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此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中的瑰宝,千百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与古人在追求古典诗词的意境美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密不可分。因为,意境美是中国古典诗词所追求的最高艺术标准,是决定一首诗词好坏的关键。诗词只有到达美的至境——意境美,才能给人以真正的美感。所谓意境美,是指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生动图景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的一种美的形态,它是“意象合一〞的艺术升华,是想象空间的艺术化境界。具体表达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美是异常丰富的。
中国人一直以来崇尚委婉含蓄,忌浅露直白,认为作品必须含蓄委婉,才能到达意味无穷的效果。司空图就曾设专节论含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此处“一字〞指语言,“风流〞指文采、风采。“不著一字〞乃夸饰之辞,并非说“不用一个字〞,而是说不靠语言文字的修饰就可以获得文采。这正是强调作品要含蓄,要委婉,要言之不尽。
苏轼的?蝶恋花?更是充分表达了委婉含蓄的诗意境界:“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全词貌似一幅游春图,却表现了词人对人生的深邃思考。情与情、情与理的矛盾深刻地表达出词人的思想和现实的矛盾,以及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探索,从而创设了诗歌委婉含蓄的高远境界,让读者久久回味。
短短的一首诗词,如果能创造出情高韵远的艺术境界,就会让诗歌产生无穷无尽的艺术魅力。古人为了追求情高韵远的高品位意境,使出了浑身解数,运用自身所有感官,调动一切学识修养,采用多种艺术手段使大自然的万物都具有丰富的神韵美。情高韵远展示的诗风看似平淡浅近,实那么典雅幽深,给人超尘脱俗之感。
诗歌的动态传神之美是一种情怀,是一种永恒的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生生不息充满生命活力的,在诗词中反映出来就具有动态之美和传神之美。动态美也叫做飞动之美。唐初李峤?评诗格?中曾提出诗歌要有“飞动〞之美,中唐皎然继之提出“状飞动之句〞(?诗议?),这就是提倡动态美。我们认为自然美有“天地秋色〞之类的静态美,有“庆云从风,舒卷万状〞之类的动态美。但是,意象中的景物不能是静态的,自然美不管静态或动态,当它们进入意象时,都必须“状飞动之句〞,成为“气腾势飞〞(?诗式?)的动态美。在古典诗词中,动态美与传神美密切相关,中国古代文论既重视动态美又讲究传神美。唐代司空图说:“欲返不尽,相期与来。明漪绝底,奇花初胎。青春鹦鹉,杨柳楼台。碧山人来,清酒深杯。生气
远出,不著死灰。妙造自然,伊谁与裁。〞诗歌只有写出“奇花初胎〞“青春鹦鹉〞,使人体会到花芭开放的欢乐,鹦鹉青舂的鸣叫,表现其内在的神态,才能激起读者的丰富想象,构成一个有强烈艺术魅力的诗歌境界。
总之,中国古典诗词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是诗词中表达出的浑然天成的意境美。意境美是中国古典诗词理论中一个核心的美学范畴,古典诗词中深邃高雅的意境让诗歌从民间走进艺术殿堂,提高了诗歌的文化品位,增强诗歌含蓄隽永的特点,更能诱发人们去开掘诗歌蕴藏的美学意蕴。
(摘编自贾晓春?浅论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
1.以下最新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意境美是文学作品中景与情高度融合形成的艺术化境界,是“意象合一〞的艺术升华。 B.苏轼的?蝶恋花?以景物描写表达复杂矛盾的情感,很好地表达了诗歌的动态传神之美。
C.“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追求的委婉含蓄的意境美,所有优秀的诗词都应该到达这一意境。
D.古典诗词的动态美和传神美是意境美的具体表现,唐初李峤正是受此启发才提出诗歌要有“飞动〞之美。 2.以下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文章第一段从古典诗词的辉煌成就入手,引出了意境美这一概念,详细阐释了意境美的内涵和特点。 B.文章第二、三段都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证了中国古典诗词追求委婉含蓄的诗意境界。 C.文章第五段论证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动态美和传神美密切相关时采用了唐司空图的名句作为论据。 D.文章最后一段是总括段,再次强调意境美对于中国古典诗词的重要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诗歌只要写出“奇花初胎〞“青春鹦鹉〞,表现其内在的神态,就能激起读者的丰富想象,构成一个有强烈艺术魅力的诗歌境界。
B.意境美是中国古典诗词理论中一个核心的美学范畴,诗词只有到达美的至境——意境美,才能给读者以真正的美感。
C.如果一首诗词看似平淡浅近,但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让人有超尘脱俗之感,那么它就创造出了情高韵远的艺术境界。
D.中国古典诗词之所以能够出现很多的优秀作品,取得辉煌成就,这与古人在追求古典诗词的意境美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密不可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此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把传染病、流行病通称为“瘟疫〞,自商代开始就有“瘟疫〞的文献记载。据?中国疫病史鉴?
