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览
全球化的紧张步伐规模空前地提高了全世界人民的生活水平——但不是人人有份。一些国家和一些社会群体落后了。即使从全球化中受益匪浅的国家,劳动力市场的紧张局势逐渐升温,有时甚至引发了社会骚乱。经济增长对于改善生活水平固然重要,但是它同时也危害着我们经常说到的“全球共同资源”,这使人们开始关注长期增长的可持续性。
这些压力很可能在未来几年进一步加剧。为什么?由于市场整合、国家间——他们的企业和工人之间——的竞争激化。那些曾在全球化经济外围的发展中国家现在正走向舞台的中央,并成为高收入国家及对方市场的有力竞争者。对来自中国及其他低工资劳动力输出国的竞争的关注,不时成为富国和穷国的头条新闻。由全球性服务业外包——往往是外包给印度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导致白领工作岗位减少,这为脱口秀节目提供了激烈辩论的谈资,也成了若干本畅销书的主题。
目前的贸易、金融、科技、思想、人的全球一体化是否将会持续到可预见的未来?如果是,那它对发展中国家和今天的高收入国家来说意味着什么?全球一体化将如何与人口变化、技术变革以及其他因素产生互动,影响富国与穷国之间的收入分配和劳动力市场?它将如何影响使长期增长前景蒙上阴影的全球环境和卫生威胁?
《2007全球经济展望》探索下一轮的全球化浪潮。贯穿全篇的讨论工具是从2006 年到2030 年的一系列增长情形假设。基于情景方法的目的是分析一体化带来的机遇和压力。我们的目的不是预测未来,而是更加凸显当今世界所面临的选择。国际政策制定者必须决定如何以最佳方式应对全球化——因为他们国家的经济增长和长期竞争力正在处在紧要关头,国际政策制定者必须设法促使各国共同努力,以确保增长能够继续而不会出现不稳定。
展望2007和2008年——前景光明,但有少数暗点
世界经济中期前景仍然比较光明,尽管经济增长的步伐减缓,预计2006年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为7%,这要比高收入国家快一倍以上(3.1%),所有的发展中地区的经济增长大概为5%或者更高(图1)。
1
展望未来,石油输出国和欧洲(欧洲正准备迎接老龄化社会来临)有限的通货膨胀压力和高储蓄将使利率维持在较低水平。因此,虽然发展中国家的增长在未来两年内可能稍微有所减缓,但是预计2007到2008年仍然高于6%的增长率,这个速度仍然是比较强劲的。主要商品供应增加,加上需求方的替代品与保护措施, 应会使包括石油等商品的价格得以略微松动,但从历史标准来看,持续强劲的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会使商品价格保持高位。
即使增长很可能逐渐放缓至可持续且强劲的速度,但是这种积极前景仍存在重大的风险。在一些增速最快的发展中国家,控制增长速度的努力不一定会成功,从而导致短期内更强劲的增长然后是急剧的下滑。高收入国家的房产市场比预期更快的衰退,将使得经济产生更甚于预期的急刹车,从而削弱全球的需求。
石油市场出现混乱的可能性始终存在。如果资本市场在集体政策无作为的情况下突然动作,解决美国的经常项目赤字以及石油输出国和东亚国家相对应的盈余都将会产生破坏性的影响。即便如此,这些风险似乎是可以控制的,而有利增长的良好环境使得此刻集中精力考虑长期问题恰逢其时。
全球化的下一个25年——收入增加,贫穷减少,三大威胁影响增长
人口趋势将成为未来事态发展的一个主要的推动力。地球上的人口预计将从现在的65亿增加到2030年的80亿,每年平均增加6千万,而这些人口增长有97%是来自于发展中国家。欧盟和日本的人口可能会减少,其他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主要是来源于移民。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中国的人口将继续增长,但要比其他的发展中国家缓慢。在此期间,印度的人口增长快于中国,将会超过中国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全球劳动力将从现在的30多亿增加到2030年的41亿,增速高于人口的增长速度。与此同时,抚养比率可能会下降,从而推动世界经济持续增长。
