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知识集锦
1. 第一位开拓“童话园地“的作家是:叶圣陶 2. 第一位女诗人是:蔡琰(文姬)
3. 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老舍。其作品是:《龙须沟》 4. 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屈原
5. 第一位女词人,亦称“一代词宗“:李清照 6. 第一位田园诗人: 东晋,陶渊明 7. 文章西汉两司马:司马迁.司马相如
8. 乐府双璧:木兰词 孔雀东南飞,加上《秦妇吟》为乐府三绝 9. 先秦时期的两大显学是:儒 墨
10. 儒家两大代表人物是:孔丘和孟子,分别被尊至圣和亚圣。
11. 唐代开元,天宝年间,有两大词派,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以王维,孟在为代表的其风格,前者雄浑豪迈,后者恬淡疏朴
12. 常把宋词分为豪放,婉约两派。前者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后者以柳永,周邦彦,李清照为代表。
13. “五四“新文化运动高举的两面大旗:反对旧礼教,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14. 两篇《狂人日记》的作者分别是:俄罗斯的果戈里 我国的鲁迅 15. 世界文学中有两大史诗:伊利亚特 奥德赛 16. 二拍: 初刻拍案惊奇 二刻拍案惊奇 (凌蒙初) 17. 李杜:李白 杜甫 小李杜: 李商隐 杜牧 18. 中国现代文坛的双子星座:鲁迅 郭沫若 19. 史学双璧:史记 资治通鉴
20. 江南三大古楼:湖南岳阳楼 武昌黄鹤楼 南昌滕王阁 21. 岁寒三友: 松 竹 梅 22. 三辅: 左冯翊 右扶风 京兆
23. 科考三元: 乡试,会试,殿试和自的第一名(解元,会元,状元) 24. 殿试三鼎甲:状元 榜眼 探花
25. 中国三大国粹: 京剧 中医 中国画
26. 三言: 喻世明言 警世通言 醒世恒言(冯梦龙) 27. 儒家经典三礼:周礼 仪礼 礼记 28. 三吏:新安吏 石壕吏 潼关吏 29. 三别: 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
30.佛教三宝是:佛(大知大觉的) 法(佛所说的教义)僧(继承或宣扬教义的人) 31. 茅盾“蚀“三部曲: 幻灭 动摇 追求 32. 农村三部曲: 春蚕 秋收 残冬 33.三不朽:立德 立功 立言
34.《春秋》三传: 《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 35.三王: 夏禹 商汤 周公 36. 三山: 蓬莱 方丈 瀛洲
37. 郭沫若 “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 湘果棠棣之花
38. 巴金“爱情“三部曲: 雷 电 雨 “激流“三部曲: 家 春 秋 39. 公安三袁:袁宗道 袁宏道 袁中道 40. 三代: 夏 商 周 41.三原色:红 绿 蓝
42. 三体石经:尚书 春秋 左传 古文 小篆 汉隶三种字体书写
43. 三从四德:三从:未嫁从父 既嫁从夫 夫死从子 四德:妇德 妇言 妇容 妇功 品德 辞令 仪态 女工
44. 初伏,中伏,末伏统称三伏。夏至节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的第一天,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的第一天,立秋节后的第一个庚日是末伏的第一天。初伏,末伏后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 45. 三纲五常:三纲:父为子纲 群为臣纲 夫为妻纲 五常:仁 义 礼 智 信
46. 三姑六婆:三姑:尼姑 道姑 卦姑 六婆:媒婆 师婆(巫婆) 牙婆 虔婆 药婆 接生婆 47. 三皇五帝:三皇:伏羲 燧人 神农 五帝:黄帝 颛琐 帝喾 尧 舜
48. 三教九流:三教:儒 道 释 九流:儒家 道家 阴阳 法 名 墨 纵横 杂 农
49. 三山五岳:东海里的三座仙山:瀛洲、蓬莱、方丈 五岳:东岳泰山 南岳衡山 西岳华山 北岳恒山 中岳嵩山
50. 三性:祭祀用的牛羊猪(太牢)(无牛为少牢)
51. 三一律:欧洲古典广义戏剧理论家所制定的戏剧创作原则,就是地点一致,时间一致,
情节一致。
52. 佛教三昧:止息杂虑,心专注于一境。(修行方法之一)
