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铁路客运枢纽发展回顾与展望

中国铁路客运枢纽发展回顾与展望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中国铁路客运枢纽发展回顾与展望 王吴,倪剑.殷广涛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100037) 摘要:随着中国新一代高铁枢纽的陆续建成,简单的站前广场换乘模式逐渐让位于全天候、无障 碍、人车分行的换乘空间接驳模式。新型枢纽的空间特征、核心价值与局限性亟待总结。基于国内 外铁路客运枢纽发展历史与背景的研究,将铁路客运枢纽按照空间特征分为三种类型:传统铁路客 运站、铁路交通综合体和客站城市综合体。从客流需求变化、城市发展背景、运营管理差异三方面 详细分析国内外铁路客运枢纽空间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结合中国高铁建设机制的变迁,提出未来 中国铁路客运枢纽的发展方向:大城市高铁枢纽应强化与城市空间的衔接,加强与城市商业功能的 有机结合,由铁路交通综合体向客站城市综合体转型;中小城市高铁枢纽应采取更加灵活、集约、 经济的形式,谋求特色产业与枢纽交通功能的结合。 关键词:铁路客运枢纽;高速铁路;换乘空问;铁路交通综合体;客站城市综合体;建设运营体制 A Review of Railway Terminals Development in China Wang Hao,Ni Jian,Yin Guangtao (ChinaAcademy ofUrban Planning&Design,Beijing 100037,China) Abstract:With new high—speed railway terminals being built in China,the simple conventional passenger transfer pattern taking place at public square in front of stations has been gradually replaced by all weatheg 24/7.and disabled accessible new transfer facilities that separates passengers movement from vehicles.It is time to summarize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core values and limitations of the new terminals.Based on the studies on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railway terminal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the Paper divides railway terminals into three categories considering their spatial characteristics:traditional railway stations, railway only transfer facilities,and comprehensive urban passenger transfer station complex.Factors affect- ing railway terminals spatial development are discussed in three aspects:change in passenger demands.ur— ban development background,and differences in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Based on the change of rail— way construction the paper provides suggestions on future development of railway terminals in China. High・・speed railway