如果这个报告的中方案成立,2006-2030年全球经济增长将比1980-2005年稍快一些,但是全球经济的增长将越来越多地由发展中国家推动。在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的平均年增长率将从先前的2.1% 提高到3.1%,这样的增长速度将使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从现在的4,800美元增加到2030年的11,000美元,大约相当于捷克共和国和斯洛伐克共和国目前的水平。发达国家的平均收入也将大幅增加:出生在生育高峰期的一代人的子女的平均收入可能会是他们父母的两倍。
全球经济的产出将从2005年的35万亿美元增加到2030年的72万亿美元(按照不变市场汇率和不变价格),平均年增长率约3%——其中,高收入国家为2.5%,发展中国家为4.2%。虽然在2030年发展中国家的收入仍不到发达国家的四分之一,但是它们将继续向发达国家靠拢(图二)。这意味着
2
很多国家,如中国、墨西哥和土耳其等国将达到大约相当于西班牙目前的平均生活水平。
这对于世界上的贫穷人口来说是个好消息。持续的经济增长对世界各国减贫的意义是显著的。尽管人口增加,极贫(低于每天一美元的贫困线)人口的人数有望从今天的11亿减少到5.5亿。同样,消费低于每天两美元的人数将减少到19亿,比现在减少8亿。底线呢?尽管人口继续增加,贫困将减少。
曾被看成是全球化经济外围的发展中国家将成为主要的推动力。从整体而言,发展中国家占全球产
出的份额将从约全球经济的五分之一增加到近 三分之一(图3)。它们的全球购买力份额将超过一半.目前有6个发展中国家人口超过1亿,年GDP总额超过1000亿美元.到2030年,在合理的经济增长假设下,至少10个国家将跨越双100的门槛。
全球一体化可能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事实上,在每一个成长的经济体中,贸易的重要性——以贸易占GDP的比重来衡量——将会增加,延续过去二十年的趋势。下一个25年,贸易占GDP的比重增长将由于服务贸易注入新的动力。全球化商品和服务贸易的增长快于产出的增长,很可能增加三倍以上,到2030年达到27万亿美元(图4和图5)
大概有一半的增长将来自发展中国家。这意味着那些能够把握住新机会的发展中国家将不断扩大在全球化产品和服务产出中所占的份额。例如,农业现在大概占大多数发达国家经济附加值的2%,这个
3
份额将会收缩为精品店补缺市场。少数资源丰富的地区和国家,包括拉丁美洲和澳大利亚,将成为世界90%的糖、50%的谷物、40%的乳制品的来源地。这些国家将会超出还是达不到我们预测的结果,主要取决于他们在这段很长的时期里所采取的政策。
若干因素将会或好或坏地改变这些相关的预期结果。本报告的中方案的长期预测是经济强势能够抵制周期性萧条、孤立的地区冲突以及许多在过去30年中世界已经经历过的造成不稳定的危机。相对于给世界经济造成的影响而言,这些威胁很有可能更多地影响个别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如果以历史为向导,这些威胁可能也是相对短期的。在1980年到2005年间,尽管有若干大的危机——包括拉丁美洲的债务危机、苏联解体、东亚危机、两次全球性经济衰退以及2001年的911悲剧,世界经济仍然以稳定的速度增长。这些事件仅仅对全球经济增长产生了短期的影响和对全球化的稳定推进产生边际影响,尽管地区性余波后来持续了好几年。这表示这里讨论的基本长期趋势,而不是假定的增长率,除了在最严重和持续的打击的情况下,几乎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4
同时,世界比在中方案假定中预想得更加美好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可能是由于没有预计到的技术进步,商业过程中更多的创新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国家内部普遍采用好的政策。当然,更大程度一体化提升对于有效政策的知识,也缩短不良政策的持续期间,因为投资资金和人力资本能够更容易逃离贫穷的国家。随着金融、商品、和科技市场的不断整合,这个规律很可能变得更有效。