53. 佛教三藏:总说根本教义为经,述说戒律为律,阐发教义为论(通晓三藏的叫三藏法师) 54. 三省六部:三省: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 六部:吏 户 礼 兵 刑 工 55. 三军:上中下 左中右 海陆空 56. 三苏:苏洵 苏轼 苏辙
57. 三吴:吴郡 吴兴 会稽(丹阳) 三国:魏 蜀 吴 58. 三秦:雍王(西) 塞王(东) 瞿王(陕西北) 59. 三楚:港陵-南楚 吴-东楚 彭城-西楚
60. 三坟五典:三坟:伏羲 神农 黄帝 五典:少昊 颛顼 高辛 唐尧 虞 舜 61. 三曹: 曹操 曹丕 曹植--我国古代建安文学的代表
62. 三公: 周时,司马 司徒 司空 西汉,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 清明,太师 太傅 太保 63. 三教: 儒 释 道
初一语文知识点:三字成语解释
三字成语解释
安乐窝:泛称安逸的住处。步后尘:后尘,走路时扬起的尘土,指跟在别人后面追随、模仿。 东道主:原指东路上的主人,后称款待宾客的主人。 恶作剧:过分地戏耍捉弄人。
耳边风:从耳朵边吹过的风,比喻听过后不放在心上的话。
黄粱梦:唐朝沈既济《枕中记》中记载,卢生在梦中享尽富贵荣华,等到醒来,主人蒸的黄粱饭还没有熟,所以称黄粱梦。比喻虚幻不实的事和欲望的破灭犹如一梦。
九回肠:形容胸间的愁闷、痛苦已到了极点。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写到:“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若有所忘。”
口头禅:原指不懂佛教、禅理,只会袭用禅家套语作为谈话资料。后泛指经常挂在嘴上而没有实际上意义的词语。
闷葫芦:难以猜破的哑谜,弄不清楚的事情。 门外汉:指对某项知识或技能还没有入门的外行。
迷魂汤:迷信的人指地狱中使灵魂迷失本性的汤药。比喻迷惑人的话语或行为。
迷魂阵:比喻使人迷惑而上当的圈套、计谋。马后炮:比喻事后才采取措施。 马前卒:旧时指在车马前奔走供役使的人,后多用以比喻为别人效力的人。 鸟兽散:人群像鸟兽般一哄而散。
破天荒:指从未有过的事。敲边鼓:意思是从旁帮腔。
杀风景:损伤美好的景致,比喻败坏兴致。也作煞风景。宋朝苏东坡诗《次韵林子中春日新堤书事见寄》云:“为报年来杀风景,连江梦雨不知春。”
忘年交:指忘记年龄的交友,即不拘年岁行辈的差异而结交的朋友。 无底洞:比喻永远不能满足的欲望。
想当然:据推想,应当是这样。现在大多指凭主观想像认为如此,与事实不相合。 一溜烟:形容跑得很快。
一窝蜂:形容许多人乱哄哄地同时说话或行动。 眼中钉:比喻极其厌恶憎恨的人。
应声虫:随声而应的虫。比喻毫无主见,随声附和的人
初一语文知识点:人称代词 人称代词
1、 第一人称:吾 余 我 2、 鄙人、小人(自己的谦称) 3、 臣( 官员面对皇帝的谦称) 4、 奴才(清朝人对自己的谦称) 5、 奴家( 女人对自己的谦称)
6、 谦称:① 自称:愚、鄙、敞、卑、窃、臣、仆 ② 帝王自称:孤、寡、不谷 ③ 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 ④ 其它:在下、小可、老朽、妾、老纳等 7、 第二人称:汝 尔 你 您 你们 8、 阁下(对别人的尊称) 9、 先生(对男性的尊称) 10、 卿(对别人的尊称) 11、 敬称:
称帝王: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
称天子:殿下 称将军:麾下
称对方或对方亲属:有令、尊、贤、仁。
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的父亲),令堂(对方的母亲),令阃(kǔn)(对方的妻子),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
尊,用来称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的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的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见);
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的儿子),贤弟(称对方的弟弟)。 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已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