terminals in lrage cities should strengthen the connection with urban lnad use develop-- ment and commercial functions and change from railway transfer only to comprehensive urban passenger st ̄ion complexes.High—speed railway terminals in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ies should focus on the inte— gration between local industries and transport functions of terminals providing more flexible,intensive and economic services. Keywords:railway terminals;high--speed railway;transfer space;railway only transfer facilities;compre-- hensive urban passenger trnasfer station complex;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mechanism 收稿日期:2015-08—05 作者简介:王昊(1972~),女,北京人,硕士,高级城市规划师,主要研究方向:铁路综合交通枢 纽、轨道交通沿线规划设计、TOD。E—mail:675526495@qq.com 0引言 三角、珠三角等城镇群城际客运网络的建 设,武汉东站、郑州东站、北京南站、天津 随着中国四纵(京沪、京广、京哈、沪 西站等-- ̄tt新型铁路客运站陆续建成并投入 深)、四横(徐兰、沪昆、青太、沪汉蓉)客运 使用。与历史上的铁路客运站相比,这些新 专线系统网络的逐渐成形,以及京津冀、长 型枢纽不仅建设规模巨大,在空间组织方面 1 5 也形成新特征。各类交通设施的一体化换乘 极大地提升了出行便捷性与舒适性。然而,高 中国铁路快速发展时期延续至20世纪80年 代初,当时铁路在中国对外交通中的分担率 约为27% I。 2)衰退期:20世纪40年代后期—70年代。 昂的运营成本为新型铁路客运枢纽的可持续发 展带来挑战。未来,新型铁路客运枢纽建设 的主战场将从大城市向中小城市转移。该建 随着机动车和航空客运的普及,铁路客 运的优势逐渐丧失。时间敏感度高的旅客逐 设模式的核 价值亟待整理总结,以便推广。 此外,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 铁路建设实施土地综合开发的意见》(国办 发[2014137号)Ep发,标志着中国铁路建设与 渐转移至航空和长途汽车客运系统.铁路在 交通运输体系内的地位和分担率不断下降。 中国铁路客运在对外交通客运总量中的比例 一运营体制的重大调整。高铁枢纽建设将更多 引入市场元素,与城市发展对接。有必要对 高铁枢纽建设的历程进行梳理,对未来转型 方向进行预判。 度从l978年32.1%下降至l998年6.9%I:1。 3)复苏期:20世纪80年代至今。 高速技术和信息技术重新为铁路系统带 来便捷性和舒适性。目前,高铁的运营时速 已达300 km・h~,超过普通汽车一倍以上, 达到亚音速喷气客机的l/3。由于高铁客站 比机场更靠近城市中心,人们乘高速列车可 以节省市内接驳时间并避免换取登机牌及繁 复的安检程序。因此,在1 000 km范围内, 乘高铁比乘飞机消耗的总时长更少,票价也 更低。1 000 km范围对应3 h以内出行时 间,因此,高铁在该区间重新获得相对于航 空的比较优势 ]。 在全球化浪潮下,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 1铁路客运发展历程 文献【1】总结世界范围内铁路客运的三个 发展阶段。 1)兴起与发展期:l825年m20世纪30 年代。 铁路作为工业革命的伟大发明之一,与 马车相比,无论在速度还是舒适性方面都具备 显著的竞争优势,催生铁路建设迅猛发展。 20世纪初,世界轨道交通建设总里程已达 127万kmo中国的铁路发展滞后于发达国家。 l916年,美国铁路总里程达40.8万km。而直 正经历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变。