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董针是一种高效、安全的针刺疗法,该疗法的穴位分布及应用,既源于传统的古法针灸又合经络系统,又有所创新而独具特色,是目前行之有效的众多针灸新法中的一个新的体系,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重要的研究和发展前景。
董氏奇穴为什么「简、易、效」
摘自 《董氏奇穴针灸学》 1 特点
骨缘分布 组合穴位 背部七线 同穴异名 1 骨缘分布
董氏奇穴多近骨缘分布,故进针时均紧贴骨缘。如“一一部位”及“二二部位”的穴位均贴骨,或进针抵骨。“ 三三部位”的心门穴、肝门穴、肠门穴,“五五部位”的海豹穴、木妇穴,“六六部位”的火主穴、门金穴,“七七部位”的四花上穴、足三重穴等,均贴骨缘。灵骨穴也是紧贴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结合处,等等。现代研究表明,针刺效应与骨膜传导有关,董氏奇穴多近骨缘分布,故其治疗效应显著。
2 组合穴位
董氏奇穴组合穴位较多,即多个穴位为一组,多穴一名,针刺效应相同。如腑巢穴即包括23穴;后背的五岭穴包括大椎骨下连续10节10个穴位、旁开3寸连续8个穴位、再旁开3寸连续7个穴位,总共44个穴位;“七七部位”的下三皇穴包括天皇、地皇和人皇;“八八部位”的上三黄穴包括其黄、明黄和天黄等穴;其他如足三重穴、
指三重穴、指肾穴、五虎穴、外三关、四马穴等,均为组合穴位。董氏奇穴的穴位组合特点与其刺法之“倒马针法”常两针、三针并刺有关。
3 背部七线
董氏奇穴有相当数量的穴位集中在背部,且位于7条垂直的直线上。这7条直线是:中线与督脉重叠,左右各旁开1.5寸、3寸、6寸各有一条线。中线上有21穴;1.5寸线上有9穴,左右共18穴;3寸线上有15穴,左右共30穴;6寸线上有7穴,左右共14穴。此7条线上总共有83穴。
4 同穴异名
董氏奇穴有不少穴位与正经是重叠或极为接近的,可以认为属于同穴异名现象。如背部穴位与督脉穴位和膀胱经穴位;“六六部位”的水曲穴即地五会,水相穴即太溪;“四四部位”的人宗穴即手五里等。此外,也有部分穴位邻近正经穴位,如门金穴即陷谷穴后五分紧贴两趾骨间,火主穴即太冲穴向后五分,灵骨穴即合谷穴后1寸,紧贴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结合处等。
2 刺法
动气针法 倒马扎针 刺络法 刺病象法 1 刺法简便
董氏奇穴针刺方法简便易行,较多地采用“正刺”“斜刺”“皮
下刺”等刺法。“正刺”为垂直进针,进针后深刺之,或浅刺之。“斜刺”为针体与皮肤表面呈60°或45°的角度进针。“皮下刺”即沿皮进针。上述刺法于进针后要留针,亦可不留针,留针时间一般为30~45分钟。董氏奇穴不甚强调补泻刺法。同一穴位,如果采用不同的针刺方向和不同的进针深度,其治疗的病证也不同。如同一“肾关穴”(阴陵泉下1.5寸),正刺可补脾,而如果向后方向刺入,则可补肾。
2 动气针法
这是董氏奇穴的特殊针法,于进针得气后,在捻针的同时,令患者活动患处,然后根据治疗效果决定出针和留针。如果病程短,治疗效果较好,则出针;如果病程较长,则宜留针,并可于留针期间一面捻针,一面令患者继续不停地活动患处。如果病在胸腹部,或在脏腑,或属于气郁病变,或属于神志病变,则可配合使用按摩,亦可令患者作深呼吸,或用意念引导之,使针刺与患处之气相引。所谓动气针法,即动而得气之义。
3 倒马针法
倒马针法也是董氏奇穴的特殊针法,其针刺方法为:于一个部位同时取一组穴位刺之,一般情况下同时取2~3穴,如此刺之可加强疗效。在正经穴位的针刺中亦可仿用此倒马针法,如同时刺内关与间使。
