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看新闻报道中隐喻的翻译

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看新闻报道中隐喻的翻译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民主精神,但是几十年来它在全国数以万计的教室里日明削、一币斗子r议订州 程 I予,处’仗伺倒胝 乐我 明 以继夜地不断蚕食着民主精神。 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看 热情、太个性化,同时非常依赖科学管理的学习团体产真实的学习太激烈、太强大、太紧张、太特殊、太 新闻报道中隐喻的翻译  生的协同效应。也正因为这样,我们的教育为了避免混 乱而在教育过程中采取所谓“科学的”管理模式,集中 口张婷婷杨彩霞 训练左脑而忽略了右脑。那正是我们现在要回归的问题。 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 在真实的学习中有太多的相关条件和偶然性。真实的学 习将训练左脑和右脑的辅助性功能一一首创精神有机结 合。预测和控制机制不断干扰真实的学习。 训练右脑需要更多的会话、思考和教育系统的项目, 因为这些因素在学习中激发才智。没有它们,想象力、 兴趣和首创精神不会受到重视和推广,最终导致学习者 的抵制甚至更糟糕的被动接受,但是这些过程对于现有 【摘 要1在引文新闻报道中,隐喻的使用呈现出愈加频 的、以强迫吸收和可量化知识评估模式为主的教育体制 繁的趋势,并以此来体现语言美感并增加阅读的趣味性 如同浩劫。 和可接受程度。根据生态翻译学中翻译适应选择论的相 想象力、兴趣和首创精神由右脑产生,现行教育体 关理念,在整个翻译生态环境中,处于中心地位的译者 制很难测量这些情绪化、难以预测的因素,所以常常被 在翻译隐喻时可以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实现最大程度的 忽视。我们需要想象力、兴趣和首创精神的协同效应, 适应性选择与选择性适应。译者课采用翻译适应选择论 他们能够提高我们的智力水平、能力和智慧。更重要的 提倡的“三维”适应性转换原则来进行翻译,提高“整 是,他们接近民主精神的力量,能够激发和鼓励人们的 合适应选择度”,以此达到最佳翻译效果。 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这种思维方式将引发我们是谁、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翻译适应选择论;多维转换;隐 我们在做什么、我们将成为怎样的人的讨论。我们正在 喻翻译 【中图分类号1 H315.9 【文献标识码1 A 讨论的是思维的含义及其发展。在约拿・莱勒的《普鲁斯 【文章编号】1009—6167(2013)04—0005.03 特曾是个神经学家》书中写道: 着什么感觉大脑如同议会,脑细胞就是议员,他们不停地争论 和情感是有意识的。这些神经元遍布整个大 Ⅱ引言 脑,争论无休止,这意味着大脑不是一个地方而是一个 1.1新闻报道中的隐喻 程序。正如著名哲学家丹尼尔・丹尼特写道,“头脑由多路 隐喻是人类语言和文化中存在的一种极为普遍的现 电路组成,其中多路并联,执行不同任务,完成多项草 象,对隐喻的研究也有相当长时间的历史。对隐喻较为 稿。”我们称之为现实的只是终稿(当然,下一秒又要产 传统的阐释往往定义在修辞格上,即在语言层面将其定 生全新的草稿)或者图片。 性为修辞格,认为其只属于语言,与人类的思想行为并 头脑犹如一个辩论场,充满活跃神经元。我们将悬 无关系。而现代语言学界却将隐喻纳入了人类的认知思 挂、讨论和学习哪种图像?哪些图像安排到地下室然后 维轨道。莱可夫(1akoff)和约翰逊(Johnson)在其合著 最终进入垃圾桶?哪些图像在这里不复存在?哪里图像 的Metaphors We Live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一 因为文化条件的压抑根本不可能存在?什么意向主导我 反隐喻理论的传统观点,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 们的观念、指导我们的行为? 语言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文中指出:“我们赖 眼下的任务是重新定义学习、教学和教育。这项事 以思维和行动的概念系统,从根本上讲是隐喻的。”鲁美 业是否成功决定我们将成为怎样的人。幸好下面文中的 尔哈特(Rumehart,1979)说:“当我们谈论抽象概念时, 我们几乎总是从另一个具体的领域所使用的语言中选择 引言、故事和散文片段将帮助我们研究当前民主精神的 词汇。人们使用新概念总是从熟悉的隐喻载体出发,用 现状,并判明当今对学习的认识如何抑制了民主精神。 熟悉或直接的经验领域的感受类似精确形象的表达另一 任务是重新定义学习、教学和教育。这项事业是否成功 经验领域的事物。”因此,隐喻无疑是提供了一种观察世 决定我们将成为怎样的人。幸好下面文中的引言、故事 界的新方法和看待事物的新视角,是通过语言生动的表 和散文片段将帮助我们研究当前民主精神的现状并判明 达思维的一种途径。 当今学习的认识如何抑制了民主精神。应该从墙上摘下 由于新闻报道不同于其他文体的语言特征,新闻报 那张图片,仔细审视,多角度思考以便更好地理解其效 道的撰写人在报道中为了达到让大多数读者准确的理篇 果和副作用,然后形成更加深刻、与民主原则一致的理 报道内容的目的,经常会使用一些形象生动的语言,这 解。 