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音乐的感悟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人们从未停止过对音乐的追求。不仅是在国外,在中国亦是如此。音乐在中国早已有之。譬如我国最早的诗词杰作《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样一个简单而又韵律的诗句就构成了中国早期的音乐。音乐家把最美好的震撼心灵的作品,永远留给世界热爱生活的人们心中。绝美的音乐作品让人们在美的享受中感悟和理解美好生活的真谛,感动当世,传承未来。无论在血雨腥风的恐怖或伤感的岁月,还是莺歌燕舞的欢乐或美好的年华,当你听到最喜爱的歌声,你的心情会马上变得由低沉而向上、由狂躁而平静、由漂浮而沉稳、由浪漫而现实、由忽略而深思。心灵的小溪随着音乐感受总会出现蜿蜒起伏、碧波翻滚的奇特画面,使你的生活感到丰富多彩,使你的未来感到充满希望。
音乐能平息战争的斗气,也能把和平引向战争。不同的民族虽有不同的语言,音乐能发出他们共同的心声;不同的政客虽有不同的主张,音乐能沟通他们共同的心曲。音乐能升华人生境界,音乐能提高人的思想品格,音乐能把人的情怀梦想由狭隘困惑放飞到宽广无垠的宇宙空间。所以,向善的音乐使人与人的关系趋向融合、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和谐。不懂得高品位的音乐语言,就不会理解什么是高品位生活。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无论当代还是古代,不知有多少人为它而陶醉,而悲伤,而振奋„„。在中国,相传春秋战国时代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在齐国听到《韶》乐后,激动得三月尝不出肉的美味,于是发出感叹:‘想不到动人的音乐,竟能使人达到如此陶醉的境界!’所以中外历史上无数先哲前贤,对美好的音乐艺术都推崇备至。音乐特殊的艺术品格,使其自身当之无愧地成为全人类沟通心灵、相互理解的‘共同语言’。”我认为,如果说自然美是最纯真的美,那么最纯真的心灵美传递方式当属最美好的音乐语言。不管是唯物的、唯美的、唯心的各种思想家,他们都会在音乐家那里找到慰藉心灵的归宿。比如佛教音乐,靡靡之音使人的思想灵魂感受,有了归属感;欧仁·鲍迪艾创作的《国际歌》,唤醒了全世界无产者的反抗精神。所以。古今中外,三教九流、各种政客,要想到达传承他们思想诱人的目标,除了信仰之外,都不如用音乐教育人的手段最高明。
著名的革命家李大钊说过“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壮绝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之中。”这一精彩论断,从唯物辨证法的角度,阐释了绝美风景的特征、壮绝音乐的性质、高尚生活的品格。试想,假如风景在平川坦途,人们司空见惯,当然不足为奇;假如人的生命牺牲,平平淡淡,自然而然,未引起世人关注,也没有影响某个政党、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或者发展方向,当然不会评为“高尚、壮烈”。而壮绝音乐为什么是“悲凉的韵调”?这与人的经历、情绪、愿望、感受等心理变化有关。当一个人志存高远,为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一致,却历经挫折,逆境发展,灾难深重,壮志未酬,不幸遭遇引起广大民众的同情和多数人的同感,同时遭难者由于深受其害而悲愤不已、壮怀激烈,音乐的韵调或旋律引起更广泛的共鸣。音乐把人生复杂遭遇和曲折经历,用波涛起伏的音乐语言形式,传递和弘扬一种个性压抑、沉郁悲情、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奋斗精神。让欣赏这种音乐风格的人们总有一种化悲痛为力量的感觉,彰显音乐的特殊魅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