称年老的为:丈、丈人(后来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泰水”。 称谓前加“先”,表示已死。
对尊长者和同于朋辈间的称谓有:君、子、公、足下、先生、大人等。 12、 第三人称:之 他 她 它 他们 她们 它们 13、 社会亲戚关系
九代:玄祖 曾祖 祖父 父亲 自己l 子女 孙子 曾孙 玄孙 公辈:爷爷 伯公(叔公)外公l 舅公 姑公 姨公 姻公
父辈:爸爸 伯叔 姑姑 公婆 继父l 妈妈 舅舅 姨妈 岳丈 继母 表叔 姨叔 庚叔 义父 师 太亲家 姻伯
平辈:兄 弟 姐 妹 夫 妻 姑 嫂 弟媳(妹)姐(妹)夫 大伯子 小叔子 内弟 襟兄(老挑) 小姨子 大姨姐 舅母 堂兄 族兄 表兄 姨兄 义兄 亲家 同年老庚 邻舍 同事 同学 朋友 子辈:子 媳 女 婿 侄 甥 内侄 外甥l 表侄 姨侄 学生 徒弟 孙辈:孙 外孙 侄孙 孙媳 内侄孙l 表侄孙 姨侄孙 孙女 孙女婿
初一语文知识点:诗人别称 诗人别称
1、诗骨--陈子昂: 其诗词意激昂,风格高峻,大有“汉魏风骨”,被誉为“诗骨”。 2、诗杰--王勃: 其诗流利婉畅,宏放浑厚,独具一格,人称“诗杰”
3、诗狂--贺知章: 秉性放达,自号“四明狂客”。因其诗豪放旷放,人称“诗狂”。 4、诗家天子 七绝圣手--王昌龄: 其七绝写的“深情幽怨,音旨微茫”,因而举为“诗家天子”。 5、诗仙--李白: 诗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浑奔放,色彩绚丽,语言清新自然,被誉为“诗仙”。 6、诗圣--杜甫: 其诗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人称为“诗圣”。 7、诗囚--孟郊:作诗苦心孤诣,惨淡经营,无好问,曾称之为“诗囚”。 8、诗奴--贾岛:一生以作诗为命,好刻意苦吟,人称其为“诗奴”。
9、诗豪--刘禹锡:其诗沉稳凝重,格调自然格律粗切,白居易赠他“诗豪”的美誉。 10、诗佛--王维:这种称谓除了有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维的宗教倾向之外,也表达了后人对王维在唐代诗坛崇高地位的肯定.
11、诗魔--白居易:白居易写诗非常刻苦,正如他自己所说:“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过份的诵读和书写,竟到了口舌生疮、手指成胝的地步。所以人称“诗魔”。
12、五言长城--刘长卿:擅长五言诗,他的五言诗作是全部诗作的十分之七八,人称其为“五言长城”。
13、诗鬼--李贺:其诗善于熔铸词采, 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璀璨多彩的鲜明形象,故称其为“诗鬼”。
14、杜紫薇--杜牧:曾写过《紫薇花》咏物抒情,借花自誉,人称其为“杜紫薇”。 15、温八叉--温庭筠:才思敏捷,每次入试,八叉手即成八韵,人称他为“温八叉”。 16、郑鹧鸪--郑谷:以《鹧鸪诗》而闻名,故有“郑鹧鸪”之称。 17、崔鸳鸯--崔珏:赋《鸳鸯诗》,别具一格,人称“崔鸳鸯”。 18、诗神--苏轼:苏轼,挥洒自如,清新刚健,一帜独树,人称诗神。
衡山居士----文征明; 清真居士---周邦彦; 六一居士---欧阳修; 清莲居士----李白 香山居士----白居易; 东坡居士---苏 轼; 四明狂客---贺知章
初一语文知识点:趣味成语
趣味成语练习
一、 成语对对子:(注意对仗要工整,意思要相对)
粗茶淡饭(山珍海味) 流芳百世(遗臭万年) 井然有序(杂乱无章) 指鹿为马(点石成金) 固若金汤(危如累卵) 精雕细刻(粗制滥造) 雪中送炭(锦上添花) 伶牙利齿(笨嘴拙舌)
二、成语不离“舌”
形容信口胡说(妄口八舌) 形容说话轻薄(闲嘴淡舌) 形容能说会道(唇枪舌剑) 形容惊诧无言(张口结舌) 形容不善辞令(笨嘴拙舌) 形容随声附和(鹦鹉学舌)
三、数字俗语:
表示实实在在,不可更改时用(一是一,二是二) 表示做事不考虑周到,干了再说时用(一不做,二不休)
表示一样东西两人平分时用(二一添作五) 表示某人干事麻利时用(三下五除二) 表示一样东西两人平分时用(二一添作五) 表示某人干事麻利时用(三下五除二) 表示差不多时用(八九不离十) 表示某人打小算盘时用(小九九) 表示归根到底时用(九九归一) 表示把握大时用(十有八九) 表示很不容易时用(九牛二虎之力) 表示信心十足时用(十拿九稳) 表示距离远时用(十万八千里)
四、下面人名各取自什么成语?
