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小流域综合治理实施方案

小流域综合治理实施方案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

目 录

1 综合说明 ...................................................................... - 1 - 1.1 项目背景 .................................................................... - 1 - 1.2 项目区选择及概况 ............................................................ - 1 - 1.3 建设目标、任务和规模 ........................................................ - 3 - 1.4 总体布置与措施设计 .......................................................... - 3 - 1.5 施工组织设计 ................................................................ - 4 - 1.6 水土保持监测 ................................................................ - 5 - 1.7 技术支持 .................................................................... - 5 - 1.8 项目组织管理 ................................................................ - 5 - 1.9 投资概算与资金筹措 .......................................................... - 6 - 1.10 效益分析 ................................................................... - 6 - 2 项目背景及设计依据 ............................................................. - 8 - 2.1项目背景 .................................................................... - 8 - 2.2项目建设必要性 .............................................................. - 9 - 3 项目区选择及概况 .............................................................. - 10 - 3.1项目区选择理由 ............................................................. - 10 - 3.2项目区概况 ................................................................. - 10 - 4 建设目标、任务和规模 .......................................................... - 18 - 4.1建设目标 ................................................................... - 18 - 4.2建设任务及规模 ............................................................. - 18 - 5 总体布置与措施设计 ............................................................ - 19 - 5.1布局原则 ................................................................... - 19 - 5.2工程措施 ................................................................... - 19 - 5.3水土保持林设计 ............................................................. - 28 - 5.4封禁治理设计 ............................................................... - 34 - 6 施工组织设计.................................................................. - 37 - 6.1 施工条件 ................................................................... - 37 - 6.2 施工组织 ................................................................... - 38 -

.

.

6.3 施工进度安排 ............................................................... - 38 - 7 水土保持监理、监测与监督 ...................................................... - 39 - 7.1 项目监理 ................................................................... - 39 - 7.2 水土流失监测 ............................................................... - 39 - 7.3 水土保持监督 ............................................................... - 41 - 8 技术支持 ..................................................................... - 42 - 8.1 技术支持方案 ............................................................... - 42 - 8.2 技术培训 ................................................................... - 42 - 8.3 技术推广 ................................................................... - 43 - 9 项目组织管理.................................................................. - 44 - 9.1 组织管理机构 ............................................................... - 44 - 9.2 组织管理措施 ............................................................... - 44 - 9.3 技术保障措施 ............................................................... - 45 - 9.4 监督保证措施 ............................................................... - 46 - 10 投资概算 .................................................................... - 47 - 10.1 工程概况 .................................................................. - 47 - 10.2 编制依据 .................................................................. - 47 - 10.3 基础单价 .................................................................. - 47 - 10.4 建筑工程单价编制 .......................................................... - 48 - 10.5 费用 .................................................................. - 48 - 10.6 编制成果 .................................................................. - 49 - 10.7 资金筹措 .................................................................. - 57 - 11 效益分析 .................................................................... - 58 - 11.1经济效益 .................................................................. - 58 - 11.2生态效益 .................................................................. - 60 - 11.3 社会效益 .................................................................. - 61 - 12 结论 ........................................................................ - 62 - 13 附图、附表 .................................................................. - 63 -

.

.

1 综合说明

1.1 项目背景

根据2014年5月21日省水利厅、财政厅文件《关于下达2014年省级水土保持财政专项资金计划的通知》(陕水规计发[2014]110号)文件要求,通过对后河小流域进行的野外调查、勘测,调查了项目区及周边地形地貌、植被情况,水土流失类型、分布和侵蚀强度,调查适宜当地生长的树种、种植模式及治理经验等,收集了相应的资料,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开展了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于2014年8月20日编制完成了《***县***镇后河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方案》。 1.2 项目区选择及概况

项目区选择在县内流失较为严重的***镇的后河小流域,近年来,随着项目区内公路建设、人为砍伐等影响,使项目区本就脆弱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水土流失的危害日趋严重,干旱、洪涝灾害严重影响区域的农业生产,为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和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后河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是十分必要的。

1.2.1项目区选择理由

(1)水土流失严重,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丰富,但水土流失致使土壤贫瘠,环境恶劣,严重制约了当地

.

.

农业及农村经济的发展,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不高。为早日改变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需要集中物力、财力、人力进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以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2)基础条件较好,提升水保措施效益有一定的典型示范作用。

该区域土地及光热资源丰富,通过水土保持综合措施的实施,使该区域环境得到进一步开发,土地利用率得到有效提高,提升水保效益,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一定的示范带动作用。

(3)支持、群众积极。

地方和群众对改变环境面貌的希望迫切,每年以议案的形式提出开展土地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群众对造林,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要求迫切,因此该项目区进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群众的积极性高。 1.2.2项目区概况

后河小流域地处***县南部***镇******社区,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9°′08〞—109°52′07〞,北纬35°28′52〞—35°27′04〞之间。项目区属黄土残塬沟壑区,支沟密布深切,沟道狭窄,土壤主要由褐土、黄土性土和红土组成,植被覆盖率为41.29%。属中纬度性季风气候区,平均气温为8.6℃,多年平均降水量536mm,植被主要包括森林植被和天然草场植被,总体而言草灌荒坡较多,乔木林多为人工栽植。水土流失面积3.55km²,占

.

.

总面积的71.72%。截至2013年底,已治理面积1.7km²,水土流失治理程度47.%。

流域涉及***镇***社区相里1个行政村,共户168口人,小流域总面积为4.95km²,人口密度34人/ km²,人均基本农田1.5亩,农业人均耕地2亩,人均经果林4.亩。2013年粮食总产量为16.8万kg,农村各业总产值55.90万元,人均纯收入1996.43元。

1.3 建设目标、任务和规模

根据流域治理现状,结合流域地形和水资源情况,项目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期末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25km2,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95km2,新增综合治理程度35.21%,累计综合治理程度达到83.10%。林草覆盖率由41.29%增加到55.07%以上,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明显得到改善。期末人均基本农田达到2亩,人均粮食达到2155㎏,使小流域农业人均年纯收入增加至4275.36元。

本次方案建设规模:新增治理面积1.25km²(包括生态修复),其中:新修水平梯田3.30hm2,乔木林(侧柏、刺槐)41.80hm2,灌木林(柠条)26.40hm2,封禁面积53.50hm2。期末水土流失治理程度提高到83.10%,年减少输渭泥沙0.44万t。 1.4 总体布置与措施设计

根据后河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区地貌类型、水土流

.

.

失特点确定其防治水土流失的重点为:基本农田建设、水土保持林工程和封禁治理。

(1)水平梯田工程

项目区现有耕地少,而且基本为坡耕地和低标准梯田,因此,结合实地调查地形和农愿,规划新增1处稳产高产粮食水平梯田,面积为3.3hm2。

(2)水土保持林草工程

为了提高林草覆盖率,保持水土,以乔木、灌木林配置为主,达到最好的防护效果,又照顾到当地农村经济发展,依据小流域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和图斑立地条件分析,确定建设乔木林(侧柏、刺槐)41.8hm2,灌木林(山桃/山杏)26.40hm2。

(3)封禁治理

对林草损坏严重的疏幼林采取补植补种措施,具体布设同乔木林设计。设1个封禁治理区,治理面积53.50hm2,补植2.23万株,设围栏长500m,封禁牌1个,落实管护人员1人。 1.5 施工组织设计

后河小流域内水源条件较好,目前已通村级公路,交通条件较为便利。该流域属北温带干旱半干旱性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8.6℃,措施一般安排在秋季进行施工。苗木、砂子、水泥、石子可在附近县区就近购买。流域内现有劳力97个,平均每年每个劳力可投劳1300个工时,年可投劳12.61万工时,能够满

.

.

