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匪 “化虚 为 实, 虚 实相 生" 浅谈诗歌中形象化教学法的运用 高新中 (连云港外国语学校,江苏连云港222000) 诗歌以意境这一特殊形式来反映社会生活.以非理性的 和不可用言语表达的意象来抒发情感,所以诗人的意中之象 是寄寓诗人的独特理解和特定感情的事物和景物。是诗人表 达思想、抒发感情的载体。美国文艺理论家苏珊朗格说:“艺术 品作为一个整体来说,就是情感的意象。”诗歌教学可以通过 对诗的意境分析、对意象的赏析,使学生体会诗的感情,感悟 诗歌的意境。 切文学艺术形式都以形象地再现生活为基础特征.笔 者认为,诗歌教学要注重诗的形象化,形象化教学方法在诗歌 中更为重要。所谓形象化,是指文艺创作中反映生活.描绘形 象的方法及运用这种方法所达到的具体、生动的程度。古今诗 歌中有许多佳作,既有诗情的亲切抒发 又有对画意的动人展 示。如何对诗歌的意境和意象作基本的内涵解释呢?笔者认为 这需要形象化的教学方法。那么如何在诗歌教学中恰当合理 并有效地利用这种形象化的教学方法呢? “景语”的形象化 中学语文课本引入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如王之涣的 《登鹳雀楼》,该诗是一幅雄伟的落日余晖下的黄河万里人海 一一、图;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该诗展示的是晴日映照时的分外 妖娆的北国茫茫雪景。讲解这些诗歌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 “景语”,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想象诗人所描绘的生活图画.从 而自然地透过这一幅幅动人的画面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 情,也就是使学生能融情人景,情景交融,物笔两化。这样的讲 述,完全符合这些诗的形象化方法,亦即艺术概括的特点。教 师的引导有方,学生的入门有法.不用说这将会是一堂声情并 交流、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从而更有效地提高理解能力,开拓 思维。由于同学间对问题看法的切入点不同,思维方式不一, 因此在组织学生争辩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对有分歧问题的争辩,要引而不发。引,是为了打开思 路;不发,是不过早地下结论。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 理解,有利于思维的深化周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对带有推测性问题的争辩。应引导学生抓住实质。课文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讲述的是作者父亲和母亲对他截 然不同的两种评价,那么总是在说“糟糕透了”的父亲是不是 表示他不爱“我”呢?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推测、争辩中逐渐理解 严厉的爱和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3.对反常性问题的争辨。要引导求“常”。《狼牙山五壮士》中 的五壮士为了让大部队安全转移。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拖延敌 人,有些同学觉得不可思议。对此要向学生讲述解放战争历史 背景和当时人民的生活状况.正是因为有了那些无数为祖国为 人民勇于献身的革命英雄,才有了新中国的成立,才有了今天 的幸福生活,这正是五壮士勇于献身的原因。 三、善于点拨指导 课堂点拨是教师为学生指明学习方向的基本手段。传统 的点拨较多是教师点拨到位.学生却迟滞不前。即当学生在学 习中出现偏差,遇到困难时。教师往往会直接告诉学生对与 错,或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于是,常常是教师点得主动,而 学生却学得被动。点拨需要讲究方法。如果能够做到方法恰 当,时机适宜,氛围融洽.那么.点拨将使学生于不知不觉中变 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在 组织学生开展讨论的过程中.要善于适时抓住“愤”“悱”之时, 茂、情趣盎然的诗歌欣赏课。 二、“主人公”的形象化 在文学艺术形式领域里,在形象反映生活时.再没有像诗 这样活泼多姿的了,所以诗人表情达意的方式无疑是异常自 由灵活的。 比如卢纶的《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 白羽,没在石棱中。”诗人通过具体的物像表现一位镇定神 勇、射术超群的将军。一“惊”字,渲染了一种紧张异常的气 氛,而且突出了将军的高度警惕。又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 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 下。”诗人没有具体描写眼前景物.而是直接打开自己的心扉 向读者倾诉,感情完全是进发式的。再如唐朝诗人秦韬玉的 七律《贫女》:“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谁爱风流 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 长。