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淳老街

高淳老街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金陵第一古街——高淳老街

高淳老街是中国古街的一颗灿烂的明珠,是江苏省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古街,以古老和奇特而闻名,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老街原名正义街,辛亥革命胜利后,为了纪念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易名“中山大街”。日军侵占高淳后,改称“和平街”。日本投降后,复名“中山大街”。“文革”期间,又将其更名为“东方红大街”。1982年进行地名普查时,又重新复名“中山大街”。

老街风景区目前主要有关王庙、高淳民俗馆、杨厅、新四军一支队司令部、高淳民俗表演馆、新四军驻高淳办事处旧址、乾隆古井等八处景点,以展现古老朴实的古建筑艺术及蕴涵其间的丰富民俗文化为主。老街始建于明初,历经明、清两代500多年的不断建设,历史上形成了一条长800余米(最初为1135米),宽3.5米左右的“一”字形街道。近年来年来,通过不断修缮和改造,禀承“修旧”如旧原则,使老街仍保持了昔日的风貌,依旧飘逸着古色古香的韵味。

老街以古典建筑而著称,街中的店铺一般都为楼宇式双层砖木结构,挑檐、斗拱、垛墙、横衍、镂窗齐全,造型别致,古朴华丽。由于明清时期有大量商贾来自皖南徽州地区,故建筑风格带有明显的徽派特色,形式多样,风格各异。老街房屋前面营业,楼上住宿、会客,后进是仓库或作坊。老街的街面也非常有特点:条石铺地,磨滑光洁,中间用胭脂石横向排列,两侧用青灰色石灰岩条石纵向铺砌,胭脂石为暖色,青色为冷色,这样,色调的一暖一冷,排列的一横一纵,给人们以强烈的美感。

老街街口的这座牌坊是老街的标志建筑,1998年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费孝通先生游览老街后欣然为之题写了“高淳老街、金陵第一古街”,现在牌坊上所写的几个字就是费老所写,请各位朋友欣赏费老的墨宝。

高淳老街的特色商品名闻遐迩。老街的特色产品十分丰富,其中最具地方特色的产品有大众布鞋、羽毛贡扇、珍珠饰品、玉泉炻器、香干豆腐、风味糕点、云溪香鹅、固城湖螃蟹等等,其中以羽毛贡扇最负盛名。明嘉靖年间,高淳羽扇传进皇宫,深得皇室青睐,成为皇室贡品。1951年,高淳制扇艺人为了感谢党和人民政府对羽扇行业关心和支持,挑选最好的羽毛雕翎,精心制作了四把宝剑式象牙柄的大型羽扇,分别赠送给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等国家领导人。此外,老棉布鞋也是高淳老街著名特产之一,就连世界钢琴大师查理德先生也慕名前来购买高淳布鞋。

老街是一处革命圣地。抗日战争时期,陈毅司令员于1938年6月亲率新四军一支队东征路过高淳时,曾在位于老街中段的“吴氏宗祠”内设立了新四军一支队司令部。陈司令员在高淳逗留期间,做了大量抗日统一战线工作,并留下了“东征初抵高淳”的壮丽诗篇。

1

高淳老街近年来已成为全国重点影视拍摄基地,电影《黄桥决战》、《将军的抉择》、《张文祥刺马》、《银楼》及《半个冒险家》,央视连续剧《大江风雷》、《红与黑2000》、《风雨中国心》均在此取景拍摄。

(高淳老街主要景点简介)

[乾 隆 古 井] 现在你们看到的这座古井,就是乾隆古井,原名大成井,后因清朝乾隆皇帝三下江南时曾饮用过此井之水,百姓们便称之为“乾隆古井”。该井始建于明嘉靖四年(1525年),距今已有477年的历史了。期间由于井内被淤泥堵塞,曾先后于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和清光绪元年(1879年)由当时的陈姓希徹公公堂出资,进行过两次清淤掏挖。因此,该井之水始终保持清澈洁净,成为人们饮用的甜水。解放后,居民虽然普遍用上了自来水,此井仍在继续使用。

据高淳县志记载,明嘉靖二年(1523年),天大旱,数月无雨,溪河涸竭,湖底龟裂,可行人走车。翌年,又连续大旱,百姓饮水十分困难。时任高淳知县的刘启东为解百姓饮水之难,发动全县百姓打井取水饮用,并亲自组织县城居民在学宫东书屋的南侧开挖水井,以解饮水之急。他们采取边挖掘边砌井壁的作业方法,昼夜奋战半月有余,终于挖掘砌成了一口深达五丈的水井。此井掘成后,清泉从四壁汩汩而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水净清亮透澈,光泽照人。水质清纯优良,鲜甜爽口,百姓们称之为“甜水井”,刘知县命名为“大成井”。