足工程建设所需的10.58万工时的要求。

后河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计划总工期为3个月。计划于2015年3月上旬开工,2015年5月底完工。 1.6 水土保持监测

后河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监理单位必须具备相应的资质,依据合同和国家有关法规、技术规范、规程和质量标准,对建设工程进行监理,项目监测时段为项目施工准备期开始至项目验收,监测范围为项目实施的全部区域,监测内容包括:水土保持效益监测,重大水土流失事件调查。在可研规定的监测时段内,每年汛前、汛后及每次大雨后各监测一次。 1.7 技术支持

根据水土保持工作的要求,对水土保持措施在实施时加强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对于重要技术问题组织有关专家现场提出方案,重点予以解决。***县水保队、水保监督站现有多名工程技术人员,加之多年的实践经历,造就了一批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业务素质较高的技术队伍,完全能够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 1.8 项目组织管理

项目建设管理积极推行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施工管理合同制,项目资金必须设立专帐,做到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

项目实施过程中,***县水务局组织水土保持工作队挑选业

.

.

务骨干,有施工经验的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服务,对工程重要环节、技术难点进行指导,为该项目高质量的完成奠定技术基础。

该项目监理机构应具有水土保持工程监理资质或聘请注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监理工程师从事水保监理工作。。 1.9 投资概算与资金筹措

后河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总投资包括工程费用、林草措施费、封育治理措施费、费用四部分组成。概算总投资为50万元,其中工程措施费7.万元,林草措施费27.60万元,封禁措施9.62万元,费用3.43万元,基本预备费1.46万元。

项目资金来源为省级投资和地方配套,项目建设概算总投资为50万元,其中省级投资40万元,地方配套10万元。 1.10 效益分析

经过综合治理,新增治理面积125hm²,各项水土保持治理措施面积累计达295hm²,治理程度达到83.10%,期末年新增保水1.34万m3、新增保土0.44万t,地表径流就地拦蓄入渗,改善了地表径流状况,增加了土壤含水量,同时增加了流域常流水流量,提高了地表径流的利用率。项目区林草覆盖率达到55.07%,极大改善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合理,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农村经济结构将稳步均衡发展,使粮食生产形成集约经营,使大量剩余劳动力投入土地资源开

.

.

发,发展绿色企业。项目的实施,也将促进科技、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使项目区群众的文化素质和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从而推动项目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人均收入由目前1996.43元提高到4275.36元。30年累计产出效益162.05万元。

.

.

2 项目背景及必要性

2.1项目背景

***县***镇后河小流域地处陕北黄土残塬沟壑区,该流域内水土流失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开展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十分迫切。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不断提高,需要将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更为综合、更大范围地解决流域内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

近几年来,县内开展了以水土流失防治为主要内容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按照“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原则,以小流域为单元,采取“集中连片、规模治理”的方式,以突出水土流失治理措施为重点,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注重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根据2014年5月21日省水利厅、财政厅文件《关于下达2014年省级水土保持财政专项资金项目计划的通知》(陕水规计发[2014]110号),通过对后河小流域进行的野外调查、勘测,调查了项目区及周边地形地貌、植被、水土流失类型、分布、侵蚀强度、面积,适宜当地生长的树种、草种及其种植模式,小流域综合治理经验等,收集了相应的资料,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开展了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于2014年8月编制完成了《***县***镇后河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方案》。

.

.

2.2项目建设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项目区内公路建设、人为砍伐等影响,使项目区本就脆弱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遭到了更加严重地破坏,虽然在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来看,仍存在着投入不足、进度缓慢和治理标准偏低的问题。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布局不合理,流域内水土流失仍很严重。为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和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后河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是十分必要的。

.

.

3 项目区选择及概况

3.1项目区选择理由

(1)水土流失严重,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土地资源丰富,但水土流失致使土壤贫瘠,环境恶劣,严重制约了当地农业及农村经济的发展,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不高。为早日改变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必须集中物力、财力、人力进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以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2)基础条件较好,提升水保措施效益有一定的典型示范作用。

该区域土地及光热资源丰富。通过水土保持综合措施的实施,使该区域环境得到进一步开发,土地利用率得到有效提高,提升水保效益,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一定的示范带动作用。

(3)支持、群众积极。

地方和群众对改变环境面貌的希望迫切,每年以议案的形式提出开展土地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群众对造林,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要求迫切,因此该项目区进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群众的积极性高。 3.2项目区概况 3.2.1自然条件 3.2.1.1地形地貌

后河项目区地处***县南部,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9°′08〞

.

.

—109°52′07〞,北纬35°28′52〞—35°27′04〞之间(详见项目区地理位置图)。属黄土残塬沟壑区,支沟密布深切,沟道狭窄,土壤主要由褐土、黄土性土和红土组成,植被覆盖率为30.97%。该项目区地质基础为额尔多斯地台,在中生代基岩和新生代红土层所构成的古代地形上覆盖了深厚的风成黄土,在第三纪古地形基础上形成沟壑、梁峁、残塬地形,剥蚀强烈,河谷深切,地面破碎,沟道狭窄,断面多呈“U”字形,沟坡陡峻,易发生滑坡、崩塌,有严重的水土流失潜在危险。其地形特点是:(1)以石质山地为主,海拨为1400米以上的山梁,几乎不见黄土,基岩风化壳厚达1至3米,缓梁低丘显示出古老剥夷面残迹。(2)河流呈放射状注入洛河,河流下切强烈,形成许多基岩峡谷。(3)黄土成薄层状、片状分布于1400米以下的山坡,连片的厚层黄土在1300米以下的缓梁、高阶地上,保存较好,是主要的草坡地。项目区内山梁起伏沟壑纵横,平均沟壑密度为2.91km/km2。 3.2.1.2气象水文

项目区属中纬度性季风气候区,冬季寒冷干燥,春季气温变化剧烈且多大风,降水过程少且降水总量变化不定,易出现冬春连旱形势,因而干冷、多风、干旱是冬春季节显著的气候特征。平均气温为8.6℃,多年平均降水量536mm,无霜期在160~182天之间。保证率为80%时,有效积温≥0℃的积温,平均为3834.1℃,有效积温≥10℃的积温,平均为3329.8℃。年最长日

.

.

照时数为2684.4小时,最短年日照时数为1977.7小时,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369.8小时。6月份日照时间最长,占全年的10.5%。

表3-1 项目区气象特征表

气温﹙℃﹚ 年平均降雨量﹙㎜﹚ 太阳7~9年均无霜总

月 ≥10℃日 暴雨 期 辐射最 降雨积温 照时多年(次) (d) 量 小 年份 量 (℃) 数 平均 (J/c量 (㎜) (h) ㎡﹚ 观测 最 年最年最多年站名 大 年份 高 低 平均 量 ***气160-136.7 -23 8.6 832.1 1983 366.1 1995 536 324.3 1.88 3329.8 2369.8 118.47 象站 82 项目区冬季是全年降水最少季节,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4.8mm左右,仅占全年平均总降水量的3%以下。年最大降水量832.12mm(1983年),最小降水量366.1mm(1995年),汛期降水量324.3mm。夏季﹙6—8月﹚降水占年降水量的53.8%;秋季降水占年降水量的27.2%;春季降水占16.5%;降水年际变化比较大。自然灾害主要有:冻害、干旱、冰雹、连阴雨、暴雨等。

项目区内暴雨频繁,且强度大。据县气象资料推算,暴雨平均每年1.88次,发生暴雨年份占83.3%,十年八遇还多。经计算多年平均径流量31.2万m3。 3.2.1.3土壤植被

该项目区内土壤大部分为褐土、黄土性土壤。按规律表现有明显的微地域性和地带性分布:以褐土为主的林区土壤;以原黄墡土、黑垆土为主的黄土残塬土壤;以淤土、黄墡土为主的川道土壤。

植被主要包括森林植被和天然草场植被。森林植被大部分分

.

.

