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洋大学水产科教创新基地是我校建设水产养殖国家级重点学科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主要是以水产养殖学科为主的教师进行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相结合重要场地;是加快水产科技成果转化的产业孵化器;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加强动手操作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教学生产实践和服务社会、示范社会的重要基地。
1 水产科教创新基地的建设
水产科教创新基地的建设,要有正确的定位和前瞻性的思路。既要满足教学实践的需要,更要满足教师学生利用创新基地进行科学研究和知识创新;同时还要有符合教师开展成果转化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场地。
1.1 水产创新基地的建设规划
水产科教创新基地是在原上海海洋大学南汇滨海水产养殖场的基础上,随着水产养殖学科的不断发展,为了满足学校教师学生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将基地按照行政办公、科研实验、学生生活和养殖池塘按使用要求总体规划,分期建设。已初步建成教师办公区域,能基本满足基地进行科研的实验室和可以容纳40名教师学生进行生产科研的住宿就餐条件的场地,以及面积大小不等的标准化养殖池塘。
同时根据建设进度,拟在2012年投入经费,将原养殖场的废弃车间改造为水产集约化设施渔业生产车间,使之成为设施渔业工厂化生产的一个示范场地,同时还要建设规划观赏鱼繁育基地和动物营养饲料开发基地。增加建设占地面积为20亩的鱼类遗传育种与繁育功能区,主要用于特色养殖对象遗传育种与繁育、长江口潜在开发养殖对象的繁育等,使其成为长江口特色养殖对象等为主体的种源与遗传育种基地。
1.2 水产创新基地建设经费来源
根据水产创新基地的功能规划和使用要求,在经费上除国家投资部分外,其余都有学校采取多渠道自筹经费,分期分批进行实施。学校利用上海市农委建设上海市标准化水产养殖池塘和建设农业部团头鲂遗传育种中心以及上海市水产工程中心的
专项经费,对基地建设进行分期施工,并已在2011年基本完成行政办公区域、科研实验室区域、学生实习住宿区域等房屋功能区域以及池塘的改造并交付学院使用。拟依托在申报审批中的上海市高校知识服务平台项目专项经费,对水产科教创新基地进行建设改造,逐步完成二期建设规划建设中的设施渔业生产车间和观赏鱼繁育基地,最终形成一个能基本满足学校水产养殖学科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科研、创新、实习的水产科教创新基地。
2 水产科教创新基地的管理
水产科教创新基地管理的水平,决定基地是否能正常运作的关键。因此,要开拓思路,采取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努力构建自我发展的机制,使水产科教创新基地发挥最大的功能,为水产养殖学科培养优秀人才创造最好的软、硬条件。
2.1 观念更新,开拓基地功能管理
滨海养殖场地处东海之滨,在我们学校未搬迁至上海临港新城以前,距离学校有近80公里的路程,交通不便,条件较差,教师学生都不愿到场内开展科研工作。因此在管理定位上,只将其作为学生生产实践教学基地,虽有渔工在养殖场内进行常规管理,但每年一次的学生生产实习外,也没有其他人来进行科研等其他工作。因为忽视其它功能的拓展,导致基地不能有效的结合科研功能和创新功能以及社会服务示范功能发挥,致使基地运行不理想,并反过来制约了基地实践教学功能的发挥。
2008年学校整体搬迁至上海临港新城,距离滨海养殖场只有10多公里路程,20多分钟车程。因此,作为一个以高水平研究型特色大学为建设目标的上海海洋大学,特别是水产养殖学科作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建设自己的高水平水产科教创新基地是水产养殖学科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是教师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加快水产科技成果转化的良好平台,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加强动手操作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同时应该具有为社会服务和示范推广的功能作用。
2.2 确保投入,建立适合的发展机制
为保证水产科教创新基地的良好运行,学院调配了一名从事多年管理工作的人员和一名从水产养殖专业毕业的硕士生,专职从事基地业务的管理,并聘请了一名具有丰富经验的渔工,协助池塘管理。购置了办公、科研、学生生活家具,经费都从学
院科研专项经费中支出,并对基地的日常运作,也给予独立的经费,以保证基地能顺利运行。同时不能靠输血、要拨款等条件,要有思路,要建立起适合基地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利用学生生产实习中繁殖的鱼类苗种培育以及教师的科研项目培育的新品种苗种,挑选一些能适应当地养殖的新品种和一些新的养殖模式,有偿提供给周边的养殖场和水产养殖户或自己饲养,即能增加基地收入,又能提高学校和科教基地的知名度,扩大社会影响,同时还能起到示范作用。逐步做到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管理方式,来保障、维持基地的正常运转。
2.3 制度管理,确保基地生产有序运行
基地在管理中采取学校予以行政指导,学院对基地业务管理全面负责。采取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的方式来规范基地有效的管理体制。因此,建立一套行知有效的管理制度,确保基地安全有序地运行,是规范管理的关键。要明确基地内管理人员的管理职责,利用基地有偿使用条例,来协调教学实践与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社会服务之间的关系。由于水产与生命学院水产养殖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学院内从事水产类专业的教师比较多,所获的科研项目及成果也比较多。学校未搬迁至临港新城时,教师的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都是自己在外找地方进行,不但费用高,路途远,而且没有实验室和仪器,也不具备住宿条件,因此不能保证科研实验的结果的准确性。随着学院基地的投入使用,完善的实验条件,标准化的养殖池塘,专门的管理人员和能满足教师学生较好的住宿条件,吸引了很多到基地来进行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为此,基地采用提前预约申报制,教师要将自己拟进行的科研内容以及需要的条件和使用的时间等上报至学院基地管理办公室审批,由基地管理人员统筹组织、合理安排,为他们提供优良的资源设施条件和优质服务,确保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工作顺利开展。并按照基地收费标准统一收费,一旦实验内容结束,教师必须按时撤离,以保证其他教师申请使用。
2.4 依托科技,基地健康发展运行
水产科教创新基地要想健康发展,一定要将科技放在主导位置,一定要有科技力量的支撑。现在农业部的团头鲂遗传育种中心和上海市水产工程中心落户滨海水产科教创新基地,给基地增加了科技含量,特别是相关教师和研究生进驻基地,长期在基地进行科研活动,可以带动基地的科研学术气氛。更重要的是一些科研成果可以优
先得到推广应用,并为当地为社会服务,扩大学校的影响力和社会辐射力。同时,还可以将项目的经费用于基地的建设与管理,促使基地运作进入良性发展。
3 结语
水产科教创新基地由于科研的进驻参与,使基地内科研服务、生产经营和社会服务等功能得到进一步拓展。而科研结合生产和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又可以带动基地教学生产实践功能的提高。从而使教师、学生在参与生产实践,提高自己科研动手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有机会进一步获得课题研究和科研项目。同时,可以将一些成熟的养殖品种和养殖模式加以推广,取得更好的社会示范效应。
参考文献
[1] 陈京华.水产养殖学专业创新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10):72.
[2] 于瑞海,王昭萍,温海深,等.建设适应水产养殖创新人才培养的校外实习基地[J].教育教学论坛,2011,5(32):79~8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