样可以增加新闻报道的趣味性和可读性。隐喻,凭借其 言简意赅、含义深刻的特点,是新闻报道的经常使用 手段之一,有助于新闻事实易于被读者接受,也有助于 创造一种生动的感染力,可以使新闻语言生动活泼、赫 作者简介:张婷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研究。 杨彩霞,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文学。 05 0 6 颖独特。而隐喻之所以能够起到这样的作用就是因为隐 解该隐喻所承载的语言信息及文化内涵。此时,给出的 喻所承载的语言信息和文化信息能够在读者的脑海中产 “最佳翻译”或是“整合时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便是直 生特定的语义联想。因此新闻报道中的隐喻的翻译就绝 接将喻体形象译出即可,直接将译语文化中对等的语言 不只是词语释意的简单转换,而是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 形式“迁移”、“移植”即可。这样,从交际意图的传递、 化的沟通交融。这一过程必须置于两种语言所属的文化 语言形式的完整表达以及文化内涵的准确阐释方面都做 背景之下进行,这也正是隐喻翻译的难点所在。译者必 到了准确的转换,也能体现出翻译适应选择论中所倡导 须关注隐喻的文化语境、文化内涵等因素,否则就容易 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多维度适应与选择性适应及 造成误译。翻译适应选择论中提出的“翻译即适应与选 “三维转换”的翻译方法。这样可以使译语读者准确理解 择”的基本理念,为我们研究翻译实践提供了一个全新 新闻撰写人在报道中要借助隐喻传达的信息和阅读效果。 的理论视角和依据。本文试从生态翻译学的翻译适应选 以下是笔者在新闻双语网站以及一些评论性文章中搜集 择论,探讨如何行之有效地翻译新闻报道中出现的隐喻。 到的实例。 1.2生态翻译学和翻译适应选择论 例(1)The main two reasons for the online shopping surge 胡庚申教授在其书著《翻译适应选择论》中首次提 are that consumers are increasingly comfortable with negotiating 出了“翻译时应选择论”命题,将翻译的实质阐释为译 the Intemet and retailers have devoted more effort to their online 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过程。翻译原则是多维度的 stores.Confidence in website security and cut—throat competition 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翻译适应选择论所倡导的翻 has also lrued shoppers online. 译原则为“三维”转换,即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只 译:网上购物急剧增长的两大原因是:消费者越来越 讲的适应性转换。根据该理论的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 亲睐网上谈判,零售商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网上店铺, 中,原则上要对翻译生态环境的不同层级,不同方面力 对网购信心满满及“割喉式竞争”都无疑吸引了网上购 求多维度的适应,继而依次做出适应性的选择转换(胡 物者。 庚申,2004)。 由于语言隐喻是概念隐喻在文字表层的体现,所以 因此,新闻报道中隐喻的翻译过程不是单方面的语 两种语言之间尽管文字表达五花八门,但在思维概念层 言形式的转换,译者更要将焦点关注在源语和目的语不 次上却仍然可能相同或相近,这一点对于翻译的意译十 同的文化内涵以及新闻撰写者想要借助隐喻达到的交际 分重大。因为如果两种语言在概念隐喻上相对应,那么 意图的传递方面,即不同语言和不同文化间的沟通交流。 翻译传达信息的难度就相对较小了(叶子南,2001)。 这无疑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得益于西方长期以来的资本主义制度使西方读者对 那么译者要如何做才能使其翻译成为最佳翻译?根 市场经济带来催生的市场竞争习以为然,例1中的Cut. 据翻译适应选择论的相关理念,“最佳翻译”是“整合时 throat competition很容易将自身承载的激烈无比的价格 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所谓“整合时应选择度”是指 战的语义联想和文化内涵传递给西方读者。该隐喻生动 译者在产生译文的同时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等维 的表达增加了报道感染力。尽管中国的市场经济始于改 度适应和继而依次照顾到其他翻译生态环境因素的适应 革开放,但中国人对经济体制变革带来的社会巨变同样 性选择程度的综合。在一般情况下,如果某译作的“多 深有感触。市场经济带来的竞争也已经渗透到了生活的 维度适应”和“适应性选择”的程度最高,那么他的 各个层面。因此,cut.throat competition在中国读者脑海中 “整合时应选择度”也就越多。