布于阴坡及沟道两岸潮湿地带,其特征是靠近分水岭一带林相较密,乔、灌分布具有地域性和分离型,距分水岭相对较远处林相稀疏,乔灌混生。总体而言草灌荒坡较多,乔木林多为人工栽植。流域内现有林地面积204.40公顷,占总面积的41.29%,其中疏幼林占总面积的10.81%。由于超量采伐,林木的蓄积量在急剧下降。草场植被分布于荒山荒坡的阳面,多为天然次生草场,质量差,保水保土和载畜能力都比较低下。构成林分的优质树种主要有:栎类、油松、山杨、侧柏等多种乔木;灌木主要有:柠条、连翘、狼牙刺、荆条、虎榛子、胡枝子、马茹子、酸枣等群系;草本植物种类繁多,主要有:紫花苜蓿、蒿类、马蹄针、羊胡子草、白草、野棉花、水芹等。 3.2.2社会经济现状

后河流域涉及***镇***社区相里1个行政村,共户168口人,小流域总面积为4.95km²,人口密度34人/ km²,人均基本农田1.5亩,农业人均耕地2亩。2013年粮食总产量为16.80万kg,农村各业总产值55.90万元,人均纯收入1996.43元。

项目区是一个农业经济区,粮食作物以玉米、土豆及豆类作物为主,经济林果主要以核桃、苹果为主。该区域自然条件优越,副业以采集山货等构成了项目区农村经济的主要内容。 3.2.3土地利用 3.2.3.1土地利用现状

项目区总土地面积为4.95 km²,人口密度34人/km²,人均土地2.95hm²,现有耕地20.40hm²,占总面积的4.53%,人均耕地2亩,主要种植玉米、土豆及豆类等作

.

.

物;林地面积204.40hm²,其中经果林.78hm²、乔木林57.20hm²、灌木林38.92hm²、疏林地53.50hm²,林地占总面积的41.29%;荒草地234hm²,占总面积的47.27%;水域面积14.6hm²,占总面积的2.95%;村庄及道路10.92hm²,占总面积的2.20%;其他用地8.7hm²,占总面积的1.76%。

项目区总土地面积4.95km²,其中:<5°的面积35.04hm2,5°-15°的面积86.43hm2,15°-25°的面积127.76hm2,25°-35°的面积25.98hm2,>35°的面积62.02hm2,详见表3-2。

表3-2 后河小流域土地坡度组成表

总面项目区 积(hm²) 后河小流域 面积 (hm²) <5° 所占比例(%) 5°~15° 面积 (hm²) 所占比例(%) 坡 度 组 成 结 构 15°~25° 面积 (hm²) 所占比例(%) 25°~35° 面积 (hm²) 所占比例(%) >35° 面积 (hm²) 所占比例(%) 495 35.04 7.08 86.43 17.46 127.76 25.81 25.98 5.25 62.02 12.53 后河小流域共有耕地22.40hm2,其中<5°的10.30hm2,5°-15°的面积11.87hm2,15°-25°的面积0.22hm2。详见表3-3。

表3-3 项目区耕地坡度组成见下表:

坡 度 组 成 结 构 总面积(hm²) <5° 面积 (hm²) 后河小流域 22.40 19.10 占例(%) 5°~15° 面积 (hm²) 3.3 占例(%) 15°~25° 面积 (hm²) 占例(%) 25°~35° 面积 (hm²) 占例(%) 项目区 85.27 14.73 3.2.3.2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1)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从流域总体来看,林草覆盖率小,生态林比例小,生态依

.

.

然脆弱。

②人均基本农田少,经果林多,各类治理措施的配置不够合理,蓄水保土保肥能力差,农业单产低。

③产业单一,劳动力流失,劳动力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④多年来水保工程项目投资严重不足,制约了水保工程建设的发展速度。

2)农业发展方向

①适量增加基本农田的面积,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和产出率及经济价值。

②利用荒山、荒坡、荒沟、荒滩,实施水土保持林措施,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实现标本兼治,既起到保水保土、涵养水源的作用,又能招回外流劳动力,促进农、林、牧各业的综合发展。

3.2.4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现状 3.2.4.1水土流失现状

(1)自然水土流失

项目区总面积4.95 km²,水土流失面积3.55km²,占总面积的71.72%。其中区内轻度侵蚀面积0.90km²,占流失面积的25.35%;中度侵蚀面积1.90 km²,占流失面积的53.52%;强度侵蚀面积0.75km²,占流失面积的21.13%。年侵蚀模数按照地形、地貌、植被现状,水土流失轻重程度有所不同,全区平均

.

.

土壤侵蚀模数为2000t/ km².a,年均流失量0.71万t。水土流失类型主要有重力侵蚀和水力侵蚀两种,尤以水力侵蚀为主。

(1)水力侵蚀主要有面状、溅蚀、片蚀、鳞片状面蚀、砂砾化面蚀、细沟、切沟、冲沟等,面蚀主要发生在梁、峁、坡的坡耕地;

(2)重力侵蚀主要有崩塌、滑坡、泻溜等。崩塌发生在切沟、冲沟的陡壁;滑坡主要发生在沟坡与梁峁坡,黄土较薄,红土较浅的结合部。 3.2.4.2水土保持概况

1)水土保持管理机构

项目由***县水土保持工作队负责管理和监督,配备人员28人,其中:工程师4人,助理工程师4人,技术员4人,水土防治工8人。

2)水土保持现状

项目区总面积4.95km²,水土流失面积3.55km²,占总面积的71.72%。截至2013年底,已治理面积1.7km²,水土流失治理程度47.%。

3)主要经验

经过几十年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对县内严重水土流失起到了一定作用和效果,主要经验和存在问题:

①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中将工程措施和坡面措施建设相结

.

.

合,使项目区局部地区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

② 通过栽植适宜树种的水保林,加强天然次生林保护,此次可使项目区林地覆盖度提高到55.07%,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③通过发展水土保持林,搞好水土保持工作和涵养水源的同时,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提高人们生产生活水平。

.

.

4 建设目标、任务和规模

4.1建设目标

(1)水土流失治理目标:

到期末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25km2,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95km2,新增综合治理程度35.21%,累计综合治理程度达到83.10%。

(2)生态环境改善目标

林草覆盖率由41.29%增加到55.07%以上,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明显得到改善。

(3)农村经济发展目标

人均粮食达到2155㎏,使小流域农业人均年纯收入由1996.43元增加到4275.36元。 4.2建设任务及规模

根据防治目标,土地利用现状及产业结构调整,确定后河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任务为:新增治理面积1.25km2,其中:新修水平梯田3.30hm2,乔木林(侧柏、刺槐)41.80hm2,灌木林(柠条)26.40hm2,封禁面积53.50hm2。

.

.

5 总体布置与措施设计

5.1布局原则

(1)以小流域为单元,治理一片,成效一片、验收一片。 (2)布局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最大程度发挥水保工程的使用效能。

(3)坚持植物措施与生态恢复兼顾的原则。在注重建设效益的同时,合理配置各项措施,组成综合防护体系。 5.2工程措施

5.2.1坡改梯(基本农田)工程

基本农田建设工程,以改善小流域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条件为前提,以增加保肥保土保水稳产高产的高标准基本农田为目的。主要选择在近村、近水、近路土质较好,有利于机械化施工和耕作的坡耕地上。并根据小流域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经逐图斑地块对位落实,确定小流域不同坡度耕地梯田修筑面积。后河小流域梯田总规模为3.3hm2。根据实地踏勘,为10°~15°,位于流域的坡耕地上。

5.2.1.1设计依据

(1)《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 荒地治理技术》GB/T 153.2—2008;

(2)《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技术规范 沟壑治理技术》GB/T 153.3—2008;

.

.

(3)《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 水土保持图》SL73.6—2001;

(4)《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水利部(2003); (5)《延安地区实用水文手册》;

(6)陕西省水利厅、财政厅文件《关于下达2014年省级水土保持财政专项资金项目计划的通知》(陕水规计发[2014]110号)。

5.2.1.2 设计原则

①、坚持耕作田块长边方向受光照时间最长,受光热量最大的原则。

②、坚持以田面最宽、田块最长、工程量最小的原则。 ③、坚持因地治宜合理布局科学规划的原则。

④、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合理配置的原则。 ⑤、坚持大弯顺势小弯取直的原则。 5.2.1.3 设计标准

防洪标准采用10年一遇3小时最大降雨。***县3时最大降雨量为58.52mm。

(1)工程地段选定

根据实地勘测,新建基本农田分别位于后河小流域的山坡耕地上。设计在勘测的基础上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1个不同坡度段即:10°-15°坡耕地进行设计,以设计计算工程量。

.

