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译文】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
,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
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阅读训练】
(写字)(3)文征明临.写《千字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1)书.遂大进(书法)(2)平生于书.文》(临摹)(4)或.答人简札(有时)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不感到厌倦。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神。
二、薛谭学讴
【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秦青弗.止(不,没有)
(D )
(2)响遏.行云(阻止)
答:本段文字赞扬了文征明学习书法认真,一丝不苟的精”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稍微不称心,必定再三地更改它而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C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3.翻译:谭乃高压求反。4.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B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D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
答:要知错就改,学习要谦虚,不能骄傲。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译文: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答:有。是他那知错能改,变骄傲为虚心的态度。【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阅读训练】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n);义(吃)(2)辄);(1)啖.粥而读:音(dà.以水沃面:音(zhé
”
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
“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
义(往往,总是)(3)食不给);义(供应)(4)乃至被谗.受贬:音(chán);义(说别人.:音(jǐ坏话)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A 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C 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B )
B 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D 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3.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译文:有时夜里疲惫困倦,常常
用冷水洗脸。(2)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译文: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仅自足罢了。
答:(1)年少家贫而胸有大志。(2)做官《岳阳楼记》
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
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后因直言而遭谗降职。(3)刻苦自励而心忧天下。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此句在本文中起了
揭示主题
的作用。
”是范仲淹所作
四、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
【原文】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阅读训练】
记问不若人(担心)(2)迨能倍诵乃止(等到)(3)迨能倍诵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患..乃.止(才)(4)咏.其文(吟咏)
2.与“迨能倍诵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C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A 用力多者收功远。C 书不可不成诵。这个成语是
韦编三绝
。
五、欧阳修苦读《欧阳公事迹》
【原文】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译文】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阅读训练】
1.文中“教以书字”的“书”的含义,跟下面哪一句中的“书”相同?(A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C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2.翻译句子:(1)欧阳修四岁而孤。文:只是致力于读书。
3.就本文而言,欧阳修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是:格要求。
勤学苦练、专心致志。
家长的善于教育,严
4.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一个促进他成长的原因是:
D )
B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D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译文: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
(2)惟读书是务。
译
(C )
B 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D 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我们学过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
(D )
B 才美不外见D 京中有善口技者”
“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
【译文】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
(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
”
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4.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徇自苦读。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六、王冕僧寺夜读《宋学士文集》
【原文】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
“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译文】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
“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由是离开家,
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阅读训练】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窃.入学舍(私下的意思)(2)辄.默记(总是、常常)
(3)儿痴.如此(入迷)(4)恬.若不见(安祥的样子)2.与“曷不听其所为”中“曷”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 只有剩骨
B 满坐寂然
C 坐佛膝上
3.与“依僧寺以居”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B 必以分人
(C )
D 可爱者甚蕃(C )C 属予作文以记之
D 以刀劈狼首
王冕幼时读书专
5.从本文中可以看出,王冕后来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是:石。
七、张无垢勤学《鹤林玉露》
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
【原文】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译文】张九成被贬官到横浦,住在城西的界寺。他住的房间一扇短窗,每天天将亮时,他总是拿着书本站在窗下,就着微弱的晨光读书。这样一直坚持了十四年这久。等到他回到北方了,在窗下的石头上,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张无垢谪.横浦(降职远调贬官)是)(3)就明而读(光,光亮)(4)如..是者十四年(这样)2.翻译句子: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A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其如土石何。