高铁以 客运为主的运输方式与上述经济转型背景相 结合,迅速在商务出行领域。尤其是2~3 h 的中短距离旅行中占据优势。欧洲之星 至1931年,中国铁路总里程仅为1.4万kmf”。 传统铁路客运站(1 825年一20世纪70年代) 北京南站 客站城市综合体(1995年至今) 成都东站 郑州东站 柏林中央车站 大阪站 香港西九龙站 京都站 图1铁路客运枢纽发展历程 (Eurostar)白l995年开始运营至2006年,欧 洲铁路旅客人数增长33%,而航空运输分担 率由70%降至4l%,其他运输方式由30%降 城市拓展新区的战略一拍即合。2005--2020年 兴建及计划兴建的1 066座铁路客运站中 I, 超过50%是位于新区的新建站或改建站。这 为中国探索铁路客运枢纽的新形式提供了丰 富的案例。铁道部的计划经济体制也为上述 至27% 。在此背景下,高铁枢纽及周边地 区获得新的增长机遇,同时也面临发展转型。 探索设定了与国外截然不同的前提。 2铁路客运枢纽的历史变迁与类型差异 铁路客运枢纽建设模式的转变与上述铁 路发展的盛衰交替密切相关,可以分为客站 与枢纽两个阶段,传统铁路客运站、铁路交 通综合体及客站城市综合体三种类型(见 中国大型高铁枢纽可以称作铁路交通综 合体,其突出特点是:换乘空间与广场分 离。建筑综合体内以交通功能集聚为主,与 城市功能及空间较少衔接(见图2)。具体可 概括为三个空间特征和一个枢纽标准: 1)空间特征一:建筑规模巨大的立体 图1)。下文将具体分析这三种类型的形成背 景及空间特征。 站房。 大型枢纽通过性列车少,噪声震动干扰 较少,因此多采用上跨式候客大厅和立体布 局模式,将铁路站台下方的空间作为出站大 厅及公共通道,同时兼容商业设施和交通换 IIIIl___II2.1以广场为核心的传统铁路客运站 l 830年,随着英国利物浦一曼彻斯特铁 路线的开通,最早的铁路客运站诞生” 。当 I、、 、、 乘的联系空间。这样的布局有利于进出站流 线的立体分离,有效缩短旅客的上车流线, 也使城市跨铁路的人行联通更加便捷。体量 \ 时。城市交通仍处于马车时代,人是铁路客 运站换乘的主体,车站与周边地区设计的挑 战是构建雄伟和谐的城市景观而非复杂难解 赳 可观的高架站房更凸显建筑的宏伟壮丽。值 得注意的是。规模巨大的候客空间与中国庞 的交通功能。因此,传统铁路客运站及站前 区基本只包括广场与站房两部分,例如法兰 克福中央车站、纽约中央车站以及北京站。 在这一传统模式中,铁路客运站的站台、站 大的铁路运量、烦琐的安检和票检制度直接 相关。国外多采用灵活检票,铁路客运站虽 然也会采用立体布局,但高架候客厅并不多。 2)空间特征二:独立匝道解决机动车 到发。 利用匝道集散机动车的做法来源于机 房和换乘交通所在的广场基本处于同一平 面。各种交通方式的到发及换乘功能都在一 个平面内发生和组织。 小汽车的迅速增长给传统火车站+广场 模式带来巨大挑战。由于长途汽车、出租汽 车、公共汽车等交通方式均聚集在站前广 场。站前的交通组织日趋混乱。与此同时, 随着铁路客运的衰落,铁路周边地区也逐渐 沦为城市发展避之唯恐不及的混乱死角,政 府的资金投入只能缓解压力,无法提升发 公交车站 (地面层) (社地会下面车一层辆) 一I茎车遐匡 i 长途汽车站 (地面层) 出租汽车 (地下一层) I 展。在这样的实践背景下,无怪乎脱胎于前 汽车时代的火车站设计理论15O年来始终围 绕广场展开。甚至以铁路发展见长的日本, 出租汽车 (地面层) l 994年论述铁路客运站换乘设施布局的著作 仍然名为《未来的站前广场》 。可见,铁 路客运枢纽理论与技术发展的滞后是铁路客 运衰落的必然结果。 社会车辆 (地面层) I道 I ● I - ● 2-2场站一体化的铁路交通综合体 中国高铁建设正值城镇化快速发展时 期,线路平直、拆迁量小的工程技术诉求与 图2中国大型高铁枢纽典型布局模式 Fig.2 Typical layout of large—scale high—speed railway terminals in China 1 7 场,比较早期的成功案例是南京铁路客运 站。由于将机动车到发交通经由匝道引导至 高架层。使得南京站的出站层可以直接通过 广场望向玄武湖,给人留下深刻而美好的第 -换乘空间的出现标志着铁路客运站摆脱 依赖广场组织换乘行为的传统模式。换乘空 间可以被视为客运站转型为枢纽的空间标志 f见图3)。换乘空间为各种交通方式提供搭 接与转换的物质载体。当然,由于部门利益 统合的程度不同和技术方案的差异,中国铁 Ep象。