.

(2) 耕作田块方向

耕作田块方向布置在保证耕作田块长边方向受光照时间最长,受光热量最大的南北向。根据地块实地勘测分析,拟定田块长边方向按平行于等高线进行布设。

(3) 耕作田块长度、宽度、形状

田块长度、宽度及形状的确定以有利于机械化耕作为目的,同时考虑到受地形条件的因素。按照平整土地挖填土方量平衡最小的原则,田块长边沿等高线布设,田块最小长度不小于100m,田块宽度按15-~20m进行设计。为了便于机械化耕种田块形状均为长方形,且长边与短边的交角以接近直角为好,长宽比不小于5:1。部分地块受地形条件时,田块形状也可选择为正方形、梯形或其他形状。另外,要求田块纵向水平,横向外高里低。

5.2.1.4设计 (1)断面设计

水平梯田断面设计的基本任务是按省工、省时、省钱的原则,确定在不同条件下水平梯田的最优断面。本设计主要根据地面坡度、机修和机耕、灌溉等要求,先定出田面宽度,再计算田坎高度。

①、梯田断面要素图

断面 要素 符号 地面 坡度 θ 田坎 坡度 α 田坎 高度 H 田面 斜宽 B x 田面 毛宽 Bm 田面 净宽 B 田坎占 地宽 b .

.

单位 ° ° m m m m m ②、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H=BXSinθ………………………..(1—1) BX=H/Sinθ….…………….………(1—2) b= HCtgα….….…………………...(1—3) Bm= HCtgθ..………………………(1—4) H= Bmtgθ………………………….(1—5) B=Bm-b=H(Ctgθ-Ctgα)………(1—6) (2)田坎设计

依据国标,参考延安地区企业标准,设计出该小流域水平梯田经济安全的田坎坡角。机修梯田田坎有硬坎和软坎,软坎田坎坡角一般采用45°左右,硬坎坡角为70°-74°,一般采用硬坎。

(3) 田面宽与田埂设计

.

.

根据梯田防御暴雨设计标准,并结合当地经验,田埂宽a定为0.3-0.5m,内边坡比为1:1,外边坡比与埂坎比一致。按照小流域现有机械施工条件和劳力状况,梯田修筑全部采用机械修筑,人工拍硬埂坎,同时小面积的推修软埂坎。

从便于修筑、机耕、灌溉等方面考虑、参照有关技术标准,田面宽度一般在10m—30m左右,结合***县后河小流域实地情况,确定在不同条件下水平梯田的断面为:10°田面毛宽21.37m,田面净宽20m;15°田面毛宽16.62m,田面净宽15m;各坡度、田面宽梯田断面参数见表5-1。

表5-1 水平梯田断面要素标准设计表

地面坡度田面斜田面净田坎占地田坎边埂田坎边埂田坎边埂田坎总高 田坎坡度单位工程量 (°) 宽(m) 宽(m) 宽(m) 底宽(m) 高(m) 顶宽(m) (m) (°) (m3/hm2) 10 15 21.37 16.62 20 15 1.37 1.62 1.37 1.62 3.76 4.46 0.3 0.3 4.06 4.86 70 70 4700 5575 (4)质量要求

① 田面平整,填土部分应考虑沉陷加高,做到里低外高。有灌溉条件的,田面要保持与水流方向一致的1:300—1:500的比降。

②田坎整齐坚实,光滑顺直。 ③ 保留表土,深翻土层30cm以上。 5.2.1.5 施工技术要求 (1)梯田定线

.

.

①根据梯田区的坡面,在其正中(距左右两端大致相等)从上至下划一中轴线

②根据不同地面坡度梯田断面设计田面斜宽,在中轴线上划出各台梯田的基点(开挖点)。

③从各台梯田的基点出发,向左右两端分别测定其等高点;连各等高点成线,即为各台梯田的施工线。

④定线过程中,遇局部地形复杂处,应根据大弯就势,小弯取直原则处理。

(2)田坎清基

①以各台梯田的施工线为中心,上下各划出50~60cm宽,作为清基线。

②在清基线范围内清除表土厚20cm,暂时堆在清基线下方,施工中与整个田面保留表土结合处理。

③将清基线内的地面翻松10cm,清除石砾等杂物(如有洞穴,及时填塞),整平,夯实。 (3)修筑田坎

①田坎必须用生土填筑,土中不能夹有石砾、树根、草皮等杂物。

②修筑时应分层夯实,每层虚土厚20cm,夯实后厚15cm。 ③每道埂坎修筑时应尽量控制在同一标高上,避免出现各段高低不一,减少接茬处理,确保质量。

④田坎升高过程中根据设计的田坎坡度,逐层向内收缩,并将坎面拍光。

.

.

⑤田面覆土与筑坎同步,随填随压实,使田面与田坎紧密结合在一起。 (4)保留表土

①将拟建田面的表土,全部取起,堆置在田面中心线位置,堆宽2m左右。

② 将中心线上方田面生土取起,填于下方田面,把整个田面修平。

③ 将堆置在中心线的表土,均匀铺运到整个田面上。 (5)修整田面

①将田面分成上挖上填与下挖下填两部分:田坎线上下各1.5m范围,采取下挖上填法,从田坎下方取土,填到田坎上方。其余田面采取上挖下填法,从田面中心线以上取土,填到中心线以下。这样可提高工效,节省投资。

②田面挖、填任务基本完成后,应检查是否达到水平。 ③田边1m左右,保留10°左右反坡,地中原有浅沟部位,填方应比水平面高出10cm左右,以备填土最深部位沉陷后田面仍能保持水平。

④田边蓄水埂修筑时应分层夯实,每层铺土厚度20cm,夯实后15cm。

.

.

.

.

.

.

5.3水土保持林设计

1)设计依据

《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1995)

《陕西省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规格》(陕QB1350—85) 《延安地区工程造林综合技术标准》(陕DB延1022.1—90) 2)造林设计

①、水土保持林建设条件技术要点 A建设条件

a 项目区有大量的荒坡地,是营造人工水保林提高林业生产水平和拦蓄效益的理想场所,也是该项目规划、施工、管护、监测和利用的重点区域。

b 退耕还林的巨大成就,已是项目区的生态条件和造林立地条件得到初步改善,“三农”为群众种树绿化荒山提供了动力。

c 通过县、乡、村各级的组织,有足够人力完成造林任务。尤以承包治理的不断完善,农民造林积极性很高,项目区生态建设专业化队伍通过竞标参与治理是提高治理水平的的有效举措。

d 有适宜当地生长的乔灌树种如山桃、山杏、刺槐、侧柏等乡土树种及新品种,为当地造林提供林种资源;加强对林地的生产管理和各种抗旱技术的应用推广,解决了长期林木成活率不

.

.

高的难题。

B技术要求

a 整地:采用小鱼鳞坑整地方式,鱼鳞坑整地根据林种密度是“品字型”排列。整地时间为前一年秋冬两季整地,第二年春秋两季造林。

b 造林:苗木要求,要提前选出苗木规格要求,并严格按规定标准选用壮苗、好苗,防止劣、病、弱苗等进入。外地运苗木必须要进行苗木检疫,苗木运输要注意保湿、防冻、机械损伤,以保证苗木完好。

c 造林方法:根据当地条件,采用植苗,直播(穴播、条播)栽树埋苗的造林方法。用植苗造林时严格遵守“三埋两踩一提”的技术要求,保证造林成活率。

d 抚育管护:栽好是基础,管好是关键。搞好灌溉,除草,松土,防治病虫害等管理工作。

② 水土保持造林工程整地措施(小鱼鳞坑)典型设计: A、设计标准

按拦截10年一遇3小时暴雨产生的径流设计。 B、设计规格

按造林技术指标,乔木的株行距均为2×3m,需要的整地规格为长径0.8m,短径0.5m,深0.5m,回填0.2m表土。每个鱼鳞坑控制的集水面积为6.4m²,10年一遇3小时暴雨量(根

.

