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情景导入:(5分钟,通过视频导入本课)
问:同学们,给大家播放一段视频,观看视频,思考视频中介绍的是何处?
问:看了视频其包括的艺术形式都有些什么? 问:他们表达塑造的都是什么形象?
问:我们再来看一组图片,你们尝试来说说以下雕塑作品的名称。你能对他们进行分类吗? eg:老君像、北魏云冈石窟释迦摩尼坐像、摩西像、断臂维纳斯。
【设计意图:展示学生已有一定学习经验积累的中西方雕塑作品。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寻学习下中西方的神像雕塑。
【设计意图:环环相扣的提问,逐步过渡到本课课题,教师板书课题。】
二、知识梳理:(35分钟,六个知识点中西对比鉴赏完成。前三点5分钟,后三点30分钟)
1、第一个知识点——题材来源。(2分钟) 从题目入手,分析本节课的研究内容。
中国神像雕刻 题材来源 佛教 道教 西方神像雕刻 希腊神话 基督教 2、第二个知识点——选址。(1分钟)同学们都在哪些室内外环境中见过这些雕塑作品?
3、第三个知识点——选料。(2分钟)这些雕塑作品都采用了什么材料?举几个例子?
中国神像雕刻 选址 寺庙 石窟寺 选料 泥 岩石 西方神像雕刻 教堂建筑的附属 大理石 道观 石崖 神庙、广场 4、第四个知识点——演变线索。(17分钟,其中中国部分10分钟,西方7分钟)
先介绍下中国神像雕塑的演变历史。再设计学生板块式问题组活动。 (一)中国神像雕刻的线索演变。(10分钟)
这一环节以学生主体探究为主,突出学生的“怎么学”和“生生互动”。10分钟。具体教学策略——学生前后桌每六人一组,分组讨论:
① ② ③ ④ ⑦ ⑥ ⑤ ⑧ 讨论问题1:
请从造像特点的角度,将这8幅图片分成3类并说明分类理由。(五官、体型、衣纹服饰)
(学生讨论后得出最佳答案: 1、2一类,3、4、7一类,5、6、8一类。如果出现其他分类情况,那就再讨论直到找到最佳分类方案。) 讨论问题2:
请将三类神像雕刻按照时间排序,哪组雕刻年代最久?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很容易总结出佛教雕塑在我国的演变线索和汉化过程。)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锻炼学生的视觉思维与判断能力。结合图片和视频分别对北魏前期的云冈石窟,北魏后期的麦积山石窟,唐的龙门石窟奉先寺卢舍那大佛、敦煌莫高窟唐代彩塑造型特点进行问答式讲授。】
中国神像雕刻 演变线索 汉——北魏前期————北魏后期——— 唐————宋 醇厚鼻隆、丰硕健壮、 紧贴偏袒右肩式袈裟, 印度佛像样式 秀骨清像、 褒衣博带的衮服样式、 富于装饰性的阶梯式摺文 体态丰满、 雍容华贵, “一铺九尊” 进而梳理探究唐后的宋代差别参看课本46页,找到宋代特点:性格刻画入微、面部神情丰富、密派的凸线条。 (二)西方神像雕刻的线索演变。(8分钟)
采用地图标注位置方式告知学生转换空间,由中国开始到西方的学习。点出四个不同时期。 (1) 古希腊文明
《维纳斯的诞生》、《米洛斯的维纳斯》、《望楼上的阿波罗》、 由古希腊著名雕塑家菲狄亚斯曾说“再也没有比人体更美的了,因此我们把人的形体赋予我们的神灵。”引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对最美神灵的争论,进入古希腊时期。分析众多维纳斯与最著名的断臂维纳斯。在互动问答中让学生体会古希腊雕塑的典雅、黄金分割,及达到的完美艺术境界。
(2)中世纪是一个黑暗的世纪《下十字架》
通过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中世纪雕塑的呆板、静止、神圣特点。 (3)文艺复兴时期《大卫》《摩西像》《哀悼基督》
通过讲述米开朗基罗雕刻《大卫》的小故事,在拓展学生课外知
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总结文艺复兴时期理性科学的神像雕塑风格。 后期:巴洛克时期《阿波罗与达芙妮》、《得列萨的幻觉》
通过《摩西》与《阿波罗与达芙妮》、《得列萨的幻觉》的图片对比,得出巴洛克时期神像雕塑是一种激情与活力的风格特点。
西方神像雕刻 演变线索 古希腊———中世纪————文艺复兴 ——巴洛克 自由、 典雅、 静止、神秘 理性、科学、个性、精神自由 《下十字架》 讴歌人性的激情、典型作品 《望楼上的阿波罗》 《摩西像》 《得列萨的幻觉》 小练习:对应着古希腊——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2、1、3、4)
① 《下十字架 》 波内德托安特拉米 ② 《望楼上的阿波罗》列奥卡列斯 ③ 《哀悼基督》米开朗基罗 ④ 《圣德列萨的幻觉》贝尼尼[意大利]
三、中西神像雕刻的不同特点——典型神像雕塑对比(4分钟)
展示唐代龙门石窟奉先寺卢舍那佛、古希腊雕塑米洛的阿芙洛蒂德的图片。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从人神关系角度思考问题,分析中西方神像的不同点。
设疑1:同样面对一个实体,中西方对于这些视为神圣题材的处理,怎么就有如此不同的表达?从文化特点和造型特点两方面来思考。
设疑2:从文化特点的角度,是否可以分析神像本身所塑的神与其外在基本人性的关系,即人性与神性的关系?中西方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
文化特点 造型特点