为提供更多的落客空间,匝道不断 道形式(天津西站、杭州东站等 和环形的落 客匝道(北京南站、上海南站等)。作为变 式,天津站和深圳北站等采用地下匝道的形 式解决机动车到发,避免上跨式匝道对景观 和行人的影响。 3)空间特征三:城市轨道交通与铁路 客运站便捷换乘。 随着中国特大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建设 的逐渐成熟,大型高铁枢纽均细致考虑与城 市轨道交通的无缝衔接。铁路与城市轨道交 升级换代,逐渐演变出垂直于铁路站台的匝 路客运枢纽中的换乘空间形态、规模和连接 程度有所区别。大多数省会级以上的新建枢 纽通过换乘空间,将铁路客运站与城市轨道 交通、出租汽车、小汽车换乘功能衔接在一 起,但与公共汽车站,尤其是长途汽车客运 站的衔接关系仍显不足。上海虹桥站、上海 南站、深圳罗湖口岸铁路客运站等枢纽通过 细致的空间设计,将包括旅游服务中心在内 的各项功能和几乎所有交通方式融合在一个 立体空间内,形成无缝衔接的一体化换乘 空间。 通问率先打破部门利益壁垒。城市轨道交通 落位于立体站房空间内,换乘不必再通过外 部空间及广场,便捷性与舒适度大幅提高。 必须说明的是,虽然中国大型高铁枢纽 创造了枢纽的新标准和铁路交通综合体这一 全新的建设形式,但由于理论总结滞后于高 铁车站的建设进度,中小城市的车站仍然停 留在传统铁路客运站时代。虽然站房高大雄 伟,但乘客出站后难免遭逞日晒雨淋和人车 混行之苦。 4)枢纽标准:全天候、无障碍、人车 分行的换乘空间。 通过上述技术处理,中国大型高铁枢纽 换乘舒适度明显提升,这实际上得益于~类 新型空间的涌现。该空间取代站前广场衔接 铁路与各类交通方式、组织人行换乘的半室 内化换乘空间,具有全天候、无障碍、人车 分行的空间特征。冬暖夏凉的半室内化换乘 2.3站城一体化的客站城市综合体 国外现代铁路客运枢纽的转型同样受到 环境使乘客在换乘过程中可以避免日晒雨 淋,是谓全天候 通过合理设计的坡道、自 动扶梯与电梯,为残疾人以及携带行李的旅 客提供方便舒适的体验,是谓无障碍。乘客 利用这一空间,可以完全回避与机动车流线 的交织,杜绝尾气与噪声干扰,是谓人车分 高速铁路技术发展的刺激,但由于发展目标 和理念的差异,其枢纽的空间形态呈现出与 中国截然不同的特征,并据此形成以城市功 能为先导的客站城市综合体。在发展目标方 面,国外新建高铁枢纽的首要任务并不只是 满足交通功能,还包括带动城市复兴与融 合。法国里尔站规划目标明确提出“建设一 行。随着换乘空间的兴起,传统的站前广场 交通换乘功能明显弱化,仅作为防灾疏散和 城市活动空间而存在。 座城市,而不仅仅是一个火车站”;德国柏 林中央车站作为东西统一的标志性建筑之 一,肩负着融合东西柏林空间发展的重任。 同样重要的是,作为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 国外高速铁路及枢纽的建设与运营,常常经 过更为精细的产业策划和财务测算,高铁枢 纽作为城市中的一个发展项目,其建设与运 营无法长期依靠政府补贴。 客站城市综合体的空间特征为换乘空间 与广场分离,综合体内融合城市功能与交通 功能,与城市空间实现一体化连通,其特色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from a railway station to comprehensive passenger transfer termina 1)运营市场化。 运营市场化是国内外枢纽建设模式差异 的根本原因。欧洲及日本的高铁以及与高铁 接驳的其他交通方式,大多已转化为公司化 还通过建筑空间的巧妙设计,承载室内城市 广场、空中花园等功能。大阪站结合高铁枢 纽布置包括商业、商务、酒店甚至医疗功能 的高层建筑,总建筑面积约38.8万m (见 图4)。这些枢纽遵循城市大型综合体设计的 运营,枢纽建设运营主体将物业开发与枢纽 运营利益的一体化作为首要目标。在这样的 经营理念指导下,高铁与其他轨道交通方式 普遍原则,其主体空间对行人及城市完全开 放;包括高铁在内的交通功能布局在综合体 在建设条件方面并无特权,在设计手法上也 没有更多的神秘感或特例要求。建设和运营 商会在保证交通功能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交 通设施带来的道口经济效益,多渠道筹集建 底部,在建筑立面上并没有高铁站房这一独 立的要素,交通设施及其他功能之间也没有 刻意的空间分割。 能够实现上述空间目标,与集约的交通 设资金,提升项目的商业地产价值。