相传,乾隆皇帝第三次下江南时,驾出江宁府,路过溧水洪兰埠品尝过玉带糕,便兴致勃勃地打道直下高淳。一路上,目睹着高淳独有的湖光山色,水乡风情,激情满怀,感慨万千,欣然命笔写下“江南圣地”四个大字。当时,县老爷为了招待乾隆皇帝,专门派人从大成井内取水,盛装在特制的瓦壶里,用干枯的桑树树桩将井水煮沸,然后冲泡名扬金陵的青山绿茶,供皇上饮用。乾隆喝后赞不绝口,询问知县:茶出何山?水出何江?知县连忙回答,茶出青山,水出大成井。皇上又问:大成井在何处?知县回答,大成井离此不远,仅有百步之距。皇上说,爱卿为朕带路,朕要亲口去尝一尝大成井之水。

来到大成井边,从井中提起满满一桶井水,乾隆低头喝了两口,连说好水好水,又将双手伸近桶里,来回擦洗了好一阵子。

这个消息很快传遍了县城,也传到了县城附近的十里八村,人们都想尝一尝乾隆皇帝喝过的井水是个什么滋味。一时间,百姓们挑着水桶,拎着瓦罐,提着饭桶,端着脸盆从四面八方涌来,等候取水尝鲜。县老爷派了四名衙役,专门从井内提水分发给前来取水的百姓,每人一小桶。老少无欺,百姓喝了大成井中之水,有些病都不治而愈了,胃痛的不痛了,患有皮肤病的全好了。因此,数百年间,前来取水饮用的百姓络续不绝,年久日长,井圈上竟然留下了一道道被绳索磨擦而形成的痕迹。

[关 王 庙] 淳邑关羽之庙,始名关王庙,又称关帝庙、武庙、关岳庙。明弘治二年(1489年)应天府丞冀绮召邑民王粝七始建于高淳老街北拱极门内。万历二年(1574

2

年)王 修。“由于北门基址狭隘,中街营基宽阔”,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知县唐登隽倡议,在老街王家巷西侧重造,称关帝庙。清咸丰十年(1860年)毁于兵火,尽成焦土。同治三年(1864年),清军屯兵于此,逐在高淳老街之东,东平王庙西侧(今高淳电力宾馆处),捐建关帝庙三楹,以为民众朝夕崇祀之所。同治七年(1868年)秋,全县七乡按田亩摊捐集资,在王家巷西侧关帝庙原址废墟上重建,共九楹三阙,前为门楼,中为拜殿,后为正殿,称武庙。其规模式廊,金碧辉煌,占金陵七邑句(容)、溧(水)、六(合)、江(浦)之先,与溧(阳)、宜(兴)媲美。民国四年(1915年),武庙为关岳庙,增塑了历代忠武将士张飞、赵云、李靖、郭子仪、韩世忠、旭烈兀、冯胜、戚继光、尉迟敬德、狄青、徐达、常遇青等26人的神像。民国十六年(1927年)秋,军阀孙传芳反攻南京,与北伐军作战,在龙潭兵败,其溃军一部窜来高淳,驻扎关岳庙,庙内神像神位大部分被毁。北伐战争胜利后,民国十七年,高淳老街更名“中山大街”,关岳庙更名“中山堂”,成为国民党高淳县党部机关驻所。日伪时期,更名“和平堂”,1945年,抗日抗日战争胜利后,复名中山堂,县民众教育馆设此。1949年5月高淳解放后,先后有县农民协会、青年团高淳县(工)委、县人民武装部、兵役局等机关设在其内,旧殿被逐步拆建、改建为机关办公室或工作人员宿舍。为继承、保护历史文化遗产,2001年10月,根据由上海同济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和县建设局编制的《高淳老街历史街区保护与整治规划》与《高淳武庙重建设计方案》,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在旧址复建关王庙,由县第二建安公司承建,于2003年元月破土动工,2004年4月告竣,为一座既是祭祀性又是景观性仿古建筑,占地3800多平方米,内建山门、照壁、戟门、祭殿(享殿)、启圣殿(正殿)、东、西垛殿、钟敲亭、“气肃千秋坊”、“义贯云天坊”等四坊,总投资800多万元,2004年5月1日对外开放。