此报告高方案是基于假设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国家的运行接近于他们全部的潜能。以保持最后5年的稳定增长率为基础,这里描述的高增长情形将使2030年收入高于比中方案情形中所预期的收入高出45%,并将绝对贫困(每天一美元)人数从大约占世界人口的20%到减少到2030年的小于4%。
对各种情形(第2章)的讨论中有两点要注意。第一,政策问题。合理的国内和国际政策,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后, 有增加全世界,尤其是在某些国家的收入的能力。第二,无论增长率是高还是低,支持所有情形的动力将会产生要求在当今加强政策关注的压力。报告详细分析了可能威胁全球经济增长的三股压力:不平等程度的加大、劳动力市场紧张加剧、新的环境压力。
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的收入不平等可能会更加严重
全球化的好处在国家和地区之间很可能是不平均的(第3章)。由于潜在的增长趋势以及存在很多脆弱的政府,非洲可能最有可能成为落后的地区。但是,它也可能从一体化进程中收获最多,因为它能够利用技术和工资差距去推进更高的持续增长。
全球化经济强大的力量可能增加很多国家之间的不平等,这一样引人关注。尽管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可能进入称之为“全球的中产阶级”,一些社会群体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可能落后甚至被边缘化。特别是非技术工人可能落后更多。技术进步,对于更高的技术产生需求,将会加大了技术工人和非技术工人之间的差距。人口模式影响了社会抚养比率, (工人与少年和退休工人之间的比率)并且教育的获得也是很重要的。
贸易本身作为加大工资差距一个直接的渠道,通常被认为在国家间是没有系统性的效应的, 但是,结合技术进步和较小程度的外国投资,这些与全球化有关的力量可能联合起来加剧各个国家之间的不平等——同时他们各自的平均收入也在增加。
5
一个全世界的中产阶级将会出现
发展中国家属于全球中产阶级的人数到2030年,将从现在的4亿增加到12亿——占全世界总人口的15%。在这个阶层中,4口之家的收入在16,000美元到68,000美元之间(图7),(因为这里所用的定义是绝对的并且基于全球规模之上,大多数自认为在高收入国家中是中产阶级的人在世界范围内被归为富人的行列,但有些人在发展中国家被认为是富人,却是全球中产阶级的成员)。这个大团体将积极参与世界市场、对世界级产品产生需求和追求高等教育的国际标准。亦即,他们有能力购买汽车(可能是二手车),购买许多耐用消费品和赴国外旅行。
但是在自己的国家仍然是属于少数,这些将成为全球中产阶级的新成员对于政治结构有着新的很不同的需求。他们的谋生手段和消费标准很可能与全球市场相关联。所以,正如第三章所回顾的的研究内容,他们的政治偏好可能更倾向于支持进入国际市场,如果他们本身没有更大程度的开放。他们也更需要政治的透明度、公司治理、确定的契约合同以及财产权——改善投资环境的所有特点。
成为中产阶级的大多数将会这样做是因为他们能够从农业转移到制造业和服务业或者是能够比其他人更快获得有价值的技术。对于一个给定的增长率,那些允许部门之间的流动以及为更广阔的教育普及率的政策,能够通过为每一个公民发展自己的生产潜能增加机会和激励的方式加快经济增长。
非洲和国家内部的一些团体可能远远落后
为了避免远远落后,非洲亚撒哈拉地区将不得不付出很大的努力以及借助于国际团体的支持(图8)。现在,世界人口中最穷的十分之一有一半世生活在亚洲;在中方案情形下,到2030年亚洲在最穷的十分之一人口中所占的份额将减少到十五分之一。相比之下,非洲,现在世界最穷人口有三分之一生活在这里,我们很有可能看到到2030年,它在世界最穷的十分之一人口中所占份额增加一倍。可以肯定的是,政策的不断推进和投资环境的变化可能有为这个地区带来高速增长的潜力。终止那些阻碍亚撒哈拉的有些地区发展的民主冲突的最根本的。在第2章考虑的高方案情形下,非洲的收入可能是中方案情形预计的两倍(见图6)。
