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陕西民俗论文

陕西民俗论文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小议陕西“十大怪”

摘要:对陕西地区的民俗特色最好的概括就是陕西“十大怪”:

面条像腰带,锅盔像锅盖,辣子是道菜,泡馍大碗卖,碗盆难分开,帕帕头上戴,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板凳不坐蹲起来,唱戏吼起来。这十大怪中不只是一种现象,更是历史与地理对陕西地区的缔造,一种秦文化的外露。

关键字:陕西 民俗 十大怪 文化

Abstract: The best generalization for the folklore

characteristic of Shannxi is the “the stranges”:Noodle like belts,Guokui likes a pot cover,Hot pepper is one dish,Sell the mutton soaks steamed bread in a big bowl,Difficult to differ bowls from pots,Usual wear a handkerchief on the head,Build a house on one side,Girls usually don not like to marry to a man from other places,Squating on a chair instead of sitting on it,Using a big voice to sing an opera.It is not only a phenomenon but also is a creation by the history and geography,This is a reveal of the Qin culture.

Key words: Shannxi folklore characteristic “the ten

stranges” culture

简述

“八川分流绕长安,秦中自古帝王州”。西安古称长安,

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和文化发源地之一。远古时代,“蓝田猿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六千多年前半坡先民在这里种植狩猎,开掘出了别具特色的“半坡文化”。自公元前12世纪,周文王在此建立沣京,揭开了西安作为帝王京师历经千年,雄踞华夏,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辉煌历史。西安成为与雅典、罗马、伊斯坦布尔等城市齐名的世界历史古都。直至今天,西安城中的塔与碑,城外的陵与墓,连绵的城垣与宫殿遗址,保存的大量珍贵文物以及周乐秦声、汉风唐韵等文化艺术,仍在昭示着这里曾经呈现过的尊贵和豪华、开放与风流。随着「唐皇城复兴计划」大唐芙蓉园、大明宫、曲江池、不夜城等地标式建筑,可以梦回大唐、穿越历史。换个场景,

现代文明的高楼林立、立交环绕、道路纵横、西安,在古老中洋溢朝气、厚重中展示等大气。

话说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一方文化影响一方经济、造就一方社会。在中华大地上,不同社会结构和发展水平的地域自然地理环境、民俗风情习惯、政治经济情况,孕育了不同特质、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八百里秦川文武胜地,五千年文明光耀全球。尤其像西安是享誉国内外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深厚的经济社会根基、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久远的文明传承。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古都西安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用,拓印下无比瑰丽的史诗和波澜壮阔的画卷。

独特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了西安,孕育了陕西这个有着自己独特气质魅力的地方,古韵古香,任历史的车轮匆匆碾过,陕西自保持自己的魅力不曾改变。最典型的代表便是“陕西十大怪了”,今天我就小议一下一个陕西人眼中的十大怪。

第一怪 面条像裤带

三秦面条真不赖,擀厚切宽像裤带。 面条筋道细又白,爽口耐饥美得太。

面条是关中人的主要伙食,关中人吃面,喜欢将面和硬揉软、擀厚、切宽,并称之“__(biangbiang)面”。这种面煮熟以后,捞在碗里,无论是浇肉臊子还是油泼辣子,吃起来都很光滑,柔软,有筋性。很耐饥。说到陕西面食,那真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陕西人几乎从出生就开始吃面,有的人更是一天三顿面,一个带劲的“咥”概括了陕西人的面文化。陕西面食口味绝佳,花样众多,有扯面、油泼面、炸酱面、拉条子拌面、西红柿鸡蛋面、刀削面、炒面片、抄拉条子等,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老碗面,再喝上一碗面汤,即味美又实惠,用陕西方言来说那简直就是“嘹咋咧”。比较出名的有扯面、棍棍面、岐山臊子面,蒜蘸面等。