译文: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
(A )B 如是者十四年
其寝室有短窗
3.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4.这个故事叙述张九成勤奋学习的事迹。
(2)每日昧爽.辄执书立窗下(总
“天才出自勤奋”这是古今学者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真理,
答:张溥之所以成为明末著名学者和文学家,从文
请举出几个古今中外的有关这个方面的例子。奋”。
中可以看出他从小在学习上就一丝不苟,苦练基本功,因而练出了过硬的功夫,可见“天才出自勤
八、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
【原文】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发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
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
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授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
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或有所闻。
【译文】我幼年时候,就喜好读书,因为家里贫寒,没有办法买到书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阅,亲手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到时归还。遇到天寒,砚台里结成坚冰,手指头不能屈伸,
(仍然坚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持抄写)一点也不敢偷懒。抄写完,立刻送人家,从不敢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别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我所以能够读了许多书。
到了成年,更羡慕有道德有学问的人,拿着经书向地方上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没有流露一点客气。
又恐怕没有大师、名人来开导自己,曾经跑到百里以外,先辈是德高望重的人,学生挤满屋子,他说话态度从
向他提出问题,询问道理,弯着腰,
我(毕恭毕敬地)站着侍候在先辈的左右,
侧着耳朵专心地请教;有时遭到了斥责,态度越发恭敬,礼节越发周到,不敢回答一句话;等待他高兴了,就向他请教问题。所以我虽然很愚笨,还是得了知识,增长了见闻。【阅读训练】
1.下面“以”的用法与另外三项不同的是:A 无从致书以观则又请焉。
B 计日以还
2.翻译下列句子:(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C )
C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D 俯身倾耳以请
(2)俟其欣悦,
译文:因此别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
译文:等到他高兴了,(我)就又向他请教问题。
答:他好学,家贫,买不起书,但
(2)“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的原因是
3.回答下列的问题:(1)“余因得遍观群书”的原因是什么?他借书不失信于人;抄书不畏艰苦,从而得以遍观群书。闻”。
4.这则短文赞扬了宋濂怎样的精神?【原文】晋平公问于师旷曰:
什么?答:为求得前辈的指导,常常远行百里之外,登门请教,不耻下问,因此他能“卒获有所
答:赞扬了宋濂学习勤奋刻苦,尊师,求学诚心。九、师旷论学
“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
“善哉!”
”师旷回答说:“我是一个双目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译文】晋平公问师旷,说:
“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
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平公说:
“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主,但是恐怕已经晚了。
“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师旷说:
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点蜡烛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平公说:“讲得好啊!”【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向)(2)臣安.敢戏.其君(怎么)(开玩笑)(3)孰与昧行..乎(在黑暗中走路)(4)何不炳烛..乎(点燃蜡烛)2.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答:一个人要有活到才老学到老的精神。
十、程门立雪《宋史》
【原文】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译文】杨时到洛阳求见程颐。杨时大概当时有四十岁了。一天拜见程颐的时候,程颐偶尔坐着打瞌睡。杨时与游酢站在门外等着没有离开。等到程颐醒后,门外积雪已经一尺多厚了。【阅读训练】
(睡醒)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1)时与游酢侍立不去.(离开)(2)颐既觉.2.你从文中得到什么启发?
答:杨时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精神值得学习。
十一、凿壁借光《西京杂记》
【原文】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书,遂成大学。
【译文】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
“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学问家。【阅读训练】
”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邻居有烛而不逮.(到,及)(2)衡乃与其佣.作(雇用)(3)资.给以书(供给,资助)(4)遂成大学.(大学问)
2.翻译下面的句子:(1)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工,又不要报酬。
3.与句中“资给以书”中“以”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B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 )
C 何以战
D 必以分人凿开墙壁,借邻居家
译文: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
译文: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
(2)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4.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凿壁借光,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的灯光读书,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勤学苦读。(用四字短语作答)
十二、七录《明史·张溥传》
【原文】溥幼好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
“七录”。
【译文】张溥从小就酷爱学习,凡是所读的书一定要亲手抄写,抄写后朗诵一遍,就把它烧掉,又要重新抄写,像这样反复六七次才停止。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指掌上长了老茧。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里洗好几次,后来他把读书的房间题名为“七录”【阅读训练】
(2)如是者六七始已(才)(3)日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所读书必手钞.(钞通“抄”)..汤数次(洗)(4)后名.读书之斋曰……(命名)2.与“如是者六袋子始已”中的“已”意义相同的有:A 可以已大风挛瘘疠
B 钞已朗诵一过
。(C )
3.翻译句子:(1)如是者六七始已。
(A、C )C 情不能自已
D 扁鹊已逃秦矣(2)后名读书这斋曰“七
。
译文:像这样反复六七次才停止。
录”。译文:后来他把读书的房间题名为“七录”4.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C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相同