运营机 制的市场化使国外高铁枢纽综合体的商业策 划成熟细致,各利益相关方的谈判也更正 规。上述价值取向和管理机制能有效杜绝空 间浪费,也会对交通组织方式的公交化、交 通场站的集约化运营提出更高诉求。 2)功能集成化。 出于对集约利用空间的重视,国外及中 换乘方式不无关系。第一,准公交化的运营 方式使国外铁路候车空间大大减少;第二, 国外高铁枢纽的轨道交通分担率较高。如日 本车站普遍高达80% ,地面交通设施的空 间需求相应减少;第三,由于长途汽车、公 共汽车等大型车辆大多为市场化运管,运营 公司出于租金考虑,会尽量以最少的上落客 位完成接驳功能,并将车辆养护、停车甚至 调度的职能置于城市外围租金低廉的地区。 枢纽交通接驳空间因此大幅降低。在交通设 施集约布置的前提下,城市功能与高铁接驳 餐厅及婚宴场28F 国香港地区的高铁枢纽多采用交通与城市功 能合为一体的集成化空间形态。例如,日本 京都站交通换乘空间上方,不仅叠加伊势丹 购物中心、电影院等服务全市的商业设施, 日用杂货、食品 .办公楼 l4_27F 店、餐厅等酒店 I F'19.27F IF . 健身俱乐部 1IF为入口 12-13F, 时尚商城 BI一1OF 图4日本大阪高铁站的功能集成布局 Fig.4 Integrated functional arrangements of the high—speed railway stations in Osaka,Japan 资料来源:根据http://osakastationcitycom/comm0n,pd noo r_forcign.pdf图片翻译。 功能集成化的开发方式,不仅合理发挥了城 市重要交通区位的土地价值,商业物业租售 要作为城市广场存在,定期承担各种城市庆 典活动。 收入也为维护枢纽设施的高品质运营提供经 济基础。 此外,国外客站城市综合体的建筑形式 力求与周边建筑肌理相协调,并不强调自己 作为大尺度交通建筑的独特性。例如,柏林 雷尔特车站外观如同亲切的商业设施,日本 的枢纽综合体多以高层塔楼确立地标形象。 3)空间宜人化。 国外及中国香港地区的高铁枢纽综合 体。在空间设计中首先考虑与城市周边步行 空间无缝衔接,强调行人的便捷到达,弥合 而不是割裂城市空间。为此,常通过管道化 的车行系统,尽量将机动车流引入地下,实 现隐形化交通。在建的香港西九龙火车站将 过境交通与集散交通通过不同高程的匝道埋 设于地下;通过在基地的各个方向设置二层 连廊或宽阔的二层平台,使基地内的公共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国内外高铁的 3铁路客运枢纽功能空间变异的影响 因素 建设均引起铁路客运枢纽空间的质变。其影 响因素可分为客流需求的内因、城市发展的 外因以及运营管理的差异三个方面。 间和周边已建成的九龙交通城等物业紧密衔 接,将基地与西九龙滨海文化区连为一个整 体(见图5)”…。柏林雷尔特站将高铁站台置于 地下二层。过境道路采用长距离下穿方式通 过枢纽核心区,通过隐形化交通措施,尽量 3.1客流需求变化 普速列车发展的中后期,时间敏感度高 的旅客被航空与公路客运吸引,铁路客流构 将地面空间留给城市与行人;其站前广场主 成中低收入人群比例更大。高速铁路的出现 彻底改变了铁路的客流特征。250 km・h。。以 上的运行速度使铁路在与航空的竞争中重新 获得比较优势。由于铁路客运站距城市中心 较近,安全检查程序简单,且几乎不受天气 变化影响。与航空客运相比,2~3 h的行程 范围内,乘坐高铁更加方便舒适。准点率和 可靠性更强。因此,高铁重新获得了对商务 客流的吸引力,铁路旅客构成重新出现高端 化趋势。 普速铁路(以下简称“普铁”)时代,乘 坐火车出远门是特殊性事件,以旅游观光为 主的出行很少会重复光临特定地点,旅客在 短期内频繁到发同一个铁路客运站的情况并 不多见。因此,传统铁路客运站作为典型的 一次性博弈场所,很容易诱发非诚信交易行 图5西九龙火车站通过二层连廊和周边环境建立人行连接 Fig.5 Pedestrian connection between Kowloon station and surrounding areas 为。喜好低价产品的旅客和短期博弈机制相 结合,使得传统铁路客运站容易成为假冒伪 劣产品云集的场所。而高铁吸引的商务客流 资料来源:文献【9】.、 表1高铁与普铁客运特征对比 Tab.1 Comparison on passenger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high-speed and regular—speed railways 普铁 时代 探亲访友、 工作、上学 麓劳 景 时间敏感度高, 高品 质的枢纽环境. 