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RMING CHlNA 魅力理论 亲情,活着的理由一一浅议余华《活着》 ◎张世臣 (武汉大学艺术学系,湖北武汉430072) 中图分类号:10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7—137一O1 摘要:余华小说《活着》向读者传达了“亲情”这种感性关怀,它是小说主人公福贵在苦难的一生中坚强活下去的理由 面对一个个 亲人的死亡,福贵一家人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镇定和理智,他们相互扶持、相互安慰、相互理解,演绎了一场感人肺腑的亲情故事。正是 亲情让福贵战胜了死亡,与命运之间的相互博弈他选择了不放弃、不抱怨,最终将亲情内化为一种精神力量支撑着自己坚强地活下去。 关键词:活着:亲情;死亡 如果说小说《活着》的理性主题是一个人与命运之间的“友 情”——相互感激,同时也相互仇恨,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 命运的捉弄已经让福贵筋疲力尽了,可现实生活的苦难也 参与了他的悲剧人生的制造中来。大跃进带来了遭受饥饿的灾 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那么“亲情”显然就是作品中传达 着的感性关怀——死亡背后的温情,个人忍受苦难、坚守生命 的信仰和支柱。 亲情题材的作品数见不鲜,让人潸然泪下的自然也不少, 然而像余华的《活着》这样,能够将这种同情和感动的感性体 验上升到深刻的理性高度的却并不多见。余华以一种*外科 医生慢条斯理地摆弄血肉般的严肃冷静的态度向读者展示了生 活中残酷的一面,打动读者内心的不是那种由繁复的文字营造 的悲戚氛围,也不是叙述者主观赋予的悲楚情绪,在余华的笔 下没有这些渲染的技巧和煽情的>中动;真正打动读者的是那种 简洁平实的叙述中慢慢渗透到读者心中的伦理温情, 活着 正 是以一种渗透的表现手法完成了对生命意义的一次哲学追问。 主人公福贵本来是旧社会中有钱地主的阔少爷,却因为腐 化堕落、嗜赌成性而败掉了家中所有的财产,一下子坠入了穷 困潦倒的境地。虽然他顽劣不堪,输光了家产,让人咬牙切齿, 但还是得到了家人的原谅。气归气,父亲还是将房子和一百多 亩地都抵押了还债,叫福贵亲自担铜钱去还债,从而让他“知 道钱来得千难万难”;当福贵还债回来后还要看福贵的肩膀磨破 了没有,并戏谑称父子俩是败家子,并没有将责任推到福贵一 个人身上,到了一无所有的时候还“嘿嘿”地笑,让福贵的精 神负担一下子卸了下来。听到他输光家产后,母亲只是抹着眼 泪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她还在心疼福贵,没有怪福贵,反 倒是去怪福贵父亲。妻子则哭着替他捶背,说:“只要你以后不 赌就好了。”当父亲从粪缸上摔下来死了后,母亲和家珍都不敢 怎么大声哭,她们不是不伤心不难过,而是怕福贵想不开,跟 着去了。母亲也不是爱JL-7-胜过丈夫,不然她怎么会仅仅因为 福贵父亲的坟在乡下而不同意安家到城里呢?她们都知道只要 亲人活着就好,即使穷困也不怕。 正是这种浓浓的温情让福贵从忏悔和痛楚中走了出来,开 始承担起这个家庭的责任和义务。然而,妻子家珍不久后就被 丈人领回了娘家,好端端的一个家成了砸破了的瓦罐似的四分 五裂。再坚强的男人也感到了自己的脆弱,他开始失眠,整日 无精打采,但他并没有因此消沉下去,因为还有凤霞,还有这 个家。城里小姐出身的家珍不仅没有嫌弃这个败落的家,最后 还抱着儿子有庆回来了,福贵看到了新的希望,也开始心疼自 己的女人了。 然而,命运总是跟福贵开玩笑,过上宁静团圆的家庭生活 的希望刚刚点燃的时候,母亲病倒了,福贵在进城请郎中的途 中又被抓了壮丁。从此开始了他个人与生死的较量,在战场上 经历了硝烟子弹带来恐惧,被围困的狼狈和死亡的包围,真正 算得上是九死一生,命若琴弦。