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教学设计
课题 教学 年 月 日 第6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 教时 1 课型 新授课 备课教师 时间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课 前(1)知识目标:了解东周概念的内涵及春秋战国的历史分期。列举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名称。准 备 知道齐桓公争霸、晋楚争霸及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学(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比较、评价、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发挥重情 塑历史特色人物的想象能力。识读春秋战国形势图,学习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析 ①认识到改革是诸侯国强大的根本原因。 、 ②通过齐桓公、晋文公、越王勾践建立霸业的过程,使学生懂得国强要革新,国立靠治业,国兴教 靠人才的道理。引导学生为国家的兴旺追求更高目标,增强毅力,发奋学习。 学 ③认识到分解时期也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目 教学重点 标 重点: 及 ①因为齐桓公第一个称霸而且其过程在诸侯国中具有代表性,所以齐桓公称霸作为一个重点。 重 ②城濮之战 ,长平之战为代表的战役对于争霸局面和历史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也为重点。 难 难点:正确看待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性质 点) 教与 学法 教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阅读指导、归纳法、对比法、讨论法、史料分析法。 学法: 老师方面:根据教学实际,对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二幅地图进行多媒体处理 学生方面: 1、利用历史成语故事的出处,让学生根据史实解释成语,得到启示,提高文学修养。2、通过绘制“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方位示意图,渗透地理学科知识。3、设计历史小话剧“纸上谈兵”,并编排。4、利用齐国、晋国进行的改革,让学生联系今日中国之改革,渗透改革是强国之路。5、用“卧薪尝胆”的启示,向学生渗透人应该有志向和毅力。6、通过学习本课的史实,挖掘人才、改革、富国的关系,渗透创新的观念。 师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1
学生的知识背景决定着将来知识的获取。
【温故与导入】 通过“烽火戏诸侯”、西周灭亡导入新课。在出示标题时请同学自己说说春秋战国名称的由来,然后教师简单交待东周的基本史实。 【新课教学】 活动一 整体感知:制定和出示教学目标(在教师指导下师生共同制定目标) 1、浏览课本,了解本课学习哪些历史知识 先请学生快速跳读课本黑体字部分内容,然后每大组请一位同学根据这部分内容出一道简明扼要的题目,我们就用它作为本节课要解决的第一第二个目标。 2、学生发言,明确学习目标与任务 目标一:春秋时期有哪些著名的霸主?他们是如何成为霸主的? 目标二:战国时的七雄指的是哪七国?这个时期有哪些著名的战例? 活动二 预习导学 1、分享预习成果:小老师,你最棒! 2、根据导学案,对照、评判,检查。 3、同学们反馈、纠正。 附:导学案内容: 1.春秋争霸 时间 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 洛 春秋从 公元前770 年至 公元前476 年 战国从 公元前475 年至 公元前221 年 春秋时,诸侯不再听从天子命令,天子反而依附诸侯。各诸侯国不断进行战争,争当霸主 齐桓公 ①条件:东方大国,盛产鱼盐 成就霸 ②根本条件:任用 管仲 为相,积极改革内政 ③策略: 以“尊王攘夷”为号召 ,扩充疆界 想一想:春秋 争霸有何 影响? 晋文公 ①原因:整顿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 ②标志: 城濮之战 ,晋军大败楚军,成为中原霸主 建立 人物 都城 分期 背景 主要霸主 教学 过程 业的原因 诸侯争霸,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争霸也产生了有利于历史前进的客观作用:首先,加快了统一的步伐,大国兼并小国,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其次,促进了民族融合 通过图片史料导入,引起学习的兴趣和探求问题的欲望,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训学生史料分析研究的能力。 学生整体感知,明确学习目标 开展自主学习与成果展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学会学习,培训学生查找、阅读能力。 2.战国七雄 (1)三家分晋指的是哪三家?战国七雄指的是哪七雄? 三家分晋:韩、赵、魏;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2)战国时期,各国之间战争更为频繁,在这一时期发生了哪些著名战役?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3)请写出长平之战的时间及交战双方。 2 时间:公元前260年;交战双方:秦国与赵国。 学生的知识背景决定着将来知识的获取。