四、 当堂达标(1分钟,部分学案练习题) A.醇厚鼻隆、丰硕健壮、紧贴偏袒右肩式袈裟、密派的凸现条
B.自由、典雅、黄金分割、人本主义 C.讴歌人性的激情、生命的活力、展示人的创造力
D.静止、神秘、宗教虔诚感的形象 E.性格刻划入微、面部神情丰富 F.“一铺九尊”
五、拓展延伸(1分钟)
由本课讲解的莫高窟和西方大教堂建筑环境带入到青岛地区的中西方宗教建筑和雕塑,包括青岛基督教堂和智臧禅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宗教信仰,文明参观,爱护宗教雕塑和遗产。尊重宗教人士和宗教习惯。
5 6 3 4 1 2 中国佛像 人→神化 写意 西方神像 神→人性化 写实
六、课后作业
让学生选择一件中国佛教神像与一件西方古希腊神像,仔细观察造型特点和表情特点,尝试描述神像给你不同的感受。
板书设计: 8 中西方神像雕刻 一、题材、选址、选料 二、演变线索 1. 中:北魏前期→北魏后期→唐 (五官、体态、服饰) 2. 西:古希腊→中世纪→文艺复兴 三、特点对比: 中:人→神化 西:神→人性化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
有一定的鉴赏基础,中西方的宗教信仰在此前的中西宗教建筑一课中已经穿插学习过,所以背景知识无需做太多讲解,本课零碎的小知识点较多,结合历史学科引导较为可实施,所以要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知识框架。通过学习还希望使学生明白,我们应要注意了解和弘扬好本民族和地域文化,应做文化遗产的守护者。
效果分析:
本节课所教班级学生知识面较广,很有求知欲,与我互动流畅。学生在小组合作时的效率高,从习题巩固来看,学生对本课重点知识掌握准确,课堂总体学习效率较高。但课堂后半部分引导不够到位,多媒体使用不够熟练,授课后半段稍显急躁,且我引导的语言不够规范,口头语太多,也使本节课的课堂效果有待提升改善。
教材分析:
本课是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山东美术出版社《美术鉴赏》选修的第八课。本课通过对中西典型宗教雕刻作品的欣赏,以了解不同造像的造型特征和艺术价值。通过对中西雕刻和其背景、民族文化关系的了解,感受中国民族文化的深渊与恢弘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评测练习:
课堂连线题
A.醇厚鼻隆、丰硕健壮、紧贴偏袒右肩式袈裟、密派的凸现条
B.自由、典雅、黄金分割、人本主义
3 4 2 1
C.讴歌人性的激情、生命的活力、展示人的创造力
D.静止、神秘、宗教虔诚感的形象
E.性格刻划入微、面部神情丰富
F.“一铺九尊”
5 6
课堂填空题
1、中国古代的神像雕刻以( )题材造像为主。
2、( )朝代是我国佛教造像艺术的成熟期,出现了( )格式。
3、我国四大石窟是( )( )( )( )。 4、( )崇拜是中国佛教的独特现象。
5、中国佛教造像中彩绘泥塑的雕塑手法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代表作是( )。
6、古希腊雕像特点( )( ),中世纪雕像特点( )( )。
7、西方神像雕刻的三种主要风格( )( )( )。
8、米开朗基罗的代表性雕塑作品( )。 9、列举几个古希腊雕塑作品( )( ),列举几个文艺复兴雕塑作品( )( )。
课后反思:
设计本课题下的学生活动有一定困难,权衡下决定从重点内容下手,让学生在讨论思辨中,自己解决问题。
本节课内容多,且中国佛教雕刻的发展演变特征时期多,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为使学生能对北魏前期造像理解透彻,我结合古代政治历史授课。本课在学生的鉴赏学习过程初步做到了从“描述、分析”到“解释、评价。”已经可以对中西神像雕刻进行解读了。但对中西方神像雕刻的文化与美学特征上教师引导的不够充分,对一般宗教信徒的恪守本心等可学习的品质没有引导,也是本节课的一大遗憾。
此外,我口头语过多,频繁赘述和评价学生单一的问题应加以重视,继续改善。
基于课标的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中西神像雕刻典例分析和课前的学案知识,使学生对中西神像雕刻杰出典范的艺术特征加以了解,能掌握鉴赏中西神像雕塑艺术方法,能比较分析进而识别重要神像雕塑作品的风格、特点及时代特征。
2、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深入理解中西神像雕刻的不同特点,中国佛教雕刻手法演变的大致线索,西方神像雕刻的三种风格(古希腊.中世纪.文艺复兴)从而更进一步了解中西文化的特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以及对中西优秀文化遗产的关注与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中西神像雕刻的审美特征和演变的大致线索。
教学难点:结合审美经验从文化历史的角度,分析中西雕塑的人神观。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问答式教学法、比较法、归纳法、自主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等教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