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汽车出口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
汽车业是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但同时也是幼稚产业,如何发展我国的汽车产业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我国政府非常重视汽车产业的发展,将发展振兴汽车产业写入2010年十大产业振兴的规划当中,使汽车产业成为转变经济结构与促进产业升级的一股重要力量。汽车出口是发展我国汽车产业的关键组成部分,逐渐显示出了其强劲的扩展动力。尤其是近年来,汽车出口数量不断增长,于2005年出口额度首次超过100亿美元,并且出口数量也首次超过进口,实现历史性转折。
但在我国汽车出口发展过程中,既体现出了我国汽车出口优势所在,也暴露了我国汽车出口的诸多问题。本文针对这些情况,认真分析了我国汽车的出口竞争力现状与特点,总结了汽车出口存在的不足,在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基础上,探讨如何提升我国汽车产业出口竞争力的途径。
本文的第一章运用历史数据,纵向分析了我国汽车产业出口的现状,以及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汽车产业出口面临的困境。
第二章是定性分析部分,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出口竞争力做定性分析,并指出了我国汽车出口贸易存在的几个较大的问题。
第三章探讨提高我国汽车产业的出口竞争力的途径。我国汽车产业要想早日实现全球化战略,必须强调研发投入、重视产品的质量,建立自主品牌,并且生产适应不同的目标市场的汽车产品,并制定适合自身特点的出口战略。
在文章的最后列出了本文所参考的文献目录。
关键词:汽车产业出口,竞争力,国际贸易
1. 我国汽车出口贸易现状
1.1 总体发展状况
2001 年 11 月 11 日,我国在向世贸组织递交的《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批准书》中,将汽车业列为幼稚工业,为弱势的我国汽车工业争取到了宝贵的 3 年过渡期。到 2006 年 7 月 1 日,我国已经履行了入世的全部承诺,至今我国汽车市场基本全面开放。国内汽车生产厂家众多,产品种类繁多,但真正的畅销车型少;而消费者由于近几年汽车价格持续走低对于价格的心理预期还在不断下降,形成持币待购的现象;生产厂家盲目扩大生产能力,造成产品的积压,资金的占用。为了缓解国内市场的有效需求不足,我国整车厂商进行全球性扩张成了不可避免的趋势。
从2003年开始,我国的整车出口进入了“井喷式”发展阶段,2007年我国共出口整车62,27万辆,出口额73.12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78.9%和133.2%,2003年到2007年的汽车出口量和出口额年均增幅分别为95.5%和101.9%。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增速分别回落76.2个与100个百分点。2010年我国的汽车出口又逐渐回暖,已经接近金融危机之前的最高水平。随着我国自主品牌汽车的飞速发展,自主品牌整车出口的增长速度和进一步的增长潜力很大。目前我国汽车产业已经形成较完整的生产与配套体系,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
[1]
[1]
1.2 汽车出口数量规模
我国汽车产品出口自2002年我国加入WTO以来快速增加,2006年开始出口增速加快,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汽车出口增幅减弱,而2009年的出口金额与出口数量都大幅下降。2010年又有大幅回升,已经接近2008年的最高水平。表1列出了我国从2001年到2010年以来汽车整车出口的状况。[2]
表1 2001-2010我国汽车整车出口状况
出口数量 年份 (万辆)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28 2.35 4.80 7.80 17.30 (亿美元) 1.85 1.96 3.72 6.62 15.8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出口金额 年份 (万辆) 34.24 61.50 64.40 41.27 59.60 (亿美元) 31.34 73.20 88.80 60.33 81.13 出口数量 出口金额