记载,西汉以来的两千多年里,中国先后发生过321次疫病流行,由于中医的有效预防和治疗,在有限的地域和时间内控制住了疫情的蔓延。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西班牙大流感、欧洲黑死病、全球鼠疫那样一次瘟疫就造成数千万人死亡的悲剧。
中医文化传延几千年,出现了神农、黄帝、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中医药名家,留下了?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中医学著作和?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中药学著作。中医药并不局限于汉族医药,还包括中国各具特色的民族医药,他们各成体系,各具奇效。20世纪50年代,小儿流脑、乙脑流行,中医成功地运用白虎汤和白虎加苍术汤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治疗。在2021年的非典型性肺炎以及2022年的甲型流感战疫中,中医药再次让人们见证了其特殊疗效。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治中,中医药及时参与病毒感染群众治疗,其治愈和康复效果更为明显。张伯礼院士团队观察数据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患者的临床病症消失时间为5.15天,比单纯西医少2天;体温恢复时间为2.64天,比西医少1.7天;平均住院天数少2.2天,CT影像好转率高22%,临床治愈率高33%,普通转重症比率低27.4%。
(摘编自王守富?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谈增强中医文化自信?)
材料二:
2021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再度激起“中西医之争〞。否认中医的理由集中于“不科学〞。那么,“科学〞能等同于“合理〞吗?谁也不能说在近代科学出现于欧洲之前,人类的想法和做法从来没有合理过。也不能说在近代科学出现之后,实践中就只有这一种“合理〞。而且即便在科学领域之内,其方法和结论也在不断分化和变革中。做科研的学者和从事临床治疗的西医医生并不轻易否认中医学,局部原因他们在长期的专业训练中成“科学精神〞只说证据支持的话,对自己研究范围之外的事物保持审慎。倒是一些并不从事科研临床工作的“科普作家〞,生搬“双盲实验〞“抚慰剂效应〞等概念,以医书里有蝙蝠粪便这类耸听的药材为由,急吼吼地来“反伪科学〞了。这表达了他们对近代自然科学的迷信。所谓迷信,不必是某种“信〞的内容,而应是一种“信〞的方式,比方:不成认有科技控制能力之外的事情等。
“合理〞也分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质疑中医的人倾向于将其无法否认的治愈效果归为心理暗示。这虽是以偏概全,但中医确实不排斥心理效应,“情志〞是重要的诊疗因素。
心理效应被视作对实验室科学研究的干扰,但如果抚慰剂会增强人的求生意志,假设在生死一线间起决定作用,是否要采用呢?但凡进过手术室的人,都会给出跟登台演讲、键盘作文的人不同的答复。此次抗疫中,重症患者的意志力是关键性的疗愈因素。
中国传统医学与基于近代科学的西医学确有思想观念的分歧。西医的思维方式基于身心二分的哲传统,将“身〞拆分为组织、细胞、蛋白质、基因等物质对象和转氨酶、血糖等物质指标,追求不断增强对物质对象的精确认识和人为控制。治病的思路是把病毒、癌细胞或者其他不良的物质实体精确定位,然后用药物、手术刀等人工手段把它们去除。中医那么更仰赖每个生命体的自组织能力,方剂和针灸都旨在激活和
加强生命本有的免疫和自愈能力,并把积累的经验凝固在其理论和操作体系中。这种思路擅长的不是定义和消灭病原体、癌细胞等,而是效变小环境,使其干不成坏事。
在此次疫情中,西医有时也表现得无能为力,尤其在涉及个体免疫力、自愈力和体质差异等方面,而中医那么有较为明显的效果,但最剧烈的争议倒不在这些实践效果,而是在观念上能否相信中医合理。
不过,专精于研究物质实体的西医有其难以企及的优势:一个强大的学术共同体,一个可积累可传播的知识体系。实验室研究出来的最新成果,一旦公布于权威期刊,全球的医疗界都能了解和应用。相对而言,传统中医的实践和理论都更支持个别化诊治。每个人,包括患者和医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整体,待解决的问题也是高度差异化的。大夫要摸索自己独有的模式并愈加精熟,所以“老中医〞貌似更可靠。但这个特点让“可重复〞“可证伪〞和“可交流〞变得困难。“说不清楚〞在理想状态是“妙不可言〞,但流于平庸那么文过饰丑。不世出的高手因医术高超被传为神话,但水准高却不能只靠讲故事。意象化的概念体系要由扎实的技艺训练去承载,技艺怕失传,更怕“道〞“气〞等词语被各路“大师〞用作蒙混的话术。
(摘编自孙焘?文化反思中西医之争?)