随着发展中国家与富有国家之间收入差距的缩小,大约是2/3——除中国以外的80%发展中国家——可能经历国家内部更加严重的不平等,从而减弱增长的扶贫作用,导致阻碍增长的社会紧张。人口年龄结构可能起到了作用,因为老龄化社会会变得更加不平等。但是主要的驱动因素是技术工人和非技术工人之间潜在收入差距的加大(图9) 这是因为用于投资的资金和技术造成对技术工人需求快速增长。这个报告中的模拟表示所有因素——科技、全球化、人口学以及对技术工人的需求——的综合效用是可能增加大概三分之二国家的收入分配差距,包括人口最多的许多发展中国家。
6
由于在一些国家女孩缺乏教育,这些国家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妇女更有可能使非技术的。这个歧视注定了她们没有机会拥有全球一体化提供的机会,也意味着加剧的技术溢价将会对她们造成不成比例的影响。
一些政策可能导致更多的平等的国家和一个更具平等主义的世界。政府可以通过对教育额外投资为穷人创造新的机会。对女孩教育的投资是减少性别歧视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为教育提供的额外的资源和其他摆脱贫穷投资很可能从以中产阶级为中心的税基中获得。而且,为落后地区和最贫穷的国家增加
7
发展援助——使得这种帮助最有效——是至关重要的。尤其重要的是投资以克服基础设施、教育和瓶颈。最终,通过完成已经中止的多哈世界贸易谈判以及单方面降低贸易壁垒等方式来增加贫困国家进入全球市场的机会,能够提高贫穷国家的收入(并因此提高生活水平)。扩大贸易的措施必须和克服抑制贫穷的发展中国家贸易的供给方限制的援助相结合。在这些限制下,反生产的国内政策通常最有约束力的。
中国、印度和全球采购将对劳动力市场产生压力,尤其是非熟练工人
科技的快速进步、商品贸易的萌芽以及服务的国际整合的日益增长一起对劳动力市场产生新的压力。压力在未来25年内将变得更加剧烈(第4章)。全球化为出口的增长和促进生产率增长,提高平均生活水平的大量廉价进口产品的可获得性提供了机遇。但是通过创建一个进步的更加一体化的全球劳动力市场,它给国内某些团体带来了调整成本,施加了工资下降的压力,降低了工作安全性,使得再培训和重新配置成为必然。尽管几乎所有国家非技术工人的工资已经随着全球化带来的生产率的提高而增加,非技术工人工资的增长要低于技术工人工资的增长——并且他们在保有工作方面经历了巨大的困难。根据本报告的预测,没有理由让大家相信这种情形将在未来的几十年里发生变化。
特别具有挑战性的是,中国、印度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作为生产加工厂——并且随着可贸易化的服务的增长成为世界市场的服务供应商——的崛起。中国和印度制成品出口增加的定性含义同十多年前亚洲四小虎的出现一样,他们的绝对规模引发了对出口竞争加剧的担忧。高收入国家从所有发展中国家的进口已经从1970年的低于15% 增加到今天的将近40%--但是更重要的是,它们的份额预计在2030年超过65%(图10)。这使得发达国家的工人面临低工资国家的竞争,并且这种竞争压力在下一个25年里只有可能加剧。
很多发展中国家担心来自这些大的新伙伴的进口产品会淹没国内市场,从而把它们挤出全球出口市场,阻断了他们通过加工产品多样化走向高速增长的道路,并且吸收了外国直接投资(FDI)的资金。高收入国家担心如果这些大的新兴经济很容易获得和掌握最新的技术,它们的出口可能迅速占据高科技市场。
服务的全球采购带来相同的压力。以前那些非贸易的服务活动向发展中国家的公司转移,危害到高收入国家和先进的发展中国家的白领职业。服务出口在很多发展中国家正以跨越式增长(图11),为高收入和发展中国家生产力的提高创造机遇——但是已经导致以前非贸易白领工作岗位出现更加快速的流失。这些相关高收入技术工作的全球出口,与低技术含量产品的替代形成鲜明对比,有可能会破坏白领工人在公司专门知识上的投资。
8
这个报告里的分析提出三个因素可能从中长期缓解这些效应。 第一, 中国、印度和其他新生市场的成长,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出口的增加提供了巨大的机遇。随着中国和印度出口的增加,它们将不得不增加中间产品、能源、技术和投资货物的进口。受中国需求的驱使,在90年代后期和近十年中的头几年,亚洲是加速非洲和拉丁美洲出口增长的主要的目的地(图12)。
第二, 随着新生经济体出口和国内生活水平的提高,工资(和汇率)也会提高,为低收入国家从事其它较大的发展中国家所摈弃的低技术活动创造了空间。中国的工资提升快于其他发展中国家,这个趋势预计将会继续(图13)。