从表中可以看出,2008年我国累计出口汽车整车(包括成套散件)64.4万辆,价值88.8亿美元,比上年(下同)分别增长9.4%与32.5%,达到历史最高点。而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降幅明显。2010年逐步回升,说明我国汽车出口受国际经济大环境影响较大。[3]
1.3 汽车市场分布
2009年与2010年,我国对俄罗斯与乌克兰出口增速减缓,非洲逐渐成为我国汽车最大出口市场。目前,阿尔及利亚,伊朗与利比亚,叙利亚,伊拉克位居我国2009年整车出口前五位国家。我国对伊拉克的汽车出口明显增加,同比增幅达到146%,对阿尔及利亚的出口增加24.1%,然而我国对越南,埃及与伊朗的出口降幅明显。
表2 2009年我国整车出口前10位的国家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国家 阿尔及利亚 伊朗 利比亚 叙利亚 伊拉克 德国 埃及 越南 安哥拉 尼日利亚 出口量(辆) 21576 13463 12332 12003 10895 7598 6501 5677 3567 3062 同比增长(%) 24.1 -50.1 1.2 -30.9 146.0 -41.2 -63.8 -90.2 -34.1 -18.0 [4]
2008年非洲、拉丁美洲与俄罗斯曾经是我国汽车出口的前3大市场。2008年,我国对上述3大市场出口汽车合计31.4万辆,占同期汽车出口总量的48.8%。其中,对第一大出口市场非洲出口14万辆,增长17.4%,增速回落75.1个百分点;对拉丁美洲出口9.7万辆,增长26.9%,超越俄罗斯成为第二大出口市场,增速回落117.9个百分点。同时,对俄罗斯出口7.7万辆,增速由2007年的增长1.8倍逆转为下降27%。此外,对东盟与欧盟均出口6.4万辆,分别增长57.6%与10.5%,点,占同期我国汽车出口总量的47.5%;外商投资企业出口17.8万辆,增长2.8%,增速回落63.1个百分点。同时,私营企业出口14.2万辆,增长21.8%,占同期我国汽车出口总量的比重由2007年的19.9%上升至22.1 %。从2009年开始,出口格局开始变化,中东与北非国家成为我国汽车出口的主要目的地。[4]
1.4 汽车出口贸易方式
2010年我国汽车出口以一般贸易出口为主,我国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汽车31.3万辆,同比增长56.5%,占同期我国汽车出口总量的78.8%。同时,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1.7万辆,同比下降7.5%,加工贸易降幅较明显,高出同期我国汽车出口总体降幅12.4个百分点。[5]
2. 我国汽车出口贸易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散、乱、差的主要顽疾依然存在
2.1.1 市场过于分散
照海关的统计 2010年汽车产品出口经营单位达到 11000 余家,整车出口企业大概 1025 家,其中出口 1 辆的有 170多家,出口不到 10 辆的有 700 家左右。2010 年,全国汽车产品出口经营单位达 15338 家,整车出口企业 1465 家,出口整车(含底盘)34.24 万辆,分布在世界 213 个国家和地区,企业平均出口额仅 103 万美元。
出口汽车市场分散导致不能长期稳定占领市场,没有自己的主导市场,不能形成稳定的出口;出口汽车企业分散,没有形成规范化、规模化,集中度低,难以发挥规模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而汽车出口的利润也被众多汽车出口企业摊薄,不能形成规模效益,影响了汽车出口企业资本的积累和壮大。同时,由于汽车出口企业数量过多,出口批量过小,致使销售及销售网络建设成本相对庞大,我国汽车出口将面临“价格战使利润下降,利润下降使企业无力强化售后服务系统,售后服务系统不健全又会影响到市场份额,而要保持市场份额又不得不降低价格”的恶性循环局面。
2.1.2 企业发展混乱
我国汽车在出口中不计成本、不顾后果、一哄而上进行出口;许多小企业为了赚取退税优惠,竞相压价、恶性竞争;大多数企业没有明确的出口战略,海外销售体系不完善,出口批量小,远未形成规模等。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规范出口秩序,将使我国汽车重蹈摩托车遭遇反倾销的覆辙。
2.1.3 品牌与服务较差