(1)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2)名之者谁;(3)不能名其一处也;(4)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 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也不相同D 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相同
一丝不苟
(填四
“天才出自勤奋”
(用一句名言回答)。
5.张溥之所以成为明末著名学者和文学家,从文中可以看出他从小在学习上就字短语),苦练基本功,因而练出了过硬的功夫,可见
十三、学弈
【原文】弈秋,通国之善弈也。使弈秋侮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
非然也。
【译文】弈秋是僵最会下棋的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阅读训练】
也(这样)(3)思援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使弈秋诲.二人弈(教诲)(2)非然..弓缴而射之(引,拉)(4)为是其智.弗若与(聪明才智)2.下列各句与“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A 夫战,勇气也C 甚矣,汝之不惠3.翻译:惟弈秋之为听。
”句式不同的一项是:(B )
B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D 莲,花之君子者也
译文:只听弈秋的教导。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4.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图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有所收获的道理。
十四、李生论善学者
【原文】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这曰:
答:阐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
“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这
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心谓之善学也?”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昭炯戒。”
【译文】王生爱好学习而不得法。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过‘学习,但是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
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
”王生惊觉,射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
“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吗?”王
“孔子说
生不高兴,说:“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它,这不也是善于学习吗?”李生劝他说: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根据什么说你善于学习呢?”王生更恼恨,不理睬李生,转身就跑。过了五天,李生特地找到王生,告诉他说:
,学习贵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但不去
“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
当成耻辱,选择最好的人,跟随他,希望听到真理啊!我的话还没说完,你就变了脸色离支,几乎要拒绝人千里之外,哪里是善于学习的人所应该具有的(态度)呢?学习的人最大的忌讳,没有超过自己满足,你为什么不改正呢
?如不改正,等年纪大了,贻误了岁月,即使想改过自勉,恐怕也
”
来不及了!”王生听完他的话,感到震惊,醒悟过来,道歉说:“我真不聪明,今天才知道你说得对。我把你的话当作座右铭,用来展示明显的警戒。【阅读训练】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义(同“识”记)(2)李生说(1)吾悉能志.之:音(zhì.
之曰:音(shuì);义(劝说)(3)不应而还.:音(xuán);义(同“旋”,转身)(4)迨年事蹉跎..:音(cuō;tuó);义(光阴消逝)
2.与“河曲智叟亡以应”中的“亡”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 王生不说
B 盍改之乎
C 吾悉能志之
(D )
D 才美不外见
”译文:那些善于学习的
3.翻译下面的句子:(1)“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4.选出与“李生故寻王生”句中“故”的意思相同的一项:A 公问其故
B 广故数言欲亡
C 故为之说
十五、问说《孟涂文集》
5.李生认为怎样才是“善学者”?(用原文回答)
(C )
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最好的人,跟随他,希望听到真理啊!
D 桓侯故使人问之
②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
。
答:①学贵善思
【原文】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译文】一个有见识的人,他做学问必然喜欢向别人提问请教。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不学习钻研不可能发现疑难,
不提问请教不能使知识广博。
只是喜欢学习但不愿时时向别人请教,还算不上
是真正爱学习的人。即使你道理懂得了,也许你还不能用于实践,即使你搞清楚了主要的东西,也许你还不了解它的细微末节,那么除了向别人请教,又从哪里去推断解决呢?【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非学无以致疑..(提出疑难)(2)而或.不达于事(也许,或许)(3)非问无以广识焉(判断,解决)..(增长知识)(4)舍问,其奚决.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与“好学而不勤问”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B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C 人不知而不愠
3.翻译:“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译文: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4.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不超过10个字)答:好学尤当勤问。
(C )D 面山而居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十六、教学相长(节选)《札记》
【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译文】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钻研。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阅读训练】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义(味美)(2)教学相长.:(1)弗食不知.其旨:音(zhī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因此,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知自己理解不透。知道了自己欠缺,然后才能自己刻苦地
音(zhǎng);义(增加,促进)(3)虽;dào);义(即使;道理)(4)知困.有至道.:音(suī.,然后能自强也:音(kùn);义(困惑,理解不透)
2.翻译句子:(1)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译文:学过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过后才知道
自己理解得不透。(2)故曰:教学相长也译文: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道理。3.《教学相长》集中论述了
教与学的关系问题,说明了
“嘉肴弗食不知其旨”
教与学互相促进作比继而引入
这个结论。
的道理。
,
4.(用原文填空)本文在论述时先以
“至道弗学不知其善”
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
十七、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原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
”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
”蒙乃始就学。
”蒙曰:“士别三日,即便刮目”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借口推”于是吕蒙开始学习。到了鲁
不再是当年吴地的阿蒙!”
”鲁肃于是拜
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您现在担任要职,不可以不学习!