材料三:
根据经合组织(OECD) 2022年数据, 我国每千人拥有执业医师数(人) 为2.0, 美国2.6,日本2.4,欧洲国家多在3以上,奥地利那么为5.2。即使不考虑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短期激增需求,我国的医疗效劳供应也是相对缺乏的。此外,我国自进入“老龄化社会〞后,老龄化进程迅开展,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全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比例从2022年的7.0%已上升到2021年的1.9%。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报告,预计到2050年,我国这一数字将达26%。
根据?2021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开展统计公报?数据,全国中医药人员总数为71.5万人,占全国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7.5%。而西医为主的综合医院中,更是只有少量的中医从业人员,且主要工作于中医科,并未真正融入各个专科,实现中医的全面参与。据2022年教育部数据,在医学教育供应体系中,医学类在校生数为124.4万人,其中,中医类专业学生在校生数为17万人,仅占医学类教育规模13.7%。在西医院校或综合大学根底医学、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尽管中医学在防治疫情、慢性病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在课程体系设置中,通常只有?中医学?一门课程,多那么100学时左右,少那么30学时左右。
(摘编自翟双庆?疫情“大考〞背景下对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思考?)
4.以下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自西汉以来,中国虽然发生过三百屡次疫病流行,但从没出现过一次瘟疫造成数千万人死亡的现象,这是因为中医起到了有效作用。
B.中医文化源远流长,医学名家灿假设群星,中医学著作浩如烟海,其中有我们熟知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C.通过材料一中数据的対比,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治中,“中西医结合治疗〞比单纯西医治疗更有优势。 D.质疑中医的人,即使对中医表达出来的治疗效果无法否认,也往往将中医的疗效归为心理作用而不认可其科学性。
5.根据材料二、材料三,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科学〞并不完全等同于“合理〞,因此,远在近代科学出现之前就存在的中医虽然“不科学〞,却是“合理〞的。
B.从事科研的学者和临床的医生不轻易否认中医学是因为他们在长期的专业训练中形成的“科普精神〞,他们只说证据支持的话,对自己研究范围之外的事物保持审慎。
C.西医拥有强大的学术共同体和可积累可传播的知识体系,较中医有“可重复〞“可证伪〞和“可交流〞的优势。
D.数据显示,与我国相比,其他国家的医疗效劳供应存在较大缺口,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医疗效劳供需何题更加凸显。
6.从材料三看出,当前中医开展面临哪些问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此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雪
〔美〕罗宾·西尔弗曼
十二月初的某一天,我们一觉醒来,发现外面银装素裹,下了一场好雪。十一岁的女儿艾瑞卡央求我:“妈妈,早饭后我们去滑雪好吗?〞我也无法抵御滑雪的诱惑,于是我们穿戴整齐,向林肯公园高尔夫球场的大斜坡进发,那里是我们这个平坦城镇所拥有的唯一一座山丘。
我们到达目的地,小山顶上已经挤满了滑雪的人。
我们在一个瘦高个男人身边找到一处空地,这个男人也带着儿子滑雪。那个三岁的小男孩趴在雪橇上,正等着雪橇启动。“爸爸,开始吧!〞男孩大声地喊道。
男人转过身来,非常有礼貌地对我们说:“我们先滑,可以吗?〞
“赶紧去吧,〞我对他说道,“你儿子已经急不可待了。〞我的话音刚落,那位父亲便猛地推了一下男孩的雪橇,雪橇顿时飞了出去!可是并非男孩的雪橇单独向下滑行,男孩的爸爸也跟在雪橇后面拼命地奔跑。
“他肯定担忧他儿子的雪橇会撞上别人。〞我对艾瑞卡说道,“我们也要小心为妙。〞
随之,我们坐上了自己的雪橇,伴随着飘飘洒洒的雪花,我们嗖嗖地向山下滑去。雪橇滑到山脚一条小河旁边,眼看就要撞上一棵大槐树,我们赶紧从雪橇上纵身跳下,四仰八叉地摔倒在雪地上,两人笑成一团。
“真过瘾!〞我喊道。
“可是往回走得花很长时间。〞艾瑞卡提醒我。
确实如此。当我们拖着沉重的步伐往山顶走的时候,我看见那个瘦高个男人也拉着雪橇往回走,他儿子仍然趴在雪橇上。
“看人家爸爸是怎样对待孩子的!〞艾瑞卡对我说道,“我能享受这样的待遇吗?〞 我差不多快要喘不过气来,我对她说:“没门,我的小祖宗,你就继续往上爬吧!〞 我们到达山顶的时候,那个小男孩又开始准备往下滑了。
“爸爸,快,快,快!〞男孩喊着。男孩的父亲竭尽全力又猛地推了一下雪橇,然后跟在雪橇后面狂奔,到了山脚,他又开始拉着载有小男孩的雪橇往回走。
这父子俩就这样来来回回玩了一个多小时。尽管我的艾瑞卡自己能爬山不需要我照料,可是我仍然累得筋疲力尽。这个时候,滑雪的人们大局部都回家吃饭去了,山顶上的人已经少了很多。最后,只剩下我们和身边的父子俩以及稀稀落落几个人还在那里玩.