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品牌差——我国汽车自主品牌缺失严重。品牌是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反映了产品质量、技术、信誉和售后服务等多方面的情况。从产业价值链的角度来看,它是一个产业价值链中最高端和核心的东西。由于没有完全的自主开发能力,我国汽车出口不但没有形成强大的自主品牌,而跨国公司通过合资企业在我国市场站稳了脚跟,完成了初步的本土化,并使奥迪、别克、宝马等国际知名品牌在我国市场深入人心。我国自主品牌的缺失,不但严重制约了我国汽车产品出口发展,也影响了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另一方面是服务差——影响我国汽车可持续出口的阴影。有定单不等于有市场,汽车出口不是一种投机,只有以一种投资的心态开拓市场、细分市场、培育市场,做好事前事后的配套服务工作,才能保证汽车出口的可持续性。当然有市场更不能当试验场,要以战略的长远眼光做好售后服务,才能进一步开拓市场,保护好自己的市场。而为使本来有限的利润不致缩水过多,许多出口企业不得不减少售后服务系统建设的投资,从而埋下了重大隐患。比如,多家国内商用车企业都有车出口到地处热带沙漠的阿尔及利亚,当地使用环境十分恶劣,我国汽车“水土不服”。故障车由于售后服务系统不健全而得不到及时修理,有的品牌甚至不得不因此退出了阿尔及利亚市场。重销售、轻服务是我国汽车行业的通病。当前这种多头、
[6]
小批量的汽车出口模式是“提篮叫卖”、“小打小闹”。没有长远战略,没有售后服务体系的支持,一心只想赚钱的出口思维往往会带来失败。
2.2 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出口难度进一步增加
各个国家对其国家汽车产业的贸易保护措施是我国各出口汽车企业要应对的主要问题之一。特别是在国内的经济形势低迷情况下,各国为保护本国经济发展,改善贸易状况,必将会采取各种贸易保护措施,从而直接对我国汽车出口内部产生了影响。例如俄罗斯在最近过去几年一直是我国最大的汽车出口市场,但在2008年11月,俄罗斯宣布对进口汽车征收15%,而且每辆车身不少于5000欧元高额的关税。这给我国的汽车出口贸易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从2009年开始我国向俄罗斯出口的汽车数量已经跌出前10名。
[6]
2.3 遭遇的技术壁垒越来越多
低成本优势使得我国汽车在国际市场上销量逐年上升,这给世界各国汽车产业带来了危机感。为了保护自己的汽车工业,防止我国汽车进一步的崛起,其他国家相继出台了种种阻碍的措施。但由于WTO贸易自由化的原则限制,限制了利用关税壁垒来遏制我国汽车进入国际市场,我国汽车的显著弱点—技术含量低下逐渐成为他们的焦点,越来越多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逐渐成为我国汽车贸易的障碍。
我国在汽车生产技术方面特别是在环保、安全与节能领域与世界汽车强国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往往很难达到欧美国家制定的苛刻的技术标准,然而中东与南美国家又大多采用欧美所制定的标准,因此各国汽车市场进入门槛的每一次提高,都将会迫使我国汽车企业投入大量资金改进技术,汽车生产成本的增加削弱了我国汽车产品的出口价格优势。
2.4 出口产品成本过高
虽然我国出口的汽车产品以低价著称,但并不意味着我们的相对成本也比其他国家低。相反,与外国成熟的汽车企业相比,我国很多汽车企业的规模不大,缺乏规模经济,且管理模式粗放,在成本控制上做的不尽如人意。尽管近几年我国的汽车企业在质量与成本控制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整体而言,国产汽车零部件及整车的成本都高于国际平均水平,而过高的成本必然一直我国汽车产品出口的发展。
2.5 不具备海运优势
我国汽车出口的市场主要是北非、东欧、东南亚、中南美洲等国家与地区,很大一部分要依赖于远洋运输即滚装船运输。与一般的水路运输方式相比,滚装船运输能节省大量装卸劳动力,减少船舶停靠时间,提高船舶利用率,船舶周转快与水陆直达联运方便。而且实现了从发货单位到收货单位的“门-门”直接运输,减少了运输过程中的货损与差错。滚装船运输相比集装箱运输可以节省20%-30%的运输成本。然而目前滚装船运输被日、韩等国家所垄断,我国并不具有优势,在汽车出口运输中处处受日韩海运企业的牵制,变得耗时又耗
力。这种不公平的运费又影响了我国出口汽车产品的竞争力。[7]
3. 我国汽车出口贸易发展对策
本节基于上一节对我国汽车产业出口竞争力现状定性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丰田、奇瑞等汽车企业成功的出口经验,提出如下提高我国汽车产业出口竞争力的途径。
3.1 重视研发投入
