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建设国际科技合作交流中心 功能定位分析 口文/王世豪 摘要:广州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是更好地利用国际科技资源推动广州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需要。在建 设广州国际科技合作交流中心的过程中,要明确其辐射带动、升值创新性资源和桥梁与引导等功能定位。 关键词:国际科技合作交流中心;功能定位;广州 一、广州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意义及科 (二)广州科技运行环境的特点 近年来,广州的科技运行环境出现以下三大特点: 1.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越发明显 技环境 (一)广州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意义 改革开放30多年,广帅I这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 的南国古老名城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经济高速增长。以广 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迅速崛起,日益成为国际 社会关注的焦点。为了更好的响应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 的“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合 201 0年广州市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 到5670亿元,同比增长28.9%,达到规模以上工业总 产值的38.5%,比2005年提高了12.8个百分点。科技 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来越大,2010年科技进步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56%。高新技术产业已逐 渐成为广州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2.以技术创新、模式创新、集群创新引领产业转型 升级 作和竞争,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的号召,通过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强化广州在华南地 区的中心城市地位,推进广州创新型城市建设。在国际 科技合作与交流从单一的学术性交流到技术合作进而 深入到经济领域、科技与经济日益融合为一体的趋势 下,应更好地利用国际科技资源推动广州创新型城市的 建设。通过国际科技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国际科技 广'Jt1市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省委省政府“双 转移”、“双提升”决策部署中,通过构建创新平台集聚高 端人才,突破核心技术,着力加快技术创新,推动战略性 新兴产业发展。201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910 亿元,占G D P的8.6%。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商业模式创 资源服务于广州经济发展,以达到优化配置广州的国际 科技资源、提升广州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广州市原始创 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消化后再创新的总体水平。作 为广州市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广州 市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国际竞争力的 中心环节,应把开展广州国际经济合作与交流活动作为 重大的战略决策。 新,推动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等新业态发展,涌现了大 批领先的自主创新品牌和企业,如梦芭莎、唯品会等网 上商城,2010年电子商务交易额达6260亿元,居全国 城市第二。 3。合力推进产业创新,形成创新集群 目前,广州已经形成了10大创新型产业集群,如中 本文为作者主持的2011广州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十二五”广州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模式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1J13【1(1027)的部分研 究成果 广东科技2012 6第10期【69 I学界lI学习园地 新知识城、广州科学城、广州大学城、天河智慧城等,均 为集聚了新型显示、数字家庭、软件信息服务、移动互联 网等创新链条完整的产业集群。未来5年,广州市将重 点依托已有的特色产业基础,发展--ttl:t ̄U新产业集群。 广州市所形成良好的科技运行环境,与其国际科技 合作交流的工作与成果密不可分,为今后广州国际科技 合作与交流构建了重要背景支撑。 二、广州国际科技合作亟需解决的问 题:建设国际科技合作交流中心 近几年广州在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上成果显著,主 要体现在创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引进国际先进技术成 果在广州实现产业化、创新国际科技合作模式、举办推 介会、强化国内外产学研合作项目的开展以及引进国际 高层次科技人才等诸多方面。目前,广卅『共有国家级国 际科技合作基地11个,占广东省总数的92%;省级国 际科技合作基地23个,占广东省总数的61%。代表性 的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包括: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国际科技 合作基地、中国电器科学研究院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暨 南大学一香港中文大学再生医学联合重点实验室、广东 省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中乌联合科学 研究院、香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广 卅l民科园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国际与区域科技合作日 趋活跃。 当前,广州所在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正处在经济结构 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国际金融危机引发国 内外经济形势日趋复杂,珠江三角洲地区进一步的发展 既孕育着重大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从目前国际科技 合作与交流的进展来看,广州与一些兄弟省市仍有差 距,挑战和机遇共存。2011年4月至5月,广州对外科 技交流中心人员先后到上海、杭州、深圳等地开展有关 国际科技合作的调研活动,由此得到一些启示: 1.广州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工作的差距显现。