我暗自思忖,到了这个时候,那位父亲大可不必再担忧孩子的雪橇撞人了,尽管小男孩还小,可是让他自己拖着雪橇往回走一两次应该不成问题。可是这个男人似乎不知道疲倦,一直心甘情愿带着儿子这样开心地玩着。
后来我忍不住朝他大声地喊道:“你似乎有使不完的劲儿!〞瘦高个男人转身冲我笑了笑,“他是一个脑瘫患儿,不能走路。〞这位父亲坦然相告,没有隐瞒。
我一下子愣住了,终于明白为什么我们在山上自始至终没见到男孩下雪橇。他们玩得那么开心,一切看上去都很自然,我压根就没想到男孩竟然有生理缺陷。
尽管我不知道这位父亲的名字,但一周之后,我在当地报纸为我开的专栏里讲述了这个故事。也许他本人,或者认识他的人看到了我的那篇文章,因为随后我收到了一封来信:
亲爱的西尔弗曼夫人:
和我儿子每天所做的努力相比,那天我在山上使出的力气根本不值一提。对我而言,儿子才是我心目中真正的英雄。希望将来有一天,我能够像他那样坚强,哪怕只及他一半坚强我也心满意足。
〔摘编自?新民晚报?,有删节〕
7.以下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
A.文章站在第一人称视角,描写了一次滑雪的经历,通过对滑雪时遇到的父子二人表现的描写,表达了对那位不知名的父亲的赞美。
B.文中以巧妙的反衬手法,以“我〞即使不照顾女儿都感觉累得筋疲力尽,衬托了那位父亲滑了几次“似乎不知道疲倦〞的表现。
C.男人带着儿子滑雪时的速度非常快,“我〞非常担忧,但父子两人的滑雪技术很高,即使遇到危险时也
能够保证自己的平安。
D.小说善于运用制造悬念的手法,读者伴随着“我〞的思忖一直关注那位父亲为何拖雪橇不知疲倦,直到最后才明白真相。
8.小说在刻画父亲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9.文章在结尾安排那位父亲给“我〞的那封信,有什么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此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史可法,字宪之,祥符人。祖应元举于乡,官黄平知州,有惠政。语其子从质曰:“我家必昌。〞从.质妻尹氏有身,梦文天祥入其舍,生可法。以孝闻。举崇祯元年进士,授西安府推官,稍迁户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可法短小精悍,面黑,目烁烁有光。廉信,与下均劳苦。军行,士不饱不先食,未授衣不..先御,以故得士死力。十二年夏,丁外艰去。服阙,起户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十七年四月朔,闻贼犯...阙,誓师勤王。渡江抵浦口,闻北都既陷,缟衣发丧。凤阳总督马士英潜与阮大铖计议,主立福王。群臣入朝,王色赧欲避。可法曰:“王毋避,宜正受。〞既朝,议战守。可法曰:“王宜素服郊次,发师北征,示天下以必报仇之义。〞王唯唯。可法祭二陵毕,上疏曰:“陛下践阼初祗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假设躬谒二陵亲见泗凤蒿莱满目鸡犬无声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王嘉答之。总兵官高杰居扬州,桀骜甚。可法开诚布公,导以君臣大义。杰大感悟,奉约束。杰帅师北征,至睢州,为许定国所杀。部下兵大乱,屠睢旁近二百里殆尽。变闻,可法流涕顿足叹曰:“中原不可为矣。〞遂如徐州。俄报盱眙已降大清,可法一日夜奔还扬州。大清兵大至,薄城下,城遂破。可法自刎不殊,一参将拥可法出小东门,遂被执。可法大呼曰:“我史督师也。〞遂杀之。可法年四十余,无子,其妻欲置妾。太息曰:“王事方殷,敢为儿女计乎!〞可法死,逾年,家人举袍笏招魂,葬于扬州郭外之梅花岭。
节选自?明史•史可法传?〕
10.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局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陛下践阼初/祗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假设躬谒二陵/亲见泗凤蒿莱满目/鸡犬无声/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
B.陛下践阼初/祗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假设躬/谒二陵/亲见泗凤蒿莱/满目鸡犬/无声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
