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卷第2期 长 安 学 刊 2010年6月 Vo1.1,No.2 CHANG’AN Science Pefiodical Jun.,2010 赵树理乡土小说中的农民文化心理 王 一 莎 (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西安 71oo62) 摘要:从新文学运动开始乡村、农民、乡土就一直是被关注、描写、叙述和想象的中心和重心之一。“ ̄g-T- 弟”赵树理用他独特的话语和农民式的幽默,再次将乡土小说推向了高潮。笔者主要从赵树理的乡土小说中对农民 文化心理进行浅析。 关键词:赵树理;乡土小说;农民文化心理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一o(2olo)o2—089—02 同鲁迅“忏悔贵族”的乡村遥望、沈从文“现代 式’的时间观念和心理习惯。”…这就是一种典型的 绅士”的乡村挽歌相比,赵树理这/t-“农家子弟”的 恋旧心理。赵树理与农民、农村的关系很为密切,他 作品在思想内容的深刻和艺术表现的娴熟方面有些 们来就是其中的一份子,所以根本不用刻意的去融 逊色,但是他用自己独特的话语和农民式的幽默,构 人农村,也不用刻意的去学习农民语言,就可以淋漓 筑了一个栩栩如生的乡土世界。通过农民日常生活 尽致地表现农民生活,观察农民心理。 的点点滴滴,反映出了中国农民的文化心理结构。 农民虽然目不识丁,但是从小就耳濡目染在一 文化结构本身包含着三个层面:外层是物质文 种小农经济文化的氛围中,传统文化融化在人们的 4t=,是满足人类生活和生存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 血液里,人们自觉不自觉地把它当做处理各种事务、 以及其所表现的文化。中层是制度文化,也是一种 关系和生活的指导原则和基本方针,以致构成了我 心与物结合的部分,反映个人与他人,个体与群体直 们民族的某种共同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 接的关系。而文4t=心理是文化结构中的内核与灵 由于小农经济的制约,中国的村落往往是同一 魂,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N:期育化出来的 个家族的聚居地,他们凭借自己祖上传-F来的经验 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感 就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劳作。这就导致了一种封 情,民族性格等,是人类文化心态在观念心态上的反 闭性,这种封闭性的思维模式又必然的会具有严重 映。它不同于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学术思想,它的 的排他性。“对外部世界,对外村或外乡,则抱着提 潜力和渗透力无所不在,它弥漫在社会生活的各个 防和疏远的心理,不仅家族排斥非血缘关系的外人 方面,反映着全民族意识形态和心理素质。 介入,对外来的侵扰和袭击,全族,全村或全乡人也 中国自从1840年以来,资本主义的强权在一步 都有义务共同防卫或抵御”。_2]在《李家庄的变迁》 步地震撼和动摇着这一古老的封建帝国的社会秩序 他们为了茅厕外的一棵桑树排挤外乡人。“你们这 与观念秩序,但是在太行山区,这种新的观念已经被 些外路人实在没有规矩!来了两三辈子了还是不服 过滤、被淡化。这里的农民没有新的生产技术,没有 教化。’’[3] 先进的生产212具,就是凭着祖上传-V来的经验,一代 INf4 ̄由于生产力的低下,农民的消费欲望被压 代的耕作。赵树理的老家在山西沁水县尉迟村,为 抑到最低水平,他们所追求的是温饱,有了一定的家 了纪念唐朝大将尉迟恭将原来的村庄改名为尉迟 庭财富就会获得相应的社会威望和别人的尊重,由 村,“就单单从一个村庄的命名‘尉迟村’就可以看 -7=小农经济的单一性和自然经济的限制性,为了累 出农民的文化心理,是一种‘回溯式’的而非‘前瞻 积起尽可能多的财富,人们除了勤劳之外,另一个有 收稿日期:2010—04—06 作者简介:王一莎(1985一),女,陕西礼泉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级研究生。 ・89・ 效途径就是“紧衣缩食”。农民简朴和节俭的处tU: 哲学蕴涵着中国人天经地义的人生观,农民平日里 情说爱的雅致,必须是在物质生活条件有余裕的情 况下才会有的;况且,各种婚俗中,本来也没有给男 女自主的情爱设置多少机遇。 中国农民的迷信,盲目的崇拜神灵,然而他们对 铢厘必计,一粒米都不肯轻易浪费,省吃俭用,精打 细算,在《传家宝》里面婆媳的一个重要矛盾就是婆 婆觉得自己的媳妇很不节俭,“她洗一棵白菜,只用 一神的崇拜不同于西方。西方的神是上帝,是一种抽 象的存在,人们的宗教情感来自于“原罪说”。他们 认为人生来是有罪的,人生就是一种痛苦的跋涉,一 个赎罪的经历。虽然从外在的形式上看也是忍受苦 难,但它是不讲究实利的,是为了死后能升到天堂, 所以人们就向着遥远的目标不断奋斗,这也就是一 碗水,金桂差不多就用半桶,她觉着这也太浪 费。”农民的生活财富就是靠着这样一点一滴慢慢 积累下来的。然而,在这样文化下也存在着对立的 一种重要心态,那就是“铺张挥霍”。这并不是农民 的一种手段。通过在节日宴会de.