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 形成的语义联想与源语读者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该隐喻 中,只有真正地做到“多维得适应特定翻译生态环境” 在两种文化中有相同的文化讯息,在语言维和文化维度 和至少“三维”(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选择转换, 上是想对应的。我们在汉语表达中可以找到相对应的直 才有可能产生出适当的译文(胡庚申,2006)。 译——“割喉战”。这样的直译既保留了完整的语言对等 的形式,也传递了源语旨在传递的文化内涵,继而达到 目隐喻翻译的“-t”转换 了传递信息的交际维的目的,可谓“整合时应选择度” 2.1语言维和文化维重叠 最高的“最佳翻译”。综上所述,对某一隐喻,如果在原 Cannon(2001)认为,语言是社会文化的载体。文化 语和译语中,关于喻体和喻义都有相重叠的表达时,译 体系、价值观念和语言系统三者互相关联、彼此制约。 者只需将喻体保留,直译是最适合的翻译方法,既符合 翻译适应选择论的相关要求,有可使新闻内容形象生动、 因此,源于不同的文化及不同经济体制的英汉隐喻依赖 一人类认知模式的共性,在更大程度上表现出相似性(李 看即懂。 国南,2001)。 2.2文化维空白。语言维重叠 然而,我们不能忽略隐喻是与某一地区人们的思维 由于各个国家社会发展历程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人 类思维发展过程和认知发展过程具有共通性,这就导致 方式和行为习惯密切相关的,蕴含着本地区长期以来形 了即使是属于不同语系的两种语言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具 成的思维特征和文化特征。正是由于隐喻的这种特性, 有相融性和相通性。这一特质就使得原语文化中的一些 介于英汉两国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在风俗习惯、人文环 隐喻表达有可能在目的语中找到在三个维度上相互对等、 境、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原语中有一些隐喻 相互照应的表达形式。因此,对于新闻报道的译者而言, 不可避免地在译语中出现语言维重叠、文化维空白的情 如果译语的读者能够顺利地理解报道内容并且产生与源 况。语言维重叠就是指源语和译语的隐喻形象相同或相 语读者在阅读到该隐喻时产生的语义联想,并完全理 似,区别只在于表达形式不同,或是喻义相同,喻体不 同,继而产生不同的喻义联想。这时,译者要灵活处理, 收稿日期:2013—1-23 多角度、从各方面适应所处的翻译生态环境,进行灵活 式。西方人在离开工作岗位是会同上司、同事握手以示 的“三维”转换和多种翻译手段。 告别,而“golden”则与金黄色并无关系,意译延伸为 例(2)Make no bones about it:Ichan Partners(that S the 丰厚的,而“handshake”也取其深层涵义做“离职”讲。 fund’S name)should be quite the green machine.Cart&Co will 因此这个“金黄色的握手”其实暗指“丰厚的退休金”。 take a 2.5%ofthe annual fee and 25%ofthe net profits.So the 语言维上做到了地道的汉语表达,文化维上将原文的文 new fund should generate¥1 67 million for Ichan—in a subpar 化特色清晰地呈现在译语读者面前,最终使得交际维的 year.(例句和引文转自王恩冕,2005) 顺利实现。这样灵活的在维度中适应转换,尽管原文含 译:毫无疑问,爱康合作基金(这时该基金的名字) 蓄委婉的表达特点有所丧失,但却可以保证是中国读者 可以说相当于一台印钞机。卡尔公司将收取2.5%的年 一目了然的地道汉语。 费并取得25%的年度净利润。即使是在市场并不景气的 时候,这个新基金一年就就能为爱康赚取1.67亿美元。 目结语 这则新闻报道的背景是一名叫做卡尔爱康的对冲基 金经理人,善于投机倒把、从中牟利。通过买下业绩不 结合文中实例,不难看出新闻报道中的隐喻翻译不 良公司的股票,然后经过操作,提升股票价格,借此谋 是两种语言在语言形式层面的简单转换,也不是机械地 取巨额利润。原文可知,爱康合作基金年收入十分可 传递原语的字面意思,而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思维过程。 观,是一颗名副其实的“摇钱树”。根据常识可知,文 其中涉及了两种不同文化的相互沟通与融合的过程。根 中“green”的用法是借喻了美元的颜色,实质是“生产 据翻译适应选择论的理论,在这一过程中,译者在所处 钱的机器”。这时,译者序充分考虑,如何将一个年收 的翻译生态环境中处于能动的中心地位,但却并非完全 入达1.67亿美元的基金与绿色的机器做完美的融合。显 不受控制。需采取灵活的翻译方法。在语言维、文化维、 然,若是采用前两例的直译将其译作“绿色机器”是不 交际维中进行灵活的适应和转换。这是一种翻译研究的 合适的。由于中国读者无法借助“绿色机器”产生类似 新视角和途径。本文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角度出发,具 于“摇钱树”、“造钱机”这样的语义联想。这是由于文 体探讨了新闻报道中隐喻的翻译,阐释了实际翻译过程 化维的空白造成的。