辞了。孙权说:“我难道要您研究经典成为博士吗?只要您广泛阅读,见识从前的事情罢了。您说事务繁多,哪里比得上我呢?我常常读书,自己觉得有很大的收获。肃经过寻阳,跟吕蒙一道议论军事,
非常惊讶地说:“您现在的才干谋略,
吕蒙说:“读书人离别三日,就应该重新别眼相看。大哥为什么这么迟才改变看法呢!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辞别。【阅读训练】
1.选出下列句中“以”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A 辞以军中多务
B 以残年余力
2.文中有两个通假字,这两个通假字是:
(C )C 或以为亡涂通“途”
D 以刀劈狼首
。
、邪通“耶”
3.翻译句子,并写出由此而出的一个成语:“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译文:读书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应该重新另眼相看,大哥为什么这么晚才改变看法呢!成语: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4.本文通过记述孙权劝勉吕蒙努力致学的故事,
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说明了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一个人不论事务有多繁忙,只要肯抓紧学习,就必定会学有收获。
十八、颜回好学《史记》
【原文】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
“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
”
“自从我有了颜回,
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译文】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全白了,过早地死了。孔子哭得十分伤心,说:学生们(以颜回为榜样)更加亲近我。
”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孔子
”
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不幸年纪轻轻死了,现在没有(像颜回那样好学的人)了。【阅读训练】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1)发尽白,蚤死。(蚤同“早”)(2)今也则亡(亡同“无”)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1)孔子哭之恸.(哀痛到了极点)(2)门人益.亲(更)(3)弟子孰.为好学(谁)(4)不贰过.(过失,错误)3.翻译下面的句子:不迁怒,不贰过。的错误。
4.颜回好学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用原文回答)【原文】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
答:不迁怒,不贰过。
“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
”师恻然曰:“欲书
”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
十九、邴原泣学《初潭集》
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诵《孝经》《论语》。
【译文】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小孩子为啥哭泣?”邴原答道:
(听见书声琅琅)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
“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那些读书的,凡是能够学习的
”邴原进了学堂,学习
译文:(颜回)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身上,也不重犯同样
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老师怜悯屿地说:“你如果立志读书,我愿意白教你,不收学费。异常努力。一个冬天,就读熟了《孝经》和《论语》【阅读训练】
学者(能够)(2)然得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1)凡得..而腊之以为饵(得到)(3)吾徒相.教(白白地)(4)徒以.有先生也(只是)2.翻译句子:(1)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孤,二则羡其得学。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译文: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
(2)一则愿其不(3)童子苟有志,
译文: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译文:你如果立志读书,我愿意白教你,不收学费。
为下一代无私奉献的精神。
答:学习他贫不丧志,立志求学的精神和他在学习上刻苦勤奋的精神。二十、董遇“三余”读书《三国志》
【原文】(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兴平中,关中扰乱,与兄季中依将军段煨。采稆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之而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
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译文】董遇,字季直。为人朴实敦厚,从小喜欢学习主。汉献帝兴平年间,关中李榷等人作乱,董遇和他哥哥便投朋友段煨处。董遇和他哥哥入山打柴,背回来卖几个钱(维持生活)柴董遇总是带着书本,一有空闲,就拿出来诵读,他哥哥讥笑他,但他还是照样读他的书。
董遇对《老子》很有研究,替它作了注释;对《春秋左氏传》也下过很深的功夫,根据研究心得,写成《朱墨别异》。附近的读书人请他讲学,他不肯教,却对人家说:
请教的人说:“(您说的有道理),只是苦于没有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时间”。有人问“三余”是什么?董遇说:闲时间。”【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采稆负.贩(背)(2)忘恩负.义(背弃,辜负)(3)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见同“现”)(4)曹刿请见(拜见)..2.下面句中“而”字的用法不同其他三项的是:
(C )
“三余就是三种空闲时间。冬天,没有多少农活。这是一年
里的空闲时间;夜间,不便下地劳动,这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雨天,不好出门干活,也是一种空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每次去打
,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
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
3.书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4.我们应该向邴原学什么?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A 性质讷而好学C 面山而居
3.翻译句子:(1)苦渴无日。
B 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D 非死则徒尔,而吾以捕蛇独存
译文:苦于没有时间。(2)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