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虽句句写贫女,其实 句句是为不得志的贫士而写.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怀才不 遇、寄人篱下的感恨。阅读、品析这类诗时,显然不能在脑海 里出现情景妙合无间的画面,而是“引弓”的将军、“独怆然而 涕下”的诗人或是隐形的不得志的贫士等形象。在这类诗里, 不管诗巾主人公是诗人自己还是其他人,它们形象化方法的 基本共同点都是直接向读者倾吐衷曲。对这类形象化方法显 然不同的诗,作者采用的艺术分析方法应有所区别。对这类 诗,笔者认为在教学时可以在“作者介绍”这一教学环节上资 料更为丰富和翔实。如果诗中主人公就是诗人自己,对这一 环节的突出强调,无异于对形象分析的最好补充。这对帮助 加以巧妙点拨,使学生的思路豁然开朗,茅塞顿开。尤其是对 于一些较深奥的理论问题,更少不了教师的适时点拨。常见的 点拨如下: 1.直观性点拨 即教师提供与学生思考的问题在某点上 有近似或间接联系的直观演示,促使学生思维畅通。 2.情境性点拨 即教师利用一切条件。为学生创造出一种 有新意感的境界,让学生主要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3.联想式点拨 即从学生已知的问题,引导他们向纵深发 展,连续考虑,由此及彼,探本求源。 “教”要积极地适应“学”.积极适应则能充分发挥教师在 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即教师不但能在组织教学时充分考 虑学生的智力水平和非智力因素发展状况,而且能帮助他们 消除畏难情绪等消极因素。并根据学生在不同状态下的不同 具体情况,采用学生喜闻乐见和容易理解的方法,激发他们的 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他们的思维态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 终处于最佳状态。 运用多维教学方法,可以引导学生进入美感境界,促进学 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它一反传统 知识传授的注人式、平面式,而改为启发式、主体式,思维完全 置于开放有序的系列之中。让学生提高语文素质和能力,陶冶 情操,发展智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现代化思维方式的 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霍益萍.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探索。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1. .圈 完-, E善 -自_—_l J我 , 唤醒古诗词的灵魂 李洁茹 (灵宝市第三初级中学,河南灵宝摘 要:要想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典诗歌.提高学生的 诗歌鉴赏能力,就必须让学生在进行诗歌鉴赏时,掌握科学的 方法.准确了解作品、作者的有关情况,抓住诗歌中关键的词、 句进行仔细考析.引导学生用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诗歌鉴赏. 运用想象、联想感受意象,并结合诗歌的流派、艺术风格.体会 诗中的情感、意境及其艺术手法的效果,进而提高学生的诗歌 鉴赏水平。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古诗词 意境 古代诗词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已经很远.我们无法身临其 境地感受诗人的意境,但这不代表我们无法理解、领会他们的 思想。兴趣是打开这道门的钥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 有对古诗词感兴趣了,才会愿意接触它,了解它,才会主动学 习研究。如在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一课时,教师可以摈弃传 统的直接进入课题的教学方法,采用一些辅助教学手段,如播 放音乐。通过在课堂上播放歌曲,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让学 生在潜意识里接受这首词,不觉得陌生.不知不觉地欣赏诗 词,并踊跃地参与到欣赏过程中。歌声委婉动听,配以诗境的 画面,学生怎能不动心?如此,学生很自然地就能体会到词人 的心境.感受到词人的苦闷与豁达 知人论世。洞察诗意 要想准确把握古典诗歌的内容、主题和情感.就必须让学 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及作者的有关情况。孟子曾经提出“知 一472500) 人论世”的文学评论方法,所谓“知人论世”.就是要深入了解 诗人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的时代状 况,进而准确把握诗歌的内容。