但是,最佳翻译即是舍弃喻体,保 中译者的思维过程,希望对翻译活动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留喻义,进行意译,译作“印钞机”,让中国读者一目了 然,联想到爱康基金的赚钱效率之高,回报率之丰厚。 参考文献 堪比名副其实的“印钞机”,成功地避免了误解。这样的 [1] GannonM.J.CulturalMetaphorsReaading,Research Translations, 意译让报道即保持了原文强烈的表现力,使译文完整准 nadcommentary[M].ThousandOaks:SagePublications,2001. 确,生动形象。 [2 2]Lakoif,Georgeand Johnson,Mark.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University ofChicago press,1980. 2.3语言维、文化维二者空白 语言既是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 [3]Newark,RApproachestoTranslation[M].Oxford:PergamonPress, 从宏观看,人类的思维、情感、认知及社会发展的进程 1982. 都有一定程度的相通性。但多数情况下,不同民族、不 [4] 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同种族长期在不同地域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截然不同、 [5] 胡庚申从译文看译论一翻译适应选择论应用例析[MI.外国语 各具特色的文化。这种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教学,2006. 这些特征使得作为文化组成部分和有机载体的语言系统, [6] 李国南.辞格与词汇[M Jl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刻上了不同民族、地域的鲜明烙印。因此,有些隐喻的 [7] 束定芳.隐喻学研究f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表达被某个特定领域的群体认同并纳入该语言系统时, [8] 叶子南语言基本上是隐喻的卟北京:中国科技翻译,2008. 就很难与不同民族群体产生共鸣了。这些因素使源语中 的某些隐喻在语言维民族、文化维和交际维上都“交了 Abstract:Metaphor is increasingly applied in English 自卷”。语言维上无法找到相似的表达,文化维上没有相 news with the purpose of manifesting the beauty of 互重叠的文化内涵,交际维上也无法达到信息的交流和 language,promoting the fun of reading and the degree of the 文化的融合。 acceptance.According to the translation as adaptation and 例(3)And their numbers is likely to grow over the coming selection,translators,in the key position of hte translational years with 70%of people under the age of 45 in the study eco-environment,should adopt different ways to realize selective adaption and adaptive selection of multi—dimension. indicating that even a golden handshake will not be enough to Translators can try to translate metaphors in English news make htem hang up their boot. 译:未来几年,这个群体的人数可能还会增长。因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three dimension'’and enhance 为在调查中,70%的45岁以下的人表示,即使付给他们 the degree of holistic adaption and selection wiht a view to achieve hte best translation effect. 非常优厚的退休金,他们也不想停止工作。 例5)中的“a golden handshake”对中国读者来说是 Key words:Eco—translatology;translation as adaption and 个不小的阅读障碍,若是直译为“金黄色的握手”。无论 selection;multi—dimensional transformation;translation of 是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都没有相对应的汉语表达。 metaphors 其实,“a golden handshake”具有浓厚的西方特色。汉语倾 向简洁明了的表达,而英语则更擅长含蓄委婉的表达方 (二)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