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谈我对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的理解

浅谈我对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的理解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总第307期2015年3月(上)TheScienceEducationArticleCollects

Total.307

March2015(A)

浅谈我对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的理解

沈艺抒

(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上海200234)

文章编号:1672-7894(2015)07-0159-02

摘要中国近代社会处于一个动荡又急剧变化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李叔同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和实践者之一,通过音乐来传播爱国救国的志向,通过乐谱来宣扬文化进步的思想,通过言传声教树立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典型模范。本文试图通过对其美学思想的研究,浅谈我对其思想的认识,旨在以一个客观的态度评价其在历史长河中的作用。

关键词李叔同音乐教育美学思想艺术实践ABriefDiscussionontheWriter'sUnderstandingofLiShutong'sThoughtsonMusicEducation//ShenYishuAbstractModernChinawasinaneraofinstabilityandrapidchange.Undersuchbackground,LiShutong,asoneoftheac-tivistsadvocatingandpracticingtheNewCultureMovement,spreadtheaspirationofpatriotismandnationalsalvationthrough

musicaltone,andpublicizedthethoughtofculturalprogressthroughmusicscore,andhehassetatypicalexampleofmodernChineseeducationthroughexplaininginwordsandteachinginmusic.Throughstudyinghisaestheticthought,thispaperat-temptstobrieflydiscussthewriter'sunderstandingofhisthoughts,aimingtoobjectivelyevaluatehisroleinthecourseofhistory.

KeywordsLiShutong;musiceducation;aestheticthought;artisticpractice

感,乐的教育,也具有审美情感教育的意义。

2时代背景

清末民初,帝国主义列强用枪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在经过闭关锁国的封建腐朽压制之后,基于救国图存的意愿上,一些仁人志士提出了向西方列强学习的意愿。

洋务运动中,清政府发展学校教育总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此指导下,音乐教育的思想也被包含其中,《学务纲要》中“至于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秦汉以前,庠序之中,人无不习。今外国中小学堂,师范学堂,均设有唱歌音乐一门,并另设专门音乐学堂,深合古意。惟中国古乐雅音,失传已久。此时学堂音乐一门,只可暂从缓设,俟将来设法考究,再行增补”。可见,洋务派音乐教育的思想是维护纲常,吟诵诗典。维新派在《大同书》中提出了从婴儿到大学的一系列的具体设想,并且康有为很注重传统与新型教育的结

③合,例如“养儿体,乐儿魂,开儿知识为主”注重德、智、体三

方面的共同发展。1902《钦定学堂章程》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政府颁布的学校学制的系统文件,在新式课堂设置中有了“音乐”科目。梁启超作为留日的先进知识分子,为中国近代传播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推动了“学堂乐歌”兴起和发展,为李叔同、沈心工等人音乐教育探索奠定了基础。20世纪初,中国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更加推动了学校教育的改革,李叔同等人成为了中国近代新式学堂中,大力推动音乐教育第一批代表性的人物。

3李叔同教育理念

1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的美学基础

中国传统的社会音乐教育的理论基础是基于孔子对音乐艺术教育价值的认识和阐释: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诗”“礼”“月”三者皆不可偏废,但是

“乐”是建构于“诗”“礼”之上的。

任何一个时代的音乐教育思想,都是在这一时代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产生的,是受到这种教育思想的指导和制约。李叔同生活的时代背景正值中华民族面临灭国的危难和救国运动的浪潮中,作为文人、艺术家通过文化教育传播,以洗礼国人的思想是当时才华施展的最有效

的途径。“学堂乐歌”有三杰:李叔同、沈心工、曾志忞。李叔同是一位文艺的通才与全才,在书法、音乐、话剧、美术方面均有较高的造诣,他主张“器识为先、文艺为后”。器有器度、器量的意思,识是指见识和胆识,也就是说,艺术创作是建立在客观具体事物之上的,艺术家要具备对客观事物的判断能力,所以艺术家本身要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然后才能进行文艺创作,这与“成事先成人”的观点异曲同工。作为进步青年,李叔同自身也是怀揣爱国情怀的仁人志士,并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愤青;作为教师,平日里爱戴学生有佳,从不打骂也不当面批评,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受到了学生们的尊敬。他在《音乐小杂志》中评论到:盖琢磨道德,促社会

渊下转第183页冤

159

《礼记·乐记》提倡乐教同时强调情感的作用,“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音乐是人和天地的一种至诚至纯至高的无限交流与沟通,只有对天地之间自然中和之气有了自己的心灵感悟,才能领略到音乐真正的大美。而这种感悟能力,并非人人皆有的,这是需要拥有中

和品质的君子才能做到的。“八音之节,可以养人之性情,而荡涤其邪秽,消融其渣滓,故学者之终,所以至于义精仁熟

②而自和顺于道德者,必于此而得之,是学之成也”。可见,音

乐于人有感化教化的作用,涤荡人的心灵,方成为道德品质的大成者。因而,“乐”的情感视为一种具有道德价值的情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总第307期2015年3月(上)2008(24).

TheScienceEducationArticleCollects

Total.307

March2015(A)

[6]尹春丽,丁春晖,李华.昌黎原产地干红葡萄酒的三维荧光光谱特

征研究[J].分析测试学报,2008(6).

