读懂诗人笔下的这场雨吗?你读出 了怎样的雨?(及时的雨) ①理解“及时”:正赶上时候;适合需要;马 上;立刻。 ②从哪儿看出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③为什么说它及时呢?(知时节,播种的时节) (2)除了这是一场及时的雨,你还读出了这是 一场怎样的雨? (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雨) 诵读古诗 ①你从哪儿看出来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理解诗意 ②讨论:为什么用“潜”?能换成别的词吗?(偷偷地,悄悄地不让别人知道) (30分钟) ③为什么要悄悄地来呢?看来,春雨有心滋润万物,却无心让人发现呀!你喜欢这样的雨吗? (3)我们刚刚读懂的雨,在诗中浓缩成一个字——(好)。刚才我们读懂的诗人的内心,在 诗中也浓缩成一个字——(喜)。 让我们感受诗人的喜悦,再来读读这首诗吧! 4.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1)“天街小雨润如酥”写出了春雨哪些惹人 喜爱之处? 明确:春雨细密润泽万物,带来生机,空气清 新,使人倍感舒适。 (2)前两句先写“小雨”,再写“草色”的原 因是什么? 明确:经过春雨的润泽,小草才会显得青翠。 (3)哪一句最能体现“早春”特色? 明确:“草色遥看近却无”这一句。 (4)“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表达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喜悦之情。 (5)哪两句诗能体现作者的情感?表达了作者 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对早春的喜爱之情。 (6)诗人为什么会说早春要胜过“烟柳满皇都”? 明确:这是对早春美景的品评和抒情。可以体 现出早春草芽初萌时景色的可爱以及作者对这种景色的惊喜和喜爱之情。 (7)这首诗在写法上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抓住了早春的景色特点,将初春草色与 满城“烟柳”做对比,以突出春色的特征。 5. 江上渔者 (1)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喜欢鲈鱼的味道鲜美。诵读古诗 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惊险啊! 理解诗意 (2)读了这首古诗,你体会到了什么? 当来往的客人们不停地称赞鲈鱼的美味时,先(30分钟)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却想到了捕鱼的人,他站起身来,看到在波涛汹涌 的江面上,渔民冒着生命危险乘舟出海捕鱼, “情动而辞发”,即兴创作了这首《江上渔者》。 (3)短短20个字,把范仲淹那种关心渔民,同情渔民,担心渔民的真实感受体现出来了。让我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把这些感受都读出来吧!(生自由读) 总结全文 延伸拓展 (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五首诗歌,我们能感受诗歌形象,品味精彩的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魅力,有了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希望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能不断学习。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有了量的积累,才会有质的突变,热爱中华文化,就让我们从吟诵古典诗文开始吧。
泊船瓜洲—清平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 1.学习后五首古诗词,背诵。 2.体会诗人情感,想象意境。 重点:背诵五首古诗词。 难点: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创设情境 导入课题 (5分钟) 1.泊船瓜洲 (1)初读古诗。 理解:诗人的家乡在哪儿呢?京口、瓜洲、钟山,结合注释理解这三个地点名词的地理位置 是怎样的。 理解:王安石出生于江西临川,小时候跟在南 京做地方官的父亲长大,因此在钟山他度过了天真烂漫的童年时代和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 被诗人看作是第二故乡。 这首诗的大意是: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 长江,钟山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和煦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 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乡。 (2)知诗情、悟诗境。 故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是那么熟悉,作者的第二故乡南京,属于我国的江南地区,古诵读古诗 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对这里都怀着深深的赞叹之情。而人们都说这首《泊船瓜洲》里是最理解诗意 美的江南,聪明的你,觉得哪一句把江南写得(30分钟) 美呢?(“春风又绿江南岸”)那你觉得哪个字,让你眼睛一亮呢?(“绿”) 2.游园不值 (1)反复读,悟诗境。 1.引导学生朗读古诗。 2.指名学生背诵某一首古诗。 3.导入新课。 教案设计 幻灯片示例 诗人满心欢喜,游园心切,可久扣柴扉而不开,该是多么失望! 如果是你,你会怀着怎样的心情读前两句诗? (指导朗读: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就在诗人失落之际却突然发现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时候诗人是怎样的心情呢?如果你是诗 人,会怎样读这两句诗?(指导朗读: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2)读古诗,晓诗理。 诗人仅仅是为一枝红杏兴奋吗?(春天到了, 高高的围墙却把这些名人雅士的私人花园挡得严严实实的,诗人在失望之余却突然发现了一 枝红杏伸出围墙来。) 他突然感悟出了一个道理,这是什么哲理呢? (任何新生事物都是不可阻挡的,它总会冲破阻碍向前发展。原来诗人在为无意中发现的哲 理而高兴啊!) 3.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1)字里行间让我们看到的就是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我们仿佛看到了——(那里的水像美人诵读古诗 的眼波,山像美人皱起的眉毛。)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生读。 理解诗意 (2)这美丽的景色到底在哪里呢?(诗人运用了巧妙的比喻把自然山水化为有情之物。让我(30分钟) 们感受到了江南美丽的景色。)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3)美丽的景色令人心情愉悦,但好友就要离去,作者的心中会是怎样一番滋味呢?(“我 们”的感情是美好的,就像这美丽的春天,但是再深厚的友情也是要分离的。)“才始送春 归,又送君归去。”指导感情朗读。 (4)尽管内心不舍,但是朋友回家是和家人团 聚,这是人之常情。(引导理解一家人其乐融融,共享天伦。这不就是人生的春天吗?)想 到朋友将要享受幸福,作者的心里还会难过吗?还有什么离别之苦呢?于是作者写到—— 生接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4.浣溪沙 理解:词上阕写(景),下阕写(情)。 理解:《浣溪沙》描绘了哪些画面?画面有何 特点?(学生自主思考,回答,老师引导出:山下小溪边,生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松间沙 路洁净无尘,黄昏时细雨中杜鹃在啼叫。画面 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理解:《浣溪沙》抒发了怎样的情怀?(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由西流的溪水,联想到人生 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 态度。) 5. 清平乐 理解:“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 理解:“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表达词人强烈的留春情感,多么希望再回到诵读古诗 往日春风得意之时,因此千呼万唤地呼唤春天“归来”与词人“同住”。) 理解诗意 理解:“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春天无影无踪、无声无息地消逝了,它的踪迹谁(30分钟) 又知晓呢?这多么令人惆怅、伤感啊!但作者情绪马上一转,因为人虽不知春去了哪里,但 整天在空中飞来飞去的黄鹂倒像是知道呢。) 理解:“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黄 鹂用清脆婉转的歌声回答,可谁能听懂它唱的是什么?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蔷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词人终于无奈地认识到:春天,确实回不来了。留给词人自己的,只有满腹的惆怅。至此,方明白作者并非不知春去了哪里,只是惜春深情使他不忍心说破而已。) 总结全文 延伸拓展 (5分钟) 在浩如烟海的古诗词园中畅游,同学们采摘到了最美的花朵,腹有诗书气自华,只要同学们以书为友,与诗同行,博学强记,善于积累,相信你们会有更多的收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