岐山臊子面具有3000年的历史,最早始于周代。制作时以大肉“臊子”(即肉丁)加豆腐、黄花、木耳,烹汤浇面而成。岐山臊子面以“薄、盘、光、酸、辣、香、煎、稀、汪”的特点而闻名遐迩。杨凌蘸水面面白薄筋光、油汪蒜辣香、汤面分盆装、越嚼口越香。杨凌蘸水面的面和汤是分开的,吃的时候从大面盆里夹出宽厚且长的面条拉到碗里的汤中,然后夹着面条一口一口地咬着。biang(音)biang(音)面流传千年,久负盛名。面“筋、光、香”,用炒锅炒好肉丁或肉片及辣子、笋片、菜瓜等与面共同翻炒,是色、香、味、形俱全的特色小吃,是很地道的秦地风味。蒜蘸面,一小碗干辣椒面、切好的蒜瓣、浇上煮沸的油,吱拉一声,金黄色的油层慢慢盖住辣椒面,碗边浮起油沫,然后加些陈醋和少许盐,宽大的面条捞出来倒进一个大碗里,放入青菜即成一碗蘸着蒜汤,酸辣鲜香的蒜蘸面。扯面是关中地区的传统面食小吃,陕西八大怪之一,宽如裤带。用烧热的油泼后搅拌食之,其特点是色泽协调、光滑柔韧、淡雅清香。

来了南京,大家最喜欢问我的是我们的“biangbiang”面,关于这个面条的来历,还有个很有趣的故事。相传,一位集怀才不遇愤世疾俗贫困潦倒饥寒交迫于一身的秀才来到咸阳,他路过一家面馆时,听见里面“biang——biang——”之声不绝,一时饥肠辘辘,不由得踱将进去。只见白案上摆满了和好的长条状面块儿,师傅拎过一块儿,扯住两头,顷刻间摔打成裤带般宽厚扔进锅里,顷刻间摔打了好几块儿,顷刻间从锅里捞出一大海碗,碗底事先盛着作料和一些豆芽青菜,自然要浇上一大勺油泼辣子,热腾腾端上来。秀才看得兴起,大叫:“好啊!店家来一碗!”“这位客官一碗„„”店小二一声长长的吆喝,顷刻间一碗面摆到面前,顷刻间碗中罄净,直吃得秀才大汗淋漓。“店家,结账!”秀才喝道。一摸兜,坏了,一时忘形,竟忘了囊中早已空空如洗,顿时窘住,刚才的热汗顷刻间冷冰冰刷在脸上。一旁,店小二斜着眼耸着肩,一脸坏笑。“小二„„”秀才讪讪,话刚出口便被店小二堵住:“客官,本店小本经营,概不赊账。”见店小二不通融的模样,秀才又向身上摸去,左一摸,右一摸,上一摸,下一摸,好像早晚能摸出几文钱来似的。店小二心想:“你个穷秀才,看你摸出什么来。”天呀,这不是有辱斯文么?秀才一面摸,一面思量脱身之计。他与店小二答讪:“小二,你家这面何名?”“何名?”店小二学着秀才的腔调说:“biang、biang面。”秀才问:“biang、biang面?biang、biang字咋写?”这家面店可是远近闻名的老字号,其面做得特殊,面与面板摔打撞击,“biang、biang”也,故称“biang、biang面”。“biang、biang”二字咋写,店家做面,客人吃面,谁也没去想过。见店小二答不上来,秀才顿时有了主意,他说:“小二,

你与老板商量过,本人今天没钱,可否写出'biang、biang’二字,换这碗面吃?”店小二顷刻间回来,说:“成。”秀才一声大喝:“笔墨伺候!”只见他笔走龙蛇,大大地写了一个□!他一面写一而歌道:“一点飞上大,黄河两边弯;八字大张口,言字往里走,左一扭,右一扭;西一长,东一长,中间加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个勾搭挂麻糖;推了车车走咸阳。”一个字,写尽了山川地理,世态炎凉。秀才写罢掷笔,满堂喝彩。从此,“biangbiang面”名震关中。

第二怪 锅盔像锅盖

饼大直径二尺外,又圆又厚像锅盖。 陕西把饼叫锅盔,里酥外脆易携带。

关于锅盔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是,诸葛亮初出茅庐,火烧博望坡后,为帮关羽稳定军心而发明的;另一中是,在唐代修乾陵时,因服役的工匠人数很多,往往为吃饭而耽误施工进程,于是一名士兵就把面团放进头盔里,把头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了饼,把这种饼称之而锅盔。陕西人做锅盔,将面和硬(硬到用手都揉不动),借助木杠子,用力压,压成圆饼以后,放在铁锅里,用火慢慢烙烤,做好的锅盔外脆内酥,又大又厚,很象一个锅盖。锅盔在陕西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人们尝试着让它更持久溢香在它和面、揉捏、时间、火候、烘烤等过程严格考究。用来作饼的面粉是本年中上好的小麦,做烙饼的工具要专用铁制成的锅子,火候也是相当重要的,有些人在烙饼时不是糊了就是没熟透原因还是火候没掌握好,当地人在做这个锅盔时所烧的是麦尖也就是麦桔这会不会让你想一首诗呢“煮豆燃豆蒺,豆在斧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在烙饼时这一转二翻三挠可是很重要的:一转就是要不停的对饼转动以防止焦糊的现象,二翻就是一面考好再翻过来考另一面,三挠差不多好的时候挠一挠听听动静要是轻脆的声音那证明已经好了,然后撒点芝麻粒就可以出锅了。 陕西南部汉中地区做锅盔比较薄,一般两厘米左右,除了日常饮食外,还主要用于羊肉泡馍中做馍用,这与西安等关中地区是有所差异的。