现在,请各位游客步入山门,进庙参观游览: 照壁——“九龙壁”。

拜殿——拜殿中央神台上供奉的是关羽未封帝前的武像:头扎英雄巾,内穿盔甲,身着绿色战袍,右手捋长须,左手臵于大腿之上,表情安祥,不乏威武之气。

启圣殿——是关王庙的正殿。正殿中央神台上供奉的是关羽封帝后的神像:身穿龙袍、皇冠冕旒、双手持笏、正襟危坐、双目严峻、意志矜持,巍巍帝王之度。

东垛殿——东垛殿,又称印楼。东垛殿神台中央供奉的是关羽义子——“顺正将军”、“竭忠王”关平,身着战袍,手捧金印的神像。

西垛殿——西垛殿,又称刀楼。西垛殿神台上供奉的是关羽随从——“归正王”、“威灵惠勇公”周仓,身着战袍,手擎“青龙偃月刀”的神像。

钟鼓亭——启圣殿东侧为钟亭、西侧为鼓亭。

[杨 厅] 杨厅是幢有代表性的明清时期的商住楼,宽三间、纵深三进、上下两层,砖木结构,面积500平方米。第一进做店面,是进行商品交易场所,第二进做仓库、

3

手工作坊和会客室,第三进主要做卧室,留有一贵宾接待室。进与进之间设天井通风采光。每进堂柱内设石门坎,共四个门坎。一进比一进高,象征生活、经商步步高。头进门面是牌坊式,门额之上设骑楼,木板封闭,檐口由曲橼外挑既挡雨又遮阳。出头枋下撑,雕草画龙。两侧山墙垛头逐级外挑,画有铁拐李、牡丹、福寿等图案,基部用角石镇宅。门坎上安臵6扇镂空屏风与店门正对,意思是外邪不入内,内财不外流。

杨厅这幢房屋是1967年县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后交由房管所的,原来的房主是杨道南老先生(大家稍后可以看到他的遗像)。杨老先生是一名开明绅士,他在世时做了许多善事。特别在抗美援朝期间,他响应国家号召捐出了二幢房屋,仅留下了一幢做为自己的居所,就是我们正在参观的杨厅,杨老先生这种爱国忧民的情怀很值得我们后辈学习。

各位游客,在我们上方是天井,既起到采光的作用,又寓意四水归堂、“肥水不流外人田”。第二进西侧为客房,东侧为帐房。楼上阁楼为堆放货物的贮物间,货物可以直接从一块可以移动的木板上方吊下来(导游可在解说时向游客指明是那块木板)。第三进也有左右两个厢房,厢房前有精美的雕刻,东侧雕刻的是一只仙鹤,仙鹤寓意的是健康、长寿,所以东侧厢房是老爷、夫人的房间;西侧雕刻的是一只梅花鹿,梅花鹿寓意的是活泼、快乐,所以西侧厢房是公子的房间;楼上雕刻的是两只凤凰,所以楼上是小姐的闺房。现在我们走入的是第三进正堂,正堂中供奉的是福、禄、寿三星,东侧是一只瓶子,西侧是一面镜子,东瓶“平”西镜“静”,它寓意的是这户人家平平静静经商、过日子的意思。大家在游览完小姐绣楼后,会发现小姐的活动空间要比其他人大的多,这是因为古时小姐足不出户的原因。(针对部份游客为了解旧时大户人家建筑布局而提出的一些问题,导游可以进行说明)原来房屋后面还有后花园、厨房、下人房等建筑,老街发展有限公司正积极进行协调、维修,力争能尽快恢复杨厅的旧貌。

[淳溪镇原基督教堂] 这里是原淳溪镇基督教教堂,又称耶蘇教堂。共二进二轩,占地260平方米。始建于1932年。

高淳基督教属英国基督教会。由南京“长老会”和宜兴“自立会”分别传入境内。1926年,南京“长老会”通过溧水基督教牧师王敬德传入淳溪镇郊南塘村;1928年,宜兴“自立会”通过来高淳邮政局工作的陈伯高传入淳溪镇,陈伯高任长老;1930年,原住淳溪镇的教徒张月伦等又传教于今阳江镇南荡圩一带,并在横村建造了“福音堂”。1932年,陈伯高也自筹资金和由教徒捐资,在高淳老街原县政府东侧兴建了此座教堂,供教徒做礼拜,开展教会活动。1947年陈去世,由儿子陈金波继任长老兼传道。1949年高淳解放初期,由陈玉凤主持,由于中青年教徒大都去南塘村和南荡圩参加教会活动,仅有几名老年教徒,很少参加教会活动,教堂关闭,此屋移作民居,保存至今。