换乘 常会在特定时段内频繁往返于两地高铁车 站,为高铁枢纽建立了重复博弈的可能性; 同时。这些以中产阶级为主的客流更加信赖 品牌产品而非一味追求低价。消费群体的变 化逐步扭转了铁路客运站劣币驱逐良币的发 展趋势,为高铁枢纽与城市中高端功能的有 机融合提供基础。二者的特征差异见表1。 从普铁时代到高铁时代。列车的高速运 行显著拉近了城市之间的时间距离。在中国 东部地区,相邻副省会以上等级城市之间的 平均时间距离已从20世纪7O年代3 h缩短至 2014年1.5 h。受到快捷的车内旅行时间的 影响。旅客对市内接驳时间的预期进一步缩 短,同时,也对枢纽换乘的便捷性、舒适度 提出新的要求。 高铁客流的商务化和高端化,是高铁枢 纽以换乘空间取代站前广场的基础,也是国 外城市商业功能与交通空间融合并实现客站 城市综合体的基础。 3.2城市发展背景 高铁蓬勃发展的时期正是发达国家产业 逐步从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为主的阶段。 国外高铁枢纽能够实现与商业、商务功能密 切结合的站城一体化发展,不仅是因为高铁 的使用者以商务客流为主,也因为这样的开 发顺应信息、投资、广告服务、银行、娱 乐、研发等第三产业功能的空间扩张需求。 20世纪八九+年代。国外大规模新区建 设接近尾声,城市更新及城市再开发理念兴 起。随着城市扩张,传统铁路客运站的区位 价值逐渐提升,结合高铁车站改造,提升功 能价值与城市空间的项目常常成为城市更新 的理想选择。法国里尔站、日本六本木车站 综合体、日本新宿站南口再开发项目均属于 这一类型。在以城市土地私有制为主的背景 下,高铁枢纽更新项目首先是一个典型的 城市综合开发项目,其规模不会很大,也 常为渐进式开发。例如,大阪站的综合开发 已持续20年以上。目前还在持续向周边地 区延伸。 与国外类似,中国第三产业的崛起使很 多城市将高铁枢纽周边地区定位为以商务、 商业为主的高铁新城,例如南京南站、郑州 东站、济南西站、天津西站等。由于中国高 铁站多选址于新区,周边用地充裕。城市土 地的统一收储制度为高铁周边地区的大规模 建设提供极大便利。与此同时,原铁道部受 体制制约,并未考虑利用高铁枢纽建设获取 城市开发的溢价,解决交通换乘问题几乎成 为唯一目标。因此,中国高铁带动的产业集 聚体现在枢纽周边几平方千米的范围内,距 离枢纽500~800 m的核心区内则以低附加值 的交通功能为主。 总之,高铁时代枢纽建设模式的选择, 不仅受到技术理念的影响。也受到产业发展 背景、城市发展阶段、城市用地产权制度及 铁路建设经营体制的影响。 3-3运营管理差异 在成熟的市场经济背景下,欧洲与日本 的高铁公司无论采用何种管理机制,对单个 枢纽项目的建设与运营都会首先保证建设资 金可收回,且持续运营不亏损。相对完善的 多主体参与制度和比较充裕的规划建设周 期,也为上述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在上述 共识基础上,国外枢纽的建设不仅深入细致 地开展商业策划工作,也更注重分期实施。 经过上述考虑,充分结合城市商业功能的客 站城市综合体形式就成为必然的选择。在市 场竞争环境下,确实很难想象完全由交通功 能构成的项目能够持续取得商业回报。 中国的高铁枢纽建设中,唯一接近上述 建设组织模式的案例是上海虹桥枢纽。由于 在规划前期就明确定位为一个综合开发项 目,虹桥枢纽的规划设计方案是在对项目的 投融资模式、项目公司的治理模式和运营管 理模式等进行充分考虑的基础上整合而成。 不但保证了枢纽各项功能的优化与融合,更 保证了项目运营的可持续性 。 由于建设体制迥异于国外,中国大部分 高铁枢纽缺乏对收回建设成本和保障长远运 营的充分考虑。铁路建设方的建设目标仅局 限于解决铁路客运交通问题;而城市政府更 看重的是铁路枢纽周边城市可支配用地的发 展建设,对于枢纽空间是否浪费、财务上是 否可持续没有考虑的权利和义务。 表面看来,中国大型高铁枢纽普遍采用 铁路交通综合体的模式是出于设计理念的差 异,但其深层原因则存在于运营管理体制方 面。这也解释了为何中国高铁枢纽普遍采用 规模宏大、以交通功能为主的铁路交通综合 体模式,而国外十分少见。 i 三 薹 ≥ 辱≥ 羲 ≥ 燕董 鲻高 22 4中国铁路客运枢纽现状问题和改进 方向 通过换乘空间的建构,中国铁路客运枢 纽完成了化蛹为蝶的嬗变。