比如研读唐诗,就要了解“安史 之乱”,“安史之乱”是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是唐朝 诗歌风貌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安史之乱”之前,诗坛上弥漫 着浪漫气息,诗歌中描写的内容多表现为希望隐逸、爱好自 然,诗中的代表人物多表现为追求功名、向往边塞。这实质上 反映了作者由于生活道路的千差万别而形成的得意与失意 的两种生活状况。出世与人世两种相互矛盾的思想感情.不 同的生活道路和不同的生活态度,使他们成为高蹈的退守 者,如孟浩然;或成为热情的进取者,如王吕龄、高适、岑参 等;或因时而变化,两者兼之者,如王维、李白。李白是这一时 期的代表:“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 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客中作》)人们所说的“盛唐气 象”,很大程度上指的是这种富有浪漫气息的精神风貌。我们 鉴赏李白的诗,必须了解他所处的时代及豪放飘逸的诗风 在“安史之乱”之后,诗歌创作就转入了关心民生疾苦、关心 国家命运的现实主义风格. .二、反复诵读,增强感悟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_一分诗七分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诗词的欣赏注重的就是反复的诵 、读。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了解诗词的意境及所要表达的思 想。由于古诗词的语言优美,结构简单.节奏感强烈.有韵律, 解和接受。 学生理解诗中形象,将会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如果说这类 诗中的主人公不是诗人自己,而学生对当时人物的时代又一 无所知或知之甚少的话.那么适当讲述那个时代的人物的处 境就很有必要。总之,在这些诗里.诗巾人物心灵的大门是向 读者直接敞开的.这些诗的诗意美也就是诗巾人物的心灵 美.教学者对这些诗作艺术分析.而且只有直接从揭示人物 心灵的喜怒哀乐的感情人手,让学生窥见人物的内心世界而 想象人物的鲜明形象 三、“情境”形象化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巾解释境界说时曾有“境非独谓景 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 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无境界”的说法,像陈子昂的《登幽州 台歌》,虽然诗里没有任何具体的景物描绘,但因为写了真情, 形成了特定的“情境”.就能激发读者的形象联想.在读者想象 巾仍然可以望见一幅诗人远眺时的天地辽阔的邈远之景。也 就是说.仍然可以由情引发出意境的整幅图画 这就把意境的 外延扩大到包括这类直接抒发真情的诗歌。在实际教学巾.引 导学生欣赏这类诗的生活、环境图画.远不如引导学生想象诗 中的人物形象更符合这类诗的形象化方法的实际。也有一些 诗实际上已具有断篇小说的规模,有情、有景、有人,诗巾人物 的个性非常鲜明,但它不是用散文的语言.而是用音韵铿锵、 凝聚力更强的诗的语言表述。文本里的《木兰诗》、杜甫的《茅 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石壕吏》、白居易的《卖炭翁》和《琵琶行》 等叙事诗都属于这一类。对这类诗,笔者认为完全可以借用形 象分析的教学方法。以《卖炭翁》为例,虽然字数不多,但对故 事情节的交代,对诗的典型环境的渲染,对人物情态的刻画 及人物心理状态的揭示.都是非常细致的,都有动人的诗行 可以利用。对这类写的有情、有景、有人的诗.教师如果把握 形象化方法.那么对艺术形象进行分析就会更容易被学生理 四、“寓意”形象化 在浩如炯海的诗歌巾,有些诗通过形象的描绘寓寄深刻 的哲理,也有一些以咏物寄意或托事言志。如苏轼的《题西林 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 缘身在此山中。”笔者认为讲这类诗,重点要让学生理会潜藏 在形象背后的深刻的哲理,这样才能体现这类诗的艺术价值。 课文中选人的老诗人臧克家的《有的人》,可以说是一首既有 形象概括又包含感情的哲理味很浓的诗。这首诗为纪念鲁迅 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作.诗里自然闪耀着鲁迅先生的伟大人 格和光辉形象:但在分析诗中形象时.如果能使学生把超出 形象之外的深刻的哲理提炼出来,那么它就更有广泛的概括 意义 无论是咏物寄意还是托事言志.目的都在于形象地抒发 作者的感情,都在于寄意和言志.比如诗经《硕鼠》和《伐檀》两 首。所以对咏物诗,可以从所咏之物的形象人手。对托事言志 的诗,就可以从分析事理讲起,然后点明诗人所寄托的感情。 因为这类诗的诗意美就在于它的有寄托。显然,如果没有寄 托,这些诗就会失去光彩.显得平庸乏味,不复可观。而一旦寄 之以情,寓之以意.就立刻化平庸为新奇.使之陡然增色,字字 生辉。因此,讲这类诗.用画龙点睛之法足也。如果勉强往意境 这上面上扯.反而画蛇添足,既无法深刻理解诗文,又会使教 学过程偏离设定的目标轨道。 要想进人诗歌的非常奇特的形象世界,明确诗人的情 趣所在,笔者认为只有从讲清诗的形象化的特有方法入门。 效果才是最显著的。教师要根据诗的不同特点采用合适 的形象化教学方法.选用合理的艺术分析方法.帮助学生 领会诗的思想感情.玩味诗的特殊意境,品析诗中的艺术 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