4 刺络法
董氏奇穴善于用三棱针刺络放血,多年大病、久病难治之病,往往通过刺络放血,豁然而愈。剧烈疼痛亦可于刺络放血之后立即止痛。在董氏奇穴临床应用上,全身上下,无处不可放血,董氏奇穴刺络法的最大特点是远离患处放血,效果甚好,此与常的阿是穴刺络放血方法相比,则是更进了一步。
5 刺病象法
所谓“病象”,即身体内部病变在体表的异常态或颜色反应,如
瘀斑、斑块样色素沉着等。刺病法即于体表异常颜色、异常感觉或异常形态处进针刺络法有时也于病象外下针。
3 理论基础
奇正相通 机体反应 同气相求 刺络放血 1
奇正相通
董氏称其奇穴为“正经奇穴”,其原著亦称《董氏正经奇穴学》。其用意即蕴含虽为奇穴,实与正经相通之义。以董氏奇穴最常用穴“灵骨穴”与“大白穴”而言,灵骨穴在合谷后1寸,大白穴与三间相符。其功效则在传统功效基础上又有发挥。又如“木斗穴”与“木留穴”治肝脾肿大,其穴位在足背三四趾间,表面上与十四经之穴位无关,事实上足阳明胃经有一分支从膝下三寸处分出,向下进入足中趾外侧趾缝,正与木斗穴与木留穴所在之处相吻合。其它董氏奇穴很多亦均有与上述例子相类似之规律,因而称“奇正相通”,故其疗效机理与十四经穴亦相通。
2 机体反应
骨膜刺激如上所述,董氏奇穴的穴位多沿骨缘分布,进针时亦紧贴骨缘,并且达到骨膜。骨膜神经末梢分布较为丰富,刺之可以得到较强的针感,由此引起显著的神经反射及相应的机体反应,因而可以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3 同气相求
董氏奇穴有以骨治骨、以肉治肉、以筋治筋、以脉治脉的方法。如“肩中穴”位于臂上肌肉最丰隆处,故刺之可治小儿麻痹症之肌肉萎缩;“正筋穴”和“正宗穴”位于脚后跟之大筋上,故治疗颈项筋痛,项背强急。列缺透太渊治疗血管性头痛可以识为以脉治脉,因为太渊是脉之大会。
4 刺络放血
活血化瘀董氏奇穴中很多穴位均可采用刺络放血。此与“宛陈则除之”的活血化瘀疗法一致,有其突出的效应。
5
穴位合乎全息律
全息律理论,目前尚未被完全证实,但全息律的出现则深化了中
医学的整体观念。董氏奇穴的穴位分布与全息亦有极其相似之处。举“水金穴”与“水通穴”来说,此两穴在所在及所刺之处。正当全息倒象之气管及肺所在之外,其全息顺象则为下焦肾脏所在。故本穴补气益肾作用极强,治疗咳嗽、气喘等皆有特效。
脏腑别通,董氏奇穴由于有“奇正相通”之特色,故一般临床治疗组穴机理,如表里经取穴,董氏奇穴针刺疗法均常应用。其特殊之处在于穴位所在及其所主治病证之间,蕴含有脏腑别通之机理。“脏腑别通”之理论源于明代李梃之《医学入门·脏腑相通篇》:“心与胆相通;肝与大肠相通;脾与小肠相通;肺与膀胱相通;肾与三焦相通;肾与命门相通。”此脏腑别通之机理为传统十四经未曾或极少运用者,例如董氏奇穴之“中白穴”位于三焦经上(奇正相通),但透过“肾与三焦相通”之机理联系,用治肾虚腰痛效果显著。
由此可见,董氏奇穴针刺取效之机理,乃与脏腑别通密切相关。
【董针特点概要】
1、董针是中医针灸的重要组成部分。董针与经络、阴阳、五行、脏腑等学说密切相关,所以董针是中医针灸的一部分,而不是什么其他学问。
2、董针最大特点是临床效果好,对于数十种疾病具有立竿见影之效,可以治疗数百种疾病。
3、董针用针精简,患者易于接受,一穴(针)治多病,每针皆有所指,有特殊经验用穴,也有特殊理论指导选穴。
4、安全是董针的又一大特色!董针用毫针多在肘膝以下,把风险降到最低。
5、尽量或绝对不针患处,体现了“古法”针灸的特点,先贤的智慧依然福泽后人。更是有别于哪里痛扎哪里的“肌注式针法”。
6、急症、痛症见效迅速。所谓“拯救之法,妙用者针。劫病之功,莫捷于针灸”,董针对这句话做了最好的注解。