第三怪 辣子是道菜

虽说湘川能吃辣,老陕吃辣让人怕。 辣面拌盐热油泼,调面夹馍把饭下。

辣子一道菜 ,陕西盛产辣子,来自红个长头尖,味极辣,有“线辣子”或“尖辣子”之称。陕西人吃辣子,是先将辣椒摘去蒂把,用文火炕干,再用臼子捣成粉状,经过筛罗,再放上细盐,最后用较多的滚油泼一下,就成了当地著名的“油泼辣子”。这种辣子,看着红、闻着香、吃着辣,即能用来调面,又能加馍吃。 有一首民谣这样写道:“八百里秦川东风浩荡,三千万儿女齐唱秦腔。吃一碗羊肉泡喜气洋洋,没油泼辣子嘟嘟囔囔。”这几句话充分反映了陕西人对油泼辣椒的钟爱。

陕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农耕种植历史悠久,尤其是盛产于关中地区的辣椒,得天时地利之便,靠科学培植之功,其质量之优、辣味之纯,享有“椒王”的美誉。它肉厚、色艳、型长、油大,用手一摸又绵又韧又光滑。碾成辣面儿,用煎油一泼,吱吱发响,香味扑鼻。调到碗里,油津津,红艳艳,让人垂涎欲滴,愈吃愈解馋。因而,它已成为陕西的一大名产,被称为“中国一绝”。

有句俗语说:“湖南人吃辣椒多革命,四川人吃辣椒出英雄,陕西人吃辣椒也拼命。”的确如此,陕西人吃起辣椒来那愣劲、狠劲,让外地人都感到害怕。那粗瓷大碗里,辣椒放了一大半,鲜红鲜红的辣椒拌着食物,狼吞虎咽地就下了肚。直吃得满脸通红,大汗淋漓,这才觉得痛快过瘾。就连小孩、妇女吃辣椒也不逊色。你看那凉皮摊点上,大多坐着妇女和孩子。店家抓一把皮子往辣椒油里一蘸,红艳艳的皮子就放在碗里,个个吃得满嘴流油,津津有味,吃完之后还叮咛一句,再来一碗,多放点辣椒。陕西人种辣椒、做辣椒、吃辣椒,是有其历史地理缘由的。早在唐代之前,陕西关中就是富庶之地。千里沃野,土地平整,常年雨量充沛,适宜于各种农作物栽培,是中国最早的“天府之国”,所以辣椒的种植也就在其中了。因陕西地处黄

土高原地带,常年有西北风侵扰,为驱寒防冷,辣椒就成为一种极好的食品。它有辛热、御寒、健胃等功能,所以吃辣椒就成为陕西人的一大嗜好。有人说油泼辣椒滋育着陕西人的体魄,也滋育了陕西人泼辣、果敢的性格。想想,此言一点不假啊!陕西的油泼辣子是非常出名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位日本友人来西安观光,很想买一些陕西的油泼辣椒带回去,可跑遍了大半个西安城,没一家卖油泼辣椒的商店,只好抱憾而归。陕西人将吃油泼辣椒作为一种美妙的享受,离开了它,即使山珍海味,也觉得没味。无论是家常便饭,还是待客设宴,油泼辣子是无论如何少不了的。特别是油泼辣椒“biangbiang”面、油泼扯面、岐山臊子面等,都离不开辣椒作伴。端上来一碗,别说吃,先是搭眼一看,就让你满口流水。用筷子挑起来一尝,那香、那味,真陶醉得让你回不过神来。细细品尝,你会觉得这是在做一次美食的体验。一顿饭吃完,人也精神了,红光满面,鼻头冒汗,浑身上下都感到舒坦。