[5]刘文忠,奚德智,刘欠欠,高年发,孟庆.葡萄多酚的保健作用及其

在酿酒葡萄成熟度判定中的应用[J].中国酿造,2008(21).

编辑李少华

渊上接第159页冤

之健全;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美。效用智利,宁有极力。可见,道德思想情操是艺术创作的基石,音乐艺术修养又陶冶了道德情操,二者是辩证的关系。这种美育的思想是继承了儒家的教育观念,孔子提出“君子不器”,《乐记》中载有“德成而上,艺成而下”的观点。李叔同认为“应使文艺以人传,不可人以文艺传”强调了人在文艺创作、文艺传播、文艺教导中的主导作用。李叔同作为文艺工作者,身先士卒,在日本创建了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并在东京首演名剧《茶花女》,剃须反串玛格丽特的角色,成为中国话剧的滥觞,还创编了《音乐小杂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音乐期刊,尽管后来音乐杂志受到经费、印刷、出版的种种阻挠,但是这一创举成为近代音乐教育、研究、翻译、分析的开山鼻祖,推动了音乐思想文化在国内的发展。作为人民教师,李叔同体恤学生又因材施教,他的弟子曾回忆说:他弹琴十分严格,无论附点、切分音、休止符、强弱等都非常注意,非常准确。对学生多以鼓励为主,态度谦和。丰子恺回忆自己的画作之路就说是因为受到了李叔同的鼓励便坚定了一生奉献艺术的决心。孔子提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李叔同正是对这一精神予以传承。

《大中华》成为中华民国国歌的备选曲目;有借景抒情的,例如《送别》《春游》,是中国近代歌曲创造史上第一部多声部声乐作品。由于他从小饱读辞赋,精通国学并且有较好的西学修养,所以李叔同的抒情歌曲是他创作领域的精品,体现了他多愁善感的性格。还有一类歌曲是哲理类的,也就是在他支教7年后归入佛门期间,仍然坚持创作,《晚钟》便是此类歌曲代表作,寄托了他灵魂深处归于平静的虔诚之心。尽管创作时期并不长,但是作品的质量却代表了那个时期学堂乐歌的最高水平。李叔同还大力提倡五线谱记谱法,推动了中国音乐记谱法向西方通用记谱法靠拢的步伐。作为新式学堂中首屈一指的艺术大师,李叔同以身先士卒的艺术创作和理论改革推动了中国的音乐教育的发展。

5小结

每个时代的教育思想都会受到当时大环境下的影响,孔子的儒家美学思想,“礼崩乐坏”说到底仍是为巩固君王统治,“学堂乐歌”是20世纪初新式音乐教育的探索,尽管其本身多是拿来主义,运用国外的曲调填上汉语歌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继承性不够,在教材编纂上也不够完善,不能够完全贴切学生的身心发展,但是作为近代教育的开端,李叔同已经具备了取他国之精华的思想高度并且因材施教和爱护学生的高尚品质也是值得后辈的教育工作者学习。我想引用魏征进唐太宗的谏言“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知荣辱。”我们学习历史的目的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知识信息,更重要的是引发我们对国家、社会、自身的一些思考。相比于当今社会人云亦云,为追求艺术而艺术的行为,大到填鸭式教学的环境,我们不得不景仰100年前的教育表演艺术家,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卓越的审美标准值得当代的以及未来艺术领域的工作者学习,对此我深表敬意。注释

①乐记·乐象篇.②论语集释.

③康有为.大同书[M].李似珍,评注.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253.

4李叔同的教育实践

1907年,学部颁布了《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和《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将音乐课正式列入了学堂的章程。小学课堂中定“音乐一科为随意科”未定课时;师范学堂的音乐课为正式课程,教学时数1-2课时。一直到1914年,教育部针对某些学校擅自取消音乐、美术等课程的做法发布了《教育部咨各省师范及小学校注重国文受手工图画音乐文》,指出:各种教课关系美育者,惟图文、音乐、文学三者最为紧要,故本部于师范学校规程、中学校施行规则,小学校令内,均列为必修科目。1923年,中小学《音乐课程纲要》和1925年师范学校的《音乐课程纲要》中,规定了小学、初中、高中均设“音乐”课,以及详细的音乐课的目的、内容和方法、毕业最低限度等。从1898年学堂乐歌的发轫到1914年是李叔同成长求学的时期,由于其家境富裕,所以从小就受到了文化的熏陶,但是在学校课堂中音乐图画课却是最不受重视的。1911年,李叔同从日本留学回来任教,怀揣着“教育救国”的理想,大力开展艺术启蒙的教育。李叔同对于学堂乐歌的贡献体现在他自己创编的《国学唱歌集》,这是他个人创作的起步也是中国学堂乐歌创作的起点,在21首歌曲中有15首都是采用《诗经》《楚辞》以及其他古诗词曲填词配以外国的曲调,其余的50首左右有体现爱国情怀的例如《祖国歌》《满江红》《大中华》,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成立,

参考文献

[1]张程刚.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研究[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2014.

[2]伍雍谊.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1.

编辑李少华

183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