7、董针特有的刺血方法[非局部]用于各种常见和疑难疾病皆有加强疗效的作用,有云:“久病必有瘀,难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董针刺血可标本皆治、立起沉疴。
8、董针适用范围广泛,常用于内、妇、外、儿、皮肤、骨伤、疼痛、五官科等疾病,尤其对颈肩腰腿痛效果尤佳。
董针常用穴位 一、制污穴
部位:在大指背第一节中央线 解剖:桡神经浅支
主治:久年恶疮、恶瘤开刀后,刀口流水不止、不结口 取穴:当大指背第一节中央线 手术:以三棱针扎出黑血者当时见效
二、胆穴
部位:在中指第一节两侧中点 解剖:桡尺神经皮下支 主治:心惊、小儿夜哭
取穴:当中指第一节两侧之中点,共2穴 手术:以三棱针扎出血
三、妇科穴
部位:在大指第一节之外侧,赤白肉际 解剖:桡神经、正中神经
主治:子宫炎、子宫瘤、小腹胀、月经不调、痛经、偏头痛等
取穴:当大指背第一节之中央线外开三分,距前横纹三分之一处一穴,距该横纹三分之二处一穴,共两穴(右手较佳)
手术:五分针,针深二分,用两针
四、凰巢穴
部位:在无名指中节外侧(靠近小指之侧)正中央
主治:子宫痛、子宫瘤、月经不调、赤白带下、安胎、预防流产等
取穴:当无名指中节尺侧正中央是穴
手术:五分针,针深一至三分
注意:禁忌双手同时取穴。无名指中节另一侧正中央为凤巢穴,主治相同
五、四花上穴
部位:在膝眼下三寸,胫骨外廉
主治:哮喘、牙痛、心悸、口内生疮、头晕、心脏病、转筋霍乱
取穴:当外膝眼之下方三寸,在胫骨前肌与趾长伸肌起始部之间陷中是穴
手术:针深二寸至三寸,针深二寸治哮喘,针深三寸治心脏病 运用:四花上穴可治转筋霍乱,须配搏球穴,此时四花上穴须针深三寸;此穴点刺出血,效果亦佳
六、侧三里穴
部位:在四花上穴向外横开一寸五分
主治:牙痛、面部麻痹
取穴:在腓骨前缘,即四花上穴向外横开一寸五分处是穴 手术:五分至一寸深
七、侧下三里穴
部位:在侧三里穴直下二寸 主治:同侧三里穴
取穴:在腓骨前缘,即侧三里穴直下二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寸
运用:侧三里穴与侧下三里穴同时取用,但单足取穴。治左取右穴,治右取左穴
八、肩中穴
部位:当后臂肱骨之外侧,去肩骨缝二寸五分
解剖:此处为三角筋部,头静脉后
主治:膝盖痛(特效针)、颈项皮肤病有特效、小儿麻痹、半身不遂、鼻出血、肩痛
取穴:手臂下垂,自肩缝正中央向下二寸半中央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寸
运用:左肩痛扎右穴;右肩痛扎左穴
·
董氏奇穴(纯干货建议收藏)
1.木穴
部位:在掌面食指之尺侧。针深半分。 主治:肝火旺、脾气燥。
说明:①木穴位于阴掌食指第一节D线上,计有二穴,取穴采用三分点法,临床多半只取一穴,一般而言,以下穴为准;②木穴为掌面常用穴道之一,对于眼睛发干、眼易流泪、手汗、感冒、手皮发硬等皆有疗效;③木穴治疗鼻涕多、手掌皱裂病尤其有特效。
2.心膝
位置:中指背面第二节中央两侧中点处各一穴,计两穴点。 主治:膝盖痛、肩胛痛。 针法:针深一分至二分。
运用:本穴治疗脊椎疼痛及膝关节炎,临床运用之效果极佳。配膻中治疗膝无力特效
3.妇科穴
部位:在大指第一节背面尺侧。五分针,针深两分,一用两针。 主治:子宫炎、子宫痛(急慢均可)、子宫瘤、小腹胀、妇人经年不孕、月经不调、经痛、月经过多或过少。
说明:①妇科穴位于大指第一节尺侧,计两穴,取穴采用三分点法;②本穴为妇科常用穴,效果显著。
4.还巢
位置:无名指小指側正中央,赤白肉际处是穴。
主治:子宫痛、 子宫肌瘤、盆腔炎、月经不调、赤白带下、输卵管不通、子宫不正、小便频数、阴门发肿、安胎。