[高淳民俗馆] 座落在高淳老街114号的民俗馆,是地方性民俗展馆,这栋两层古建筑原是富商的商住楼,前后共有四进,前三进是三开间,后进有八间,总面积近千平方米,现作民俗馆。全馆共设门厅、砖石雕刻展览区、蓝印花布纺织刺绣区、剪纸刻印绘画

4

区、音乐戏曲舞蹈体育区、木雕区、农渔工具区、寿俗区、婚俗区和清代道教神像展览区等,展品千余件。通过实物、图片、模型,直观形象地展现高淳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状况以及风俗习惯的演变,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一、砖雕石刻展览区

砖雕石刻展区是一座收藏、陈列、研究的专题性博物馆,步入正门,越过串道,宽敞的大厅内,陈列着上自东汉的画像砖,下至明清的砖雕石刻,一件件精湛的作品,凝结了古代高淳人的智慧和结晶,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珍贵遗产。

这批实物题材丰富,内容广泛,全为本县收集。整个砖雕石器刻展品,构图布局精美,雕刻技术娴熟,花卉草虫栩栩如生,人物形象呼之欲出,每个展品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漫步在一块块砖雕、石刻之间,犹如臵身于瑰丽的历史画廊之中,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木雕区(厅)

木雕,是高淳老街各商号和民居建筑构件的主要饰物,尤以门面装饰为甚。步入老街,如登木雕艺术殿堂,其雕工之精,造诣之深,令人叹为观止。施雕部位大多在临街门面木结构斜撑和额枋之上,雕品内容丰富古朴,除花鸟、草虫、蔬果等外,更多的是以历史典故和民间传说为题材的人物雕刻,诸如“五路财神”、“连年有余”、“麻姑献寿”、“玉川品荣”、“太白醉酒”、“八仙”、“刘海戏金蟾”、“渭水河”、“郭子仪做寿”、“群英会”等,其线条流畅、刀法粗犷、层次深入,神态生动,独具匠心。这里布展的是现存部分木雕作品的原物,风韵犹存,无不烙上了这一民间艺术形式的印迹。

三、寿俗区(厅)

高淳老街居民一般满60岁开始做寿,但“做九不做十”,无论男女满59周岁即做六十大寿。做寿前,由子孙出面告知亲朋宾客。做寿当天,在住宅正厅铺设寿堂。寿堂正中挂福、禄、寿三星或王母画像以及“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的条幅、寿帐等,设香案,摆寿桃、寿面、寿糕各式供品。祝寿开始,先点燃寿烛、寿香,鸣放鞭炮,尔后,请老人上坐,小辈向“老寿星”拜寿,奉上寿礼,并致祝辞。拜毕,“寿筵”开始,亲朋宾客依次入席,吃寿酒、寿面,分发寿桃、寿糕,以示同贺同寿。有的户还请艺人唱“堂会”,演唱“麻姑献寿”等曲目助兴。这里展示的是“祝寿”的部分场景。

寿堂对联

福如东海长流水 寿比南山不老松

四、婚俗区(厅)

高淳老街地区男女婚配多受封建礼建束缚,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朝定聘,千金难移”;还有的“指腹定婚,摇篮配亲”。讲究“门当户对”,所谓“穷不搭富,绸不搭布”;还要请“算命先生”,排“年庚八字”,看是否“相克”。从订婚至结婚,习惯有压帖、纳聘、行帖、清担、送日子、完婚等缛节。结婚为期三天,前两天,男方设宴待媒;女方举办“上头”仪式;前一天,男方差人去女方家抬嫁妆。当晚,男方臵花轿于住宅堂

5

前“暖桥”;女方在家“坐嫁椅”。完婚之日,男女请吹打乐队,鸣放鞭炮,抬花轿至女方家迎娶新娘。新娘进门,即举行“拜堂”仪式,新婚夫妇双双跪拜天地六神、公婆、长辈。晚间,请诸亲友“吃喜酒”、“颂洞房”,新婚夫妇同饮“合卺酒”后就寝,婚礼即告完毕。这里展示的是民国年间高淳老街一商户之子举行婚礼的场景。

