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论坛 MARKET FORUM 人力资源管理 2011年第3期 (总第84期) 浅议高校青年志愿者与社会公益组织的协同 口 夭 锐 (湖南商学院信息学院 湖南【摘长沙410205) 要】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经过多年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着没有真正持续性的志愿服务项目,没有可持续 发展的机制等突出问题。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与社会公益组织有很多相似之处,两者的协同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将有利于双 方效能的充分发挥及目标的达成。 【关键词】高校青年志愿者【中图分类]F241.23 公益组织 协同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777(2011)03--0041--02 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是共青团中央指导下的全国性的非 营利性社会组织,在各个高校,共青团纷纷将青年志愿者组织 的建设作为重要工作之一。青年志愿者组织的本质是服务, 德育与技能锻炼是其功能属性,高校的核心任务是育人,培育 思想上有强烈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技能上满足社 会需要的人,因此高校里设立青年志愿者组织就有其充分必 要性。近些年来,高校的青年志愿者组织在团组织的鼓励和 支持下,获得迅猛发展,不但对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实 践能力的锻炼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在服务社会方面也产 生较为广泛和深远的社会影响。 一二、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与社会公益组织协同的 必要性 笔者认为高校的青年志愿者组织有着自身不能回避的劣 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使得与社会公益组织的协同是其可 持续发展的路径之一。 (一)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的存在劣势 1.学生志愿者角色不固定。大学四年的各个阶段的学习 、以往文献研究回顾 伴随着高校里面青年志愿者活动的蓬勃开展,开始有人 思考怎样形成良性发展的机制等一系列问题,产生了大量相 关的问题研究文献,李勃(ZOO9)对国内国外青年志愿者的机 任务各有侧重点,因此作为学生的志愿者难以全心力地投入 到志愿服务工作中,产生新老成员更替较快的弊端,致使志愿 者骨干队伍出现断层的局面,进一步造成组织发展的不稳定 性。由于大学生精力有限,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多局限 于一些重大的纪念日或节日,平时开展活动较少,即使在寒暑 假期间开展规模较庞大、投入精力较多的社会实践活动,实践 活动内容变化不大。 制进行了对比,罗树明(2005)、姚立迎(2OO8)分析了高校青年 志愿者组织的德育功能等等,还有众多文章指出了高校青年 志愿者的问题所在并给出了建立长效机制的若干建议,但纵 观这些研究多限定于学校的共青团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创 新的范围内,少有将视野放到与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相似的 社会公益组织上来,只有彭海(2009)曾以“第三部门”的视角 对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进行_J一理论探讨,本文则尝试将高校 青年志愿者组织作为社会公益组织的一个组成部分来讨论两 者协同的可行性并给出具体建议。 社会公益组织一般是指那些不以利润最大化当作首要目 标,且以社会公益事业为主要追求目标的社会组织。社会公 益组织在多元三层社会结构中处于中间结构,是致力于增进 社会福利和社会改善,但不以自身赢利为目的的社会行动者。 现今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的任务大致为社会行动协助与 弱势群体帮扶,其中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就与社会公益组织的 目标一致,有着协同的可能,且从功能上来看后者应该可以覆 盖前者,前者应该依托后者来发展,最终两者的协同是为了产 生14-1>2的效果。 2.学生志愿者的专业技能水平偏低。虽然高校青年志愿 者的队伍庞大,但学生志愿者的专业技能水平偏低,只能从事 些技术含量比较低的社会公益活动,没有与所学专业进行 匹配的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很难在活动当中找到自我认同 感,实现自我价值。志愿者大都停留在基本的社会服务,技能 性的服务难以做的周全也很少被考虑进来。 (二)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存在的问题 1.志愿者组织的资金保障不到位成为高校青年志愿者活 动开展的首要问题。青年志愿者在参与服务的过程中要面临 着一些费用支出,如交通、饮食、通讯各方面开销,在服务项目 的开发、运作以及为志愿者提供安全保障,购买保险等方面也 会产生各种管理费用。志愿者活动资金问题势必会影响到志 愿工作开展的长期性和广泛性。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青年志 愿活动资金来源主要是依靠学校划拨给团委有限的一点经 费,即使通过项目争取赞助也只能是“点”上的活动,无法获得 持续性的资助。 2.高校志愿服务与社会需求不能有效对接是影响可持续 发展的根本问题。一方面,高校的青年志愿者组织对社会的 服务需求缺乏深入挖掘,服务与需求衔接脱节。一些高校组 织的志愿服务活动往往是从共青团工作的角度去策划和开展 一【收稿日期】2O1O一12—29 【作者简介】吴锐(198O一),男,湖南长沙人,湖南商学院信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信息资源开发与管理。 的,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也往往是一厢情愿,并没有就被服务者 的实际需求进行深入的沟通和了解,志愿者组织提供的“善 意”服务流于形式,成为受助单位的困扰和负担。 另一方面,社会遇到服务需求时较少考虑高校。地方政 府对高校志愿者组织也缺乏矗位,没有将高校的社区服务与 政府公益事业较好地衔接,对于所辖范围内原发性的服务需 求没有考虑高校志愿者的协助。同时,对于社会公益组织已 经挖掘出来的服务需求,公益组织也没有向高校这个巨大的 资源库寻求支持。加上高校志愿者工作的宣传力度不够,社 会对高校志愿者组织及工作开展认识不足,甚至将有组织的 志愿服务活动看作形式或作秀。 