.

据《延安地区实用水文手册》确定)为39mm,径流系数取0.375。

鱼鳞坑整地示意图

C、设计鱼鳞坑的蓄水能力

2采用抛物拱型计算公式:V=15ab(3btgα+5h)

式中:a、b、h——分别为鱼鳞坑的弦长、中宽和下沿深,m;

α——地面坡度。

取设计值a=0.8m,b=0.5m,h=0.5m,α=20°,则V=0.16m³。

D、工程量计算

按设计的鱼鳞坑蓄水能力计算的挖方量为0.16m³,筑埂时

.

.

应保留的回填表土0.08m³,则筑埂土方为0.19m³。经计算筑埂顶宽20cm,埂高30cm,内外边坡均为1:1时,挖方与筑埂土方量相同。

③水土保持乔木林设计

本次设计水土保持乔木林树种为侧柏和刺槐。 A、造林条件

造林立地条件,经实际调查,项目区的立地条件可分为:沟头、梁峁坡地、沟谷坡、沟道、四旁。造林地类为项目区荒坡、荒峁、荒沟等,造林立地条件类型为黄土,土层较厚、肥力一般。

B、造林设计

乔木林造林设计具体详见下表:

表5-2 水土保持乔木林造林设计表

措施 图斑序号 号 1 2 3 4 5 6 11 27 34 35 52 56 (hm) 4.91 2.98 4.97 5.94 2.7 20.3 41.80 2数量(株) 栽植规侧柏 格 2×3 2×3 2×3 2×3 2×3 2×3 8349 5067 8451 10100 31967 刺槐 4591 34517 39108 面积 原地类 荒草 荒地 荒地 荒草 荒草 荒草 类别 乔木 乔木 乔木 乔木 乔木 乔木 树种 侧柏 侧柏 侧柏 侧柏 刺槐 刺槐 苗木规格 2年生 2年生 2年生 2年生 2年生 2年生 合计 C、造林技术要求

a整地:在春季进行鱼鳞坑整地,规格为长径0.8m、短径

.

.

0.5m、深0.5m,回填表土0.2m。坑、埂间留出0.2m旱台。整地时要求品字形排列,表土、心土分置,拍光土埂。

b栽植:春季人工植苗造林,栽植时苗木蘸泥浆,直立于穴中,保持根系舒展,并分层覆土踏实,埋土到地径以上2~3cm,栽后浇水。

c抚育管理:共三年五次,前两年每年两次,第三年一次。每年穴内要松土、除草,并进行必要的补植和浇水。

④水土保持灌木林设计

本次设计水土保持灌木林树种为柠条。 A、造林条件

造林地类主要为项目区15~35º的荒坡,造林立地条件类型黄绵土、胶土,土层较厚、肥力一般。

B、造林设计

灌木林造林设计具体详见下表3-5。

表5-3 水土保持灌木林造林设计表

序图斑号 号 1 2 3 4 5 10 30 31 32 33 (hm) 6. 4.00 3.66 2.57 4. 荒草 荒草 荒草 荒草 荒草 2面积 原地类 类别 灌木 灌木 灌木 灌木 灌木 措施 苗木规格 2年生 2年生 2年生 2年生 2年生 栽植规格 1.5×1.5 1.5×1.5 1.5×1.5 1.5×1.5 1.5×1.5 数量(株) 山桃/山杏 295 18132 16590 11650 20579 .

.

6 45 合计 5.09 26.40 荒草 灌木 2年生 1.5×1.5 23072 119668 C、造林技术要求

a整地:整地在种植前一年或半年进行,春季栽植应在前一年夏、秋整地,秋季栽植可在当年夏季整地,整地的方式为穴状整地。

穴状:穴径0.4m,深40cm(见下图)。

穴状整地示意图

b栽植:春季人工植苗造林,灌木的株行距均为1.5×1.5m,苗木直立坑内,保持根系舒展,分层填土、踏实,埋土至地径以上,栽后浇水。

c抚育管理:共三年三次,每年一次。每年穴内要松土、除草,并进行必要的补植和浇水。其中沙棘在造林后第二年冬季开

.

.

始每三至四年平茬一次。 5.4封禁治理设计

为加快项目治理区的绿化步伐,以较少的投入,扩大植被覆盖率,选择在疏幼林地面积较大的支毛沟进行封禁治理,生态修复面积53.50h㎡,补植乔木2.25万株。

表5-4 封禁治理设计表

图斑序号 号 1 2 3 4 5 6 7 8 9 3 18 25 29 40 44 55 58 61 面积 (hm) 12.5 14.39 1.02 5.22 7.25 5.48 1.22 1.49 4.93 53.50 疏幼林 疏幼林 疏幼林 疏幼林 疏幼林 疏幼林 疏幼林 疏幼林 疏幼林 0.5 0.5 2措施 原地类 网围栏(km) 补植(株) 封禁牌(个) 5257 6052 429 2195 3049 2305 513 627 2073 22501 1 1 1 1 管护人 合计

(1)组织管理措施

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制定村规民约,使群众对封禁的有关规定与要求有更深的认识并自觉遵守。在主要山口,交通路口,村庄地段设立固定封育碑牌及建立检查哨卡,落实1名管护人员常年进行巡逻管理,在封禁区禁止采伐,砍柴、放牧等人为活动,

.

.

加大执法力度,对破坏森林资源的一切行为给予严肃查处。 (2)技术措施

设1个封禁治理区,设围栏长500m,埋设C20混凝土预制桩210根,预制桩规格为长2m,埋深0.5m,桩截面10×10cm。桩间距3m,桩间用12#镀锌铁丝横4道,斜拉2道。在流域明显地段设立标志牌1个。

围栏立面图

.

.

围栏剖面图

封禁牌设计图

.

.

6 施工组织设计

6.1 施工条件

6.1.1水电、交通、道路情况

后河小流域内农村电网已全面到户,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的电源供给有保障;流域内水源条件较好,较大支沟均有常流水,施工用水方便;目前村村通简易公路,交通条件极为便利。 6.1.2气候影响因素

该流域属北温带干旱半干旱性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8.6℃,根据以往施工经验,各项措施一般安排在春季进行治理。 6.1.3建筑材料来源

流域内广泛覆盖的黄土层可作为整治的土料,主要材料为土料、水泥、砂子、石子、苗木,可在县城或附近县区购买。 6.1.4劳动力技能

通过多年的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流域内群众已积累了丰富的水土保持工作经验,培养了大批的能工巧匠,个别农户已经购买了推土机、铲车、挖掘机,完全能够满足工程建设要求。部分要求质量高、进度快的工程,可通过招投标方式择优选择专业化水利施工队伍来完成。流域内现有劳力97个,平均每年每个劳力可投劳1300个工时,年可投劳12.61万工时,能够满足工程建设所需的10.58万工时的要求。

.

.

6.2 施工组织

(1)通过多年的水土流失治理,摸索出了各种行之有效的组织形式,乡、村、县组建施工专业队,提高水保工程专业技术队伍的建设水平。

(2)施工场地布设应遵循有利生产、易于管理、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原则,合理安排地形和空间,避免施工中相互干扰,一切临时设施不得妨碍主体建筑物施工。

(3)坚持生态环境效益优先的原则;分期分片治理,年度投资平衡和工程量平衡综合考虑,合理安排各项水土保持防治措施的实施进度。

(4)该项目以工程措施、土地整治措施为先,植物措施随后。工程措施与土地整治措施协调考虑,植物措施总体上要求通过合理安排,抓住春秋两季有利的植树时机,力争两年内完成所有水土保持措施。

(5)在施工期防治措施不能发挥效益前,充分利用临时防治措施,加强对水土流失的控制。 6.3 施工进度安排

后河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计划除冰冻期总工期为3个月。计划于2015年3月上旬开工,2015年5月底完工。

.

