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难点的突破
教学的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或不易掌握的技能技巧。有的难点不一定是重点,也有些内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难点有时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定,同样一个问题在不同班级里不同学生中。就不一定都是难点。在一般情况下,使大多数学生感到困难的内容,教师要着力想出各种有效办法加以突破,否则不但这部分内容学生听不懂学不会,还会为理解以后的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造成困难。多年的教学我深深地体会到精心设计,在创新中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教学中,我努力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气氛,为学生的内在潜能充分发挥创造了宽松的环境,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也锻炼了教师的创新精神,从而摸索出一些有效的突破教学难点的方法。 一、打破常规,突破难点
在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时,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创新思想,创新能力。居高临下,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创新的思维训练和活动。教师在教法上要常教常新,即在处理教材时要别具一格,富有创新意识。
我在教学《草船借箭》时,打破了以往课开始进行时代背景简介的常规做法,直接让学生熟读课文,按课后提纲复述课文,当有学生提出“周瑜千方百计,想置诸葛亮于死地时,诸葛亮早有所察觉,为什么还心甘情愿地为他借箭?”于是我讲述了三国鼎立前的形势:由于曹操势力大,孙权和刘备势力弱小,孙权联合抗曹,因
此,诸葛亮以大局为重,不计个人得失,忍辱负重采取了“联孙破曹”的策略,如果诸葛亮也与周瑜一样,搞分裂,会正中曹操下怀,就会有一个一个被曹操消灭的危险,所以诸葛亮明知是陷阱,也不得不为之。这样学生恍然大悟,不仅明白了当时形势严峻,而且从心底佩服诸葛亮这个了不起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的伟大胸襟和深远的谋略。这样可起到“渴时一滴为甘霖”之效果。 通过对学生的不断引导,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用四字词语来概括诸葛亮的才干,学生们自然会个个动脑,争先恐后地说出“足智多谋”、“智慧超群”、“聪明能干”、“神机妙算”、“聪明能干”等,虽然这些词与教材上的标准答案不一样,但我告诉学生答案不是唯一的,这是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从不同侧面对诸葛亮的评价,这样学生学习兴趣特别高,有利地开拓学生思路,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对成功有了体验。
这样“教”真正为“学”服务,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在不知不觉中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二、发挥优势,突破重难点
课堂教学要完成认知目标,就需要解决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法有多种,如,语言叙述、挂图展示、动手操作、板书解析、讲练结合等。然而,当信息技术与之进行了有机的整合,便会使常规的课堂教学如鱼得水,过去老师口诺悬河的解说,手舞足蹈的比划,表格挂图的机械呈现等手段立刻相形见绌。利用信息技术,
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有着别的手段无法实现的优势。 在网络环境下实施小学语文教学就是以语文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去,从而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又能培养了学生筛选和获取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并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在日常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运用先进的理念加上先进的技术,从以下几个方面实行了对语文教学的探索:
1.利用网络资源,创设教学情境策略
在网络环境下教学语文,就是借助网络这个平台,使语文教学丰富多彩,迎合学生好奇心,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唤起他们探求知识的欲望。在教学中,我尽量根据课文内容设计具有关图、文、声、像于一体的课件,弥补学生因生活阅历的因素造成的理解课文内容而出现的”断层”现象,增强了学生的感知能力,从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圆明园地毁灭》教学之前,教师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时要上网查询有关圆明园各种资料,对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屈辱和现状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下载有关图文资料在课堂上交流,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课前学生对课文背景知识和课文内容的了解,以及我搜集的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毁灭的电影资料。自然而然引导学生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课堂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由于通过信息技术营造的良好气氛,课堂上我只要着重去讲解课文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明显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网络环境下教学情景的创设不仅能使学生跨越千年之久的历史时