C.陛下践阼初/祗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假设躬谒二陵/亲见泗凤蒿莱/满目鸡犬/无声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
D.陛下践阼初/祗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假设躬/谒二陵/亲见泗凤蒿莱满目/鸡犬无声/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
11.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字是古代男子20岁举行加冠仪式或女子15岁结发加笄时才起的,字和名一般都是有关联。 B.郎中,作为官职,始设于战国时期,文中与表示医生含义的“郎中〞不一样。
C.服阕是在原文中指史可法为父亲守丧,一般来说,任官者在服丧期满后可以重新出来做官。 D.“朔〞指阴历每月初一,表示迎接新月,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叫“晦〞。 12.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史可法以身作那么,深受士兵拥戴。他为人清廉守信,与部下分担劳苦;带兵作战的时候,没有私心,严格要求自己,激发了部队的士气。
B.史可法才能出众,深受朝廷信任。在危急时刻,凤阳总督马士英暗中与阮大铖商量,主张拥立福王,可法让福王正式接受,不要躲避,后来可法上疏议事得到了皇帝的嘉奖。
C.史可法胸怀大义,做事考虑大局。总兵高杰驻扎扬州时,非常桀骛不驯,史可法以君臣大义引导他,高杰感动醒悟,接受他的指挥,并率军北伐。
D.史可法忠君爱国,坚守刚烈气节。北都危急时,他誓师北伐;听到北都已被攻破,身披白衣发丧,十分悲哀;在清兵攻破扬州城时,以身殉国。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军行,士不饱不先食,未授衣不先御,以故得士死力。 〔2〕可法曰:“王宜素服郊次,发师北征,示天下以必报仇之义〞。 (二)古代诗歌阅读(此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秋晚登城北门①
陆游
幅巾②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人倚楼。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④。
[注]①城北门:成都城北门。②幅巾:当时读书人闲居时的一种装束。③杜陵: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诗中用杜陵借指长安,暗喻故都汴京。④梁州:古梁州州治在汉中,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南郑、大散关皆在此地,诗人过去曾在这里驻守。 14.以下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首句描绘了诗人的装束和出游的地点,紧扣诗题,写出了诗人闲散的生活和日趋衰老的状况。 B.颔联巧用“杜陵秋〞来暗指宋朝故都汴京,寄寓着诗人对已逝美好生活的深情留恋。
③
C.“搔首〞“倚楼〞的描写,表现诗人心忧国家安危,感慨命途未卜,抒发了忧国深情。 D.尾联“横槊赋诗〞借指诗人戎马生涯,“非复昔〞包含着对戎马生涯已成往事的感慨。 15.诗人的“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此题共3小题,6分) 16.补写出以下句子中的空缺局部。
(1)?赤壁赋?中苏轼描写与友人任凭一叶扁舟飘荡在广阔水面的两句是“,。〞
(2)?琵琶行?中作者屡次寄情于月,以月传情:“〞衬托了送别时的感伤之情:“〞侧面写出了琵琶女演奏技巧之高超,表达了赞美之情。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写看到百姓忘却战败的历史并把北魏皇帝当作神来供奉的句子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陶瓷艺术是一种具有标志性的中国文化符号,作为全世界的一种艺术语言,似乎总是以优雅的姿态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制作瓷器需要极度的细心和耐心,否那么,不可能制造出的瓷器。中国陶瓷上有“中国故事〞,在表达人物故事或戏曲故事时,工匠们惯于使用“减法〞,抓住其中最具爆发力的瞬间,或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来概括整个故事的内容。