.

7 水土保持监理、监测与监督

7.1 项目监理

为了确保工程质量达标与安全,提高项目建设水平、充分发挥投资效益。后河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监理的主要内容为:质量控制、工期控制、投资控制、安全控制等四控制;信息管理、合同管理等两管理和一协调,即协调有关单位之间的工作关系。

监理单位必须具备相应的资质,依据合同和国家有关法规、技术规范、规程和质量标准,对建设工程进行监理,对工程质量负控制责任。负责单元、分部工程的核验,参与隐蔽工程验收,向建设单位项目办负责,并接受主管单位和质量监督部门的检查和监督。 7.2 水土流失监测 7.2.1监测的目的与原则

(1)监测目的

后河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监测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①为建设单位提供项目信息,以便加强管理。

②为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执法、项目验收提供依据。 ③为同类项目水土流失预测和布设防治措施体系提供借鉴。 ④为研究水土流失规律、防治技术提供资料。 (2)监测原则

后河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应遵循以

.

.

下原则:

①全面监测,突出重点。 ②以扰动地表监测为中心。

③监测方法得当,点位布设有代表性。 7.2.2监测范围与时段

(1)监测范围

后河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监测范围为项目实施的全部区域。

(2)监测时段

后河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监测时段为项目施工准备期开始至项目验收。 7.2.3 监测内容、方法与频次

(1)监测内容

后河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监测内容包括:水土保持效益监测,重大水土流失事件调查。

(2)监测方法与频次 ①实地调查法 ②定点监测法

③影像资料对照分析法 ④综合分析法 ⑤监测频次

在可研规定的监测时段内,每年汛前、汛后及每次大雨后各监测一次。

.

.

7.3 水土保持监督

延安市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站、***县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站要加强对项目区水土保持的监督管理,开展宣传教育,杜绝边治理边破坏,防止破坏大于治理的现象发生。

.

.

8 技术支持

8.1 技术支持方案

根据水土保持工作的要求,对水土保持措施在实施时加强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对于重要技术问题组织有关专家现场提出方案,重点予以解决。县水保队、水保监督站现有多名工程技术人员,加之多年的实践经历,造就了一批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业务素质较高的技术队伍,完全能够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增强农业后劲,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促进脱贫致富,振兴县域经济的德政工程和富民工程。为了切实把这项工程抓实、抓好、抓出成效,乡上将从工程管理、宣传引导、预防监督等方面加强组织管理。 8.2 技术培训 8.2.1 考察学习

为了提高项目管理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开阔视野,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计划在省内外开展考察学习活动。内容主要包括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建设、造林技术、牧草种植技术等。 8.2.2 技术培训

因项目涉及面广,技术涵盖面宽,需要高素质的人员参与管理和实施,这就需要对其进行技术培训。县项目管理机构成立项

.

.

目培训站,全面负责实施项目的培训。培训的基础设施建设、设备配置纳入项目技术支持服务建设内容。

对项目管理人员进行管理技术培训,中级职员培训达到工程师水平,初级技术人员经过培训达到技术员水平。并要求他们引导和带动周围农民,利用农业实用技术实现脱贫致富。

定期举办农民技术培训班,内容包括科技成果推广与应用、技术规范及有关行规条例等,培养科技示范户,建立科技示范基地,探索和总结适宜当地的水保技术措施,指导面上的管理工作。农民技术员经过培训要掌握1至2门治理开发的实用技术和治理措施施工技术。 8.3 技术推广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注重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提高项目治理的水平。一是以单项措施的技术标准规划和单项治理成果的合理配置为基础,进行单项措施示范推广。二是以“名、优、特”良种农林牧产品加工、养殖技术和畜产品加工利用等为主,进行经济开发示范推广。

项目实施中,与上级水保主管部门、水保科研院所建立长期业务联系,引进新优品种和先进的栽培与管理经验直接运用于生产实践中,提高项目的科技含量。对先进实用技术及时进行示范推广,使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提高项目科技含量。

.

.

9 项目组织管理

9.1 组织管理机构

根据项目区管理机构的要求组建本工程的管理机构,成立项目部专门管理工程安排、工程进度、工程施工技术指导质量把关等工作。组织机构如下图

项目办公室

监测单位 施工单位 监理单位 设计单位 9.2 组织管理措施

项目建设管理积极推行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施工合同制,项目法人认真组织工程建设,项目建设必须按照上级审批的规划设计实施,在实施中不得随意变更。后河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组织实施的项目法人是***县水务局,该项目实行承诺制,即当地农民要有劳动承诺,积极配合工程项目实施工作顺利展开,县水土保持工作队要督促建成后管护的承诺,明确小流域治理成果产权归当地各行政村集体所有,将管护义务与产权紧密联系起来,项目实施过程中实行财务公开和县级报账制,

.

.

项目资金使用和管理严格遵照该项目的相关要求和水土保持项目资金管理办法执行。项目资金必须设立专帐,主要用于监督管理体系建设、法规宣传、科技推广、业务培训和防治工程建设,做到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项目实施实行监理制,确保工程质量。 9.3 技术保障措施

项目实施过程中,***县水土保持工作队要选取业务骨干,有施工经验的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服务,对工程重要环节、技术难点进行培训,为该项目高质量的完成奠定技术基础,同时带动周边群众学习相关技术知识,把项目的重要意义和重要作用与群众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调动积极性,起到科技示范推广作用。

项目建设的水土流失监测是验证项目建设实施情况及其所产生的效益的直接手段。依据《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办法》,本项目的建设和管理单位应成立专门的监测机构或与当地的水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协商,委托具有一定资质的、有相应的监测设备和仪器的单位进行水土流失监测。监测单位对每次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作出简要评价,及时报送水行政主管部门及其相应的监测管理机构;监测全部结束后,对监测结果做出综合分析与评价,编制监测报告,报送水行政主管部门及其相应的监测管理机构。

.

.

9.4 监督保证措施

为了确保工程质量达标与安全,提高项目建设水平、充分发挥投资效益,该项目监理机构应具有水土保持工程监理资质或聘请注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监理工程师从事水保监理工作。监理单位必须依据合同和国家有关法规、技术规范、规程和质量标准,对建设工程进行监理,对项目施工的全过程进行全方位把关,使工程始终处于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监督之下,并配合进行水土保持监测,直到最终有关部门对该项目按国家及地方有关质量标准进行竣工验收。

项目建设管理实行目标责任制,责任落实到具体的单位和有关责任人,建立奖惩机制,对项目建设成绩突出、质量标准高、效益好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验收不合格的项目,工程实施单位必须根据验收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予以纠正和改进,未完成纠正和改进任务或不进行纠正和改进的,通报批评并取消项目资格。

.

.

10 投资概算

10.1 工程概况

后河项目区地处***县东南部,流域涉及1个乡(镇)1个行政村,共户168口人,总土地面积为4.95 km²,本次方案计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5hm²,其中:新修水平梯田3.30hm2,乔木林(侧柏、刺槐)41.80hm2,灌木林(柠条)26.40hm2,封禁面积53.50hm2。总投资50万元。

主要工程量、材料及劳力量为:土方开挖回填1.70万m3。苗木21.32万株,混凝土2m3;水泥0.13t,砂子0.53m3,砖1.05千块,人工10.58万工时.

按施工组织设计,本工程以人工施工为主,总工期为3个月。 10.2 编制依据

(1)水利部水总[2003]67号文颁发的《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2002年;

(2)水利部水总[2003]67号文颁发的《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定额》,2002年;

(3)工程投资按2014年材料价格水平计; (4)陕西省及延安市地方的有关规定; 10.3 基础单价

(1)人工工资:该工程所在地为六类工资地区,根据《水土保持工程设计概(估)算编制规定》的有关规定:工程措施取

.

.