福贵想到自己还有个家,家中 还有母亲、家珍、凤霞和有庆,就有了活着的力量:想到今生 今世还能和家人团聚,他就又哭又笑,疯疯癫癫地往家中跑。 后来当家珍病了向福贵交待后事时,福贵说:“按理说我是早就 该死了,打仗时死了那么多人,偏偏我没死,就是天天在心里 念叨着要活着回来见你们,你就舍得扔下我们?”这话正道出 了福贵活着的动力,那就是最简单真实的亲情。对他来说,最 重要的也就是亲情了,唯有亲情是活下去的全部内容。 福贵作为一家之主的形象慢慢建立了起来,然而新社会并 没有给他的困境带来任何的转机,一样的贫穷。为了儿子有庆 能够上学,不得不牺牲凤霞,将她送给别人,也希望凤霞能遇 上一个好的人家 难,家珍又开始被病魔缠身,最后都很只能躺在床上了。然而, 家珍并不叫一声苦,坐在床上将自己的破烂衣服拆了给凤霞和 有庆做衣服,还要给福贵做一件,可是还没做完连针都拿不住 了。家珍的病还没好,儿子有庆又因为给人输血过多而死亡。 福贵第二次留下了眼泪,而且是在众人面前,无法控制自己失 去亲子的痛苦和愤怒情绪。失去亲人的痛苦福贵想一个人承担, 瞒着家珍,怕她因伤心而加重病情。凭着那种亲人之间心灵的 感应,家珍还是知道了有庆死了。两个患难夫妻不得不共同承 受命运的折磨。 二喜娶了凤霞之后,本来幸福的一家人,被命运之神又一 次次夺去了家人活着的权利。凤霞因为生苦根大出血而死去后, 二喜“哭得声音都哑了”,在家等待报信的家珍“没有哭也没有 喊”,这种“无言”的背后是亲人巨大的悲痛和冷静的接受。后 来连家珍,福贵最亲的妻子也死了。家珍临死时,对福贵说: “你要得好好活下去。”死亡对福贵来说已经不再是恐惧了,家 珍的死带给他的更多的是对死亡的思考。好好活着,像家珍一 样活得干干净净,才能够死得干干净净、平平安安。 一个好好的家庭,经过了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和文化大革 命,只剩了三个男丁。福贵赖不住一个人在乡下孤零零的生活, 常常到城里去看女婿和外孙,不止是赖不住孤单,更多的是对 亲情的渴望。后来福贵搬到了城里,三代人共同生活了几年, 可是后来连二喜在工地上被水泥板夹死了。二喜死的时候,伸 直了脖子大喊了一声:“苦根。”这是对儿子最真挚感情的流露, 是悲壮的,因而是感人的。孤独和苦难真正地相伴而来了,然 而此时的福贵已经把生存和死亡看得淡然了。 福贵过往的一生是痛苦的,然而,因为有了那难以割舍的 温情,他至今还活得好好的,淡然地向余华讲述了他那死亡相 伴的一生。福贵又吆喝起来:“二喜,有庆不要偷懒;家珍,凤 霞耕得好;苦根也行呵。”但作者看到水田里只有一头牛,便问 这牛究竟有多少名字。老人回答:“这牛叫福贵。就一个名字。 福贵以死去亲人的名字称呼老牛,表明了福贵把对亲人的思念 和感情寄托到了老牛身上,而老牛也以亲人的身份给予了福贵 活着的希望。即使亲人死去了,但福贵还是在这种温情的关怀 下坚强乐观地活着。福贵与亲人之间本能、朴素、温暖的亲情 不仅没有消失,而且在苦难的折磨下不断得到充实和升华,并 成为福贵坦然直面人生变故的精神支柱。老牛也并非福贵最后 的“亲人”,福贵最后的亲人是他自己,因为“福贵”也是老牛 众多名字中的一个。如果有一天老牛死去,福贵活着的希望依 然不会破灭,他还要为自己而活着,而且会好好地活着。对福 贵来说,善待自己就是善待死去的亲人。因此,在小说的末尾, 福贵郑重其事地对他的后事做出妥善安排:他死去后要在枕头 下放上十元钱,以便发现尸体的人能够好好安葬他。福贵希望 以这样的方式给死去的亲人一个满意的交待,也给自己一个满 意的交待。实际上,自从败光家产、洗心革面后,福贵一直是 以他的活着带给活着的亲人以希望,带给死去的亲人以告慰, 同时亲情也内化为一种精神信仰成为了福贵坚强活着的力量源 泉。 参考文献: Ill余华著,活着,作家出版社,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