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人类学田野调查的过程及方法的思考
摘要:田野调查是人类学学科研究的重要方法,严格标准的田野调查方法是做好民族研究的必要条件。但田野调查过程中是不能拘泥于固定模式的,在调查过程中会遇见诸如主位与客位的矛盾、对地点陌生与熟悉的矛盾、以及碰见观察方法的局限。只有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正确地运用恰当的方法,才能成功地做出一份优秀的田野调查报告。
关键词:人类学;田野调查;过程及方法
人类学是一个关于人类研究的社会科学,其学科分支包括文化人类学、体质人类学、考古学以及语言人类学。通常我们所讲述的人类学是文化人类学,在欧洲大陆国家又叫做民族学,是一门研究异民族文化的学科。文化人类学发端于18世纪中期,自摩尔根开始,田野调查就成为了人类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到现代的人类学研究中,田野调查是最基本的要求、最基本的研究途径。
田野调查又称为田野工作,是指经过专门训练的人类学者亲自进入某一社区,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段内通过参与观察和居住体验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从而进行研究的工作。早期的人类学家大多没进行过进行实地调查,只是根据阅读大量的文本、史料进行的人类学研究,因此,后人将早期的人类学者称为“摇椅上的人类学家”。[1]美国传统上第一次田野调查,是由号称美国人类学之父的博厄斯于十九世纪末在爱斯基摩腹地的巴芬岛完成的,这次调查的意义非常重大,因为博厄斯创立了一个传统,使参与观察成为美国人类学的基本要素。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马林诺夫斯基开创了“参与观察”式田野工作的新局面,这是人类学田野工作发展过程中的一次变革和飞跃,奠定了现代田野工作的基石。
田野工作是由进行过专门训练的人类学研究者所进行的,具有专门性和专业性,有具体的理论指导与方法指导。下面是对具体的田野工作的一些简单介绍。
1田野工作的过程及方法
田野调查是一个辛苦而充满思考的工作,作为一个受过专门训练的田野工作者,在进行调查之前要规划好调查的步骤。田野调查大致可以分为这样几个阶段:确定调查主题、做好调查前的准备、实地调查阶段、撰写调查报过阶段、回访调查阶段以及回访调查报告形成阶段。
1.1确定调查主题
进行田野调查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只有有了明确的主题,才能制定出总体的调查计划,确保田野调查的顺利进行。在调查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是作为一个田野工作者应有的素质。在一次调查活动中不能发现问题时,就需要进行多次调查发现问题。
1.2调查前的准备
在做田野调查之前,首先应确定调查地点。选点对也成功进行田野调查至关重要,选择调查点的基本要求是要选择有特色的地区,就是说该地的社会或文化较为特殊,与其他民族或本民族比较时差异较大。其次,是要选择一个在该民族中具有代表性、比较典型的社区进行调查。最后选择前人调查过的社区,可以作为一个基本的参照系,了解该地的文化变迁,也可以重新甚是前任调查的资料是否可靠、准确。
在做准备时,必须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和地方志资料,熟悉当地的情况,熟悉该民族的历史、地理、部落或民族支系、天地系统、人文系统等各方面的情况。如果调查前不了解已有的文献资料和调查资料,对该民族和该地区一无所知,就需要较长的时间熟悉当地情况从而浪费大量的时间,并且可能把别人早就调查和发表过的材料当做新材料,做无用功。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对前人的调查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也是非常必要的,找出
成果、发现问题,对可能成为新调查的出发点。
最后,就是制定调查方案和调查计划。在确定了调查主题和地点之后,在广泛地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制定调查方案。调查方案主要包括:选题依据与价值、调查地点和对象、选点依据、调查点的基本情况、调查日期和预计的时间跨度、主要调查的内容与方法、调查路线等。但计划不是绝对的,在田野工程中肯定会发现与计划不符的地方,这时就需要对计划