1.9元/工时,林草措施取1.5元/工时, 封育治理措施取1.5元/工时。

(2)主要材料预算价格:根据工地实际情况和材料市场价格经计算确定材料预算价格。

(3)水电基础单价:采用工程所在地物价部门规定价做为预算价格。

(4)施工机械台班费:根据《水土保持工程概算定额》中的施工机械台班费定额,并结合当地施工水平编制。 10.4 建筑工程单价编制

(1)直接费:包括基本直接费和其他基本直接费,基本直接费由人工费、材料费和机械使用费组成。工程措施的其他直接费按基本直接费的4%计,林草措施的其他直接费按基本直接费的1.5%计。

(2)间接费:按直接费的百分率计算,其间接费率工程措施取7%,林草措施取5%,封育治理措施取4%。

(3)企业利润:企业利润按直接费与间接费之和的百分率计算。工程措施取4%,林草措施取2%,封育治理措施取2%。

(4)税金:税金费率按3.22%计算。 10.5 费用

(1)建设管理费:工程建设费的2%. (2)工程建设监理费:工程建设费的2%.

.

.

(3)科研勘测设计费:包括科学研究试验费、勘测设计费。 ①科学研究试验费:不发生不列。 ②勘测设计费:工程建设费的3%。

(4)水土流失监测费:工程建设费的0.6%。 (5)监督管理费:该项目不记取。 (7)总概算编制

①基本预备费:工程建设费的3%。

②静态总投资:第一部分至第四部分之和加基本预备费构成工程静态总投资。

③价差预备费:不发生不列。

④工程总投资:工程静态总投资与基本预备费之和构成工程总投资。 10.6 编制成果

后河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总投资包括工程措施费、林草措施费、封育治理措施费、费用四部分组成。该工程建设总估算投资为50万元,其中工程措施费7.万元,林草措施费27.60万元,封禁措施9.62万元,费用3.43万元,基本预备费1.46万元。概算成果详见概算附表。

.

.

表一 总概算表

单位:万元

建安 林草工程费 设备 费用 3.43 0.90 0.90 1.35 0.27 3.43 资金来源 合计 省级 7. 7. 27.60 27.60 9.62 1.86 7.40 0.36 3.43 0.90 0.90 1.35 0.27 48. 1.46 50.00 7. 7. 27.60 27.60 4.51 1.86 2.65 地方 5.11 4.75 0.36 3.43 0.90 0.90 1.35 0.27 48. 1.46 50.00 编号 工程或费用名称 工程费 栽植费 树种子购置费 费 一 二 1 2 三 1 2 3 4 四 1 2 3 4 5 6 第一部分 工程措施 7. 水平梯田 第二部分 林草措施 水土保持造林工程 水土保持种草工程 第三部分 封育理措施 拦护设施 幼林抚育 补植 管护人员工资 第四部分 费用 建设管理费 工程建设监理费 科研勘测设计费 征地及淹没补偿费 水土流失监测费 工程质量监督费 一至四部分合计 基本预备费(3%) 静态总投资 价差预备费(P=0) 7. 9.17 18.43 9.17 18.43 2.22 2.25 5.15 1.86 0.36 2.25 5.15 10.11 11.41 23.59 .

.

工程总投资 50.00 40.00 10.00

表二 分部工程概算表

序号 ① 一 1 2 二 (一) 项目名称 ② 工程措施 水平梯田 沟坝地整治 林草措施 乔木造林 鱼鳞坑整地 苗木 栽植 鱼鳞坑整地 苗木 栽植 单位 工程量 ③ hm2 m 68.2 41.8 个 株 株 个 株 株 26.4 个 株 株 hm2 m 个 人 个 株 株 2

合价(元) ⑥ 725.38 725.38 0.00 276007.10 18567.21 73203.04 13362.77 22715.21 27375.47 4852.79 18166.72 83767.62 13996.27 96241.06 13492.07 57.76 3600.00 12955.74 51079.27 9324.21 451150.12 备注 ⑦ 单价 ⑤ 23916.78 0.59 2.29 0.43 0.59 0.70 0.13 0.15 0.70 0.12 26.98 57.76 3600.00 0.59 2.29 0.43 ④ 3.3 31340 31966 31340 38341 39108 38341 117322 119668 117322 53.50 500.00 1 1 21868 22305 21868 ① 栽植带土球乔木(侧柏) ② 栽植带土球乔木(刺槐) (二) 灌木造林 穴状整地 苗木 栽植 ① 植苗造林 (山桃/山杏) 三 1 2 3 封育措施 封禁围栏 封禁牌 管护人员工资 补植乔木(侧柏) 合 计 鱼鳞坑整地 苗木 栽植 4 表三 费用概算表

序号 ① 费用名称 ② 编制依据及计算公式 ③ 工程建设费的2% 工程建设费的2% 工程建设费的3% 金额(元) ④ 9023.47 9023.47 13535.21 备注 ⑤

一 建设管理费 二 工程建设监理费 三 科研勘测设计费 .

.

四 征地及淹没补偿费 五 水土流失监测费 六 工程质量监督费 合 计 暂不计取 工程建设费的0.6% 根据国家规定2009年1月起不计取 2707.04 342.19 .

.

表四 工程单价汇总表

单位:元

单价编号 ① 单价名称 ② 单位 ③ hm2 株 株 株 株 株 m m2 m m m 个 333单价合计 ⑤ 23916.78 0.43 0.13 0.12 0.59 0.15 26.98 10.75 338.65 353.06 6.95 5122.24 直接费 ⑤ 208.22 0.39 0.11 0.11 0. 0.14 24. 9. 300.45 313.23 6.05 间接费 ⑥ 14.58 0.02 0.01 0.01 0.03 0.01 0.99 0.48 15.02 15.66 0.42 企业利润 ⑦ 8.91 0.01 0.002 0.002 0.01 0.003 0.51 0.40 12.62 13.16 0.26 税金 ⑧ 7.46 0.01 0.004 0.004 0.02 0.005 0.84 0.34 10.56 11.01 0.22 价差 ⑨ 001 推土机推土(土坎梯田) 002 栽植带土球乔木(侧柏)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009 010 011 012 植苗造林(刺槐) 植苗造林(山桃/山杏) 小鱼鳞坑整地 穴状整地 封禁围栏 水泥砂浆抹面 砌砖(基础) 砌砖(墙体) 人工挖沟槽 封禁牌 .

.

表五 主要材料预算价格汇总表

序号 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材料名称 ② 水泥 柴油 砂子 碎石 块石 胶泥 抗渗剂 机砖 草籽(紫花苜蓿) 水 电 砂浆 砼 乔木苗木(刺槐) 乔木苗木(侧柏) 采购及 购 价 运杂费 预算价格单位 保管费型号 (元) (元) (元) (元) 规格③ 325# M10 C20 ④ t kg m3 m m m kg 块 kg m kwh m3 m 株 株 株 M7.5

333333采购地 ⑨

⑤ 380.00 7.26 70.00 80.00 75.00 50.00 18.00 0.40 17.20 1.00 1.00 305.25 343.51 0.50 2.09 0.50 55.00 4.50 2.50 5122.24 0.36 294.77

⑥ 35.00 0.10 75.00 75.00 75.00 20.00 1.00 0.20 0.50 0.10 0.10 0.10 5.00 0.50

⑦ 5.00 0.10 3.00 3.00 2.80 3.00 1.00 0.10 0.50 0.10 0.10 0.10 10.00

⑧ 420.00 7.46 148.00 158.00 152.80 73.00 20.00 0.70 18.20 1.00 1.00 305.25 343.51 0.70 2.29 0.70 70.00 5.00 2.50 5122.24 0.36 294.77 单位:m

3

16 灌木苗木(山桃/山杏) ) 18 19 20 21 22 23

混凝土预制桩 刺铁丝 化肥 封禁牌 管护人员工资 砂浆 水泥(kg) 水泥(kg) 水泥(kg) 根 kg kg 块 万元 m3

砂浆(M10)配比表

1.07 水(m) 3349 砂(m)

30.31 合计(元) 305.25

单位:m

3

砂浆(M7.5)配比表

1.09 水(m) 3

317 砂(m)

30.31 合计(元) 294.77

单位:m 水(m) 33

混凝土(C20)配比表

0.57 石(m) 3 0.17 342 砂(m) 0.73 合计(元) 343.51 .

