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下载)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下载)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下载)

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35分)

1、下列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絮.叼(xù) 淡雅 荫.

蔽(yīn) 各得其所 B.憔.悴(qiáo) 分歧 诀.

别(jué) 喜出望外 C.匿.笑(ruò) 烂慢 一霎.

(shà) 泼泼洒洒 D.徘.徊(pái) 祷告 沐浴.

(ɡǔ) 翻来复去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闲遐 耐人寻味 精疲力竭 扬扬得意

B.凛冽 五脏六腑 精打细算 勇往直前

C.遗孀 姗姗来迟 千钧重负 小心冀冀

D.严瑾 天涯海角 心有灵犀 海市蜃楼

1 / 15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当激情冲动过去之后,他就不慌不忙地开始说话,声音总是很平静,句子也很温.和。 .

B.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

C.假日里好友要去淮海纪念塔参观,而我想去敦煌旅游,我俩的看法真是一拍即合。 ....

D.我的伯父颇有才华,可惜锋芒毕露,别人很难和他合作,最近辞职回家了。 ....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孟非是近年来深受观众喜爱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他常常妙语连珠,拥有广泛的支持者,有很高的收视率。

B.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我校团委积极开展“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

C.盛夏,龙虾成了食客们的首选。请记住,吃龙虾切忌同时服用维生素C。

D.“五四”的火炬传到了当代青年的手中。如何点燃和照亮自己的青春,是每个当代青年都要思考和面对的问题。

5、以下句子中不是两种修辞手法综合运用的是( )

2 / 15

A.“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B.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C.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D.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6、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 )

①读完这篇报道,我深深地为这盏“微弱的小灯”而心恸、感动、敬仰。

②有一天,我看到这样一则新闻:山村老师王庆宇,从教36年,后来得了重病,无法医治,可他仍坚持为师生劈柴,每天上四节课,找学生谈话,冒雨家访。

③临终前,他拉着年轻教师的手说:‘“虽然我很微弱,但我毕竟也是一盏小灯。”

④油灯点亮了我们的生活,在油灯的导引下,我们这群乡村伢子,勤于学业,笃志修行。

⑤后来,我有幸做了一名教师,教学之余,喜欢读书看报。

A.②①⑤③④ B.②⑤①③④ C.④②①⑤③ D.④⑤②③①

7、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3 / 15

(1)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__。(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2)__________,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3)《论语》中强调“志”的重要性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论语》中表明自己鄙弃不义的富贵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默写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全诗。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诫子书(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非学无以广才:______ .

4 / 15

(2)意与日去:______ .

(3)淫慢则不能励精:______ .

(4)险躁则不能治性:______ .

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3.对这篇短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它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B.“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有淡泊名利的意味。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美好愿望。

4.诸葛亮写作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5 / 15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1、细读的妙处

肖复兴

①读书从来有粗细快慢之分。

②读书细的功夫,是阅读的基本功之一。读书要细,这个“细”,说着容易,做起来很难。什么叫细?头发丝这样叫细?还是跟风一样看不见叫细?多读几遍就叫细吗?这么说,还是说不清读书要细的基本东西。不如举例说明。

③已故的老作家汪曾祺先生的短篇小说《鉴赏家》,或许能够从阅读的细这方面给予我们一些启发。

④小说讲述乡间一个名叫叶三的卖水果的水果贩子,跟城里一个叫季陶民的大画家交往的故事。这个大画家家里一年四季的时令水果,都是叶三给送,所以他和画家彼此非常熟悉。有一次叶三给画家送水果,看见画家正画着一幅画,画的是紫藤,开满一纸紫色的花。画家对叶三说:“我刚画完紫藤,你过来看看怎么样。”叶三看了这幅画,说:“画得好。”画家问:“怎么个好法呢?”

⑤这就要说明什么叫细了。我们特别爱说的词是:紫藤开得真是漂亮,开得真是好看,开得真是栩栩如生,开得真是五彩缤纷,开得真是如此灿烂,但是,这不叫好,更不叫细,这叫形容词,或者叫做陈词滥调。我们在最初阅读的时候,恰恰容易注意这些漂亮词语的堆砌,认为用的词儿越多,形容得才能够越生动。恰恰错了。我们还不如这叶三呢。叶三

6 / 15

说:“您画的这幅紫藤里有风。”画家一愣,说:“你怎么看得出来我这紫藤里有风呢?”叶三跟画家说:“您画的紫藤花是乱的。”

⑥这就叫细。紫藤一树花是乱的,风在穿花而过。读书的时候,要格外注意这样的细微之处,这是作者日常生活的积累。作者在平常的日子里注意观察、捕捉到这样的细微之处,才有可能写得这样细。细,不是只靠灵感或者才华就可以写作出来的,而是日常生活在写作中自然的转换。而对于我们读者来说,在文本阅读中读得仔细,会帮助我们在生活中观察得仔细;同样,在生活中观察得仔细,也会帮助我们在阅读中读得仔细。

