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海燕》导学案

《海燕》导学案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初三《海燕》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了解时代背景,从整体上领会课文的深刻内涵,探究海燕等形象的象征意义;

2.了解象征、烘托等表现手法在本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了解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初步了解散文诗体裁特点。

3.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勇敢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培养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暴风雨的乐观、战斗精神。

课前预习

预习目标

1、通过预习,知道题目的含义、创作背景、文章体裁及象征手法。 2、初读课文,疏通课文内容,细读、精读课文,弄懂各个形象的象征意义。 一、相关链接(认真阅读解题、背景及体裁知识,勾画出重要的信息,5分钟) 【解题】

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常在海面上飞翔。因此在俄文里,“海燕”一词含有“暴风雨的预言者”之意,在高尔基充满激情的描绘中,海燕的勇敢形象更给人一种鼓舞人心的力量。 【创作背景】

《海燕》又称《海燕之歌》,是高尔基1901年3月写的一篇带有象征意义的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的末尾一章。但后来单独发表,成为广为传抄,极受欢迎的著名的散文诗。当时的俄国社会受着沙皇的专制统治,社会黑暗,民不聊生。人民的革命运动也越来越高涨,高尔基亲自目睹了经历了当时的群众革命运动,于是结合当时的革命斗争形势,写出了《海燕》,用象征的手法,号召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和迎接革命暴风雨的来临。这首诗也深受列宁、斯大林的赞赏,被誉为“战斗的革命诗歌”。 【作者】

高尔基1868年出生在伏尔加河畔一个木匠家庭。由于父母早亡,他十岁时便出外谋生,到处流浪。他当过鞋店学徒,在轮船上洗过碗碟,在码头上搬过货物,给富农扛过活。他还干过铁路工人、面包工人、看门人、园丁„„。

1

在饥寒交迫的生活中,高尔基通过顽强自学,掌握了欧洲古典文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只上过两年小学的高尔基在24岁那年发表了他的第一篇作品,那是刊登在《高加索日报》上的短篇小说《马卡尔·楚德拉》。小说反映了吉卜赛人的生活,情节曲折生动,人物性格鲜明。报纸编辑见到这篇来稿十分满意,于是通知作者到报馆去。当编辑见到高尔基时大为惊异,他没想到,写出这样出色作品的人竟是个衣着褴褛的流浪汉。编辑对高尔基说:“我们决定发表你的小说,但稿子应当署个名才行。”高尔基沉思了一下说道:“那就这样署名吧:马克西姆·高尔基。”在俄语里,“高尔基”的意思是“痛苦”,“马克西姆”的意思是“最大的”。从此,他就以“最大的痛苦”作为笔名,开始了自己的创作生涯,而他的原名是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希可夫。 青少年时期漂泊流浪的生活,使高尔基亲眼看到并亲身体验到俄罗斯劳苦大众在沙皇统治下的艰难生活。高尔基对腐朽的旧制度充满厌恶和憎恨。他在作品中抨击了沙皇制度的黑暗,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剥削和压迫。他的作品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但沙皇政府对此十分害怕,曾几次监视、拘禁和逮捕高尔基,并将他流放。镇压不但没有使他屈服,反而更加坚定了他斗争的意志和决心。

1906年,高尔基的代表作、长篇小说《母亲》完成。它描绘了无产阶级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塑造了工人党员巴维尔和革命母亲尼洛芙娜的感人形象。《母亲》被公认为世界文学史上崭新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奠基作品。 高尔基创作了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自传三部曲不仅反映了作家本人的生活经历以及他接受马克思主义以前艰苦的思想探求过程,而且广泛概括了19世纪70-80年代的俄国社会生活,描写了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遭遇,歌颂了他们的优秀品质。 【体裁】

散文诗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在形式上它有散文的外观﹐但不乏内在的音韵美和节奏感。散文诗一般表现作者基于社会和人生背景的小感触﹐注意描写客观生活触发下思想情感的波动和片断。

写作手法介绍(写法简介部分也是学习的重点)

1.象征:文学创作中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简而言之,象征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

2

念、思想和情感(被象征的本体)。散文诗运用象征,往往是通篇的运用,而不是某个句子的象征意。 2.象征与托物言志的区别:

象征侧重物所具有的性格、品质,托物言志侧重作者的主观感情。另:象征存在文化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如“海燕”,你说象征“无产阶级战士”可以,说“春的使者”也可,而托物言志则含有文化意义的确定性,如“梅”“兰”“竹”“菊”意义比较明显。 二、走进文本