但是,从使用者 的体验、枢纽与周边城市功能的衔接关系以 及枢纽运营的可持续性方面评价,仍有不足 之处。为应对更加市场化的发展前景以及建设 项目向中小城市转移的趋势。有必要进一步 优化与提升高铁枢纽的空间布局和功能组合。 4.1模式缺陷及改进建议 1)从以人为本、公交优先的理念出 发,强化与城市空间的衔接。 中国高铁枢纽普遍采用高架匝道的交通 组织方式。虽然方便小汽车使用者的到发与 换乘,但也会诱增旅客对机动交通的依赖, 进一步增加周边城市道路的交通压力,危及 片区整体交通安全。正因为对高铁的客流集 散模式有清醒的认识,欧洲与日本在高铁枢 纽的换乘模式中更强调城市轨道交通的作 用。而对于机动交通,普遍采用远引路径和 减少停车场配置等限制性措施。同时,在保 留周边支路网及步行系统连通性的基础上, 国外高铁枢纽会增添新的步行系统和公共空 间,使高铁枢纽周边地区采用步行方式进出 枢纽建筑成为最好的出行体验。 为切实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改善与城 市的空间关系,本文提出以下建议:①借鉴 国外及中国天津站、罗湖1:3岸、深圳北站等 枢纽的先进经验,采用下穿方式处理机动交 通,将地面空间让给行人与环境;②结合未 来的城市修补工作,梳理优化枢纽及周边步 行系统,并将这一系统延伸至周边社区; ③尽可能增加枢纽周边地区的路网密度,提 高支路网的贯通性,在增加片区交通容量与 安全性的同时,使轻装出发的旅客可以选择 在较远离枢纽的地区下车,采用步行方式到 达枢纽并在步行过程中享受城市环境和设 施:④严格限制枢纽长时间停车设施的供 给,提高机动车停车收费标准,切实营造公 交优先的出行环境。 2)从设施可持续运营的角度出发,加 强与城市商业功能的有机结合。 中国已建成的高铁枢纽中除上海虹桥枢 纽外,很少做过详细的商业策划,即使引入 商业功能也仅为满足乘客需求而非枢纽设施 的可持续维护与运营。目前,中国某些规模 巨大、设施高端的高铁枢纽已经出现日常维 护资金短缺的状况,为此某些枢纽为减少维 护费用,采用减少开行电梯、在夏季停开空 调等被动节约措施。 2013年3月,原铁道部改组为中国铁路 总公司。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铁 路建设实施土地综合开发的意见》(国办发 『2014137号)的发布,显示出中央财政力图摆 脱铁路建设运营债务包袱的决心。结合对 PPP模式的探索,中国高铁枢纽的功能优化 也面临新的转变。 新建高铁枢纽与城市商业功能的结合需 注意:①从城市地区发展的角度出发,将高 铁枢纽作为一个能够自我持续运营的城市综 合开发项目来考虑。不应仅满足于解决交通 功能或追求短期形象目标;②对枢纽的建设 和投融资体制进行前期研究,在良好运营管 理的基础上才能制定出经济、可持续运营的 方案;③分期对枢纽的建设与运营成本进行 分析与校核,并基于此开展详细的产业策划和 招商等工作;④为保证枢纽地区健康发展,应 加强对项目与参与主体收益的透明化监管。 对于已建成的枢纽,可以视运营管理情 况,引入社会资金,重组商业功能,优化枢 纽内部空间。位于城市中心的枢纽地区也可 以积极利用铁路沿线的低强度开发用地,启 动如新宿站南口地区和大阪站的城市再开发 项目。总之,有机结合城市商业功能是枢纽 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而这样的结合 注定是个持续的过程。 4.2中小型高铁枢纽的改善建议 未来,中国更多新建的高铁枢纽会出现 在中小城市。这些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不 高,对枢纽可持续运营的挑战也随之增加。 因此。中小城市的高铁枢纽在坚持实现换乘 空间这一枢纽标准时,应采取更加灵活、集 约、经济的形式,而不应生搬硬套大型枢纽 的建设模式。在某些情况下,连接各种交通 方式的雨棚、与景观紧密结合的坡道同样可 以实现全天候、无障碍的效果,甚至是创造 枢纽空间特色的有效工具。 同时,随着区域内各城市产业分工的一 体化,凭借高铁带来的时间优势,临近特大 城市的中小型高铁枢纽、城际铁路枢纽地区 将获得更多与临近特大城市进行分工协作的 机会。这一优势对上述地区推进与特大城市 错位发展的特色产业提供助力。高铁枢纽结 合特色功能的一体化发展也将成为中小型高 建筑机械,2007(3):30—36. 铁枢纽建设的新趋势。 