针法:针深二分至三分,忌双手同时取穴。
运用:本穴为治疗妇科疾病之要穴,且疗效显著。其穴多与妇科穴相伍,左右交替,即左妇科伍右还巢,右妇科伍左还巢。不唯治妇科诸症颇佳,治疗不孕症亦有特效。
5.五虎穴
部位:在大指阴掌第一节之桡侧,针深两分。 主治:全身骨痛。
说明:①五虎穴位于阴掌第一节A线上,计五穴,取穴采用六分点法,处自上而下计为五虎一、五虎二、五虎三、五虎四、五虎五;②五虎穴应用广泛,对于脚跟痛、脚痛、手痛,效果显著。
6.二角明 穴,计两穴点。
位置:中指第一节中央线上,距离两指节间上下1/3处各取一主治:闪腰岔气、肾痛、眉棱骨痛、鼻骨痛、前额痛。 针法:五分针,皮下针向小指方,横刺二至三分。
运用:本穴治疗上述诸症,疗效颇著。本穴与火串共用,治疗闪腰岔气者,莫不立时见效。
二角明一穴,治疗闪腰岔气,胸胁疼痛时,若病程短,针下当可取效。反之,疗效甚微。如与火串(即支沟)相伍,莫不针到而疾患立减。二角明当归属手厥阴经,病候可见腋下肿,胸胁满闷,心悸不宁,或心痛。而 支沟为手少阳之经穴,据载善治逆气、胁腋急痛,唯经分阴阳,互为表里。故两穴合用,疗效奇著。
7.重子穴
部位:在阴掌,虎口下约一寸,即大指掌骨与食指掌骨间。 主治:背痛、肺炎(有特效)、感冒、咳嗽、气喘(小孩最有
效)。
重仙穴
部位:在阴掌,大指掌骨与食指掌骨夹缝间,离虎口两寸,与阳掌灵骨穴相通,一寸针,针深三至五分。
主治:背痛、肺炎、退烧、心跳、膝盖痛。
说明:五指并拢,阴掌食指C线之延长线与大拇指本节高骨做一垂直线之交叉点,即重子穴,自重子穴与掌缘平行斜下一寸即重仙穴,两穴单位均治背痛(对膝痛效果亦佳),并用效果更为迅速,尤其治疗膏肓穴部位之疼痛,效果更是较一般穴位高出许多。
运用:重子、重仙穴同时下针,为治疗背痛之特效针。 8.大白穴
部位:在阳掌,在大指与食指叉骨间陷中,即第一节掌骨与第二节掌骨中间凹陷中,用一寸针,针四分至六分深,治坐骨神经痛;用三棱针治小儿气喘、发高烧用肺炎(特效)。
主治:小儿气喘、发高烧、肺机能不够引起之坐骨神经痛。 注意:孕妇禁针。
说明:大白穴即大肠经之三间穴,很少单独运用,除用三棱针治疗小儿气喘、发高烧用急性肺炎外,大多为灵骨之倒马针,两穴巧合运用效果更佳。
9.灵骨穴
部位:在手背拇指与食指叉骨间,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接合处,与重仙穴相通。用一寸五分至二寸针,针深可透过重仙穴(过量针)。
主治:肺机能不够引起之坐骨神经、腰痛、脚痛、半面神经麻痹、半身不遂、骨骼胀大、妇女女经脉管炎不调、经闭、难产、背痛、耳聋、偏头痛、经痛、肠痛、头晕脑胀。
取穴:拳手取穴,在拇指食指叉骨间,第一掌骨与第二掌接合处,距大白穴一寸五分,处重仙穴相通。
注意:孕妇禁针。
说明:灵骨穴最常用于坐骨神经痛,其穴即日人所称之泽田合谷,但泽田仅用治偷针眼,而董氏则用之治全身许多大病,由是可知泽田
与董氏之差何可道理计,录骨穴治上述各病均与大白穴为配针,针刺时,先针灵骨,再针大白,另外灵骨单用尚可治脊椎骨痛、小便痛、小便次数过多等症。整体而言,本穴调气作用极强,以灵内为主、大白为辅的倒马针,为治高棉前总统龙诺半身不遂之主穴。又个人以本穴治肘痛,鼠蹊痛、头晕等症亦有特效。
10.制污
位置:大拇指背第一节中央线上,指间节距离中点为一穴点,此穴点与上下指节的平分线再各取一点,计三穴点。
主治:久年恶疮、刀口不收等。 针法:三棱针点刺出血。
运用:本穴治疗一切疮疡,刀伤,烫伤或手术后伤口溃疡出水,久不收口。尤有特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