与上 海、浙江、杭州和深 ̄Jll ̄ll比,广州市在国际科技交流工作 方面目前还是一个短板,与广州市的经济发展地位极不 相称,与市领导提出的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差距很 大,突出体现在:投入少。广州市投入到国际科技交流方 面的经费较少,科信局没有设立对外科技合作专项经 70广东科技2Ol2 6第1o期 费,既不利于向科技部合作司申报相关专项经费,亦不 利于吸引高水平的国外技术、研发机构到广州落户。广 州市对外科技交流中心既没有事业费支持,也没有稳定 的专项业务经费支撑其运行,开展对外科技交流合作业 务举步维艰。没有工作载体。广州市目前缺乏功能齐全、 专业化的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中心或场馆,相应设备设 施配备不够健全;缺乏相对稳定的专门工作机构,国际 科技交流与合作事务多采取分散到多个其他机构的方 式。缺乏必要的统筹;严重制约和阻碍了广州市吸引国 际人才、引进国际先进技术等工作的开展。缺乏有经验 的专业人才。多年以来,由于对外科技交流合作工作得 不到足够重视,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的职能没有得到发 挥,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业务没有充分发展,造成科信局 机关和市对外科技交流中心均缺乏经验丰富的国际科 技交流专业人才。 2.应借鉴兄弟省市的工作经验。兄弟省市国际科技 合作的运行模式经过多年的运行、探索,积累了很多实 践经验,得到了科技部的高度评价。其成功的经验对广 州国际科技合作工作的开展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3.应抓住资源。充分利用。广州作为设有39个领事 馆,在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科技领域拥有众多优质科 技和产业资源的国家中心城市,国际科技资源十分丰 富,应抓住科技全球的机遇,建设功能强大的国际科技 合作交流中心,整合国际科技资源,为广州科技经济发 展服务。 三、广州建设国际科技合作交流中心的 功能定位 广州建设国际科技合作交流中心的功能定位应有 以下几方面: 1.辐射和带动作用 广州作为广东省省会城市和珠江三角洲的核心城 市,具有区位优势、产业优势、科技优势和开放优势,通 过建设广州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中心场馆这个平台,将 更好的发挥广州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通过建设广州国 际科技合作交流中心,与国外政府、研究机构等开展合 作,引进先进的技术、信息和管理经验等,集聚创新资 源,提高创新能力,建设开放型的创新区域,支撑重大战 略性主导产业的发展,使广州保持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增 长极地位。进而通过广州市较强的经济、文化、科技、教 育、人才等资源优势,向珠三角乃至东南亚辐射,最终实 现珠三角地区经济等方面的快速发展。 2.升值创新性资源 建设广州国际科技合作交流中心,可以帮助政府和 企业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引入专业 信息服务机构,形成创新型资源的有效集聚,对创新性 资源进行专业分析,利用创新性资源进行辅助决策,使 创新性资源增值。引进国外新技术为主的示范项目和中 小型科技企业推动项目、技术、人才实现国际前沿技术 和最新科技成果的有效利用。 3.桥梁与引导作用 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广州国 际科技合作交流中心平台的建立,可作为政府的助手, 连接国内与国外、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完成特定的 政府不适宜做、企业做不了的事情。广州国际科技合作 交流中心可以对广州市鼓励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进 行重点服务,对相关的国家、地区以及与之相关的机构、 企业等进行重点服务。广州国际科技合作交流中心可以 更多地对企业引进外资、技术等进行引导,既可以及时 准确地将企业遇到的问题反馈给政府,又可以提高政府 部门的办事效率。 4.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和国际化 建设广州国际科技合作交流中心,可以利用国内外 最前沿的科学和最高端的技术实现资源共享。广州大学 城与广州国际科技合作交流中心相互融合联动发展,以 体制创新作为科技创新的动力。广州市通过建设高水 平、国际化产学研结合的国际科技合作交流中心,加强 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促进跨国产学研结合,集聚高端 创新资源,激发创新主体活力,推动产业组织和产业活 动国际化。 5.创造经济和社会效益 广州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合作交流中心建成后,可通 过物业租赁、会展、培训教育、科技中介等有偿服务创造 一定的经济收益,抵减部分运营成本,逐步实现自身运 营的良性循环。广州国际科技合作交流中心的建设。可 为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发展战略提供科技保障。广州 国际科技合作交流中心的建设,有利于形成一批有影响 力的国际团队,进一步提升广州市科技显示度,促进以 广州市国际科技合作为主导的产业的有效集聚和快速 发展。 以上诸多分析表明,广州有基础、有条件和有必要 打造中国(广州)国际科技合作交流中心这个新战略平 台,使广州市科技交流合作“请进来,走出去”的双向渠 道更加通畅,中外科技合作与交流更加蓬勃发展,合作 领域更加宽,合作规模更加大,合作渠道更加多。合作方 式更加灵活,成效更加显著。圈 参考文献: [1]樊春良.关于加强中国科学技术国际战略的思考【J1】战略与决策 研究.2009(6):617—622. [2]吕磊等/刨新型城市推动国际科技合作的模式研究 科研管理 2008(10):75—79. [3】吕磊等.基于政府视角的国际科技合作模式研究【IIl科研管理 2008(10):8O一84. 『4】魏达志.以市场为导向的深圳国际科技合作模式 南方论丛 2006(2):6—16. f5欧阳i,罗会华.5]金砖国家科技合作模式及平台构建研究 q-国 软科学2o11(8):103—110. [6]张勇、陈振风、何海燕.高校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管理体制创 新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5):142—144. [7]王厚辉冲国在国际科技交流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卟中国科 技信息2007(5):18—27. [8]Cooke,R,and Schwartz,D 2008.ReNonJ knowledge economies:An EUUK and Israel perspectiv ̄Journal ofEconomic&Socila Geography (TESG:Tijdschriftvooreconomischeensocialegeografie)99(2):178—192 [9]SchwartT.D 2006.The regional location ofknowledge based economy activitiesinIsrae1.JournalofTechnologyTransfer0T ̄31(1):31—44.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作者简介】王世豪(1962一),男,汉族,江西南丰 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研究中心教 授,博士。主要研究科技管理、区域经济问题。 广东科技 。’ 。第 。期I 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