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沙坪坝区莲光小学 周 楠
作者简介
周楠,小学语文一级教师,沙坪坝区优秀教师、区优秀辅导员。从教13年来,潜心研究教与学,数十篇论文案例分获市、区级奖项。多次承担区、县参观课、观摩课及教研课,获重庆市第八届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技能大赛阅读赛场一等奖。
【教学目标】
1.能自主给三个小故事加上小标题,正确辨析生字“擘”
2.能联系上下文品读蔺相如的语言,感受其中的言语智慧,了解人物形象。
3.学习在具体语境中运用假设句式劝说对方,进行恰当表达。
【教学准备】
课前学生预习课文,给三个小故事加上小标题,教师准备相关的PPT。
【教学过程】
(一)检测预习情况,交流小标题,辨析生字
1.交流预习情况,整体感知,交流给三个故事加的小标题。
2.关注小标题中易错的生字“璧”,和熟字“壁”对比,利用部件正确辨析,正确运用。
(1)“璧”的字义。
(2)“璧”与“壁”,选字填空。
璧 壁
铜墙铁( ) 白( )微暇
珠联( )合 悬崖绝( )
(3)生齐读词语。
3.读廉颇的语言,了解他对蔺相如很不服气的原因。
师:回到课文。通过预习,我们知道,从完璧归赵,到渑池之会,蔺相如最后职位比廉颇高。廉颇很不服气,他是怎么说的呢?
生:(齐读)廉颇觉得,蔺相如步步高升靠的就是——一张嘴(师板书:一张嘴)。
师:这“一张嘴”,让蔺相如平步青云,也引来了廉颇的愤愤不平。那么这“一张嘴”,究竟有什么能耐?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从这“一张嘴”来认识蔺相如“这个人”!
(二)联系课文情节,反复品读语言,感受言语智慧,了解人物
1.一读:聚焦关键情节,边读边勾画人物
2.二读:聚焦人物语言,边读边发现人物是怎么说的。
(1)师:蔺相如“说了什么”,我们能在书中找到。他是“怎么说的”呢?再读一读这几个句子,看能不能通过读,发现这三处话语中共同的奥妙。
(2)引导学生关注关联词“如果……就……”“要是……就……”,了解表达的形式是用假设的方式。
(3)师:那这一张嘴,总用这样的方式说话,结果如何呢?
(4)学生分小组探究蔺相如的表现,并概括填表。
(6)引导学生从对秦王和对廉颇这两方面做思考。
(7)小结后,说说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蔺相如。
3.三读:联系故事情境,边读边探究结果如何。整合梳理学生的发现,探究言语智慧,交流人物形象。
(1)请一小组展学。其他组补充。
(2)整合表格梳理出来的内容,说说自己的发现。
(3)从学生发现中梳理并总结板书。
(4)学生把两个发现关联起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深化探究。
(5)学生带着这个问题独立思考,再相互讨论交流。
在关键时刻说了什么。
(1)(出示学习提示)再读课文,聚焦三个故事的关键情节,看看在关键时刻,这“一张嘴”到底说了什么?
(2)学生汇报时,注意正音。(预设:纠正“乘机”误读为“趁机”。)
4.四读:结合体会有感情地诵读蔺相如充满智慧的语言。
(三)总结人物的言语智慧,引发学生读古典名著《史记》,认识更多这样人物的兴趣
1.师总结:在《将相和》里,就是这样一个人,运用语言的智慧一次次解除了赵国的危机,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2.出示故事“巧劝缪贤”。
战国时期,燕国弱于赵国。缪贤是赵王身边一个位高权重的官。一次宴会时,燕王友善地对缪贤说,愿意和他成为朋友。
后来,缪贤犯了个不大不小的罪,害怕赵王处罚,想去投奔燕王。蔺相如劝他别去,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缪贤照做后,果然化险为夷。
学生默读故事,想一想,蔺相如会怎么劝说缪贤呢?试着补充画线处的句子。写完后,还可以和同学交流交流。
师:历史上,蔺相如究竟是怎么劝说缪贤的呢?想不想知道?(出示《史记》。)
在《史记》这部伟大的著作里,司马迁透过一个个精彩纷呈的历史故事,塑造了众多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大家有兴趣可以去了解一下。
【教学反思】
《将相和》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记述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人教版教材把它放在了五年级下学期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重点是:读我国古典名著,理解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所以,在教学这个历史故事时,我们不仅应关注故事本身跌宕的情节,还应关注它本身所拥有的言语表达上的特色,及言语背后所承载的古人的智慧。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应把握学情及年段特点,大胆取舍,凸显重点,制订明晰的教学目标。《将相和》一课节选自历史名著,时代背景复杂,故事情节矛盾曲折,人物形象生动立体。本课的学习目标锁定在通过品读人物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上,对学生来说既有旧知识的储备,又有新认知的挑战。教学中,我紧紧抓住蔺相如的语言为切人点,体察人物的言语智慧,感悟人物的品格魅力。通过这个语言范例的学习,不仅让学生学习了一种语言表达的方法,还领略到一种富有内涵的思维方式,对拓展阅读了解《史记》这本书中其他人物奠定了基础。
教学过程努力体现学本立场,由表及里认识人物。语文课堂不是教师展示才艺的舞台,而是学生进行祖国语言文字学习和语言实践活动的天地。无论教学流程的设置,突破重难点
选取的策略,以及语用迁移的训练,都应从学情出发,从学生的未知出发。一读就懂的内容可以删繁就简,把学习重点锁定在抓住句式特征,感受蔺相如在特定环境中使用假设句式所彰显的言语智慧及个性特点。我让学生通过读书、思考、交流、讨论,在质疑、碰撞、解答、共识中达成对人物言语智慧的认识。蔺相如能根据不同情势、不同人物、不同性格,直击对方心思,得到“想要的结果”——这就是他言语的智慧。然而还不够,通过继续探究,会发现:无论是对秦王这样的敌人还是对廉颇这样的自己人,虽然抓住的对方弱点不同,但出发点只有一个——以国家利益为重,蔺相如欲以生命为代价来捍卫国家尊严,从而使具有大智慧的大丈夫形象从字里行间凸显出来,深深走进了学生的内心。
“自学一互学一展学”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采用,凸显学本立场。尊重不同起点、不同个性的学生之间的差异,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小组合作填写表格以及探究蔺相如言语智慧这两个环节中,学生表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语用”是学科特征的体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我在选取语用训练点时,仍以《史记》故事为依托,选取原著中缪贤和蔺相如的小故事,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练习用假设句式进行恰当表达,学以致用,在运用中提升言语智慧。课堂上,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后,我特意不揭示原著中的回答,制造阅读期待,让学生于课外自主寻找答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