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创业型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创业型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创业型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作者:周芳 周喆

来源:《江苏科技信息》 2018年第22期

周 芳, 周 喆

(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 福建 福州 350002)

摘 要: 创新驱动发展是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 青年是创业的主力军, 高校肩负着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重任。管理类大学生有着较强的创业欲望, 但与工科类学生相比缺乏显著的专业技能优势, 创业困难重重。管理类人才创业更应在 “互联网+” 背景下整合资源与技术, 开发新模式。文章提出构建 “一导向、 二要素、 三主体、 五模块” 创业型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 以契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输出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管理类人才, 做好 “创业型人才产业链” 输出的供给侧。

关键词: 管理类; 创业型人才;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A

0 引言

近几年来, 中国经济增长面临下行的压力,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1] 。改革与转型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 互联网成为财富之父, 创新成为财富之母。创, 从构字法而言, 左为 “仓” , 右为“刂” , “创, 始也 (来自 《广雅》 ) ” “以创制天下 (来自 《国语 · 周语》 ) ” 中, 创均为始创之意。青年是最具创新思维和潜力的群体, 作为创业的主力军, 大学生们承载着经济转型与发展的重任。 《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数据显示, 大学毕业生创业的参与率攀升, 然而3年后超过半数自主创业的人退出创业, 创业持续性较低。尤其是管理类毕业生, 在全民创业氛围的推动下, 毕业即创业成为很多管理类男生的首选, 但与工科类同学相比, 管理类学生培养更注重 “通才” 教育,缺乏显著的专业技能优势, 创业的领域有一定的局限性, 以第三产业居多, 大多局限于传统商业模式, 较多采用 “红海” 战略。价格搏杀、 激烈的同质竞争使得管理类人才创业困难重重, 管理类人才创业教育任重道远。

以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切入点, 侧重以创“新” 思维为导向, 着手探讨创业型管理类人才的 “一导向、 三主体、 五模块” 培养模式, 包括: 一导向 — —以创 “新” 思维为导向, 三主体 — —以大学身创业者个人、 高校、 企业三者为主体共同参与推动大学生创业教育活动, 提升创业教育的有效性; 五模块 — —丰富教学模式、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开展创业竞赛、 强化资源融合、 构建团队协作5个模块的创业教育体系。以期提升管理类大学生创业的专业性和成功率, 最大化发挥创业教育之价值。

1 坚持以创 “新” 思维为导向

“新” 包含了新商业模式、 新市场、 新思维。在众多管理类学生的创业项目中, 餐饮店、 服装店、 小饰品店、 文具店、 微商等在大学生创业项目中占据了很大比例, 专业对口的技术需求较低。传统的商业模式容易出现价格搏杀、 同质竞争激烈等场面。社会不缺乏低端产业的创业者, 大学生更应该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 凭借科技技术与资源开创一些高新技术产业, 而管理类人才所应做的是充分利用其所学的管理技能, 挖掘新的市场需求, 识别有效人力资源, 整合这些资源与技术。

2 促进管理类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有机融合

一名优秀的企业创始人, 不一定是某技术领域的专家, 但一定是善于整合各方资源的能手, 洞察人性,洞察人心, 善于运用情感激励、 评价激励、 物质激励、精神激励、 文化激励、 股权激励等各种激励手段, 赢得下属追随。根据人力资源管理 “要素有用” 原理, 善于识人、 用人, 最大化发挥团队成员中每个人的价值。与工科类学生相比, 管理类缺乏显著的技术技能优势, 拼的是 “软” 实力, 战略决策能力、 管理协调能力、领导力、 沟通能力等的塑造更能让管理类毕业生在创业团队中大显身手。有如创业之初的 “携程” , 互联网和旅游相结合的模式, 梁建章是IT天才, 负责技术开发; 沈南鹏做金融出身, 负责资本运作; 范敏熟悉旅游业务, 负责项目管理。作为创始人之一的季琦, 旅游和IT都不是其强项, 但其具有卓越的外交才能、 高效的管理沟通能力, 在4人的紧密协作下, 团队蓬勃发展, 成为国内首个纽交所上市的酒店企业。管理是一门学问, 更是一门艺术, 管理类学科的莘莘学子, 在创业过程中应将其管理者的角色发挥得淋漓尽致, 将计划、 组织、 领导、 指挥、 协调、 控制的能力充分释放出来。

有别于相关理工科专业的 “专才” 教育, 高校管理类专业教育更注重的是 “通才” 式的培育, 尽管高校已全面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但管理类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应做到有机结合, 相辅相成, 优势互补, 鼓励学生将管理类的思想和原理运用到创业实践中, 真正做到 “学以致用” 。高等学校在培养学生理论知识的过程中, 注重培养管理类学生在工作中可能需要具备的职业素养, 尽量确保学生踏上创业之路时 “职业化、 成熟化、 有素养” , 工作中干练、 有激情、 创新、 有较强的自我成就驱动和领导能力。注重学生的实践环节, 更多与社会接轨, 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应实现本质上的统一。

3 建立政产学三方协同耦合机制

创新创业教育是时代的产物, 也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 高校与政府、 产业之间应多重联动, 实现资源协同, 共促创业型人才的培养, 通过信息交流与共享达到 “三赢” 的目的[2] 。目前双创教育的社会机构有 “联想之星” “新浪创业训练营” “创新工场” “中科创大”等, 而且将进一步伸向高校市场, 社会的良性介入将很大程度上激发管理学学生创新创业活力。高校的任务在于将一些有优良创业特质的种子悉心培育成苗, 而该火苗能否熊熊燃烧, 得益于多方的协同合作。创业的 “业” 也不一定指 “企业” , 而是事业, 任何政府、 社会机构、 企业都欢迎积极主动、 资源盘活、 抱团协作、 多方共赢。