杜鹏程(鹏程万里) 陈残云(风卷残云) 王任重(任重道远) 刘海粟(沧海一粟) 丁慧中(秀外慧中) 甘如饴(甘之如饴) 焦若愚(大智若愚)
五、下列对联各咏的是谁?
1、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三苏\")
2、豪气压群雄,能使力士脱靴,贵妃捧砚;仙才媲美,不让参军俊逸,开府清新。(李白) 3、玉帐深宵悲骏马,楚歌四面促红妆。(项羽) 4、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范仲淹)
六、你知道下面的惯用语是什么吗? 1、把在团体中起主导的人喻为(主心骨) 2、把足智多谋的人喻为(智多星) 3、把接待宾客的当地主人喻为(东道主) 4、把公堂台阶下受审的囚犯喻为(阶下囚)
5、把吝啬钱财、一毛不拔的人喻为(铁公鸡) 6、把混混噩噩、不明事理的人喻为(糊涂虫) 7、把世故圆滑的人喻为(老油条) 8、把没有专业知识的外行人喻为(门外汉) 9、把技艺不精、勉强凑合的人喻为(三脚猫)
六、数字猜成语:
12345609(七零八落) 1256789(丢三落四) 1+2+3(接二连三) 333 555(三五成群) 3.5(不三不四) 5 10(一五一十) 9寸+1寸=1尺(得寸进尺)
初一语文知识点:散文 散文知识
定义 散文是指同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精粹精辟,形式自由,能迅速反映生活。) 分类
抒情散文 以一定的事物为对象,侧重于具体生动的抒发作者的情怀,如《荔枝蜜》。 叙事散文 以写人记事为中心,往往也带有抒情成分,如《藤野先生》。 特点
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贵散) 神不散(忌散)
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组织材料、结构呈篇较自由。 立意方面: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必须明确而集中。
表现方法不拘一格:可叙事、写人、托物抒情、发表议论,如《记一辆纺车》。
揭示中心思想的独特方式:作者往往抓住自己在生活中感受最深的某一事物,挖掘着事物所包含的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并展开丰富的联象,借以揭示中心思想。如《白杨礼赞》。
初一语文知识点:戏剧
戏剧知识点
定义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分类及标准
按艺术形式表现手法分
话剧 以对话为主,如《威尼斯商人》。 歌剧 以歌唱为主,如《白毛女》。 舞剧 以舞蹈为主。
按剧情繁简及结构分
多幕剧 生活面宽广,情节较复杂。 人物较多,布景变换频繁。
独幕剧 人物较少,情节较简单。布景变换少或不变。
按题材反映的时代分 历史剧 如《打渔杀家》。 现代剧 如《白毛女》。
按矛盾冲突性质和表现手法分 喜剧 悲剧
正剧(悲喜剧) 如《白毛女》
剧本特点 必须适合舞台演出,受时间限制,篇幅不宜过长,人物不宜太多,场景不能过多变换。
必须有情节(即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又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时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语言必须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通俗自然,简练明确,响亮动听。 动作必须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
有舞台说明:位置-每一幕(场)的开端、结尾、对话中间。
内容-人物表;时间、地点、服装、道具、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 作用-帮助刻画人物性格、展开故事情节。
初一语文知识点:诗歌 古代诗歌 近代诗
绝句: 特点——每首四句,一般双句押韵,有的首句入韵. 分类—— 五言绝句.特点,每句五字. 七言绝句.特点,每句七字.
