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与对策分析 宁 灞 (沈阳大学经济学院,辽宁沈阳110044) 摘要: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有效性,其前提是准确地把握对象,增强 针对性。笔者试图从解析环境入手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对策,以期对提高针对性有所启示。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分析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变化与挑战 择是必然的,当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中,没有感受到我 环境是大学生成才的必要条件,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 们的教育对其竞争的提升时,我们的教育必然会失去吸引 政治教育首先要立足于时代发展的新特点、社会发展的新要 力。最后,随着高校进入大众化阶段,人们越来越希望彰显 求,要着眼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境遇。 个性,要求更多地关注个体、尊重个性,更强调因材施教,更 1.不同社会阶层的形成和价值判断的偏移。 需要精雕细琢。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经济成 4.行政权力介质的不断丧失和倡导“以人为本”。 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 教育与权力不是一回事,但过去的教育工作者往往也是 人们也因在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等方面占有情况 权利的拥有者,我们直接掌握着与学生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 的不同逐渐形成多样化的社会阶层;与此同时社会对人的价 绝大多数资源,在这种情况下,权力成为凝聚力及动员能力 值评判也发生着变化,这些变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味 自然是不言而喻的。我们今天倡导“以人为本”,但“以人为 着生么呢?首先,不同成长经历的大学生群体在思想上的异 本”对德育工作者究竟意味着什么?如何在尊重人的同时有 质性也比较明显,这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将更加凸显精细 目的地塑造人,如何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有效地约束人?其 化、层次性。其次,市场导向使得社会对人的价值评价标准 实,从观念、习惯到必要的成本意识我们都没有准备好,我们 日益第一化。德才兼备中以“才”推“德”、以“才”代“德”的现 往往习惯于把每一个应该不一样的人,培养成一样的,“以人 实不利于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与培养,很可能使他们的 为本”则要求我们学者去喜欢每一个与众不同,诚心诚意地 价值判断产生不同程度的偏移。 去鼓励不一样,更要花精力去研究这些不一样,我们应该成 2.知识半衰期的缩短和学习方式的变化。 为雕塑家去塑造人而不是工匠铸造人;我们习惯于通过树立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知识更新的频率 正面典型去催人奋进,经反面教材公之于众来达到杀一儆百 日益加快,新知识的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与之相适应的学 功效,“以人为本”意味着这些曾经得心应手的方法需要重新 习方法也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至少给我们带来 审视,特别是“以人为本”比“事业为本”需要支付更高的 两方面的影响:一是信息差弱化,自主学习和相互学习逐渐 成本。 趋向主流。传统意义上教育者依靠信息差的优势来教育学 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生的自信受到挑战,我们不仅不能维护应有的信息落差,甚 环境对我们提出挑战的同时,也给了我们机会。事实 至连筛选、过滤信息的机会也正在丧失。二是理论与实践的 上,对新的环境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正是我们成长的过 距离在缩短,理论教育的权威性受到威胁。理论与实践的发 程,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水平的过程。 展往往不是并行的,当理论领跑实践的时候,理论教育是容 1.坚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绩效。 易的。反之,理论教育就需要花更大的力气。 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特别是在巨大的付出之后,我们 3.高等教育改革和大众化的到来。 往往会不自觉地盘点工作绩效,但很多时候,连我们自己都 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教育理 不能满意。事实上,我们并非无能为力,更不是碌碌无为,思 念、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许多新 想政治教育的绩效可能就是在一片无效声中坚持不懈之下 课题。首先,随着高等教育成本意识、消费观念的提升,当教 取得的。首先,正面教育的作用不容忽视。虽然正面教育不 育对象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他们自身成长、成才的需要 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其作用容易遭人置疑,从而影响我 时,其时效性就会得到学生和家长的更多关注,提高思想政 们坚持进行正面灌输的勇气和信心,但实践证明,正面教育 治教育实效性的呼声就不仅仅是来自上面,也会来自我们的 的效果是潜移默化的,是在长期坚持和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 教育对象和他们的家长。其次,就业制度转变为“双向选择” 后产生的,这正是我们要牢牢掌握舆论工具的原因。其次, 后,学生根据自己对就业市场导向的解读对教育内容进行选 思想政治工作绩效度量具有特殊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经济理论研究113 高等教育 往往是隐形的,科学检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绩效应该是看 过程为目的服务的程度,而不能急功近利。