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经信局

经信局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广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和科学发展的排头兵,创造了经济高速发展的奇迹,2010年,广东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472.83亿元,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世界各国经验证明,经济的高速发展虽然提高了“国富”程度,但国富不完全等于“民富”,民富也不完全等于“民福”。

在当前广东发展的关键时期上,汪洋书记在省委十届八次全会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新理念。省委十届八次全会提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一核心任务后,全省上下反响十分热烈。这表明,“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充分反映了民意,形成了社会共识,为推进全省各项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但是,有些党员干部光谈“建设幸福广东”,忽视“加快转型升级”,对什么是“幸福广东”,如何建设“幸福广东”见仁见智,莫衷一是,特别是担心“建设幸福广东”得不到落实,幸福是“画饼充饥”。汪洋书记说:要准确把握“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一核心任务的本质和内在要求,在认识上重在全面理解,在实践上贵在持之以恒,这样,才能把这一美好愿景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幸福生活。建设幸福广东,就是要让人们充分享有经济发展成果,增强幸福感,就是要让民众幸福更给力更持久!

黄业斌书记在传达学习省委十届八次全会精神时强调:“建设幸福广东落实到惠州,就是要建设幸福惠州,建设惠民之州。以人民群众幸福为本,更高标准建设惠民之州是建设幸福广东在惠州的生动实践。

2010年,我们惠城区进行区划调整,陈江、沥林、惠环、潼侨、潼湖5个镇(街道)被划入了仲恺高新区。区划调整后,惠城区的区域面积、经济总量、工业总产值、财税收入等方面都出现了一定幅度的缩减,因此,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瘦身”后的惠城区尤为重要,也是惠城区能否实现科学转型,建设幸福惠城的关键。

黄干强书记说:区划调整带来的除了挑战,还有机遇。在应对区划调整和调结构、促转变的攻坚仗面前,我们要放眼全局,谋划长远,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抢占“后金融危机时代”发展的制高点,着力提升惠城经济持续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在刚刚过去的2010年里,惠城区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落

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更高标准宜居宜业中心区为目标,坚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和主攻方向,抓创新促转型,转方式调结构,打基础增后劲,圆满完成了区六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获得了“中国最具民营经济活力区”和“中国可持续发展品牌区”等荣誉称号。随着“十二五”的到来,惠城区也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也是把惠城区打造成更加幸福的“双宜”中心区的关键时期。立足“十一五”打下的良好基础,惠城区将以“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惠城”为核心,大力实施强区名城战略,即通过实施产业集聚发展、区域协调发展、自主创新发展、民营壮大发展、市区融合发展、绿色人文发展等举措,惠城区将致力打造产业强区、民企强区、人才强区、商旅名城、低碳名城、文化名城,努力将惠城区建设成更加适宜创业创新、更加适宜商旅居住的惠民之州幸福“双宜”中心区!

我们经信局作为惠城区经济发展的先锋队,在促进惠城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双宜”幸福惠城的工作中起到关键作用,这就要求我们经信局每一份子牢记汪洋书记对政府干部在建设幸福广东上“重在全面理解 贵在持之以恒”的要求,理解好“幸福广东”的涵义,全面贯彻落实十届八次全会精神,做好做实本单位的各项工作,为建设“幸福惠城”添砖加瓦。

一、转型升级与幸福广东密不可分

加快转型升级是手段,建设幸福广东是目的。这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不能割裂,尤其不能把手段当作目的。正如发展经济一样,发展经济是手段,其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让人民群众得到幸福。省委省政府提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一核心任务,就是要明确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让人民群众得到幸福。

要正确理解“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一核心任务,就要准确把握手段与目的之间的关系。汪洋书记打了个比方,把加快转型升级和建设幸福广东之间的关系比作 “做蛋糕”与“分蛋糕”的关系。如果说“建设幸福广东”是“分蛋糕”的话,“加快转型升级”就是“做蛋糕”,就是奠定“建设幸福广东”的物质基础。没有加快转型升级,“蛋糕”就做不大,做不好。过去谈经济发展,常常强调做大“蛋

糕”,很少考虑做好“蛋糕”,不注意提高“蛋糕”的质量,降低做“蛋糕”的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现在我们讲转型升级,就是要以尽可能低的成本去做高质量的“蛋糕”,只有“蛋糕”又好又大,“建设幸福广东”才有良好的物质基础。