进行调整,以适应现实情况的需要。
1.3调查过程
在进入正式调查点之前,进行试点调查,更进一步地了解当地的情况,不仅可以让调查者在进入调查状态前进行一次很好地调整,也可以帮助调查者检验先前的设计的调查提纲,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修改调查方案和提纲。
在最终有了调查方案后,就要开始进行正式调查。这是一段比较艰辛的文化理解和沟通,又不适应但又有很多的文化体验乐趣。由于不同民族在语言习惯、社会生活的不同,在短时间内是无法展示出来的,所以,成功的田野调查工作通常需要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以深入、完整地了解当地社会。在正式调查中比较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和访谈法。
1.3.1观察法
在田野调查中,一般采用参与式观察法,及调查者深入到当地的生活中去,充当其中的一个角色,参加其中的活动,带着问题身临其中,去观察研究对象的生活。在参与式观察中应注意一下几点:所调查社区的结构特征,社区内各种醒目的文化符号,并且在参与到民族地区的文化活动中时,整个过程的记录要完整。这一方法具有客观性的特点,但缺乏良好的互动性,需要对其中存在的问题与漏洞进行验证。
1.3.2访谈法
访谈有两种类型,意识结构性访谈,既有了严密的访谈提纲,在访谈过程中严格按照提纲进行。这种访谈可以节省调查者的时间,便于访谈结束后的统计分析,但这种访谈缺乏弹性,难以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不利于发挥访谈者和被访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另一种是非结构性访谈,只按照一个粗线条式的访谈提纲进行访谈。对所要提出的问题只有一个基本的要求,田野作业者和受访人可以根据访谈时的情况灵活地做必要的调整。以对方的兴趣作为切入点,能达到更好
的效果。
无论何种形式的访谈都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要注意访谈的深度。深度访谈时田野调查的特色。田野调查之初,受访人往往很警惕,许多事情不愿意谈,只有建立了较为密切的关系,才有可能进行深度访谈。二是要讲究技巧。一些受访人对自己的传统文化知道很多,但他却很难用自己的语言层次系统地表达出来。在这种情况下,调查者必须一步一步地启发受访人。在调查过程中有些问题不方便直接发问,则可以从别的话题入手引导被访者。最后,在访谈时要尊重被访谈者的意见,尽量确保维护其隐
私,保证对被访者的生活不会造成不应该有的麻烦。
在调查过程中还要坚持天天记录调查内容和调查日志,在撰写调查报告时以便查阅,还可以为他人提供参考资料。
1.4撰写调查报告
在完成一系列调查之后,要完成调查报告,详细记录调查过程中的所见所闻,针对自己的研究主题,在参考他人优秀的调查报告的基础上完成报告。
1.5回访调查
363
学术研讨Academic research在民族地区进行调查,几年后要进行回访。有些事件是延续性的,一次两次的调查并不能把事件完全记录下来,也有一些活动有了一些变化,需要在回访调查中予以补充。在回访调查中也会发现一些新的问题,改变一些就有的观念,是自己的调查更加完善、切合实际。
以上方法和步骤是当代民族学工作者田野工作的具体参考和指南,是进行一次较为成功的田野调查必须具备的条件和方法。但不同的田野工作者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适应自己实际情况的改动,最终的目标都是做出一篇客观真实、具有研究价值的田野调查报告。
2对田野调查的一些思考
其实,人类学田野调查的理论和方法并不都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方法适合于不同的个体,这要根据调查者的身份及个人素质而定。下面是我对田野调查过程中的一些东西的思考。
在调查的时间问题上,一般认为调查的时间至少在一年以上,这样才能比较全面地观察出被调查地区生产生活的全貌。[2]这是属于功能学派参与是观察法的理论要求,并不是绝对不能改变的。有些有经验或有条件的调查者或许并不需要这么长的时间。以《江村经济》的作者费孝通先生为例。费老在开弦弓村所做的调查时间总共才三个月,但同样做出了非常具有学术水平的调查报告,因此,调查时间的长短并不能决定调查者是否能够做出很好的成果,而是取决于调查这对该地区的熟悉程度、对该地区文化现象的理解程度以及在调查过程中所设计的计划和调查的方法。费老在开弦弓村有便利的人际关系,同时他自己对这一地区的文化是比较了解的,在语言上不存在障碍,这就为他能够在短时间里做出重要成果的关键因素。