.

表六 主要工程量和材料量汇总表 工程量 序号 一 1 2 3 4 5 6 7 二 1 2 3 4 5 三 合计 项目名称 工程措施 水平梯田 沟坝地整治 开挖排洪渠 谷坊 水窖 沟头防护 生产道路 林草措施 水土保持乔木林(刺槐) 水土保持乔木林(侧柏) 水土保持灌木林(山桃/山杏) 经济林 景观林 水土保持种草工程 封育治理措施 单位 hm hm km 座 眼 km km hm hm hm hm 株 hm hm 22222222措施量 3.30 68.20 23.00 18.80 26.40 53.5 125.00 开挖回填土方 (万m) 1.70 1.70 3砖 水泥(t) 砂子(m³) (千块) 1.05 1.05 0.13 0.13 0.53 0.53 草种 (t) 苗木 (万株) 铁丝(kg) 3.91 3.20 11.97 2.25 21.32 250 250 .

.

表七 施工机械台时费计算表

编 号 机械名称 规 格 依据 定额名1 推土机 74kw 2 3 4 5 6 胶轮架子车 砂浆搅拌机 0.4 部颁P328—2001 9.7 1.3 1.9 2.47 8.6 1.0 8.6 11.07 20.77 部颁部颁称 页次 P313——1031 P349——3059 定额号 Ⅰ类费用 人工数 人工费 1. 9元/工时 小计 汽油量(kg) 汽油费 小计 柴油量(kg) 柴油费 7.46元/kg 小计 电(kw.h) 42.67 2.4 1.9 4.56 10.6 7.46 79.08 83. 126.31 0.9 0.90 Ⅱ 电费 类 费 用 风费 1元/度 小计 风(m3) 元/m3 小计 水(m3) 水费 1元/度 小计 煤(kg) 煤费 元/kg 小计 木材(kg) 木材费 元/kg 小计 小计 Ⅲ类费用(元) 合计 元/台时

.

.

10.7 资金筹措

后河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2014年实施方案资金来源为省级投资和地方配套,项目建设总投资估算为50万元,其中省级投资40万元,地方配套10万元。

.

.

11 效益分析

11.1 效益分析依据及原则、范围、期限

(1)分析依据

主要依据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T15774-95)。基础资料依据小流域工程相关设计资料数据。农林产品的价格依据2014年年底当地市场调查平均价格。

(2)分析原则、范围、期限

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的经济效益分为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两类。效益分析计算使用投资而新增加措施的效益,原有措施虽然随着时间推延和技术进步,也会提高效益,但因本项目未投入建设资金,因此不计算其效益。分析的原理为有工程项目与无工程项目对比分析,分别采用静态和动态两种方法进行计算。

(3)计算范围

工程直接效益(有实物产出的效益)主要包括梯田地上的种植作物效益和林果效益;间接效益(无实物产出的效益)主要是保土、保水效益等。

(4)计算期限

2015年项目实施完成,本次效益计算期确定为20年,基准年定为2016年。 11.2经济效益

11.2.1 效益计算的主要参数

各种投入产出物的价格均按市场现行价格确定,为了便于计算,各种产品不分等级,采用统一的综合价格,并以2014年价

.

.

格为参照基准。各项措施的单位投入产出量,是根据典型小流域和典型农户调查结果,结合农、林、牧、水、统计等有关部门多年调查统计成果,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后确定。

各项措施增产定额见表11-1。 表11-1 各项措施增产定额表 项目 增产量 (m、kg/hm) 单价 (元/ kg 、m) 产值(元/hm) 2332种植作物产量(kg) 梯田 9900 乔木林 木材(m) 0.5 3灌木林 薪柴(kg) 1000 封禁治理 1000 2 19800 1000 500 0.1 100 0.1 100

表11-2 经济效益计算结果表 生效项目 单位 实施面积 起始时间 年 单价(元) 水平梯田 水土保持林 乔木 灌木 hm 22实物增产量 粮食 kg 2 9900 木材 m3 1000 0.5 薪柴 kg 0.1 1000 1000 年新增 产值 万元 6.53 2.09 0.26 0. 9.42 3.3 2 10 3 2 hm 41.8 hm 26.4 hm2 53.5 125 2封禁治理 合计 11.1.2经济效益计算结论

经济效益计算基准年为2016年,社会折现率8%,效益计算期为20年。运行费按总投资的5%计。计算结果详见表11-3

.

.

表11-3 国民经济评价结果表 项 目 总经济效益 净 现 值 内部收益率 效益费用比 投资回收期 单 位 万元 万元 % 年 指 标 9.42 2.92 15 1.04 10 备 注 社会折现率8% 社会折现率8% 社会折现率8% 11.2生态效益 11.2.1 保水保土效益

保水保土指标是通过水保科研部门的研究成果和有关资料而确定的,确定的各项措施保水保土定额见表11-2。

表11-2 各项措施保水保土指标

项目 1、基本农田 治理措施 单位 hm2 数量 3.3 41.8 26.4 53.5 125 保土效益定额 单位 t/hm2.a t/hm2.a t/hm2.a t/hm2.a 数量 56.95 34.85 34.85 34.85 保土效益(t/a) 187.94 1456.73 920.04 18.48 4429.18 蓄水效益定额 单位 m3/hm2.a m3/hm2.a m3/hm2.a m3/hm2.a 数量 197.5 105 105 105 3蓄水效益(m/a) 651.75 43.00 2772.00 5617.50 13430.25 2、人工造乔木林 hm2 水土保持林 灌木林 hm2 hm2 3、封禁治理 合 计 经过综合治理,新增治理面积125hm²,各项水土保持治理措施面积累计达295hm²,治理程度达到83.1%,期末年新增保水1.34万m3、新增保土0.44万t,地表径流就地拦蓄入渗,改善了地表径流状况,增加了土壤含水量,同时增加了流域常流水流量,提高了地表径流的利用率。 11.2.2 改善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项目实施后,林草面积的增大,项目区林草覆盖率达到55.07%以上,并起到调节小气候的作用,使项

.

.

目区及其周边地区水份状况和热量状况明显改观,增强了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功能,并提高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生物产量将会大幅度提高,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1.3 社会效益

通过项目实施,极大改善了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合理,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农村经济结构稳步均衡发展,使粮食生产形成集约经营,使大量剩余劳动力投入土地资源开发,发展绿色企业。项目的实施,也将促进科技、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使项目区群众的文化素质和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从而推动项目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

.

12 结论

12.1技术设计合理

项目区造林工程等,其总体布局和设计均参照我国《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专项规划》和《水土保持规范》进行,并充分体现和运用了现有科研成果和典型成功经验及先进技术,既满足了项目建设的宗旨,又充分考虑了实现项目目标值。因此,完全适应该项目区自然经济特点,设计合理、实用性强。 12.2 经济效益显著

该项目经济效益分析充分考虑了农产品的供需与流通等方面的经济因素,确定了合理的计算参数,保证了分析原则、依据的合理性和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12.3有利于改善环境

项目区大规模有计划地进行综合治理与开发,将会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形成较完整的生态防护体系和区域经济开发优势,促进农业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对项目区及周围的公众卫生、生活环境、农村经济、水质状况、径流泥沙以及生态环境都将带来极大改善。项目建成后,在运行中强化监督管理,合理开发利用,对环境的有利影响将会得到长期发挥。 12.4 社会影响良好

项目的成功实施,不仅可使项目区环境得到改善,经济得到发展,而且可促进整个陕北黄土高原的开发治理,将为梁状丘陵土石山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不断积累经验,树立典范,引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并对培养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

.

.

质和实际技能方面,也将产生深刻影响。 13 附图、附表

1.附表 2.附图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