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全国的中小学都在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这股洪流势不可挡。我国的传统教育是把基础的“应试教育”放在首位,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有重知识传授,轻水平培养的弊病,老师的课堂教学是以知识的体系为中心,从基本概念、定理、定律的应用去要求学生掌握知识,通过大量的例题、习题的训练使学生巩固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势必培养出一批高分的学生,但都缺乏对学生水平和创造性的培养,而素质教育把培养学生的水平和创造性放在首位,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主动去探索知识。一句话,变“应试教育”中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作为一名中学的物理教师,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在“素质教育”上狠下功夫,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材。素质教育比应试教育更具远大意义,应把素质教育放在首位。
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归结为如下十六个字:传授知识,树立观点,培养水平,训练方法。而首要任务之一,是要培养学生的各种水平,例如:观察水平、注意水平、记忆水平、想象水平、思维水平、动手水平等等,教师传授知识是培养学生水平的内容和基础,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水平。在诸多水平中,思维水平是核心,而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也是我们当前教学的核心。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持续地展开思维活动,同时教师须不失时的对学生实行启发、诱导和训练来逐步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现代教学,要求我们用最少的时间去获得最高的效益。从教学的角度看,一堂成功的物理课,应该是教师能使用各种手段来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学生自始自终处于积极思维的最正确学习状态,向40分钟要质量,这是教学研究中永恒的课题。如何在每周3--4节的有限的物理课内培养学生的思维水平,我觉得以下几种做法是切实可行的,也是行之有效的。
一、新课设疑诱思
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自觉地启发思维的闸门。设疑诱思,其实质是用悬念感来引发学生的思维。设疑要注意选择适当的时机,新课一开始的设疑,犹如磁铁吸铁一样,能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引导到新课的情景中,自觉地产生思维。新课的另一种设疑方法是在前一节课结束之际,针对新课中的中心内容提问设疑,让学生有一种“且听下回分解”的心境,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造成悬念,把课上的思维活动延伸到课后,特别是对每周仅有三四节物理来说,让学生在课堂外有充分的时间和充足的空间,去思维、去寻觅、去探索,能大大促动学生的思维发展。
二、课上精讲导思
在课堂教学中,切忌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和“满灌”。教师应该起”引”和”导”的作用。在充分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的前提下,教师可精心设计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阶梯式问题系列,依次在课堂上实行提问,让学生沿着问题一个个地被解决,学生的思维也就步步入深,从表象到本质,从简单到复杂。作为教师,言词表达要形象化,复杂问题要条理化,疑难问题要通俗化。当发现学生在某个问题上出现思维障碍时,要擅长协助分析,排除干扰,起到点化作用。随着新课的导入,学生的思维在持续的展开中得到充分的训练和培养。
三、复习归纳深思
复习课是理顺各知识点间的关系,“温故而知新”的重要环节,通过归纳、演绎和类比,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层次结构和相互的关系。
四、实验启发多思
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局部,它对学生建立概念、巩固知识、培养水平、发展智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实验会使学生
产生好奇,好奇心常被寓为“走向成功的阶梯”,教师要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激发学生思维。在每一个实验中,往往包含多个知识点,教师要抓住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现象即时提出相关问题,启发学生多思。在演示实验中,教师可边做边提问,内容可涉及仪器的名称、使用方法、操作要求,可能出现的现象等等;在分组实验中,教师可边巡视,边提问,引导学生积极展开思维。在学生实验报告中还可增设一项内容,题为“如实写出实验过程中存有的问题,试加以分析和讨论”,让学生通过实验,使思维持续地产生“横向运动”和”纵向运动”训练和培养学生思维的多面性和灵活性。
五、一题多解创思
在传统的接受式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往往习惯于求同性、定向性,而创造性思维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思维活动,主动探索性、多项选择性、进程跨跃性是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品质。要使学生克服已有的思维定势,有创新意识,离不开教师的精心培育,而在诸多方法中,使用“一题多解”型习题的讨论是一种有效途径。教师必须选择好具有几种较典型的例题解法,在习题课上让学生展开讨论,寻求不同的解法。当解得准确答案后,教师在肯定了几种常规解法的前提下,应鼓励学生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打破陈规陋习,大胆实行发散性思维,同时教师在旁要做好启迪和引导的作用,将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入解题的最正确途径中。
教师假如能做个有心人,在教学中时时不忘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提升学生的思维素质,那么学生也一定能从思维的“必然王国”进入到“自由王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