第三, 在中国和印度,发展一个支持动态市场经济的社会制度(机构)还需要时间,这为一些较小的,具有更大灵活度的国家更快的制度发展,以及发达国家继续引领提高生产率的创新提供了机会。服务活动从富国到穷国的转移,包括一些技术的转移的过程,如果制度构架未能
9
保护这些财产的所有权,将会变得缓慢,从而阻碍外国直接投资。
尽管有这些充满希望的结论,国家的政策回应将决定着它们是否能够利用新机遇以及提高它们的生活标准还是选择落后。拥抱而不是抵御全球一体化的政策将为未来的经济增长和工作岗位创造提供基础。如果最贫穷的国家想要从外国吸收技术和知识,并且抓住由中国和印度不断增加的需求以及对中印进行产品转移的机遇,贸易和外国直接投资的开放将更加关键。但是缺少具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合理的制度和政策允许资源(劳动力、资本和知识)从低回报部门向高回报部门流动的开放,对于一体化来说是不够的。开展知识密集型的活动,以作为未来经济增长的动力,要求在培养创新的制度和政策框架内进行投资以及对所有工人提供有效的教育和终生学习。
即便是大多数好的经济环境,还是需要能够缓冲伴随着劳动力需求的快速变动和非自愿性重置的调整成本的政策。预测指出与非技术劳动力相比,技术劳动力的回报将继续以更快的速度增加,从而继续扩大了现今在许多国家,即使不是所有国家,很明显的工资差距自然拉大的趋势,以及强调对支持处在低端工人的公众政策的需求。工资波动性和不平等的扩大一起要求以保护工人而非保护工作为焦点的劳动力市场政策。 这些趋势要求通过教育和基础设施的投资为低收入者创造机会,同时又避免对低效活动的补助。
环境威胁将要求更多的多边合作
增长和全球化带来的收益可能会被它们带来的环境负效应所抵消。 生产的增加会扩大跨国污染,尽管技术进步使得扩展和加强对稀缺的全球资源的利用成为可能。一国的决策对其他国家有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因此要求国际机构在广泛的一系列事务——所有涉及公共物品的事务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在这些问题上单纯依赖个别政府或私有市场可能会带来相反的结果。随着发展中国家扩大其在全球舞台上的影响, 他们作为伙伴的完全加入对全球问题的多边解决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缓和气候变化,控制传染病、保存海洋渔业是体现国际政治协调必要性和好处的三个突出的全球公共产品。
10
• 根据目前的趋势与现有的技术,工业产值上升意味着每年排放的温室气体(GHGs)至2030年,
将增加大约50%,到2050年将增加两倍(图14)。这必然会大幅增加大气中GHGS的浓度,从而有着损害未来生产力——更广泛地——损害地球上人类的福祉的巨大风险。问题在于如何在最好地提供增长所需的必要能源的同时,减少排放量,使得排放水平最终稳定它们在大气中的浓度。科学家强调,即使在未来十年或二十年内,全球变暖造成的自然破坏可能会严重到促使增长率危险地低于历史水平,尽管这个可能性还很小。离气候变化最严重的效应开始被人们觉察的时刻还有几十年的时间,因此今日全球领袖们的共同反应几乎必然对子孙后代的福祉产生深远影响。
• 技术进步和需求增长增加了公海鱼类
的捕捞量,恶化了海洋环境并且致使一些珍贵物种频临灭绝(图15)。 最近科学计算预测,在缺乏国际共同努力把捕鱼量限制在可持续的水平的情况下,到2048年海洋鱼类几乎完全耗尽(见Worm 等,2006)。制度缺陷,技术困难和激励不当(如渔业补贴)阻碍了可持续的管理,长期以来,为限制海洋捕捞到可持续的水平所作出的努力只取得了少许的成绩。 • 通过贸易和人口流动,各国经济交往
增加,虽然总体上说有益,但是也增加了传染病扩散的危险。 艾滋病
HIV/AIDS(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获得性免疫缺损综合症)是一个例子。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SARS)也是一个例子。禽流感病毒构成了目前最突
11
出的威胁。