而〔 〕通过这种以图代文的方式,实现理念与思想的教化和普及。随着瓷器的大量出口,中国传统故事画也传到了异国他乡。中国瓷器所蕴藏的“中国风〞,令西方人赞不绝口,但因为文化传统的隔膜,国外文博学界在解读中国瓷器故事画时经常。当前,国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古丝绸之路有了新的时代内涵,这使中国陶瓷焕发生机提供了更大的舞台。各方力量应该,把陶瓷上的中国故事讲得精准、透彻、动听。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 A.耳熟能详 美轮美奂 张冠李戴 同舟共济 B.有目共睹 精美绝伦 指鹿为马 齐心协力 C.耳熟能详 精美绝伦 指鹿为马 同舟共济 D.有目共睹 美轮美奂 张冠李戴 齐心协力
18.以下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 A.这些故事通常取材于当时流行的话本小说,容易被理解。 B.这些故事又通常取材于容易被理解的话本小说,当时很流行。 C.这些故事又通常取材于当时流行的话本小说,容易被理解。 D.这些故事通常取材于容易被理解的话本小说,当时很流行。 19.文中画横线的局部有语病,以下修改最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
A.国家在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古丝绸之路有了新的时代内涵,这给中国陶瓷焕发生机提供了更大的舞台。
B.在国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古丝绸之路有了新的时代内涵,这给中国陶瓷焕发生机提供了更大的舞台。
C.国家在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赋予了古丝绸之路新的时代内涵,这使中国陶瓷焕发生机提供了更大的舞台。
D.在国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赋予了古丝绸之路新的时代内涵,这使中国陶瓷焕发生机提供了更大的舞台。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6分〕
中国是一个农业国,自古以来人们依土地而生,自然的山山水水养育了我们,所以 ①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山坚毅不拔,沉静、博大、深厚;水至柔至利,屈曲有致,既可润物无声,又能摧枯拉朽。山的阳刚与水的阴柔相生相合,便是宇宙无限的生机。当春风吹来的时候, ② ;当夏天来临的时候,人在自然生命的苍翠中感到生命的蓬勃;当秋景的宁静疏落,让人体会收获过后的宁静和天高云淡的旷远;而冬日的萧瑟空寂,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艰难和顽强。人在山川的变化中,找到了自己情绪的寄托,获得精神的安排。因此 ③ ,望水那么情溢于水。
21.用一句话归纳上述材料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5个字。〔5分〕
据调查,随着“90后〞甚至“95后〞步入社会,在这些职场新生代中,“一言不合〞就离职的案例似乎越来越多。近日,一那么最新“‘95后’平均7个月就离职〞的调查报告引来网友热议。从就业上看,“95后〞有着更多不同于前辈的个性。有的“95后〞约了面试时间,却“放鸽子〞,有的不愿从事专业不对口、工作时间长的流水线工作,有的刚工作两天就“闪辞〞。这让用人单位叫苦不堪。
这份报告给出的一组数据更加直观:“70后〞的第一份工作平均超过4年才换,“80后〞那么是3年半,到〞90后〞骤降到19个月,“95后〞更是仅仅在职7个月就选择辞职。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75年5月27日,中国登山队登顶珠穆朗玛峰,采用传统测量方法,首次精确测定珠峰海拔高程为8848.13米。
2021年5月22日,中国采用传统大地测量与卫星测量相结合的方法,经过严密计算,确定珠峰高程为8844.43米。
2021年5月27日,中国珠峰测量登山队采用最新科技方法进行第三次测量。据推算,珠峰实际是以每年4.4毫米的速度在“长高〞。世界之巅今年有多高?世界瞩目的数字即将公布。