如果只强调“建设幸福广东”而不注意如何“加快转型升级”“十二五”规划的目标任务就不可能实现,“建设幸福广东”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总之,要把“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体现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进程之中,通过转型升级为实现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奠定良好基础,从而达到为人民谋幸福之目的。

二、 “幸福广东”内涵丰富不要走极端

幸福是人们对生活的追求和感受,其内涵是很丰富的,既涵盖物质生活,也涵盖文化生活,以及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幸福虽然是主观感受,但并不是空中幻影,而是有其实实在在的物质依托的。首先,应是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有的国家物质条件极端匮乏,而且大搞个人崇拜和愚民教育,虽然人民可能所谓的幸福感很强,但那不是现代文明意义上的幸福。其次,文化生活也要不断地改善。人与动物最重要的区别就是人有文化需求,丰富的文化生活是建设幸福广东的重要方面。再次,社会生活方面的诉求也必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要参与社会活动,要求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要求公平正义。

既然“建设幸福广东”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那么我们就必须全面理解,而不能孤立强调某个方面。如果过分强调幸福要有物质财富,或者过分强调幸福是主观感受,都容易出现问题。过去我们在改善物质条件方面强调得比较多,结果人民群众收入增加了,但是幸福感并没有同步增加。现在要防止走向另一个极端,过分强调幸福是主观感受,将会忽视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样的幸福没有物质基础作为保障,也是容易出现问题的。总之,要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幸福的内涵,才能保证“建设幸福广东”政策和措施的科学性和针对性,才能实现幸福生活的蓝图。

三、建设幸福广东不可能一蹴而就

首先,加快转型升级需要付出长期艰辛的努力。这几年我们一直在抓转型升级,但是不愿转、不会转,制度制约不能转的情况还不同程度存在。转型升级的障碍,有观念的问题,有资金的问题,有技术的问题,有党员干部能力水平的问题,也有路径选择和政策设计的问题,等等。特别是转型升级的过程本身就是调整利益格局的过程。

其次,建设幸福广东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幸福是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幸福的标准也会不断变化,因而幸福是永远无穷尽的。进入新世纪,幸福的标准提高了,人民群众的诉求也不断增多。虽然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经济得到了高速发展,经济发展也带给人民群众很多实惠,但与经济发展相比,民生社会事业发展还有比较大的差距,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问题比较突出,城乡差距比较大,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卫生、教育等领域问题还比较多,建设幸福广东的任务还比较艰巨,需要与时俱进地不断推进方能实现。

再次,建设幸福广东是一个共建共享的过程。广大人民群众是建设幸福广东的主体,要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用劳动共同创造幸福美好生活。如果我们都将建设幸福广东当成是党委、政府的事情,而不去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建设幸福广东,那幸福是不可能实现的。

四、 “建设幸福广东”须防“幸福政绩工程”

建设幸福广东,最重要的就是不能急功近利,不能不顾客观规律,追求贴幸福标签的政绩工程。过去过分强调追求生产总值(GDP)增长,形成了不健康的增长方式,如果现在过分追求让人民群众有幸福感,同样容易出现“幸福”政绩工程,获得形式主义的“幸福”,甚至可能会形成不可持续的“幸福”。这些方面在国际上是有教训的,比如西方一些国家在增加公共福利方面,因处理不当出现许多问题。一些国家进行社会福利制度改革,就是因为高福利必须依靠高税收来支持,税负过重影响了国家竞争力,整个社会不堪重负,难以持续。对此,我们要总结经验教训,在发展的某个阶段给人民群众相适应的幸福感,既考虑当前的幸福,又考虑可持续的幸福,这才是正确的建设幸福广东之路。如果不考虑将来和后续

的发展,可能会导致当代人受益,后代人遭罪。我们要防止在过去片面追求生产总值(GDP)增长上出现的问题,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重演。“做蛋糕”很重要,“分蛋糕”也很重要“分蛋糕”不能将蛋糕全分掉,还要考虑留一些给子孙后代,创造更好的发展基础和条件。

总之,我们经信局在建设幸福惠城上任务艰巨,要战胜困难险阻,就要求我们党员干部深刻领会“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一项历史新使命,注重科学发展,切实推进转型升级,学习借鉴广州“敢想、会干、为人民”的经验做法,广泛有效地发动和组织群众,为群众谋幸福,并团结带领群众为建设幸福惠城共同奋斗,让每一个惠城人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