这些全球化副作用的例子——一个长期,一个中期, 一个短期——提出了全球经济向前扩张的风险,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如果一些最具灾难性的气候变化发生的话, 通过对农业、水、生态系统的影响可能破坏整个国家甚至地区的发展前景。根据英国政府最新的综合分析,斯特恩评论(the Stern Review),气候变化问题处理失败可能——潜在地——极大地削减福利(减少人均消费5-20%左右),到2050年,把GHG浓度的增加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可能需要1%的GDP (英国2006)。这些预算费用大大高于先前的估计。报告结论指出国际合作框架应该包括扩散贸易以鼓励能源效率、确保更快采用的技术合作、减少砍伐森林的行为以及对贫穷的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以促进它们适应永久性的气候变化。
同样,未能控制流行性疾病可能使全球商业突然刹车、孤立一些群体以及使受影响的发展中国家承受巨大损失。无限制的海洋捕捞,尽管不具有气候变化或流感的全面流行那样的潜在灾难性,它也可能会永久地恶化一个关键的全球食物来源和破坏不可替代的深海栖息地和生物多样性。
我们需要有效的多边合作来保证在经济增长和贫困减少的过程中没有对未来一代造成无法弥补的危害。发展中国家在控制这些风险方面起着关键作用。虽然这些国家对于今天全球变暖的“贡献”相对较小,但是本文报告的推论指出不久的将来他们会有较大的“贡献”。而且,如果不采取措施的话,他们原本可期望达到的生活水平就有些风险了。同样,考虑到发展中国家有限的医疗设备和护理,流感的广泛流行可能造成可怕的后果。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人们把鱼类作为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由于供应的急剧减少造成鱼类及其替代品价格的大幅提高,穷人将要遭受更大痛苦。
政策决策者们——至少,科学家们——在这三种情况可能带来的风险的看法上达成一致的程度不同。 在需要防止传染病(有选择的几种)蔓延以及正确的防治方法方面,已经达成了大量的国际共识。虽然人们广泛认同海洋鱼类的可能耗尽,但是在资源数量的控制,渔业的限制以及如何分配渔业的享用权方面还存在分歧。人类活动正在导致气候变化,工业排放与大气中GHGs的浓度直接相关,这些观点已经形成了国际共识,尽管不同浓度的GHGs对于气候变化的确切影响仍然不确定。 虽然对每种情况的事实的分歧阻碍了国际合作, 它们还没有成为前进的主要阻碍。
保卫全球公共品面临的最大政策挑战是强化国际条约和制度。 世界卫生组织已经有效地应对了全球性流行病的威胁。维护海洋渔业可持续性的基本法律框架已经就绪,但往往由于制度薄弱而执行不够。在建立可以降低气候变化风险的全球制度方面还需要更多的工作。一个旨在取代2012年期满的《京都议定书》,有着更加全面和有雄心的条约的讨论稿正在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进行。同时,着手让其它机制就绪会很有帮助,例如废气排放许可证的全球交易系统以及对高收入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废气排放的更好监测手段,这些措施将使得政策一旦通过便可以迅速有效地实施。取得政策共识是很困难的,但是现在很迫切。
2030年的世界
所有的这些发展是国家政策决策者肩上的一些新负担: 管理全球化还是冒险任其自由发展。这就需要政府政策,通过在教育、基础设施上进行有利于穷人的投资和转移支付,确保穷人也纳入了增长的进程。同样,也需要政策扶持和投资于工人——始终推进各项改革,而不是与之对抗。
经济相互依存度加深也对国际社会新的集体行动赋予新的负担。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些积极的效应。一是通过多边和双边援助机构增加发展援助的数量和有效性,可以缓解全球化趋势产生的不平衡增长。二是在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实现贸易自由化能够为穷国和穷人创造新的机遇。最迫切要做的是重新启动多哈回合,并且缔结关于降低穷人生产的产品的贸易壁垒的协议 ,特别是农业和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三是深化应对全球公共资源面临威胁的机制能确保全球化不会被自身的成功所颠覆,——通过提
