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身份认定及其意义 徐富平 (甘肃天水师范学院741001) 摘要:在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 这样简单的一个名称,从过去到现在,概念的内涵发生了翻天覆 注,2007年6B以来,文化部先后公布了两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地的变化。在过去的传承人是广义的传承人,他们虽然没有被叫 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大多数传承人都是属于民间音乐类的。笔者认为 做传承人,但是实实在在的传承着民间文化,现在的传承人是~ 被作为传承人的民间音乐家身份发生变化,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提 种狭义的传承人,他们是在广义的传承人里被确定了特殊身份的 出了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现状造就了不同传承人类型的观点。 一个小的群体。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如今的传承人受到官方的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身份认定;意义 认可(或者说对其从事的行当予以一种政策上的保护,以此为契 Abstract:At present,the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机其社会地位或许将逐渐提高),因此说狭义的传承人和以往广 raises wide public awareness,sinde June 2007,the Ministry of Cukure has 义的传承人自生自灭也会形成鲜明的对比,过去不被重视只是因 announced two gruups of representative heritage of state—level intangible 为他们很普通,很平常,也很寻常。他们提供和创造的文化事实 cultural hefi ̄ge project,must of htem bdong to f0lk music category.The 上占据着过去人们生活的最主要的精神食粮,而人们习以为常, writer believes that the promotion of f0u(musicians as inheritors will make 更多的陶醉于形式、活动,而较少去关注他们本身。现在重视, a far—reaching social signiifcance. 用个不太恰当的比喻是因为物以稀为贵,各种各样的民间文化被 key word: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inheritor,identiifcation, ‘现代文化’潮流冲击下,都在身不由已的或下意识地被抛弃和 signiifcance 自我抛弃,当人们对于自己习以为常的文化自觉形秽时,其结果 是本来由自己创造的文化的逐渐消亡,和曾经的艺人越来越少。 无论东西方音乐,从其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历史开始,关注 当国家开始关注并实施有效的保护途径时,这些幸运的保留下来 音乐艺术创作和表演主体的“人”成为音乐史关注的一个重要方 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幸存的传承人在成为一种重生的救命稻草或 面。音乐的历史总是和各个时代的音乐巨匠们联系在一起的,从 涅桀式的尊贵 故而经过曾经的辉煌、曾经的冷落之后,又回到 某种意义上讲,音乐的历史就是音乐家的历史。音乐家无论知名 了重新被认可,传承人的内涵的确发生了一系列微妙的变化 与否,只要称其为音乐家,就会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其中生活艰 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载体,任何关于非物质文化遗 难者也不乏其人,然总体而言,其社会地位是受世人敬仰的,是 产的保护理念和实施手段,都不应该离开对人的关注与重视。对 一种崇高的社会职业;而民间音乐的历史则是另~番景象,民间 于主要以物质形态体现的文化遗产来说,遗产的形态本身就反映 音乐由于自身区别于其它门类音乐的发展特点,长期以来,从受 了其文化价值与意义的全部;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 众和研究者方面似乎都更关注于艺术形式的本身,对于其艺术创 从当前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面临的境遇来看,作为拥有或创造 作的主体往往成为被社会所忽视的角色。 此种文化形态的人,较之其物化了的文化形态本身更为重要。苏 在中国民间音乐历史的长河中,大多数从事这个行当的艺 联文学家高尔基曾说过: “一个民间艺人的逝世。相当于一座小 人(甚至我们没有习惯称其为音乐家)其身份一般是多重性的角 型博物馆的毁灭。”承担传习任务的民间艺术家们所掌握的关于 色,一些行当艺人社会地位的低下,在世人代代相袭的观念中已 民间艺术的由来、发展、流变、技艺和相关事项,一直以来都是 经根深蒂固。在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受到全社会的广泛 存在于头脑中,依据他们的记忆(memories)和技艺(skills) 关注,2007年6月5日,文化部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而存在。收集具体的作品如一首美妙绝伦的民间歌曲、发现一本 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08年2月28日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 珍贵的神谱、剧本固然十分有意义,它可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 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尤其涉及民间音乐、民间舞蹈、 产”的物化形态和直观代表,但是,那些创作并承传这种“非物 传统戏剧、曲艺、民俗等五大类的第二批551名传承人当中,大 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人,及其所拥有好创造的文化空间,更接 多数传承人都是民间音乐类的。这仅仅是国家级的传承人,各省 近文化遗产“非物质”属性的本真,更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 市也相应的确定了省市级的传承人。当民间音乐中的一些主角被 的内涵,更符合民族民间艺术的活态特性,也更值得我们去关 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这些“传承人”不仅受到 注、保护、研究。 社会的保护而且被放置于一个相对重要的地位,在其身份发生如 此变化之时,我们不禁要重新认识他们,什么是传承人,他们属 参考文献 于怎样的群体。确定传承人,意义何在。 【1】周大明.《生命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一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应当说传承人从被忽视到被关注,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护》fEB/OLI.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http://www.ihchina.cn/inc/ “传承人”身份的被认定,是原生的民间音乐、最基层的民间音 baohuluntandsp,2008—05~10. 乐家有史以来第一次得到官方文化和上层文化正史的重视,具有 【3吴文科.《以人为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性原则》[3]EB/ 划时代的意义。而且近年来,国家每年都出台有效的保护措施, OL1.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 ̄http:// 可以说没有一项国家文化战略像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受到党和国 www.ihchina.cn/inc/baohuluntan.jsp.2008—05—10. 家领导人的重视。 【4]祁庆富.《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传承及传承人》U].西北民族 “传”和“承” 习惯上一般是分离的,以前并没形成一个 研究。2006 50(3)114-123. 固定语词。因此在《辞海》、 《辞源》、《汉语大词典》等大 [5】项阳.《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空间矛盾的不可回避性》【EB/ 型语词工具书中,找不见“传承”一词。只有商务印书馆1996年 OL].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 ̄http:// 版《现代汉语词典》有简短的释义:“传授和继承”。这表明在 www.ihchina.cn/inc/baohuluntan.jsp.2008—05—10. 传承、传承人都属于汉语语词中新秀, 2003年,文化部与财政 (6]刘锡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问题》【N].学习时报, 部联合国家民委、中国文联启动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 2007—6—11(006). 时,制定的保护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 [7】程洁.《保护传承人:下一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点——访 承发展。”2005年3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加强我国非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宋兆麟》【N】.社会科学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规定的保护方针是: “保护为 报,2006-12-7(001). 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应该说“传承”、“传 f8V+夏莲,汤达,张墨宁.《守护精神家园传承文化血腑 国家级 承人”作为新名词盛行是从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规定的十六字保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保护工作座谈会侧记》【N】.人民日报海 护方针之后开始的。即便如此,并不意味着传承人就是一种新生 外版,2008—4—29(007)文化遗产. 事物,因为历朝历代民间文化、民间音乐中实实在在的存在着各 [9J徐启建.《有效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陈至立出席非物质文 种各样的传承人,如今被社会所承认的“传承人”与历朝历代民 化遗产传承人颁证仪式》[NJ冲国教育报,2008-2-29(001). 间文化、民间音乐中的“传承人”,虽然在名称上相同,但是就 己口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