这东西自家做得,平日调面调菜,如胖子贪吃没够者,半夜饿醒惶急不安时,油泼辣子加馒头一个,全当安眠药填入肚肠,毕竟啊,这秦人也是无辣不欢的族群。

第四怪 碗盆难分开

老陕饭碗特别大,面条菜肴全盛下。 一碗能把肚填饱,老碗会上把话拉。

陕西人吃饭用的是“老碗”,是一种耀州产的直径一尺左右的白瓷青花大碗,这种碗比小盆还大,所有盆碗分不开。关中农村的人们吃饭爱蹲在一起,边说边说,谝闲(han)传,(这就是“老碗会”),所有都盛一碗,就不用在回家去盛饭了。

尤其是陕西人吃羊肉泡馍(回民街的尤其推荐)和扯面的时候,更是喜欢这种比盆还要大的老碗,我们就是喜欢大气,豪迈,那些秀秀气气的东西还是留给南方人吧。

第五怪 帕帕头上戴

陕西农村老太太,花格手帕头上戴。 防晒防尘又防雨,洁手擦汗更风采。

关中人都爱在头上带一快黑色或者白色的帕帕,这种帕帕实用性很强,可防风,防尘,防雨,防晒,可以擦汗,擦手,有时还可以临时用来包东西。其实现在这种场景在农村也很少见到了,在我小的时候,我婆(奶奶)有过这种装扮,老一辈人还是习惯用手帕而不是纸巾来擦汗。做手帕用的布大多数都是自己织的,现在我婆家还有一个原始的织布机,我们家还有她亲手织的粗布床单。这种床单睡上去有一种特别的感觉,也许是因为它出自奶奶的手。

第六怪 房子半边盖

乡间房子半边盖,省工省钱省木材。 遮风避雨又御寒,冬暖夏凉好运来。

有句俗语叫“肥水不流外人田”,陕西人盖房子,屋檐朝着院内,每当下雨的时候,雨水就流到自家院里,可以浇田。这就有了房子半边盖。 这种房子就充分的体现了陕西缺水的状态,其实秦朝时陕西还是八水绕长安的,以后人口增加,污染加剧,这八水消失的消失,污染的污染,所以近代时就出现了很多这样的房子,但现在在陕西还是不太能见到这个的。在陕北,不管生活条件如何改变,农村人总是喜欢住窑洞.陕北的窑洞种类很多.修窑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过去修土窑洞,得挑选一个土风干以后,才开窑门,安门窗.现在农民经济条件好了,修起了结实耐用的石窑洞.这种窑洞,住两三辈人不成问题..窑洞冬暖夏;冬天外面冰天雪地,窑洞内即是三天不见火也暖

融融的.一般人家院墙不高,两个婆姨捡着豆芽就能隔着墙说话.安康紫阳人喜欢住石板房,即房子项铺盖青石板.这种房子下雨利水,日晒不透,盖起来容易,经济实惠.

由于关中、陕北、陕南三个自然区域的自然条件和生活习俗的不同,各地民居风格也千姿百态,各具地方特色。

第七怪 姑娘不对外

长安建都十几代,人杰地灵春常在。 风调雨顺生活好,陕西姑娘不对外。

关中平原,土地肥沃,基本上只要有种子入土,就可以丰收,关中地区很早就有一句谚语“老不出关(潼关),少不下川(四川)”。所以关中人很少出外谋生的,男人们不出门远行,姑娘们也不远嫁。贾平凹曾经说过陕西人是“三千万懒汉齐吼秦腔”,原来是三千万儿女其吼秦腔。陕西人恋家,自从我来了南京,我就特别想回家。关于不外嫁的陕西姑娘,我个人认为:1、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嫁到外地有点背井离乡的感觉,而且要是嫁过去,婆家对她不好,回一趟娘家比较不方便。2、地区文化差异。比如饮食等等。3、对未来的一个恐惧感,不知道那个地方是不是适合自己……其实也有点类似于清王朝的闭关锁国,有自满也有担忧,才会有这个现象。如今,交通通信的迅速发展已经改变了这一现象,陕西的女生还是很愿意嫁到远方,喜欢江浙一带男生的细腻温婉。陕西有两个地方出美女,一是西安,这个是大家公所周知的,还有一个是米脂县,我们那有一句俗语:“米脂的婆姨绥德汉”,意思是米脂的女生大都长得很漂亮,绥德的汉子都长得比较英俊,我还没有去过这两个地方,待有时间,一定去领略领略俊男美女的风采。

