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教材说明及教学建议 【教材说明】
这部分内容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与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不进位加与不退位减的口算方法,明确了相同数位上的数可以直接相加、减的道理,而用竖式计算只是形式不同,但算理相同,计算难度并不大,所以教材将加、减法笔算合并在一起进行教学。这部分内容既是学生正式学习加、减法笔算的开始,又是接着学习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乃至以后学习三位数加、减法笔算的重要基础。
例6仍旧呈现了学生坐车的情境,由两辆车上乘坐的人数,提出“两辆车一共坐了多少人”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列出加法算式45+31。然后让他们自主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要求将自己计算时的思考过程与同学交流。由于学生在前面的加、减法口算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因此大部分学生不难想到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也能够借助小棒和计数器说明并理解这一计算方法的依据。在学生自主探索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材通过正文叙述,明确像这样的题目可以用竖式计算,并呈现了计算这道加法题的竖式,,同时在竖式上方标注出数位名称,强调列竖式时“要把相同数位对齐”,计算时“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随后的“试一试”呈现了一道减法式题67-34,并明确要求学生直接用竖式计算,促使他们主动将用竖式计算加法的方法迁移到减法中来。最后,还提出“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这一问题,让学生适当反思此前的学习活动,进一步把握用竖式计算加、减法的关键。
“想想做做”共安排了5道题。第1题让学生直接在给出的竖式上计算,进一步巩固用竖式计算的方法与步骤。第2题则要求学生根据横式自己列出竖式计算。其中还各安排了一道一位数加两位数与两位数减一位数的计算题,以检查学生在布列竖式时是否能真正做到数位对齐。第3题针对学生在用竖式计算加、减法时容易发生的几种错误,设计了一组改错题,引导他们在发现错误、分析错误原因以及改正错误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算法,加深认识。第4题结合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安排了求和的简单实际问题,帮助学生体会相关计算的实际应用价
值。第5题通过看图填数,再一次为即将教学的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做准备。
【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可以用1课时进行教学。
2.教学例6时,可以让学生从场景图中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并联系加法运算的含义列出算式。然后要求他们自主探索计算方法,并和同学交流。组织交流时,要突出相同数位上的数可以直接相加的道理。然后进一步指出这道题还可以用竖式计算,并联系学生用小棒或计数器操作的过程,介绍竖式的写法和笔算的步骤,使学生明确:写竖式时要把数位对齐,以确保相同数位上的数直接相加;计算时,一般要从个位算起。教材在所列竖式的上方标注了数位名称“个”和“十”,目的是强调列竖式时相同数位要对齐。学生在实际列竖式时不必要求写出这两个字。此外,教材在这里虽然没有说明计算时要从个位加起,但在教学时,为了避免对后面学习进位加和退位减带来不必要的干扰,还是应该统一要求从个位加起,并在板书时作出示范。如果现在有学生仍从十位加起,只要算出的得数对,就应该算对。对这种情况,等到学习进位加和退位减时,再注意引导他们体会“从个位算起”的合理性。
用竖式计算“试一试”中的67-34时,可以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横式,再在横式下面列出竖式并进行计算。组织交流时,可以重点引导学生说说是怎样确定减数34的位置的,计算时先算什么,以强化数位对齐和从个位减起的方法。算出结果后,还要把得数写在横式后面,并用等号连接。最后,让学生回忆前面用竖式计算加、减法的过程,讨论并总结出列竖式计算时,一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二要从个位算起。
3.“想想做做”第1、2题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组织交流时,要关注学生计算方法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特别是第2题,要关注最后一竖排的两题竖式是怎样列的,还要适当注意差的末位是0的题目是否会漏写O。最后要提醒学生将竖式计算的结果写在横式中等号的后面。第3题,可以先让学生判断哪几题的计算有错误,然后重点让他们说说这几题错在何处,应该怎样改正。除了教材中的几种错误外,还可以将学生在实际计算中出现的错误一并呈现出来,让他们分析原因,并主动改正,以进一步提高他们计算的正确率。第5题,在学生看图完
成填空后,可以让他们说说各是怎样想的,在不同方法的比较中,进一步积累表象,加深认识,从而为即将教学的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做准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