余。译文:冬天,没有多少农活。这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夜间,不便下地劳动,这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雨天,不好出门干活,也是一种空闲时间。4.你怎样理解“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的目的。
二十一、推敲《诗话总龟》
【原文】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又欲“推”字,
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时韩退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岛不觉得止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已。俄为左右拥止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外,不知回避。退之立马久之,谓岛曰:岛为布衣之交。
【译文】贾岛初次参加科举考试,往京城里。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两句诗:月下门。”又想用“推”字(来替换“敲”字)伸出手来做着推和敲
的姿势。(行人)看到贾岛这个样子都很惊讶。
“鸟宿池边树,僧敲
,反复思考没有定下来,便在驴背上(继续)吟咏,
当时韩愈提任代理京城的地方“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
“‘敲’字佳。”遂并辔而归,共论诗道,留连累日,因与,而云:“必当先读书百遍”。答:这句话是为了启发别
人自学的积极性而说的,它的用意是要求人们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用心思考,以达到“其义自见”
长官,(他正带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直走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节,还在不停地做(推推敲敲)的手势。于是一下子就被(韩愈)左右的侍从推搡到京兆尹的面前。贾岛详细地回答了他在酝酿的诗句,用“推”字还是用“敲”字没有确定,思想离开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韩愈停下车马思考了好一会,对贾岛说:【阅读训练】
1.下面句中加点“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 退之立马良久之
B 何陋之有
(B )
D 怅恨久之
C 久之,目似瞑
“用‘敲’字好。”两人于是并排骑着驴马回家,一同议论作诗的
(韩愈)因此跟贾岛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方法,互相舍不得离开,共有好几天。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一日于驴上得.句云(想到)(2)炼.之未定(锻炼,此指反复思考)(3)观者讶.之(惊讶)(4)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详细)3.这篇短文作者意在赞扬贾岛什么精神?神。
二十二、勤训《恒斋文集》
【原文】治生之道,莫尚乎勤。故邵子云:“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岁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言虽近,而旨则远矣!
大禹之圣,且惜寸阴;陶侃之贤,且惜分阴,又况圣不若彼者乎?【译文】谋生的道理,没有什么比勤劳更为重要的了。所以邵先生说:一年的计划决定于春天,一生的计划决定于勤劳。
“一天的计划决定于早晨,
”这些话虽然说得浅近,可是意义却很深远哪!答:赞扬了贾岛写文章时在遣词造句方面精益求精的精
像大禹这样的人,智慧、才能如此杰出,况且爱惜每一寸的光阴;像陶侃这样的人,品德如此高尚,况且爱惜每一分的时间,又何况在才干、品德方面都比不上他们的人呢?【阅读训练】
1.文中表明观点的句子是:A 愚公者,年且九十。C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3.作者举大禹、陶侃的事例,其用意是什么?者警醒。
治生之道,莫尚乎勤。
(B、D )
B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D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答:以古代圣贤珍惜光阴的榜样来鼓舞读者,使读
2.与“且惜寸阴”中的“且”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二十三、诫子书《诸葛亮》
【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君子的品德,靠静来修身,靠俭来养德,不抛开功名利禄就不能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不做到安静就不能高瞻远瞩。学习必须安静焉,才能来源于学习,不学习无法扩展才能,没有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有甩成就。还怎能来得及呢?【阅读训练】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静以修身。译文: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崇高的志向。(4)非宁静无以致远。
译文:用恬静来修养自己的身心。(2)俭以养德。
译文:不抛开功名利禄就不能表明自己
答:作者就学习和做
(3)非澹泊无以明志。
享乐过度就不能挂历精神,
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和时光一同逝去了,
意志和时间一同消失了,象枯枝败叶一样凋落,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晚年守着破房子痛惜过去,
译文:不做到安静就不能高瞻远瞩。
2.本文作者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加深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3.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4.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非宁静无心致远。
答:告诫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二十四、陶侃惜谷《晋书》
【原文】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译文】陶侃曾经到郊外去游览,
“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
陶侃问:“拿这些东西干什么?”
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未熟的稻穗,
那人说:“走在路上我看见它,随便拔一把罢了。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见人持.一把未熟稻(拿)(2)执而鞭.之(用鞭子打)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汝既不田”中的“田”用法相同的是:A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C 醉翁之意不在酒
3.翻译句子:是以百姓勤于农植。
D 去国怀乡
译文: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
答:赞扬。本文表现了陶侃重视农耕、
(B )
B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陶侃大怒说:“你既然不种田,竟然还糟蹋人家
答:非澹泊无心明志,
的稻子!”就把那人抓起来,抽了一顿鞭子。陶侃爱护庄稼而执法严,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家
4.作者对陶侃的态度如何?本文表现了陶侃的什么特点?
爱护农业生产和农民有较深的感情的特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