4 创业教学模式配套性构建

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涵盖了师资甄别与培养、 课程体系、 竞赛与论坛、 实训孵化等多方内容。创业教育体系需要学校参与, 更需要社会介入; 不仅要具有理论性, 还要具有实践性。提出包括创新教学模式、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开展创业竞赛、 开展创业论坛、 拓展创业实训5个部分的创业教育体系[3] , 每个模块学校和社会的参与程度不同, 理论性和实践性程度也不同, 重在强化这五大模块的协同功能。

4.1 发挥创新创业教育课堂主渠道作用, 探索新型教学模式

各高校已面向全体学生, 所有学科专业开设创新创业基础课程, 应充分发挥该课程的主渠道作用, 课程设置上尽量做到依次递进、 有机衔接、 科学合理。创新创业教育应探索有别于传统课堂讲授的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主动性。如福建农林大学胡涛老师将选修课 “设计思维与创业教育” 开成工作坊式, 学生统一服装, 分组进行, 参与度极高。福州大学高群老师在一管理类选修课中组织学生创业, 共同创办 “十方” 公司, “做中学”

的模式极大提升学生积极性, 并整体评估学生创业能力和状态, 提出学生项目指导的市场化立场和整合学科的情景化立体教学设计方案。

4.2 多样化推进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教育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除了有理论课程设置, 还有实践环节, 管理类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应

落到实处, 立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开发创业沙盘、 教学游戏和教学案例库等。将室外拓展、 游戏体验、 商业画布、 管理类沙盘模拟、 资本对接等多渠道引进课堂, 最大化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主动性和能动性。4.3 打造高素质和优结构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承载着新的使命, 师资短缺成为当前高校双创教育的重要难题, 目前高校创业教育运行机制中, 存在 “联动式” (高校各部门协同负责) 、“独立式” (有专门的教育管理机构) “嵌入式” (依托某一教学单位开展教学管理) 3种运行机制[3] , 大部分高校的双创教育师资依托于现有任课教师兼任双创课程, 师资参差不齐, 也不乏很多教师自身都以一种相对 “固化” 的思维在进行双创教育。打破管理类教师从 “学校” 到 “学校” 这一当前较为普遍的教师招聘模式, 教师招聘除以学历为主要导向应转向既注重学历也注重教师企业管理实践经验, 吸引有实践经验的优秀企业家、 行业专家、 创业校友加入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通过岗前培训、 课程培训、 比赛参与、 网络学习、 骨干研修等多渠道多方式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4.4 以创业竞赛助推学生创业成长, 活用创业孵化平台

创业竞赛是推动大学生进行创业深度学习的很好地推动器, “做中学” 模式能使学生在参与比赛的整个过程中活跃思维、 转变思想, 学习到创业的整个过程[4] 。尤其是管理类大学生在项目团队组建中寻求不同专业背景的项目成员, 整合资源。通过聘请专家、 名家的创业讲坛, 有利于启发学生创业思维, 解答学生创业疑惑, 甚至对接部分学生创业资源, 如资金、技术等。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的高校创业论坛与活动, 将陶冶大学生的创业情操, 使创新创业意识、 创新创业精神成为一种文化[5] 。

高校众创空间、 创业园区、 创客工场、 孵化器也应尽可能给予学生提供更为便利化的工作条件和全套服务模式。国家强有力的 “政策支持” , 提供了高校大力发展创新创业教育 “天时、 地利、 人和” 的绝佳良机。众创空间, 应提供含创业培训、 创业政策辅导、 工商注册、 项目咨询、 财务咨询、 法务、 税务、 企业管理、专利申报、 人力资源等全程服务模式。将已创业或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 投资者、 运营者集中在一起, 产生智慧的融合和思维的拓展, 鼓励众创空间形成资源、资产、 资金、 资本 “4轮驱动” 的青年创业孵化平台。

4.5 在创业实训中得到历练, 逐步发掘有优良创业特质的种子

鼓励有创业想法的学生大胆尝试, 给予一定的场地、 技术、 资金、 培训等的动力支持, “做中学” 的方式让学生的创业思想在实践中得到落地、 检验、 调整、 完善。管理类学生更应鼓励其在参与社会实践中挖掘一种新的技术、 新的商业模式[6] , 自创企业时从企业战略、 人力资源管理、 市场营销或财务管理等方面寻找新的突破点, 很多学生也在实训阶段及早发掘了自身职业兴趣所在, 顺利完成了高校到社会的转型。

创业是不拘泥于当前资源条件的限制下对机会的寻求, 将不同的资源组合以利用和开发机会并创造价值的过程[7] 。管理类人才的创业教育, 更应传授其创业实践活动中其领导的主要职能, 真正做到管理学和创业学的有机结合。高校创业教育, 仍然任重而道远。创业的 “业” 并非一定指企业, 而是 “事业” , 任何行业任何岗位都欢迎积极主动、 开放、 识别机会、 整合资源, 以创新的方式思考工作。当然也并非人人皆适合创业。高校创业教育在

于发现一拨有优良创业特质的种子, 悉心地呵护成苗, 若想要茁壮成长, 必须要社会的协同, 高校创业教育重在做好 “创业型人才产业链” 输出的供给侧。

( 责任编辑 王梦云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