引导学生做好活动三 课堂笔记与关键点拨 课堂• 1、探索知识重点,做好课堂笔记。 笔• 2、教师指导,大家根据自己预习导学结果,对照课本,做好知识标记。 记,加深• 3、尝试寻找关键词句活动:找一找每个知识点的关键词句有哪些,并作重点记号。 学生• 活动四 合作探究:比一比,哪个小组表现最好。 对知• 1、展示任务(见导学案)。 识的理解• 2、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和掌• 3,大家分享与小组评选。 握。 第一小组任务: 【探究问题一】阅读课文,1.各小组就小组成员在《问题生成》中的疑问展开讨论,并共同解决。 2.探究下列问题,以小组确定的形式进行展示。 【探究问题一】试分析齐桓公、晋文公称霸中原的共同原因。 齐桓公、晋文公称霸中原的共同原因是:都重用人才,重视改革内政、发展生产。齐桓公任 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使齐国在几年时间国富兵强。晋文公做国君以 后,发展生产,整顿内政,训练军队,使晋国很快成为北方一大强国。 合 齐桓公、晋文公、越王勾践,他们最突出的成就有哪些?从他们身上,你看到国家富强的 作启示和个人事业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探归纳要点 究,齐桓公:革新强国,首成霸主。(革新) 教引晋文公:勤业治国,跃居霸位。(勤业) 学导越王勾践:雪耻复国,终建霸业。(毅力志向) 过学在解决的过程中,教师利用历史地图引导学生了解掌握春秋争霸的基本事实,让学生通过程 生对比得出晋文公成为霸主的原因与齐桓公成为霸主的原因有相同之处及战争的目的,并让学生学自己从中得出:国兴靠治,人兴靠明确的追求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兴人是兴国的关键。 会 讨第二小组任务: 论、【探究问题二】阅读课文,合作探讨完成以下思考问题。 思【探究问题二】“战国七雄”并立的局面是怎样出现的? 考、春秋后期,晋国政权为卿大夫控制,战国初年,卿大夫中的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齐国大归夫田氏完全控制了齐国政权,后来也取代原来的国君,建立田氏齐国。这样,就形成了齐、楚、燕、结、韩、赵、魏、秦“战国七雄”的局面。 总在解决的过程中,教师利用历史地图、口决(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结 中间)帮助学生加强对战国七雄地理位置的记忆,并引导学生思考战国时期战争的目的。 第三小组任务: 【探究问题三】查资料,收集有关成语:为了加深对春秋战国时期的了解和学习历史的兴趣,安排一个小活动:请同学比赛说出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如:春秋时期:一鸣惊人、老马识途、退避三舍、问鼎中原、三令五申(吴国:孙武)卧薪尝胆;战国时期:围魏救赵、窃符救赵、图穷匕现等) ,有利学生学习能力提升。 3 学生的知识背景决定着将来知识的获取。
第四小组任务:【探究与活动】 教师利用历史地图、口决(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帮助学生加强对战 国七雄地理位置的记忆,并引导学生思考战国时期战争的目的。 3、通过城濮之战和长平之战的材料两个材料,让学生讨论解决这两战役的指挥将领采取的措施有 什么不同,结果又造成怎样的不同? 附材料: 城濮之战: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与楚两军相遇在中原战场上。当时晋出动兵车700乘,兵力约2万 左右,而楚出动兵车1400—1500乘,兵力约4万左右(注:春秋时期各诸候国作战的方式主要是车兵 战)。决战前,晋军以报答楚王为名,“退避三舍”,驻军城濮,巧妙地避开楚军锋芒,诱敌深入,大败 楚军。 长平之战 :赵国是战国后期的一个东方强国。秦国派兵攻赵。赵王派老将廉颇驻守长平,筑垒固守,教相持三年,不分胜负。公元前260年,赵王急于求成,不满廉颇凭险固守以疲秦军的战略,中了秦的学反间计,起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廉颇,率兵大举攻。秦将白起佯败后退,诱敌追击,到预定地过点,用伏兵把赵军分割包围。秦王亲自赶到前方,把全国15岁以上的壮丁悉数调到长平,堵截赵的援程 兵和粮食,赵军被困46天,粮尽援绝,拼死突围,赵括被射死,四十多万赵军全部投降,除240个年幼的回赵国报信外,都被活埋。) 【达标检测】 【课堂小结】 规律---方法----总结:通过本课学习,你有收获吗?你懂得了哪些知识?? 【作业布置】 1、预习《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完成导学部分。 2、选做部分成历史顶尖课课练习第6课及历史填充图册习题。 教学反思与后记
4
学生的知识背景决定着将来知识的获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