同时,这也牵涉出一个问题,就是《江村经济》的调查并不是对异文化的调查,而是对本民族文化的剖析。有一些学者就对这本书是否为民族学著作提出了质疑,并引起人们的争论:这是民族学著作还是社会学著作?费老的回答是:你们认为他是什么就是什么。其实笔者在这里的看法这些都可以根据调查者的个人理论修养和个人素质来定,不能太过于限制,只要能写出一部优秀的民族学著作,就算是成功的。在这里或许有人会有疑问:这样的民族志是否存在失真或者存在偏颇?这就需要不同的人类学家多次重复地对某一地区长时间地进行考察,不断地去伪存真、查漏补缺,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融会贯通,才能够比较全面真实地理解一个地区的文化。
人类学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寻找文化的差异性及其运行机制,在众多读者面前展示出来的或许仅仅只是不同文化带来的文化震撼,这就让人们
很难理解:人类学的研究意义到底在哪?
笔者认为,人类学所研究的东西不应该仅仅只是带来一种文化震撼,不应该仅仅只是将不同的文化内涵展示在读者面前而已。人类学研究的作用应该是传承历史、服务当下的。民族学所研究的的对象是当下异民族文化,是调查者的时代背景有密切的联系。但一个民族的文化积淀是经过历史的长期发展形成的,这就需要民族学家不仅仅只是关注所调查民族当下的文化状态,还要对这一民族的历史发展及演变做出自己的总结,对历史上可能对民族文化造成的影响加以深入研究,从这一点上,人类学研究的东西其实是对历史人文的归纳和总结。同时,研究者对当下的民族问题的研究也是对后世的研究工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资料,换句话来说,也起到了一个历史传承的作用。
对于研究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的研究者来说,怎样为这些地区少数民族的发展做出自己的理解,如何为保护这一地区的文化传统贡献自己的力量,发现扶贫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等等,都是人类学家应该考虑的问题。
总而言之,人类学家所研究的问题是复杂的,如何找到研究中的价值,并对这些价值加以发扬或升华,使其成为促进地区发展、维护地区稳定、保存地区文化的重要手段,才是人类学或民族学研究的真正意义所在。
(作者单位:中共忠县县委党校)
作者简介:罗崇逵(1988~),男,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民族学。参考文献
[1].舒慧敏.对人类学调查的几点看法[J].文化研究,2011年4月[2].张帆.人类学田野调查的理论反思[J].思想战线,2005年第3期
[3].刘海涛.论人类学田野调查中的矛盾关系[J].广西社会科学,
是:无论采用怎样的方法,无论时间的长短或者是否是以民族文化的调查,2006年第2期
(上接第369页)
[4]黄会林.彭吉象.张同道.陈旭光.周安华.《电视学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5]胡智锋著.《电视传播艺术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7.[6]《论当前真人秀节目的几个问题》[J].伍新明.中国传媒网.2005.5.[7]张勤.媒体事件与电视节目营销[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1.[8]尹鸿.解读电视真人秀[J].今传媒2005年第17期.
[9]张丽.程奇.试论国内真人秀节目的困境和出路[J].新闻世界.2008年04期.
[10]张帆.本土真人秀节目策划新探[J].科技资讯.2008年23期.[11] 凯文·莱恩·凯勒(Kevin Lane Keller)著.李乃和译.战略品牌管理[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2](英)安德鲁·古德温(Andrew Goodwin).(英)加里·惠内尔(Garry Whannel)编著.魏礼庆.王丽丽译.电视的真相[M]. 中央编译出社.2001.
36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