律诗. 特点――每首八句,两句一联,中间两句必须对仗,押韵同句。 分类—— 五言律诗。特点,每句五字。 七言律诗。特点,每句七字。 词 又称长短句。特点略,如《忆江南》
古诗(古体诗、古风) 字句较自由,如:《敕勒歌》、《木兰诗》、《卖碳翁》。
新诗 自由诗,如《有的人》。自由诗有的押韵(不一定一韵到底,可中途换韵,但每节要押韵),也有的不押韵。
散文诗:形式是散文,但有诗的意境,如《海燕》
押韵 押韵:有相同或相近的韵母。有些古诗现在读来不押韵的,是因为古今语音不同。 节 拍 即节奏:格律诗一般以音节为单位。五言诗为二、三顿,后“三”又可根据意义分为二、一顿或一、二顿。例“白发――三千――丈”、“润物――细――无声”;七言诗为二五顿,后“五”亦可如上分,例“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现代诗的节拍一般不固定,大体整齐即可)
初一语文知识点:小说 一、小说三要素 1、人物 2、情节
3、环境(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A、开端:交代背景,铺垫下文。 B、发展:刻画人物,反映性格。C、高潮:表现冲突,揭示主题。 D、结局:深化主题,留下思考。
情节的总的作用:使小说变得丰富、生动、曲折,可以强化人物性格、深化主题和增强艺术感染力。
二、表达方式:记叙、描写、 说明、 抒情、 议论。
A、叙述:对人物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所作的交待、陈述。
作用:可以把描写的各个方面联成一体,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加深读者对人物、事件的理解。在议论文中,作为事实论据,用来证明论点。 例1:他走了。 例2:我们爬上了山。
B、描写: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具体的描绘与刻画。 作用:能实现文学形象的具体性生动性和可感性。
例1: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例2、我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探照灯的光带,透过飘飞的雪片,直向天空射去。 C、抒情:作者在作品中抒发由某种媒介触发起来的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以强化某些景象的色彩,或突出人物性格的一种表现手法。
作用:表达作者强烈的某种主观感情。起到渲染环境气氛,强调人物性格品质,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引起读者的共鸣,使文章更有感染力。 1、直接抒情(往往直抒胸臆,情感浓烈):
例1:《最后一课》中: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例2:哦,北大,北大,你委于我心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例3:祖国啊,母亲!我爱你,中国!
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感情。)例1: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我们上了轮船,离开钱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表现人物欢快兴奋的心情:\"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表现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
D、议论:作者直接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情感和评价。
作用:1、在记叙性文体中,议论有两种方式:先叙后议和先议后叙。前者见解独到,令人深思,具有启发性;后者可使读者很快进入对将要叙述的事物的思考,引起读者对下文的注意。
2、议论在散文中会对形象的特征或意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议论在议论文中主要是阐述观点。
E、说明:是对事物与事理进行的解释和介绍。作用:使读者清楚明白地了解被说明的事物和特点。 例1:这张桌子是方的。
三、分析人物形象
1、分析人物的各种描写,准确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以至性格。
2、抓住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和谐相处),分析人物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初一语文知识点:记叙文
一、 常见叙事线索
1、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 2、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意义的物品。
3、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4、事件线索:中心事件 5、时间线索
6、地点变换线索找线索: ①文章的标题 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 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 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作用:文章内容井然有序地组合在一起,人物的思想性格,事情的来龙去脉。
二、记叙顺序
1.顺叙:即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时间先后). 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楚,有头有尾,给人鲜明的印象。 2.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
3.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比如:回忆往事)作用:补充、衬托出文章的中心内容(人物或事件),丰富了情节,深化了主题。
三、人物的描写方法
1、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2、语言(对话)描写
3、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4、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四、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
五、记叙文的词语或句子的含义辨析
1.结合特定语境(即具体的句、段、篇、上下文),分析词语的含义。
2.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褒义、贬义、 中性),明了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一词多义等。
3.注意语气或语调。 4.着眼于词句之间的搭配。5、着眼于词义范围的大小、轻重程度。 6.注意言外之意(如:挖掘比喻句中的本体或者事物的象征意义,用平实的语言表达).