(一)初读—感知课文:(8分钟)

本文以大海为背景,请大家注意暴风雨到来前海面景象的变化,考虑一下,大致可分为几个画面?(提示:暴风雨“将来”—“逼近”—“一触即发”,请给每幅画面起个小标题,) 第一幅: 第二幅: 第三幅:

(二)细读—走进课文,理解文本:(10分钟)

1.你觉得海燕是怎样形象?哪些词语最能体现出海燕的这些精神?(请找出有关的语句,并有感情地朗读)

2.朗读课文4—6节,把描写海鸥、海鸭、企鹅的词语画出来,这些词语表现了这三种海鸟有怎样的共性?

3.作者这样描写海面景象:风雨雷电、大海、暴风雨有什么作用?

(三)精读—探究写法:(16分钟)

1.本文采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指出海燕、海鸥、海鸭、企鹅、乌云、狂风、

3

雷声、闪电、大海、暴风雨的象征意义。

海燕象征: 暴风雨象征: 大海及其波涛象征: 海鸥、海鸭、企鹅象征: 乌云、闪电、雷声、狂风象征: 整个海上景象象征: 太阳象征:

2.品味揣摩语言,赏析下列语句。

1)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2)狂风紧紧抱着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3)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

4)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

三、预习检测(3分钟) 1.生字注音。

飞翔( ) 飞窜( ) 飞沫( ) 泛( )起 困乏( ) 蠢笨( ) 翡翠( ) 胆怯( ) 呻吟( ) 蜿蜒( ) 2.常识填空:

《海燕》是 (国)作家 在1901年3月写的“幻想曲”《 》的结尾部分,原题是“ ”。他最著名的长篇小说是《 》,自传体三部曲是《 》、《 》、《 》。 四、质疑(2分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4

拓展延伸

阅读目标:认真阅读高尔基的另外一篇《鹰之歌》,体会象征手法的运用。

鹰之歌 高尔基

蛇高高地爬到山里去,躺在潮湿的山谷里,盘成一圈,望着海。 太阳照在高高的天上,山把热气吹上天,山下海浪在拍打岩石„„ 突然,在蛇盘着的那个山谷里,从天空中坠下一只苍鹰。它胸口受了伤,羽毛上染着血迹„„

鹰短短地叫了一声,就坠在地下,带着无可奈何的愤怒,撞在那坚硬的岩石上„„

蛇大吃一惊,连忙逃开了,但马上看出,这鸟的生命只能维持两三分钟了„„

它爬到受伤的鸟眼前,对着鸟的眼睛发出咝咝的声音: “你要死了吗?”

“对,我要死了!”鹰深深地叹了口气,回答说,“我美好地生活过了!”“我懂得什么是幸福!„„我也英勇地战斗过!„„我看见过天空!„„你绝不会那么近地看到天空!唉,你这可怜虫!”

那有什么了不起!天吗?空空洞洞的,我怎么能在天上爬呢?我在这里很好,又温暖,又滋润!”蛇对那自由的鸟这样的回答,可是它却在心里暗笑鹰的这些梦话。而且,它这样想着:“飞也好,爬也好,结果还不是一样,大家都要埋入黄土,都要化为灰尘„„”

但是那勇敢的鹰忽然抖擞精神,微微挺起身来,向山谷里看了一眼。 阴暗的山谷气闷不堪,散发出腐臭的气味。

鹰使出全身的精力喊叫起来:“啊,要是能够再飞到天上去一次,那可多么好啊!战斗是多么幸福啊!„„”

1.高尔基《鹰之歌》中的“鹰”象征________“蛇”象征__________ A满脑袋市侩哲学的庸俗小市民 B革命勇士 2.本文运用类比方法主要体现在 ( ) A.借鹰和蛇来寄托自己的情志。

B.用鹰和蛇的习性来体现社会上某类人的行为。 C.赋予鹰、蛇以及其他自然景物以人的灵性。 D.用鹰和蛇的言行来体现两种不同的人生观。

5

3.“阴暗的山谷气闷不堪,散发出腐臭的气味。”这句景物描写对刻画“那勇敢的鹰”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4.读了本文,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自我解剖从前什么时候扮演了“蛇”的角色,什么时候像“鹰”学习的?今后有何打算?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