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劳动课的开展的辩论稿

劳动课的开展的辩论稿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劳动课的开展的辩论稿

今年,我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布2019年工作要点中,提到大力加强劳动教育,在工作实施意见中,要点明确“因地制宜组织开展家务劳动、校园劳动、校外劳动、志愿服务等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就是否开展劳动课进行讨论。

正方

第一,劳动课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技能的重要性,从而意识到自身权利与义务的统一。随着教育普及和经济发展,一些大学出现了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大学生应该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不要“只上得了厅堂,下不得厨房”。劳动课中理论教育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劳动意识,明确何为劳动、为何劳动以及劳动的意义所在。打扫卫生是劳动行为,科技研发也是劳动行为,我们不能片面地把劳动划定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劳动是维持生活的基础,是社会赋予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权利保障。它既是人人必备的基本生活技能,也是资源创造的根本。而劳动实践教育则引导大学生用劳动承担义务,回报社会,让学生投身劳动、体验劳动,在劳动过程中学习进步。

第二,高校开设劳动课帮助大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专业内涵。高校的部分专业课程培养方向偏向于理论教育,缺乏相应实践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正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目前仍广泛存在的以理论知识教育为主体而缺少劳动实践的教育模式,是不利于学生的运用与创新。我们不能仅以阅读背诵来记忆先辈们通过劳动获得的知识真理,只有通过参与实践劳作,才能全面了解知识观念的本质、了解专业内涵,全方位提升自身学业水平,激发创新意识。

在当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多方面锻炼技能,将所学知识科学地投入实践显得尤为重要。单一型人才已无法满足发展需求,对时代发展有敏锐嗅觉和敏捷应对能力,并且能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实际的全能型人才,才能适应当今社会重创新、快节奏、全方位的发展趋势。通过劳动课建立科学正确的劳动观是大学生在社会发展的重要向导。同时,劳动实践又锻炼了大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其适应社会发展和提升自我提供了保障,是促进国家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正确的劳动观亦是对自身所肩负使命的正确认识,充分的劳动实践则是创造资源推动社会发展的技术保证。

反方

劳动是包括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在内的人类实践活动,劳动教育是培育学生劳动价值观、提升学生劳动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劳动教育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社会属性,其具体形态将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变化,具体内容将随着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变化。而劳动课则是学校为实施劳动教育开设的,以某种具体劳动技术技能为核心内容的课程,其教学目标指向某种具体劳动技术技能的掌握程度。

因此应该明确,劳动教育和劳动课并不等同。高校是否应该开设一门具体的劳动课,必须要考量在新时代,劳动课对于解决社会和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现存问题是否具有积极意义,这也是我方的判断标准。理由如下:

第一,从教育学理论上看,劳动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但在高校开设劳动课,并不能完全实现这个目的。

*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这就是对劳动教育核心目标的精确阐释。而劳动课往往局限于对具体、单一的技术技能的泛化培养,这种对劳动教育的简单化处理,是对劳动教育核心目标的误读。

劳动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都可以在培养劳动精神上发挥更大作用。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专业知识与劳动实践相结合的主要途径,具有培养大学生热爱劳动的直接作用;各种志愿服务以大学生自愿为前提,更好地体现了大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的主体性,更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尊重劳动的精神。

第二,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需求的现状上看,高校的劳动教育更应强调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而在高校开设劳动课并不契合我国人才强国战略需求。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劳动教育概念已过去几十年,社会生产的复杂程度显著增加,社会生产方式显著变化。那种主要是使用纸、布、粘土等材料,对针、剪、尺等简单工具的制造,早已与新时代的社会生产生活严重脱节,都成为了历史。

现在,无论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还是第三产业,都显示出脑力劳动的比重不断增加;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同比增长13.4%,新形态的劳动正在不断形成;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人才强国”“需要一种敢于创新、勇于开拓、善于实践的智慧型劳模”,表明我国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为迫切。

劳动的本质是对一切知识的生产和应用,高校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智慧型人才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高校的劳动教育应与时俱进,更加侧重知识的创新和应用。

第三,从人的发展需要上看,劳动教育指向人对自身本质的确证,劳动课在形式和内容上的有限性,不能满足人自身发展需要的无限性。劳动是人的对象性活动,在劳动中,人的本质力量得到不断确证。人在劳动中获得的对自身的肯定,正是自由、自觉的人性的彰显,这是劳动能给予人快乐的源泉。

因此,劳动教育能教导人们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其本质是劳动对人性的满足和肯定。

如今,个性化教育已经成为人们的普遍需要,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个性化教育的需要更为强烈。固定形式、固定内容的某种劳动课,不但不能促进大学生正确认识劳动的本质,反而可能会使大学生对简单劳动产生反感。高校开设劳动课,不利于促进劳动教育的个性化发展,不能满足大学生对知识性、创造性、人文性的需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