12
供一个论坛来解决对于如何提供所有国家最关心的全球公共物品的争议。相对于今天来说,多边合作在未来一体化的世界中将变得更加重要。国际社会共同行动,应对一体化进程的方式将决定2030年的世界能否实现它的潜能。
注释:
1. 几本最近的发人深思的书籍从完全不同的视角讨论了这些主题或变化。例
如,Dervis(2005),Friedman(2005),Goldin & Reinert(2006), Mishkin(2006)、Stiglitz(2006), 以及Wolf(2004)和很多期的《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 2. 这里以经过购买力平价调整地固定美元价格为计量单位。
3. 当今六国是:巴西、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俄罗斯联邦,以及最近墨西哥. 到2030年,孟加拉国、尼日利亚、巴基斯坦、菲律宾和越南将跨越两个门槛. 今天孟加拉国、尼日利亚和巴基斯坦的人口目前已经超过了一亿。
4. 全球公共品的例子,除了保护环境外,还包括确保全球安全、保持贸易体系的开放和非歧视性,维护全球金融稳定。Bhargava(2006)提供了很多例子的概览。
13
参考资料
Bhargava, Vinay. 2006. Global Issues for Global Citizens: An Introduction to Key Development Challenges.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Dervis, Kemal. 2005. A Better Globalization: Legitimacy, Governance and Reform. Washington, DC: Center for Global Development.
Friedman, Thomas. 2005. The World Is Flat: A Brief History of the 21st Century.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Goldin, Ian, and Kenneth Reinert. 2006. Globalization for Development: Trade, Finance, Aid, Migration, and Policy.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Mishkin, Frederic S. 2006. The Next Great Globalization.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Stiglitz, Joseph. 2006. Making Globalization Work. New York: Norton.
U.K. Government. 2006. Stern Review: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 London: Government of the United Kingdom.
Wolf, Martin. 2004. Why Globalization Work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Worm, Boris, E. Barbier, N. Beaumont, J. Duffy, C. Folke, B. Halpern, J. Jackson, H. Lotze, F. Micheli, S. Palumbi, E. Sala, K. Selkoe, J. Stachowicz, and R. Watson. 2006. “Impacts of Biodiversity Loss on Ocean Ecosystem Services.” Science 314 (5800): 787–90.
1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