一座山峰,一种人生,一个时代……都有着各自的高度。同时,人们对于这一高度的认识和把握也在不断变化。如何定义或重新定义这一高度,需要有求真务实的精神、精益求精的态度、永不止步的追求等。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选A。B项,根据第3段,苏轼的?蝶恋花?表达的是委婉含蓄的意境美。C项说法绝对,曲解文意。文中第2段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是强调作品要含蓄,要委婉,要言之不尽。但是这并不代表所有优秀的诗词都要走这一风格。 D项“唐初李峤正是受此启发才提出诗歌要有‘飞动’之美〞错误,曲解文意,文中并未谈到“受此启发〞。
B项,B项“文章第二、三段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错误,第二段运用了引用论证,第三段运用了举例论证。 3.选A项 “只要……就〞是充分条件,逻辑关系错误,“写出‘奇花初胎’‘青春鹦鹉’,表现其内在的神态〞,应是必要条件,用“只有……才〞
项。“医学典籍浩如烟海,其中我们最熟知的当属李时珍和他的?本草纲目?〞错误,由“留下了?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中医学著作和?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中药学著作〞可知,?本草纲目?是中药学著作,不是医学著作。
C项。A项,“‘科学’并不完全等同于‘合理’,因此,远在近代科学出现之前就存在的中医虽然‘不科学’,却是‘合理’的〞错误,强加因果。B项,曲解文意。原文中是说“局部原因〞,做科研的学者和从事临床治疗的西医医生并不轻易否认中医学,局部原因是他们在长期的专业训练中形成的“科学精神〞只说证据支持的话,对自己研究范围之外的事物保持审慎。选项却把原因全都归结于这一点。D项,根据材料三第一段,应该是我国医疗效劳存在较大缺口,而不是其他国家存在缺口。
6.①全国中医药人员数量太少。②综合医院中,中医从业人员很少,且主要工作于中医科,并未全面参与各个专科。③在医学教育体系中,中医类专业学生占比极小。④在医学院校中,中医学的课程和课时都很少。 7. C
8.①乐观坚强,充满热情,虽然孩子脑瘫,即使累他也能够笑着面对;②关爱孩子,为了帮助孩子任劳任怨;③内心坦诚,不对外人隐瞒孩子的病情;④礼貌待人,请求先滑雪时表现出礼貌态度。
9.①从人物上看,进一步突出了那位父亲对孩子的爱及对孩子坚强精神的敬佩;②从情节上看,交待了故事的结局,使结构更完整;③从主题上看,深化了文章的主题,突出乐观、坚强面对生活中的逆境的主旨。 10.选A项。句中“道路〞“假设〞均作后句的主语,前面断开,排除BD;“蒿莱满目〞“鸡犬无声〞结构
对称,中间断开,排除C。
11.选C项。服除是指古代服丧期满后除去丧服,这里是指史可法为父亲守丧结束。 12.选D项。史可法自刎没有成功,而是被人所杀。
13. 赋分点: (1)行,出行;御,御衣,这里作动词,穿衣;以故,因此,所以;死力,拼死效力,各1分,句意1分。(2)次,驻扎;素,白色;发,派遣;示,昭示,各1分,句意1分。
答案例如: (1)军队出行,士兵不吃饱自己不先吃,没有(给将士)发放衣服自己不先穿,因此(史可法)得到将士的拼死效力。(2) 史可法说:“ 大王应该穿上白色的衣服在郊外驻扎,派遣军队北征,把必定报仇之意昭示天下。〞 参考译文:
史可法,字宪之,祥符人。祖父史应元乡试中举,授官黄平知州,有仁惠之政。对他的儿子史从质说:“我家一定兴盛。〞史从质的妻子尹氏有身孕,梦见文天祥进入他的屋舍,生史可法。〔史可法〕以孝顺闻名。考中崇祯元年进士,授予西安府推官,逐渐升迁为户部主事,历任员外郎、郎中。史可法身材短小精悍,脸黑,双目烁烁有光。清廉守信用,与部下同甘共苦。军队出行,将士不吃饱自己不先吃,没有发放衣服自己不先穿,因此得到将士的拼死作战。崇祯十二年夏天,服父亲之丧离职。守丧期满回朝,起用为户部右侍郎兼任右佥都御史。崇祯十七年四月初一,听说贼军进攻京城,史可法誓师救皇上。〔军队〕渡江抵达浦口,听到北都已被攻破,便身披白衣〔丧服〕发丧。凤阳总督马士英暗中与阮大铖计议,主张拥立福王。群臣入内朝见,福王羞惭想要躲避。史可法说:“王不要躲避,应该正式接受。〞朝拜之后,商议战守之事。史可法说:“王应该穿上素服驻扎郊外,调发军队北征,向天下之人表示一定报仇之意。〞福王连声容许。史可法祭告〔凤、泗〕二陵完毕,上奏疏说:“陛下即位之初,只是拜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之人为之感动。如果亲自拜谒〔凤、泗〕二陵,亲自见到泗、凤杂草荒凉满目,鸡犬寂然无声,将会更加悲愤。希望能慎终如始。〞福王嘉许而答复他。总兵官高杰驻扎扬州,非常桀骛不训。史可法开诚布公,以君臣大义引导他。高杰非常感动〔因而〕醒悟,承奉指挥。高杰率师北征,到睢州,被许定国所杀。部下士兵非常混乱,屠杀睢州附近二百里,几乎被杀光。变故传来,史可法流泪跺脚叹息说:“中原不能再有作为了。〞于是到徐州。不久报告说盱眙已经投降大清,史可法一天一夜跑回扬州。大清军队大规模到来,迫近城下,城于是被攻破。史可法自刎未死,一参将抱史可法出小东门,于是被捕。史可法大叫说:“我是史督师。〞于是杀死了他。史可法年龄四十多,没有儿子,其妻想为他置妾。他长声叹息说:“朝廷的事正多,敢考虑儿女之事吗!〞史可法死后,过了一年,家人拿着他的衣袍和笏板招魂,埋葬在扬州城郭外的梅花岭。