的大肆庆祝来巩固 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威望。这种铺张挥霍的行为一方 面是老中国儿女的面子问题,另一方面也是人们生 心理所想的浪费,这只是他们表现或展示他们财富 种追求精神。而在中国他们对神是一种依赖心理。 是贴近生活的,是实利的、现世的、功利性很强的,-tO. 是具体的天、地、自然是一种幻化。中国农民对神的 崇拜不是一种完全的宗教意识而是一种准宗教行 为,是因为生产力水平低下,农民对自然无能为力的 一死有命富贵在天的宿命意识。山西农民素来节俭、 小户人家,本也无力厚于丧葬。赵树理的小说《福 贵》中,福贵原本就是一个很普通的农民,在这样风 种心理寄托。赵树理的祖父母、父亲、母亲以及赵 俗氛围中,母亲病故后,他“转托亲友远方借贷”,买 棺木、请阴阳、央人送葬、缝制孝服、请人吃喝等等, 从此欠下了~身的债务,落下了贫根。“紧衣缩食” 与“铺张挥霍”从本质上来说。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 其实都包含着农民非.g-实际和狭隘的功利主义心理 特征,也显示出一种民俗的支配力量。 树理和他的前妻还分别奉行着不同的小型民间教 派:祖父母信奉“三圣教道会”,其教义是主张将儒、 释、道三教合而为一。母亲以及其娘家则崇奉“清 茶教”。父亲虔诚信奉的则是一种民间流传甚广的 “准宗教”式的阴阳八N-。《小二黑结婚》中的二诸 葛的原型就是他的父亲。“抬脚动手都要论一论阴 阳八卦,看一看黄道黑道”。“二诸葛”不仅深信宗 教,他还以为只要勤俭忠厚、规矩做人、拼命劳动就 能改变生活,这种心理结构养成了人们一种愚昧的 自信心,极度的重视眼前从事的单一性生产劳动,而 在嫁娶方面,对于平日生活贫瘠的农民来说他 们将其视为是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行礼每较厚 薄”的结果,自然是财物、场面、礼仪上的奢靡。在 奢靡中,反映的其实是农民独特的实利性考虑,这在 传统的乡村生活中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即使爱情、 婚姻、家庭也不例#1-。从赵树理小说有关婚娶礼俗 的描写中,>l<-xtl ̄看出实利性的婚姻观占据着主导地 鄙薄他们并不知晓然而却是他们迫切需要的科学与 文明。 通过从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婚丧嫁娶、宗教信 位。赵树理《谁害的》中翠娥的父母就是“要给翠娥 T仰等方面的列举,我们可以从赵树理的乡土小说中 略窥到农民这个特殊阶层他们迥然有别的生命观和 = ̄个大户人家,结一门高贵亲戚,高攀高攀”,同时,-j “还想在这婚事上多捞几个钱”。赵树理的《小二黑 结婚》中三仙姑就打算把自己的女儿小芹嫁给吴先 生。“有个吴先生是在阎锡山部下当过旅长的退职 军官,家里很富,才死了老婆”。这些都是典型的实 利性的婚姻观。因此,有人认为赵树理的作品中涉 及到男女之间关系的描写只有婚姻,没有真正的爱 价值观。不但可以从赵树理的乡土小说中看到农民 的日常生活,也能深刻的观察到农民的心理3c41 ̄。 参考文献: [1]范家进.现代乡土小说三家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220. 情,这种看法多少是有一点道理的:传统的乡村生 活,受制于地域条件、土地贫瘠、人民贫困,使之不能 [2]周晓虹.传统与变迁[M].北京:三联书店,1998:54—55. [3]赵树理.赵树理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5. 不在一切问题上都首先屈从于吃饭、存活的需要,谈 (上接第78页)惜和无限眷恋。正如叶嘉莹对晏殊 词的评价“大晏词有超越其表面所写人生的一面,而 且暗示了人生的整体。”[ ] [6]叶嘉莹.北宋名家词选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7]叶嘉莹.迦凌论词丛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参考文献: [1][宋]晏殊撰.胡士明校点.珠玉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注释: 1989. [1]王国维.人问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吴小英.唐宋词抒情美探幽[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3]叶嘉莹.北宋名家词选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论语・子罕》 [3](梁)刘勰.文心雕龙[M].上海:上海中华书局. [4]中国诗歌中的落花与伤春[J].《汉学研究》第13、14号 [4]杨海明.唐宋词与人生[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 [5]杨海明.唐宋词史[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 [5]闻一多.闻一多全集[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9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