⑦又有一次,画家画了一幅画,是传统的题材,耗子上灯台。画完了以后,赶上叶三又送水果来,画家说:“你看看我这幅耗子上灯台怎么样。”叶三看完以后,说:“您画的这只耗子是小耗子。”画家说:“奇怪了,你何以分出来?说说原因。”叶三就说:“您看您这耗子上灯台,它的尾巴绕在灯台上好几圈,说明它顽皮,老耗子哪儿有这个劲头,能够爬到灯台上就不错了,早没有劲头绕了。”

⑧什么叫细?这就叫细。你看见耗子,我也看见耗子,你看见灯台,我也看见灯台了,但是,人家看见了耗子的尾巴在灯台上绕了好几圈,我没有看见,这就有了粗细之分。

⑨又有一次,画家画了一整幅泼墨的墨荷,这是画家最拿手的。他在墨荷旁又画了几个莲蓬。叶三又送水果过来,画家问他画得怎么样。画家也跟小孩一样,等着表扬呢,因为叶三是他的知音呀,但是这次叶三没表扬,他对画家说:“您呀,这次画错了。”画家说:“我画了一辈子墨荷都是这么画的,还没有人说我错。你说我错,我错在哪儿?”叶三说:“我们农村有一句谚语:红花莲子白花藕,您画的这个是白荷,白莲花,还结着莲子,这就不对了,应该是开红花才对呀。”画家心下佩服,他想,叶三一年四季在田间地头与农作物打交道,人家的农业生活知识比自己来得真切!画家当即在画上抹了一笔胭脂红,白莲

7 / 15

花变成红莲花。

⑩细,还在于生活的积累。没有生活知识的积累,只凭漂亮的词语是写不好文章的。叶三告诉了画家,缺乏生活知识,即使画得再细致入微,却可能是错误的,是南辕北辙的。知识是文章写作时的底气和依托。“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文字表面的细的背后,是知识的积累。这种知识,靠书本的学习,也靠生活的实践。

⑪细读,锻炼我们的眼睛,让我们的眼睛能够看到文字背后的细微之处;也锻炼我们的心,让我们的心在日常生活之中能够细腻而温柔。

(选自《中国纪检监察报》2017年10月28日,有删改)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叶三与大画家交往的三个片段。

2.从本文看,“细读的妙处”是什么?

3.本文第②段连用四个问句有什么作用?

4.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语,分别表现了画家怎样的心理?

画家一愣,说:“你怎么看得出来我这紫藤里有风呢?” ..

画家说:“奇怪了,你何以分出来?说说原因。” ..

画家当即在画上抹了一笔胭脂红,白莲花变成红莲花。 ..

8 / 15

5.细读下面两则材料,结合本文第⑥或⑩段的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材料一)骆宾王作《咏鹅》:“鹅,鹤,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材料二)某学生作文片段:又到了中秋节,一轮皓月又大又圆,照得大地如同白昼一样,满天的繁星也调皮地眨着眼睛。

2、(题文)那年的欢喜

郑彦英

应该是1966年,我上高小,暑假的时候,咸阳北塬上的马庄逢集,母亲给了我两毛钱,叫我带三个弟弟到集上逛逛,顺便买一斤盐。

一到集上,小弟弟兴奋地指着吃食摊子嚷嚷:“油糕,麻糖,还有馄饨。哥,妈不是给你钱了么!”

我一声喝住了:“还要买盐呢!一斤盐两毛钱,能吃半年。一碗馄饨两毛钱,一吧嗒嘴就没了!”小弟弟没敢再吭声,二弟和三弟见我瞪眼,也都噤了声。

二弟和三弟都看着我,其实我也被炒凉粉那特别的香味馋得直咽口水,但我还是去拉小弟弟:“走,买盐去。”

小弟弟不走,死犟着坐在凉粉摊子前,我把他提起来,他又坐下去,如一摊泥。油在鏊子里发出吱啦吱啦的声音,拱得我肚子里的馋虫乱爬。

9 / 15

我不再吭气,心里盘算着,吃一盘凉粉,就要少称二两半的盐!于是我吼:“走,不走不要你了!”但是小弟弟铁了心,我吓不倒他,他硬着头死坐着,不看我。

我实在没法了,捏着口袋里的两毛钱,转过身,背对着三个弟弟和凉粉摊子。但是,炒凉粉师傅的每一个动作,我都听得清清楚楚,特别是炒到最后,铲锅底那一层黄灿灿的凉粉锅巴的时候,师傅有意铲得浅,铲得慢,一下一下地,引诱着一街的人。

凉粉铲到盘子里了,筷子重重地放到矮桌上,随后,放凉粉盘子的咯噔声响在小弟弟的面前。

二弟拽拽我的衣服,小声地说:“哥!”三弟见我不吭声,走到我面前,怯怯地看着我。我低下头,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这时候小弟弟说话了:“哥,闻着把人香死咧,我只吃一口,剩下的你们三个吃。”