思想教育的效果 不太可能直接表现为有形的、物质的结果,我们不能因此就 否认思想教育的作用,平常的教育往往成为关键时刻引领对 象的的重要基础。时值今日,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在说起“非 典”时期绝大部分大学生表现出的临危不乱、同舟共济抗击 “非典”的勇敢作为就赞叹不已。大学生们关键时刻表现出 的众志成城、迎难而上的精神不正是教育者长期培养的结果 吗?第三,思想教育在每一种条件下都应该有解。在过去的 边界条件下我们曾找到答案,今天同样也会有解。第四,大 学生的思想是可塑的。纵观青年成长的过程,大学阶段是一 个人思想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也是思想教育的黄金时期。 以前,我们可能通过动员就能让毕业生到基层、到艰苦的地 方工作,“双向选择”实施后,简单的动员和做思想工作恐怕 就收效甚微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无计可施了。 2.回归生活是最可靠的出发点。 其实人类早期教育的功能是修身,它存在于生活之中, 是为了生活并通过生活而进行的,教育与生活浑然一体。随 着科学教育的出现特别是教育专门化,思想教育从现实生活 中分化出来,把源于生活的一些道德操守,规范为抽象的概 念,进而形成一门课所要求的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于是 思想教育的过程就变成了知识的传授过程,学生学习的过程 就是跟这些抽象的概念、原则打交道的过程,把他们背诵出 来通过考试成为目的,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成为负担和不受 欢迎的原因。把德性当成知性来培养是我们事倍功半,那么 德性的培养应该如何进行?首先要找到可靠的出发点,从对 象的需求出发是最重要的,从这个角度出发,大学生思想政 治教育工作也可以概括“帮助对象处理好三个关系”,即他们 与社会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自己的关系。其次,从对象 的实际出发——回归生活。我们应该根据大学生的现实生 活需要来组织我们的教育内容,而不是从概念、原理和知识 的完整性出发。例如:与大学生密切相连的集体生活(宿舍 关系)、交往生活、情感生活、课程生活以及相关的政治生活、 经济生活、宗教生活等很可能会成为他们需要且欢迎的 内容。 3.拓展教育目标与手段之间的距离。 我们经常把目标当成手段去开展工作,其实有了目标之 后,手段是需要创造的,否则传声筒式的工作人人都会做。 把教育目标当成要求直接传达于我们的对象就好像将~日 三餐中的养分提纯,以药片的形式去维持生命那样直白,遭 到对象的拒绝或反对时,我们不是怀疑目标不切实际,就是 认为对象不可造就,其实错的恰恰是我们,只有不好的电影 没有不好的观众。从手段的创新开始,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 教育工作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的重要前提应该在于能够 不断寻求新的教育技巧,不断丰富教育手段。一把钥匙开一 把锁,锁永远不会错,关键是找到或创造出合适的钥匙。教 育手段创新的动力源泉是抛弃工具性价值观。当我们把思 想教育工作当成谋生手段的时候,是不可能赢得学生的,说 服不了自己的东西不可能说服别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114经济理论研究 应该是最有梦想的人。只有这样,教育者的精神境界、价值 追求和自觉创造将会不自然地影响、感染受教育者,也才会 自觉地不断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 4.挖掘教育对象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物的加工是简单的,而对人的加工就没那么轻松,因为 他(她)们可能会拒绝我们的加工,但与此同时他(她)们比物 可爱的地方是具有自加工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通过 多种方式把社会的期待和要求传递给受教育者,是一个由外 化转为内化的过程。再丰富的教育内容、再新颖的教育形 式,如果不被受教育者所悟和体验,不经过发挥他们的主动 性和能动性,也就谈不上教育的有效性。我们的教育对象不 仅仅是容器更是可以开发的资源,他们当中蕴藏着让我们惊 奇的巨大潜力。思想教育工作者最神圣的使命,就是善于发 现、挖掘和放大对象的潜能,帮助他们充分发挥其自主性和 能动性成为其可能成为的人。 5.重新审视机制和文化的教育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核心是使教育对象能够按照教 育者的期待去思想和行为。最低层次的目标是行动上的一 致,哪怕是被动的服从。为了达到目标我们习惯于人治,而 人管人是有效的,也是最可靠的,但效益是最差的,当人力不 足时就会顾此失彼或者时好时坏,管理者就好像是施加于弹 簧上的手,手一旦松开弹簧就会反弹,有效的可持续性和自 觉性没有保障;机制管人比人治更有效,机制设计好了类似 一只看不见的手,使被管理者不得不按照管理者的意图去行 为,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机制长期作用的结果,很可能使被 管理者成为自己的管理者,从而使管理的效益和可持续性得 到提高。文化管人是根本的,他强调人们的内心认同和指 向,是形成每个人对自己负责的内驱力,它不仅可以使我们 的对象在行为上与我们的期待相一致,更重要的是在思想观 念、价值取向层面达到统一,从而保证了在此思想观念、价值 观指导下的所有行为的高度自觉。通过借助机制和文化,眼 神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不仅能 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益,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社 会化的抓手和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1]王桂兰.网络抢滩一河南大学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网 络汇报材料.河南省高校宣传工作暨思想政治教育进网 络现场经验交流会材料,2001. [2]李洪琴,卢景.通过网络教育的手段,引导在校大学生正 确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http://www. ccct.net. [3]余楠,李全贤.以创新精神报进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改 革.集美大学学报,2004,5(1). [4]张武升.教育创新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宁苈,硕士研究生,沈阳大学经济学院学生办公室主任,研究 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