3.志愿者管理的“行政化”倾向是个“双面”问题。说是 “双面”问题是因为有积极的~面,也有不好的一面。不好的 具有很大的倾向性,因而对于政府在公共事务的治理机制中 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公平性补充。 3.有利于形成积极的宣传效应。第一,社会公益组织覆 盖面广,容易形成典型报道。公益组织为了推介自身的公益 理念,争取社会和企业的资助,也有开展宣传报道的主观意 愿。第二,部分公益组织本身就是媒体号召成立,很多媒体借 助自身的影响力优势,成立了各种形式的公益组织,为全社会 形成热心公益的氛围起到了积极作用。 社会舆论引导的帮扶弱势群体风气的形成能成为无形的 教育力量,促成社会公益与学校教育的良性循环,是社会公益 组织与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 四、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与社会公益组织协同的 ~面是过度行政化的环境下,不可能产生持续、有效、真正意 义上的志愿服务,而且随着大学生自主意识的不断提高,过度 行政化的管理手段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同时各级行政 组织通常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开展工作,容易产生片面追求成 绩的倾向。 积极的一面是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在共青团的指导下做 到了“党有号召、团有响应”,开展了一系列有影响有实效的活 动,另外,也为今后可能出现的社会公益事业整合中的政府主 导的发展路径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基础。 三、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与社会公益组织协同的 可能性 (一)高校的比较优势。 1.大量高素质的潜在公益人群。全国普通高校有在校学 生两千多万,若将受过高等教育已经毕业的人群计算在内,将 是个巨大的数字,如果公益事业有这样一群即具备公益思想 又掌握高级技能的主力军,元疑是笔巨大的财富。同时,大学 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候,乐于接受新的 理念,有着强烈的内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些都使他们具有 极高的参与公益、服务他人的热情。 2.专业老师能为志愿服务提供强大的专业技能支持。高 校的师资本身就是社会的重要资源,那么作为近水楼台的高 校学生组织,能方便地得到指导老师专业方面的指导,且高校 设立专业涵盖社会需求的各个方面。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即 是对高校课堂教学的延伸,也使得学生在志愿服务活动中掌 握了一定的专业技能,做到了学以致用。高校也能够对大批 量专业性较强的服务需求给予响应。 (--)社会公益组织的比较优势。 1.有利于破解资金难题。社会公益组织作为专门的公益 机构,长期性从事弱势群体帮扶工作,工作面涵盖社会的各个 角落与阶层,也在整个社会的视野之下,它的专业性更容易得 到企业和社会的认可,随着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与慈善意识的 不断增强,接受社会的捐赠和赞助将成为公益的坚强保证。 对于资金的管理与使用,配备专门人员的公益组织应该会做 得更专业、更高效。 另外,现在也有部分公益组织的提供的有效服务被政府 购买,解决“政府失灵”的同时为这些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提供 了新的途径,也给高校志愿服务提供了又一条资金的来源的 思路。 2.有利于解决志愿服务的有效性问题。社会公益组织多 来源于民间,民间性的角色优势,使社会需求得以集中真实反 应,因此提供的服务有效性、针对性强。公益组织一般具有比 较独立的民间性质,是一种与公众在空间上距离较小的社会 治理组织,因而总能最先得到公众的需求信息并做出反应或 传达给政府,这是政府作为社会宏观治理机构所不具备的优 势。此外,由于公益组织的行为对于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往往 几点建议 (一)明确自身定位 与社会公益组织的协同是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可持续发 展的途径之一,那么在协同中怎样给自身一个明确的定位尤 为关键,笔者认为应该弱化高校志愿者组织在协同中的“自我 中心”意识,甘做“配角”,在公益事业中的作为社会公益组织 的专业助手、资源库,成为公益组织有力的触手应该就是高校 青年志愿者组织的定位。 (二)着力打造高一级平台 高校当“配角”不意味着任由摆布,两者要很好协同必须 形成一个更高一级的平台,平台的责任是进行信息的互通与 各个公益组织的协同管理。这样才能避免出现高校一厢情愿 的尴尬局面出现。平台可以是政府的,也可以是其他第三方 机构的。在这方面,壹基金开展的“信壹基金典范工程”就是 其中一个尝试,但还不是长期性的平台。如果平台是第三方 机构也应该在政府的有力监管下,保证协同的正确方向 (--)组织结构理顺是关键 协同的关键首先是构建合理的组织体系,这里有几种模 式。首先是“请进来”,即在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下成立某公 益组织的分支机构,专门负责该公益组织在高校的协调,在这 方面有很多公益机构已经做出了尝试,例如红十字协会。这 种模式对于规模影响较大的公益组织比较适用。其次是“走 出去”,即在各个公益组织处以学校青年志愿者组织名义进行 备案,可安排学校青年志愿者组织个别人员负责某个公益组 织的联络,此模式便于整合资源,最大限度的实现志愿服务的 专业匹配。 (四)分步骤、分阶段进行 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与社会公益组织的协同是一个尝 试,很多问题还不能预见,所以采取“先试点、后铺开”的策略, 分步骤分阶段的开展,首先可以选取典型高校采取“请进来”、 “走出去”的模式,再选取成熟有较大影响的多个社会公益组 织参与,由民政局与共青团负责高一级平台的协调,最终形成 协同效应。 【参考文献】 [1]陈岳堂,胡扬名.政府职能转变与社会公益组织发展 EJ].湖南农业大学学41;.c社会科学版),2007,(08). E23姜岩,宋瑞梅.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工作误区浅析 EJ3.科技创新导报,2010,(16). E3]洪剑.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的现状、问题及对策EJ]. 科技创业月刊,2008(O9). E4-1彭海.现状与前景:第三部门视域下的高校青年志愿 者组织[J].理论与改革,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