小弟弟这一句话感动了我几十年。当我转过身来的时候,看见小弟弟眼巴巴地看着我,我软软地说了一句:“吃吧。”他立即笑了,拿起筷子,却只夹了小小一点,放到嘴里,没敢嚼,似乎在等着凉粉化在嘴里,等到咽的时候,声音却很大,我知道那是和着口水咽下去的。

小弟弟站起来,把筷子递给我,真诚地说:“哥,好吃得不得了,里头还有豆瓣酱呢!”我说:“我不爱吃凉粉,你三个吃。”说着把筷子递给二弟。

二弟和三弟推让着,一人吃了一口,又让我吃,我自然还是推。小弟弟夹起一筷子炒凉粉送到我嘴前面,那棕红的酱色,那飘忽的白色蒸气,顿时攻破了我的所有防线。

10 / 15

我怎么也没有想到,三个弟弟吃了两堆,剩下一堆,让我吃,我问是谁没吃,二弟说是小弟弟没吃,留给我。

我没有再说话,其实也就小小三块,我吃了一块,夹起两块,一下子喂到小弟弟嘴里。

回到家里,母亲见我们弟兄四个满面红光,就招呼我们吃饭。我把盐袋放到盐罐子上,母亲掂了一下,笑着说:“吃饭。”

从这二人开始的几个月里,我总觉得饭茶的味道淡了,少放了盐。我悄悄地问几个弟弟,他们也说感觉出来了,不敢问。

多年以后,我问母亲那天掂出盐的重量没,母亲笑着说:“咋能掂不出来?!”

我又问:“你知道我们把钱花在啥地方了?”母亲笑笑说:“五分钱买了四个娃的欢喜,还有比这便宜的事么!”

(《阅读》2016年第9期)

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品析下列句子在表达上的妙处。

他立即笑了,拿起筷子,却只夹了小小一点,放到嘴里,没敢嚼,似乎在等着凉粉化在嘴里,等到咽的时候,声音却很大……

3.你觉得文中最感动人心的地方在哪里?为什么?

11 / 15

4.文中小弟这个人物形象非常鲜活,请你简要进行分析。

5.有人说,文中的几个小孩子太馋了,太不懂事了,你认为呢?

四、写作题(40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只是你可能没有留意,没有发现。你也许善学,也许守时;你也许跑得快,也许能吃苦……这些,都值得你骄傲。

请以“我骄傲,我是一个 的人”为题写一篇文章。

写作要求:把题目补充完整;文体不限;全文不少于600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行文中出现城区(县)名用“新城区”,校名用“希望中学”,人名用“小张、小王……”。

12 / 15

参考答案:

B

B

C

C

D

D

(1)落花时节又逢君(2)遥怜故乡菊(3)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4)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5)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 (1)增长; (2)意志; (3)振奋; (4)修养

2.(1)不内心恬淡就不能坚定自己的志向,不安宁平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13 / 15

(2)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

3.D

4.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儿子的要求,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和无限期望。

1.叶三看出画家画的紫藤里有风;叶三看出画家画的上灯台的耗子是小耗子;叶三指出画家将红荷错画成了白荷。

2.细读,锻炼我们的眼睛,让我们的眼睛能够看到文字背后的细微之处;也锻炼我们的心,让我们的心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细腻而温柔。(意对即可)

3.连用四个问句,引发读者思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同时也表明“读书要细,这个‘细’,说着容易,做起来很难”,顺理成章地引出下文的故事。

4.“一愣”,说明画家很诧异,他一个水果贩子懂画吗?画家说“奇怪”表明画家将信将疑(惊奇),他怎么分出来的?画家“当即”修改画作,表明画家对叶三的佩服。

5.示例:材料一《咏鹅》的作者观察仔细,从生活实践中捕捉到“曲项”“白毛”“绿水”“红掌”“清波”等,转换成了好诗。材料二的描写,看似生动,实与生活不符,月明星稀是常识,皓月和繁星不能同时出现。

14 / 15

1.记发生在当年的几个兄弟吃凉粉的温馨动人的故事,表现互敬互爱的浓浓兄弟情。

2.几个动词生动传神地写出小弟弟享受吃凉粉的过程

3.例:文中兄弟几个‘吃凉粉的场景’最动人,因几个兄弟互推互让,互敬互爱的浓浓兄弟情在传递。(答案不唯一,文中有多个点,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4.①爱吃但不贪吃,懂互相谦让,想吃,最后自己却只吃了小小一点。②顽皮,会耍赖。③说话算数,会体贴人,懂互爱。

5.围绕文章表面指的是四兄弟在那年拿出买盐的五分钱吃了一盘炒凉粉的欢喜,实际上是借这场欢喜表现他们几个互相推让,互敬互爱的浓浓兄弟情。(答案不唯一,但不可违背主旨)

15 / 1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