空,去理解和感悟作者的思想观点,还培养了学生广揽资源、合作学习的习惯,锻炼了他们收集、筛选、组合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2.运用网络载体,培养学生自主思维能力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习从疑问开始。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媒体,根据互联网中收集的资料,创设各种条件,引导学生在认真理解知识点的基础上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通过自己找到解决问题最为简捷的做法。网络就是为了学生更接近科学概念,使学生对科学探索、科学试验和提高学习效果成为可能。网络使学生成为更主动的学习者,他们受到鼓励去开发自己的思维和阐述自己的假设。而不是坐着被动地接受老师的传授。如教学《鲸》时,我先布置学生查找有关鲸的资料如它的种类,生活习性特点等。学生在搜集信息过程中就产生一些疑问,鲸为何是哺乳动物,它又和其他哺乳动物有什么区别了?它在进化过程中为何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然后通过关于鲸进化的影像以及鲸的图片结合课文知识,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迎刃而解这些难题。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它既能随机应变、灵活处理课堂中碰到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利用网络的教学信息资源,启迪学生思维,使学生以问题作为学习的起点,提高学生观察、联想、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
可见,教师在钻研教材时只要准确把握信息技术与小语教学的
契合点,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就会变得顺利。 三、向课外延伸,突破难点
《将相和》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主线,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因此,“理解三个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就成了本文教学的重点、难点。我尝试一下做法: 1、查阅资料,了解背景
《将相和》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因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课前可先让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的情况,并做到适当摘录,以丰富学生知识,为学文作好铺垫。学生掌握了第一手资料,教师可给他们创设一个展示、交流的机会,在课前几分钟里,让学生各抒己见,使学生获取多方面的知识信息,这样,既为顺利地读懂课文打下了基础,又培养了学生主动查阅资料的好习惯。 2、理清脉络,分清因果
首先,初读感知,设疑激趣遵照大纲中阅读教学要从整体入手的原则,我们在教学伊始,可首先让学生通读全文,在读准、读通的前提下,教师可借检查预习,了解学生对课文生字新词的认读情况,对课文整体感知的情况以及对“将”“相”“和”三字的理解。然后由“和”字引出“不和”。此时教师可设疑激趣: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失和?又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言归于好了呢?学生
带问题默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最后通过讨论,初步理出故事的来龙去脉,即前两个故事是失和的原因,第三个故事是事情的结果。其次,分清因果,突破重点《将相和》一文篇幅较长,三个故事的处理不能平均用力。可以重点段“完璧归赵”为主,教师扶学指导,并渗透一定的学习方法或思路,然后发挥群体优势,以小组学习的形式,自学后两个故事,做到长文短讲,省时高效地突破重难点,达到教学目标。
3、品读欣赏,领悟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回过头来领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课文中心的,从中学习表达方法。如《将相和》一文,作者构思巧妙,虽然因果关系错综复杂,但却表达得非常清晰。为了让学生加深认识,可设问:这三个故事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另外,作者在写人物特点方面主要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动作来表现其性格特点,这也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可找出有关句段品读、体会、欣赏。也可以让学生谈体会:你认为课文哪些地方写得好?让其各抒己见,说明理由。 四、巧妙设计,突破难点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精读课文属书信体文章,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情感强烈,语言朴实,但读来催人泪下。它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用情,用心倾诉着家庭的不幸,世界的不幸,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每次读完这篇文章,我都热泪盈眶。我想,这样一篇感人至深
的文章,能否打动生于和平年代的孩子?90后缺少对战争的感受,无法理解战争的残酷无情,仅从课本中学习是很难激起他们的共鸣。怎样才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文中的 “丧父之痛”这种“情”?“战争之恨”、“和平之望”这种“理”?
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了以学生的“读”和“悟”、“观”和“感”为主。也就是以诵读为主,课件为辅。紧紧扣住“和平”这条主线展开。正是由于学生的悟读体验,观感的交流,使学生加深对战争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对和平的渴望与热爱。通过引读、导读、齐读、指导读、拓展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来感悟作者的心灵,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雷利的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整堂课中“呼读”了多次,读出了不同的情感层次,渲染了气氛,激发了孩子们要和平的强烈愿望。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51年前后世界不平的图片、文字、录像,将学生带进了战争的恐怖、毁灭的情境之中,惨绝人寰的灾难变得具体可感:一幕幕饥饿与死亡的惨烈情境,一幅幅触目惊心的数字、一个个哀求绝望的目光撕裂在学生的眼前。此情此境,能不让孩子震撼吗?然后学生之间结合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谈观后感悟,再让学生谈在和平年代的幸福生活,与战争中的儿童形成强烈对比,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战争的惨烈,和平的美好。一种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情感油然而生。最后,多媒体出示:让和平永驻人间,让世界充满爱!全体师生手拉手合唱《让世界充满爱》,浓浓的爱充满这个课堂,再加上教师满含激情的结语,使整节课达到了高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