Wang Xiaogang.The Trend of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igh—Speed Railway in 5结语 the World[J].Construction Machinery,2007 (3):30—36. 受到高铁技术升级的影响,国内外铁路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客运枢纽均获得更新换代的机会。客流的高 2014[R/OL].201512015—08—01].http://www. 端化、商务化使普铁时代简单的站前广场换 stats.gov.cn/tjsj/ndsj/2014/indexch.htm. 乘模式让位于全天候、无障碍、人车分行的 【3】曹炳坤.21世纪高速铁路纵横世界【J].创新 换乘空间接驳模式。国内外的大型高铁站都 科技,2oo5(1O):44—45. 借此从传统的铁路客运站发展成为综合客运 [4】王昊,胡晶,赵杰,等.铁路发展及铁路客 枢纽。同时,客流的商务化也为高铁枢纽与 站建设对城市发展的影响『R]//郑健,王惠 城市商业、商务等功能的结合提供基础。中 臣,徐尚奎,等.现代化新型铁路客站经济 国的铁路交通综合体模式主要整合各种交通 社会功能及价值的研究.北京:铁道部经济 规划研究院,2010:330—433. 功能,实现场站一体化,但与城市功能及空 间相对割裂。国外的客站城市综合体模式在 【5]Wikipedia.Train St ̄ion[EB/OL].201512015— 保证交通和换乘功能的基础上,将城市功能 08—01].http://en.wikipedia.org/wiki/Train_sta- tion. 与枢纽功能整合在一个建设项目内,实现了 [6]丰田城市交通研究所.未来的站前广场[R]. 枢纽的综合开发与可持续运营。 建设部城市交通工程技术中心,译.丰田: 随着中国铁路与场站建设运营体制的不 三河印刷株式会社,1994. 断变革以及PPP投融资模式的引入,中国铁 [7]铁道部经济规划研究院.新型铁路客站情况 路客运枢纽也将面临新的转变。强化与城市 介绍【R].北京:铁道部经济规划研究院 空间的衔接、加强与城市商业功能的有机结 2009. 合,将成为中国大型枢纽功能提升与空间改 [8]刘武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策划[M].上 善的新方向。另一方面,灵活设置换乘空 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间,在区域一体化背景下谋求特色产业与枢 [9]香港铁路有限公司(MTR).广深港客运专 纽交通功能的结合,将成为中小型城市高铁 线:香港段西九龙总站设计简介[R].香港: 枢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 香港铁路有限公司fMTR),2012. [10]邹歆.基于铁路乘客出行特征的枢纽集散 参考文献: 交通研究[D].北京: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 References: 究院,2010. [1】王晓刚.国外高速铁路建设及发展趋势[J] (上接第13页) 6)城市轨道交通快线宜进入城市中心 区等。必要时可通过共轨运营的方式在一条 区。城市轨道交通快线承担大量的通勤出 线路上实现多种功能,但应充分考虑共轨运 行。宜引入就业岗位集中的城市中心区,提 营对线路运能的损失。 供更便捷的出行服务。条件允许时,承担商 8)通过良好的换乘和衔接规划,进一 务出行为主的区域轨道交通线路也宜引入城 步减少乘客的出行时间。一方面,轨道交通 市中心区,进一步提升城市中心区的辐射 枢纽规划设计应优先考虑便捷换乘要求,缩 力。在城市集中建设区,轨道交通快线应加 短换乘距离,提高换乘效率。另一方面,明 强与其他等级轨道交通线路、道路公共交通 确轨道交通接驳的优先规则和资源配置要 线路的换乘衔接。 求,轨道交通覆盖范围内优先提供高品质的 7)城市主要发展轴带内,应预留构建 步行条件,车站出入口应与自行车停车场、 多层次轨道交通走廊的条件。当通道资源受 公共汽车停靠站及场站紧密衔接,优先为集 限时,不同功能等级的线路可通过共通道布 约、低碳型交通方式提供便捷的接驳条件。 设以实现功能要求,如共通道进入城市中心 (未完,待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