婚礼对联

一、文鸾对舞珍珠树 海燕双栖玳瑁梁 二、碧沼红莲开并蒂 芸窗学友结同心

五、清代道教神像展览区

道教神像展览区,展出的是道教“斗牌神像”100余帧。斗牌神像专供做“道场”时陈列,由于画像是插在“五升斗”上的,所以称为“斗牌”。“五升斗”是以前的一种计量用具,多用来量米,每次道场作完后,这些斗里的大米就充作道士们的“酬金”。斗用的越多,收入的大米就越多。因此,道士们罗列了许许多多的天上地下帝王将相及各路神仙。只要是百姓崇敬的名人高手、能工巧匠,如鲁班、华陀等等也都奉敬为神。这些神像,画工精美、线条流畅,色彩艳而不俗。人物源于生活,都又越乎现实,可以说是“人”与“神”的结合体。画面配以祥云烘托,确实使每个人物都有非凡的超脱之感。这些画像为研究道教画像艺术、宗教信仰、古代服饰、天文地理等方面提供了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是目前国内保存较为完整的道教文化遗产之一。

[民俗表演馆] 高淳民俗文化相当丰富,颇具特色。历史上受吴楚文化的影响,歌谣、舞蹈等种类繁多。并在江南地区占有重要地位。打水浒、跳五猖、长芦龙灯、东坝大马灯等多种民间文娱活动及源于高淳的徽剧“高拔子”调,以及《目莲戏》曲调等歌谣、音乐,既有共同的民族风格,又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近代创作的《五月栽秧》、《采菱舞》等歌舞,在国内享有盛誉。

高淳武术源远流长,宋朝时就颇有名气,明清时期习武练功在民间已有相当规模,并形成了“高淳世家”和“高淳正宗”两大派。宋代以来,高淳先后有53人中过武举人或武进士。曾经出现了绰号“神腿”“水上飞”“镇太湖”等传奇色彩的武术高手。1958年以来,高淳武术健儿在全省武术比赛中夺冠。共获金牌18枚,银牌21枚,多次获集体基本功第一和团体总分第一。2001年8月,国家体育总局授予高淳县“全国武术之乡”称号。

民俗表演馆表演的主要项目有:

一、打水浒:打水浒并非上演攻打水浒梁山戏剧,真意是表演水浒人物的武术技艺。是武术高手们把武功融于杂耍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武术风格、套路。它刚柔并济,粗犷与优美结合,既可以强身健体,培养尚武精神,又具有欣赏娱乐价值。阳江镇的小花村是一个数千户的大村庄,老中青少与打水浒结上了缘,其中一些佼佼者的已成了受人尊敬的拳师。

6

二、跳五猖:跳五猖是在古代神灵出巡、祭祀的基础上演变的一种古典民间舞蹈。据考始于西周。高淳定埠保留了这一活动形式。

跳五猖由五个人戴猖神面具,着神袍,扮五位猖神,掺入土地,城隍、僧道、役卒多人组成。五猖神手执刀、剑、鞭、叉器械,作巡视状出场,随后是朝拜四方、布列方阵,踩碎步,跑穿插,振臂翘腿前倾后仰,跑全场。黑面猖神居中,青、黄、赤白四猖神围聚收场。舞蹈动作粗犷狂放,配以深厚凝重的大锣大鼓大喇叭,气氛极其热烈,这种活动要若干年才举行一次,定埠村地处偏僻,很少与外地艺术交流,至今仍保留了原始古朴风貌。1956年参加了江苏省舞蹈公演,得到专家的赞赏并获奖。高淳跳五猖,已选入《中国民间舞蹈集成》,并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目录。

三、大马灯:大马灯起源于唐朝,盛行于明清,目前仍在高淳东坝,固城两地流传。1993年参加“第三届中国沈阳国际歌舞节”,获得最高奖——“金玫瑰奖”;1993年底参加广州第四届欢乐节受到好评,1994年又赴北京,在中央电视台《春节文艺晚会》演出,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获得了“江南一绝”的美誉。

东坝大马灯代代相传,训练有素。表演时7名少儿扮演三国戏剧中刘备、关羽、张飞、赵子龙、黄忠、马超及旗牌报马,乘坐7匹战马,在旌旗招展,战鼓擂鸣中策马扬鞭。疾驰而出,神威气势,咄咄逼人。令旗挥动,阵法不断变换,跑单穿、双穿,布阵列队、信马由缰,至围阵对放,七马昂首长啸,奋蹄奔腾,俨如疆场驰骋,将假马演成栩栩如生的真马,令人眼花僚乱,目不暇接。