第八怪 板凳不坐蹲起来

老陕脾气真古怪,有凳不坐蹲起来。 问他为啥不坐着,他说这样很自在。

《白鹿原》,不仅让观众们感受到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也让大家体味到陕西独特的民风民俗。其中关中人有凳子不坐蹲起来,抱着大老碗吃面的经典画面,给不少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关中的男人们爱蹲在一起“开老碗会”,并且一蹲就是一个多小时,再加上人们冬天喜欢蹲在背风向阳的地方“晒暖暖”、“丢方”下棋,就养成了蹲的习惯。 陕西人喜欢蹲在凳子上吃饭、抽烟、聊天,在别人看起来很遭罪的事情,但是在老陕们看来这是陕西自己我的享受。

蹲,我们叫圪蹴(ge jiu)。在陕西的农村,在闲暇时候,一般上年纪的老人都喜欢不穿袜子,光脚穿着布鞋,嘴里叼着一根哈烟袋,手里掐着收音机,蹲在凳子上,一边喝茶,一边抽烟。在这样的氛围中,他们感觉到的是一份自在和欢畅,远远比那些正襟危坐、道貌岸然的人幸福的多。因此天性随意的陕西人更愿意自在地蹲着,做一个快乐无忧的下里巴人。也不愿意很拘束的坐在凳子上,去享受阳春白雪的高雅生活。

也许陕西人天生与黄土地的亲密地接触,使他们更愿意接近和亲近黄土地。

第九怪

睡觉枕砖块

三秦大地庄稼汉,不爱软枕爱硬砖。 冰凉坚实有奇效,醒脑提神金不换。

其实我还没有见过有哪个人是睡觉枕砖块的,只有在我外婆家,见过一个玉枕,冰冰凉凉的,硬硬的,老人热别喜欢在夏天的时候枕着这个枕头,甚是舒坦。也许是因为陕西现在经济发展了,人们开始

用玉枕来代替砖头。陕西的夏天也是很热的,有一个枕头来帮自己降温,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第十怪 唱戏吼起来

民风淳朴性剽悍,秦腔花脸吼破天。 台下观众心欢畅,不怕戏台要震翻。

关中人干活出大力,吃饭用大碗,唱戏也爱用大嗓门,尤其喜欢吼秦腔。秦腔,又名秦声,是我国最早形成于秦地的一种梆子声腔剧种,它发端于明代,是明清以来广泛流行的南昆、北弋、东柳、西梆四大声腔之一。唱腔以梆子腔板腔体为主,除有“慢板”“二六板”“带板”“滚板”“箭板”“二倒板”等基本板式,还有“麻鞋底”等彩腔腔调十余种。板路和彩腔均有欢音、苦音之分,苦音腔最能代表特色,深沉哀婉,欢音腔刚健有力。

贾平凹的《秦腔》曾获得茅盾文学奖的殊荣,《秦腔》中不同的人物性格串起了他们不同的命运,一切由秦腔而起,一切又似乎以秦腔为终结,爱秦腔爱到发狂。贾平凹曾说“如果你慢慢去读,能理解我的迷茫和辛酸。”他在这篇文章中以秦腔为线索,运用了大量的陕西式对话,足以见得他自己对于陕西的爱有多么深沉。《秦腔》里的结尾时这样的:“树一块碑子,并不是在修一座祠堂,中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渴望强大,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需要活得儒雅,我以清风街的故事为碑了,行将过去的棣花街,故乡啊,从此失去记忆。”浅一点来理解这样忧伤的结尾似乎昭示了秦腔的命运,因为如今的陕西青年中有多少人喜欢这个自己家乡的唱腔呢?

对于陕西人来说,十大怪是我们永远聊不完的话题,使我们心中不愿割舍的乡土回忆,不远忘怀的家的感觉。就像《舌尖上的中国》播出时,有很多人在看这个纪录片时都哭了,因为你看到的不只是美食,更是自己家乡的回忆,历史,似乎游子通过电视屏幕就闻到了妈妈的味道。全球化的进程我们不能阻挡,但愿我亲爱的家乡可以不丢掉这些让人无论在哪看到都热泪盈眶的历史记忆......

参考文献:

1.贾平凹.秦腔[M].北京:广州出版社,2007. 2.贾平凹.贾平凹散文自选集[A].漓江出版社,1987. 3.贾平凹.秦腔后记[A].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 4.费孝通.乡土中国[A].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5.刘娇. 哈佛研究吃面多的人易抑郁 陕西人民集体“沦陷”[N].华商报,2014-4-24.

6.任昱汀 韩梅. 陕西地理环境对其地域文化的影响研究.[EB].http://wenku.baidu.com/view/925494cb240c844769eaee4f.html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