目前我国汽车企业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百分比一直在2%左右,而日韩等汽车工业发达国家的研发投入占比则超过了6%;在绝对额上,我国汽车企业在每辆新车上的平均研发投入只有100欧元,而世界成熟汽车企业在每辆新车研发上的投入约为600欧元。汽车工业是高投入高产出的行业,其初期的研发经费占了很大一部分的投资比重,并且根据经费投入的多少基本可以了解一个企业自主研发能力的强弱。国外企业对于汽车研究开发投入的经费非常多,而我国近几年的汽车研发投入还不足,而汽车工业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产业,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汽车产业要从根本上提高其研发能力与技术水平,从而真正地走出国门,在世界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汽车企业应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建设,调整与转变转变发展方式。当前,在合理政策的引导下,我国汽车企业的自主创新意识与能力都有了极大提升,但在引进、消化、吸收与再创新方面,与日、韩等国家的企业仍有较大的差距,对于引进的技术,缺乏后续的科研投入,容易陷入引进、再引进的怪圈。恶心循环的结果就是使得国产汽车的核心技术一直由外国企业控制,自主品牌只能处于技术上的劣势。
[8]
3.2 重视自主品牌建设
长期以来,我国汽车企业都忽视对自主汽车品牌的建设,这非常不利于我国汽车产业的长远发展。品牌定位直接影响品牌价值,并不是仅有高档定位才能显示汽车的产品价值,适合人民大众的汽车品牌同样也具有较高的产品价值。依据我国的现实国情以及汽车出口的市场分析,做大众名牌。我国汽车产品的出口市场一直以来都是亚洲、非洲、东欧以及拉美这些经济并不十分发达的地区,但是随着出口市场居民的购买力水平的提高,出口市场的市场潜力巨大。而同时伴随我国自身经济的发展以及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居民购车需求的日益增加,我国的汽车企业品牌应当定位于适合大众购买的,价格不高的大众汽车品牌。
知名的国外汽车品牌形象经过长时间的成功塑造,已经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了固定的品牌印象。人们提到日本车,总会想到“经济适用”与“省油”,说起美国车则会提到“驾驶舒适”与“动力强劲”,而德国车则“精致”与“耐用”这已经是一种固定的汽车文化。
我国汽车发展历史较短,缺乏文化积淀,因此在消费者心目中还很难树立起优秀的固定品牌形象。我国制造的很多产品经常给消费者“廉价”、“劣质”的印象,严重地影响了塑造我国优秀的汽车品牌。我国汽车产业应该积极努力改变这种糟糕的情况,而力求给消费者“优
质”却“廉价”的积极品牌形象。而在汽车品牌形象的塑造过程中,不能忽视汽车标志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汽车标志是汽车形象文化的集中代表,己经超过汽车标志它本身所具有的意义,而是成为一种象征。消费者看到奔驰的车标就会建立一种信赖感,因为奔驰是戴姆勒-奔驰公司的汽车产品。我国的汽车企业也在出口的发展过程中意识到了汽车标志的重要性,例如江淮,长安等自主汽车品牌己经开始更换自己的汽车标志。因为我国汽车产品长期以来在国际上形成了低端与技术含量低的形象,因而对汽车企业的汽车品牌标志进行重新塑造,改变以往的旧形象,改变为蕴含时代感与国际潮流的汽车标志,可以大幅提升品牌形象。[9]
3.3 完善产品线,强化市场细分
对随着国内汽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我国自主品牌汽车生产企业开始为寻求新的发展空间而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但是,我国汽车工业和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很大差距,企业在出口汽车前应首先找准自身产品优势,按照进口国当地市场细分出口产品,避免盲目出口。国内企业应该也必须利用在某些领域具有的优势,比如我国相对较低的劳动力价格和零部件成本优势,以低价格、高质量的汽车产品逐步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建议我国自主品牌企业按国别进行全球市场细分。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情况完全不同,企业应该有针对性的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推出不同的、适合当地市场的产品,真正做到“ Think globally, Act locally”。由于汽车不属于全球标准化产品,发达国家的汽车在世界各地的产品都会因当地市场做出相应的改动。因此,我国汽车企业在属于热带的非洲国家或中东地区销售的汽车应当不同于位于寒带的俄罗斯的产品;进军发达国家的产品由于配置高、价格贵自然不同于卖到第三世界国家的、价格能让当地消费者承受的产品。
