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人教版】2020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时作业42_“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与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_含解析

【人教版】2020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时作业42_“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与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_含解析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课时作业42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与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

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

1.(2016·株洲市质检一)苏联在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时,实行居民证制度。只给城镇居民发放居民证,农民没有居民证。没有居民证和其他相关证明文件,苏联公民是不能异地流动的。当时苏联实施这一制度主要是为了( )

A.限制农民自由流动 B.迅速发展农业生产 C.满足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D.加强对城乡的统治

解析:本题考查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居民证制度是为了将农民固定在土地上,以进行农业生产,从而满足苏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故选C项。

答案:C

2.以下言论是苏联(俄)领导人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其中属于斯大林的是( )

A.商业的发展……在有千百万小生产者存在的条件下是不可避免的 B.必须使我国各地区毫无例外地都布满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 C.一切就这么简单,玉米就是灵丹妙药 D.在国内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项体现的是把商品货币关系看成是经济发展的一部分,符合新经济政策的内容,这是列宁的言论,不属于斯大林,A项不正确。在斯大林时期,进行了农业集体化建设,B项符合斯大林时期的史实。C项是在赫鲁晓夫时期出现的,不符合斯大林时期的史实。D项是戈尔巴乔夫提出的,不符合题意。

答案:B

3.(2016·江苏南通调研)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从美国进口包括拖拉机、

汽车、电力设备、金属加工机器、挖掘机等,约有2/3的大型企业是在美国援助下建成的。这表明该时期的苏联( )

A.社会主义工业化得以迅速实现 B.得到“马歇尔计划”的大力援助 C.利用西方经济危机推动工业化建设 D.鼓励外国资本家租借经营工业企业

解析:苏联实施“一五”计划期间,美国正好处于经济危机时期,苏联利用美国的设备、技术和资金推进工业化建设,因此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4.据统计,二战后,前苏联乌克兰共和国的冶金部,每年召开的大小会议达400次,下达的文件1.5万多种,其指标达18.6万个。这说明前苏联的经济体制( )

A.违背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B.导致管理混乱和效率低下 C.导致民族分离主义抬头 D.国家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材料反映了前苏联乌克兰共和国的冶金部平均每天至少开一次会议、每天下发几十个文件和几百项指标,这说明前苏联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以政干企,违背经济规律和理性,A项正确;B项中的“管理混乱”、C项中的“民族分离”仅凭材料均无法推断;材料缺乏农、轻、重对比,排除D项。

答案:A

5.(2016·银川一中一模)1957年5月10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发布法令,将25个中央部和113个加盟共和国部撤销,中央仅保留航空、无线电、造船、化学、重型机械、交通运输建筑等部;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各区设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各地的企业。此举的影响在于( )

A.使苏联逐渐走上市场经济道路 B.为后来苏联的解体埋下伏笔 C.激发了地方工业建设的积极性 D.大大削弱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解析:本题考查苏联工业化建设。由题干时间1957年可知属于赫鲁晓夫改

革,赫鲁晓夫的工业改革政策主要是改革30年代以来形成的高度中央集权的行政管理为主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一改革改变了过度中央集权,在发挥地方积极性,促进地区经济的综合发展方面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故本题选C。A项与史实不符,赫鲁晓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B、D项错误,与史实不符。

答案:C

6.“他最终将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他将国家从持续70年的停滞和压迫中解救出来”,“他是将自由还给了东欧各国的伟人”。美国总统里根评价的是( )

A.斯大林 C.勃列日涅夫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从1770年到1870年左右是自由市场经济的全盛时期……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理被残酷无情地应用于工人阶级,对那些靠占有过日子的人不一定有用。罢工和集体谈判几乎受到普遍的谴责。工会的数目很少,而且反抗资本主义力量很脆弱。任何类似“福利国家”的形式都不为人们所容忍……

——伯恩斯《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很多西方经济学家开始研究苏联……我相信思想界、学术界对于苏联模式的推崇可能是“主流”。波兰经济学家兰格甚至认为苏联的经济体制可能会取代市场而做得更好。但是,张培刚先生后来反思认为:兰格有两个问题没有解决:一个是所谓的官僚主义,庞大的国家机器如何克服官僚主义;第二个是激励,那么庞大的系统,激励机制在什么地方,每个人干事情的动力就在什么地方。一开始可能由于热情,可是时间久了就出问题了。事实证明,苏联模式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就慢慢不行了,和这两点是有关系的。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当时市场经济制度的缺陷。从经济和政治角度分析其对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

(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张培刚先生对苏联模式的反思。

(3)依据所学知识指出计划经济思想和凯恩斯主义在经济发展方法方面的异

B.赫鲁晓夫 D.戈尔巴乔夫

同点。

答案:(1)缺陷:弱势群体生活缺乏必要的保障;缺乏政治诉求的渠道。不利影响:劳动人民购买力下降,影响市场购买力的扩大和供需平衡;造成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分化严重。

(2)①张先生认为苏联模式存在两个弊端,一是存在官僚主义,二是缺乏激励机制。②苏联模式对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通过行政命令管理生产,导致经济发展缺乏活力和创新。③苏联模式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3)①同:国家干预经济。②异:计划经济主要依靠行政命令发展经济,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凯恩斯主义注重政府干预经济的同时,并未放弃市场经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