[新四军一支队司令部旧址] 新四军一支队司令部旧址位于“高淳老街”东端,原系吴氏宗祠,是一组保存完好的清代建筑。据《高淳县志》记载,吴家祠堂建于明朝末年,面朝官溪河,背靠老街,共三进。第一进是戏楼,楼上“观乐台”(戏台),楼下是通道,台前是露天剧场,可容纳千余观众。第二进叫享堂,现作为展厅,陈列的历代砖、石雕刻,技术精湛,价值很高。第三进是祭殿,现在也作为展览厅使用。三进一进比一进高,飞檐翘角,风姿古朴;斗拱、镂窗、屏扉、藻井上的雕刻,精致生动。1938年6月陈毅率新四军一支队东进抗日,由皖南到达高淳,司令部就设在吴家祠堂里,这是新四军开辟茅山根据地的第一站。当时陈毅司令激情满怀,挥毫写下《东征初抵高淳》的壮丽诗篇。陈毅同志逝世后,他的夫人张茜在整理编辑陈毅诗词遗稿时,对《东征初抵高淳》的评价很高,是陈毅诗歌创作风格的转折点,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从此,陈毅诗歌创作风格由壮烈走向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目前,这处融古建艺术和革命纪念意义的场所,成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新四军驻高淳办事处旧址] 各位游客:1938年6月中旬,新四军先遣支队和一支队先后进入苏南茅山地区,引起日军的密切注视。日军调兵遣将向新四军刚开辟的茅山根据地扫荡,为粉碎敌人扫荡,一支队特命司政机关分散转移。8月,一支队政治部在刘炎主任率领下转移到高淳县城淳溪镇一带。

7

1938年8月,为开通茅山抗日根据地和皖南新四军军部的通道。一支队政治部决定由宣传科长戈白章、张春生、侯日千、华仁义等四同志组成民运工作组,在高淳县城开展地方工作,对外称新四军驻高淳办事处。他们利用国共合作的合法身份,向广大店员、工人、学生宣传党的抗日救亡主张,在进步青年中组建“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淳溪大队”,领导他们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和学习革命道理,秘密发展中共党员,建立党的组织,选派优秀青年到军部教导队学习,培养抗日骨干。

这就是新四军驻高淳办事处旧址(彭冲同志题词),分前后二进。[前进]左边的房间是彭冲同志的卧室,右边是他的办公室。

这是新四军驻高淳办事处机构沿革和领导人更迭表。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31日,新四军驻高淳办事处先后隶属一支队政治部、二支队政治部和中共苏皖特委领导,办事处主任(负责人)先后有戈白章、彭冲、芮军、陈立平、姚路。

这是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淳溪大队序列表。1938年9月,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淳溪大队建立,队员逐步发展到四五十人,下设县初级中学、织布厂和东阳杂货店三个区队。张春生(张之宜)任大队长、王长富(王易达)任副大队长兼组织委员、顾金生为宣传委员、徐谦元为秘书。

通过一系列斗争考验,办事处在民先队中开始建党。1938年9月底,王长富、顾龙生加入中国共产党。由戈白章、张春生、王长富、顾龙生组成中共淳溪第一支部,戈白章任支部书记,王长富、顾龙生分别为组织、宣传委员。不久,王长富、顾龙生介绍邢中魁、顾金生加入中国共产党。10月,中共淳溪第二支部成立,邢中魁任支部书记,顾金生、丁宏业分别为组织、宣传委员。第二支部又吸收了邢益新、陈启木等入党。此后,又吸收韩水生(韩良生)、孙其浚、邢华定、陈寤生、吴克根、柳心铭、赵士星、陈玉廷等入党,并于1939年2月建立中共淳溪第三支部(亦称东阳店支部)。这是中共淳溪镇党组织序列表及党员统计表。

这是一组新四军驻高淳办事处的照片及彭冲同志接见我县有关人员的合影。 [后进]:左边是无线电收发室,现存有办事处对外联络的电台;右边是办事处工作人员卧室。

这两边是新四军驻高淳办事处部分工作人员和淳溪镇“民先队员”、中共党员简介。 中间橱窗存列的是彭冲、张春生、侯日千、王易达、邢浩、徐峰、陈辉等同志关于新四军驻高淳办事处工作情况的回忆材料复印件。

1939年8月,日军第二次侵占高淳县城,新四军驻高淳办事处撤离。新四军驻高淳办事处存在的时间虽然不长,但为高淳县城地区建党做了大量的工作,为高淳地区民众坚持长期抗战打下了基础,也为东进抗日的新四军架起了通往皖南的桥梁。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