在走低价格高质量路线拓展国际市场的同时,关键要选择合适的出口市场,而汽车工业较弱的中东地区正是我国自主品牌汽车出口的主要目标市场。一方面,中东地区对汽车有大量的需求,而我国产的大量小型货车和经济型轿车,都属经济实惠的产品,正好满足了中东地区对这类汽车的需求。另一方面,我国汽车质量稳定、动力充沛、燃油经济,己在中东市场树立了良好的口碑。从现实来讲,以我国汽车企业目前的技术水平、设计水平和制造水平,我们的目标市场应该定位于第三世界国家或者是欠发达地区。这个目标市场的规模其实很大,发展潜力更大,相应的购买潜力也大,足以让我国汽车企业获得丰厚的利益;如果民族汽车企业能够把握住发展的机会,用质量可靠、价格合理的产品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成为发达国家汽车产品的替代者,是有很大希望的。
4. 结论
我国汽车出口是大势所趋,无论从调整我国外贸出口结构的大局出发,还是从消化国内汽车行业过剩产能着眼,抑或是从提高企业规模、降低成本考虑,出口都是我国汽车企业,尤其是自主品牌企业最好的发展机遇。不同发展程度国家的需求多样化,也为自主品牌汽车走出国门提供了机会,本土汽车企业应抓住机遇、加倍努力。
但我国自主品牌汽车想要成为汽车领域的国际品牌还需更长时间的奋斗。如何把握住良好的发展机遇,如何清楚的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如何最大限度地扬长避短,是我国自主品牌企业出口所需要认真考虑和研究解决的当务之急我国自主品牌汽车要想在世界上站住脚跟,应该像日韩企业一样,必须进军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只有赢得了发达国家市场,我国汽车的品牌形象才能够大大提高,自主品牌进军发达国家的目标是不会变的,只是时机问题。对于奇瑞、华晨进军欧美市场的做法,大家褒贬不一,我认为民族汽车企业切不可操之过急,为一时的出口成绩而骄傲,应当把现实的目标市场巩固之后,待产品和技术都成熟之时,再去进军发达国家的市场;否则迎来遍体鳞伤,将会得不偿失。
参考文献
[1] 杨品杰. 我国汽车产业出口竞争力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 2010,(09) . [2] 刘丽. 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模式研究[D]. 吉林大学, 2008,(06) .
[3] 孙广皓. 我国汽车产品出口的战略及策略研究[D]. 武汉理工大学, 2009,(09) . [4] 肖红军. 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研究[D]. 湖南大学, 2008,(12) .
[5] 左志明. 常州市汽车零部件行业竞争战略分析[D]. 南京理工大学, 2007,(01) . [6] 许鑫琳. 我国自主品牌汽车出口研究[D].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9,(08) .
[7] 胡安生. 实现从净进口到净出口的战略转折——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思考之二[J]汽车工业研究, 2006,(07) .
[8] 胡安生. 从产品出口到技术与资本输出的转折——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思考之三[J]汽车工业研究, 2006,(08) .
[9] 胡昭玲. 我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现状与提升对策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 2006,(07) .
[10] 蒋家东,冯允成. 对我国部分出口产品的质量竞争力分析[J]航空标准化与质量, 2006,(02) . [11] 孟良. 出口步步高 2005年我国汽车产品进出口市场分析[J]汽车与配件, 2006,(09) .
[12] 黄哲睿. 全球化背景下的自主之路——我国自主品牌汽车出口与企业国际化分析[J]汽车与配件, 2006,(24) .
[13] 徐慧妮. 缔造汽车产品出口竞争优势[J]汽车与配件, 2006,(25) . [14] 张正智. 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发展分析[J]现代零部件, 2006,(08) . [15] 王晨. 汽车出口走向规范[J]我国检验检疫, 2006,(10)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