14. B [解析] B项,“颔联巧用‘杜陵秋’……寄寓着诗人对已逝美好生活的深情留恋〞错误,从诗中来看,颔联“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两句是写对边境情况的忧虑和对关中国土的思念。深秋来临,北地天寒,鸿雁南飞,带来了“杜陵秋〞的信息,陆游常盼望从北方传来好消息,但这次看到
鸿雁传来的却是“杜陵秋〞,“杜陵秋〞三字,寄寓着诗人对关中失地的关心,对故都沦陷的无比忧虑。 15.①悲秋之情。诗人登上北城门楼,深秋时节,西风劲吹,寒气袭人,眼前萧条凄凉的景象使诗人愁绪满怀。②山河沦陷、忧国伤时的叹惋。颔联和颈联抒发了诗人对关中失地的关心,对沦陷的故都的思念、忧虑之情。③身世遭际,前途未卜之愁。诗人瞻望自己的前途,身世安危未卜,令人搔首不安,愁肠百结。④壮志难酬的悲愤。远望烽火,仰视雁阵,想到岁月空逝,兴复无期,而自己却报国无门,悲愁难耐。 16.〔1〕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2〕别时茫茫江浸月 唯见江心秋月白 〔3〕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17. D此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如数家珍:像数自己家里的珍宝一样。形容对列举的事物或表达的故事十分熟悉。“如数家珍〞不可做定语,所以此处选用“耳熟能详〞更恰当。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精美绝伦:精致巧妙到了极点,没有可以相比的。此处修饰的对象是瓷器,所以选用“精美绝伦〞更恰当。张冠李戴: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弄错了对象或弄错了事实。指鹿为马:比喻有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语境说的是文化传统的隔膜会使国外文博学界在解读中国瓷器故事画时经常弄错对象,并非有意为之,故此处选用“张冠李戴〞更恰当。齐心协力:思想认识一致,共同努力。同舟共济:比喻同心协力,共同渡过难关。语境未说“难关〞,选“齐心协力〞更适宜。
18.C此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由下文的“实现理念与思想的教化和普及〞可知,“容易被理解〞应是指取材于话本小说的“这些故事〞,而不是“话本小说〞,所以可排除B、D两项。比拟A、C两项,这两项都在指出上文提到的“故事〞的特点。C项中用“又〞承接上文,更明确地说明是对上文的补充说明,与上文衔接更紧密。所以应选C项。
19. B此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面线句存 在两处语病: 一是语序不当,介词“在〞应放在“国家〞前:二是“使中国陶瓷焕发生机提供了更大的舞台〞错误,可将“使〞改为“给〞。据此可知,B项修改最恰当。
20.①所以我们尊重自然、热爱自然②人在自然生命的萌动中感到美好的希望③观山那么情满于山 21.“95后〞平均七个月就离职,用人单位叫苦不堪。
重点把握“高度〞一词,“一座山峰,一种人生,一个时代都有着各自的高度。“人生的高度〞应当是就人生实际取得的成绩或成就而言,“时代的高度〞应当是就特定时代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两个方面所创造的财富而言。最新“定义这一高度〞,这里的“高度〞应当指主观意义上的高度,也就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高度的认识。准确认识和深刻掌握事物客观的高度,无疑是十分艰难的。这就需要人们“有求真务实的精神、精蓝求精的态度、水不止步的追求等〞。一个“等〞字,说明在三者之外,还可以从材料中挖掘“敢于攀登〞“注重科研〞“严谨细致〞等内涵。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要能够紧紧围绕对山峰、人生、时代的“高度〞作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