六、记叙文开头句子的作用
1、开篇点××题; 2、总领全文; 3、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5、为下文××埋下伏笔
七、记叙文中间句子的作用1、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3、为下文××埋下伏笔 4、为下文××情节作铺垫5、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八、记叙文结尾句子的作用
1、篇末点××题; 2、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3、首尾呼应; 4、点明××中心,升华主题; 5、令人深思,给人启示,让人觉得回味无穷。6、点题7、前后照应8、首尾呼应
九、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1、渲染××气氛2、烘托人物××性格(感情)3、点明××中心(揭示主旨)4、突出××主题(深
化中心)
十、归纳记叙文的中心意思1、找文章标题;语段中开头结尾处的抒情议论性句子。2、把文章主要段落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等。(特别是抒情散文中)3、还可从时代背景入手分析。4、从作者对人物或事物的态度判断。
十一、概括段意
(1) 摘句法:在文中找出中心句作为段意(有时要中心句进行适当的删改). (2) 概括法:
例1:(记叙的段落)记叙了+××人(组织或单位)+××时××地+何种情况下+做××+结果。(注意原文强调的是什么)
例如2:(描写的段落)描写了+××景物+××特征。
例如3:(议论文)运用××论证方法(或论据)+从××角度(方面)+论证了××观点。例如4:(抒情的段落)抒发了怎么样的感情。(3) 合并法:有些文段有两个以上的主要内容,就要把表达这些内容的短语合组合成句。
初一语文知识点:议论文
一、论点的特点:①正确 ②鲜明归纳论点的方法: 1、标题 2、文章开头3、结尾4、中间:
①通过归纳总结论据的共同点来推断出论点②总结性的词体现中心论点的句子(例如:由此可见;我认为;总之……)③先找出文章的论题,然后依据论题在文中找出反复出现的类似的论断性的话,合并同类项,最后归纳。
注意:归纳论点的句子必须是完整而鲜明的肯定性的论断的句子。
二、论据事实论据(如现实事件、历史事实、统计材料、具体数字等)理论论据:(包括人们公认的原理、公式、定义、法则、规律、名言警句等。)归纳论据的要点:××人+怎么做(与论点密切相关的方面)+结果注意:在引用中可能有些不是名言,而是具体的事实,那是事实论据。
三、论证方法及其作用举例论证(事例论证)、引用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1、例证法(摆事实):具体典型而且充分地证明了某一论点。 2、引证法(讲道理):引用了什么论证了某一论点,使论证具有说服力。 3、喻证法(讲道理):形象生动地阐述了某一论点,使说理更通俗易懂。 4、对比法(讲道理):通过对比,突出强调了某一论点,使说理更鲜明。
四、分析议论文的表达方式
1、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概括性很强,作用:用事实证明某一观点或主张。 2、议论文中时而有生动形象的描写,作用:更鲜明生动地证明了某一观点。 3、议论中的抒情,会使议论更有感染力,更深入人心。
五、议论文的语言特点:严密、准确 六、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七、论证结构:提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初一语文知识点:说明文
1、怎样把握说明对象的特点A、题目B、首段C、关键词句(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
2、说明方法分类和标志分类和作用:
一、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二、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三、打比方:形象生动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四、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五、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六、下定义:简明周密地揭示了说明对象的本质和内涵,使说明更严密。 七、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八、引言论: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 3、这些说明方法有何标记?
⑴下定义:……是……,这就是……,叫……⑵分类别:有几类(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⑶举例子:例如、又如、比如、再如、如,举例只举一部分。⑷作比较:而、比……和……两种东西比。
4、说明顺序⑴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⑵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⑶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A、 先总说后分说:总-分; 分-总;总-分-总 B、 先主要后次要。
C、 先原因后结果。 D、 由现象到本质。 E、 由性能到功用。F、 由一般到特殊。 G、 由整体到局部。
5、说明文语言的特点1、说明性语言的特点:准确、平实、简明(科学小品:生动). 6、说明文分类1按说明对象分: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说明事物原理或者使用方法等)2按语言特点分:平实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语言生动形象的说明文,多用描写)第五部分 散文(记叙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
一、要把握文章\"线索\" 二、要抓住散文的\"文眼\"
\"文眼\"指文中最能揭示题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句子或关键性词语。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喷发口,是文章思想感情的焦点,同时也对文章的结构起着支配统摄作用。 三、要借助想像领会作品的内涵
阅读散文就要进行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想像、联想和补充。把自己的想像和作者的想像融合在一起,丰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填补文中的结构空间。 四、要体会散文的意境
意境,就是作者把深刻的思想、动人的感情,通过生动的画面表现出来,达到情与物融合、意与景交织,以唤起读者的联想,产生动人的艺术效果。 1、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2、想象、联想和象征手法的运用3、细处落笔,以小见大。4、侧面暗示。 五、要仔细品味散文的语言
(从修辞方法或者表达方式分析)1、品味散文语言朴实自然美。2、品味散文语言的含蓄美。3、散文语言富有音乐美,具有诗情画意,.
六、散文特点:\"形\"(材料)散而\"神\"(中心)不散6、从作者描写的角度(听、视、嗅、味、触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