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李白年谱及著作编年(一)

李白年谱及著作编年(一)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李白年谱及著作编年(一)

李白年谱及著作编年

七零一年(武则天长安元年)禅宗北宗开创者神秀应诏至洛阳,恩遇甚隆。自是北宗盛行于两京。是年王维生。

李白生。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其远祖为秦朝诛杀燕太子丹的名将李信;其先祖为西汉龙城飛将李广。因李广为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故以此地为李白祖籍。李白又为北朝西凉国武昭王李暠(song音“松”)之九世孙。他的祖先在隋朝末年因罪被流放到西域,李白于公元701年诞生在碎叶城(今吉尔吉斯共和国境内,当时属唐王朝安西都护府辖区)。其父隐其名,人们以李客称之。李白在其兄弟中排行第十二,家里人称他十二郎。李白出生前,其母梦见太白星入怀,因此其父便给他取名叫“白”,字“太白”。

七零五年(中宗神龙元年)武则天卒。中宗李显复位。

李白五岁,随其父逃至蜀中,落脚在唐剑南道绵州(巴西郡)昌隆(后避玄宗讳改为昌明。今四川省江油市)清廉乡(后因李白号称“青莲居士”,而改为“青莲乡”)。李白发蒙读书始于是年。《上安州裴长史书》云:“五岁诵六甲。”(六甲,唐代的小学识字课本。长史,州之次官。)

七一零年(睿宗景云元年)六月,临淄王李隆基平定韦氏之乱,拥其父相王李旦即位,是为睿宗。李隆基立为太子。

李白十岁。攻读诸子百家。

七一二年(玄宗先天元年)八月改元,睿宗传位于太子李隆基,是为玄宗。苏頲袭封许国公。杜甫生。

李白十二岁。

七一三年(玄宗开元元年)太平公主阴谋废帝,玄宗诛其党,赐其死。高力士因参与平太平党有功,封为监门将军(宫廷护卫)。宦官之盛,盖由此始。

李白十三岁。

七一四年(开元二年)玄宗听从宰相姚崇的建议,新置翰林院,诏选在文章、琴棋(音乐、围棋)、书画、数术(天文、历学、占算)、僧道(佛教、道教)等方面有造诣者,以为翰林待诏(又名翰林供奉)。

李白十四岁。才华初显,出口成章。据《唐诗纪事》引东蜀杨天惠《彰明逸事》云:李白幼时曾在县里募一小吏,经常出入于县令卧内。一次,李白驱牛经过县令堂下,县令

夫人欲加诘责。李白便吟诗致歉,诗曰:“素面倚栏钩,娇声出外头。若非是织女,何必问牵牛。”县令奇之,便令李白侍奉砚席。有一次,县内发生大火,火灭后,县令作诗云:“野火烧山后,人归火不归。”一时想不出下句。李白接口道:“焰随红日远,烟逐暮云飛。”县令听了就停止作诗。还有一次,李白陪同县令观涨,有一位女子淹死江中,县令见状作诗吟道:

“二八谁家女,飘来倚岸芦。鸟窥眉上翠,鱼弄口旁朱。”李白随口应道:“绿发随波散,红颜逐浪无。何因逢伍相,应是怨秋胡。”县令听李白诗含讽意,很不高兴。李白感到很惶恐,便隐于大匡山读书。(按:对此说,学术界有不同见解。今载此,仅备其说)。

七一五年(开元三年)

李白十五岁。是年秋,李白隐居于大匡山山脚下的大明寺,开始两年左右的学习,已作赋多篇。诚如李白后来在《赠张相镐二首》诗中所言:“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并有诸多诗作问世,如:《对雨》、《初月》、《雨后望月》、《晓晴》、《望夫石》、《题窦圌(chuan音船)山》等(以上诗作均见清代王琦本《李太白全集》卷三十)(按:以后所注卷数均以此本为准,不再另行注明)。其才华得到一些社会名流的推崇与奖掖。参加一些社会干谒活动。亦开始接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好剑术,喜任侠。

七一六年(开元四年)十二月,宋璟继姚崇宋碧为相。玄宗封以来自中印度的密宗大师善无畏为国师。吐蕃请和。

李白十六岁。在大明寺读书。他系统学习了诗经、楚辞、乐府等诗歌名著,在诗歌创

作上颇有造诣。

七一七年(开元五年)

李白十七岁。继续在大明寺读书。留诗《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卷二十三)、《赠江油尉》(卷三十)、《寻雍尊师隐居》(卷二十三)。

七一八年(开元六年)

李白十八岁。赴梓州,拜梓州郪县(今四川三台)长平山隐士赵蕤为师,学习剑术、道术、纵横术、《长短经》(赵蕤专著)等。

七一九年(开元七年)

李白十九岁。继续学习。据清代学者王琦《李太白年谱》云:李白曾在“岷山之阳”从“东岩子”游学。在那里,李白学会了驯鸟。当地太守听说此事,曾亲自察看,感到很新奇,便推荐李白参加有道科的会试。李白没有去应试。

七二零年(开元八年)宋璟罢相。苏颋为益州(成都)大都督府长史(州次官)。金刚智及弟子不空经海路入唐,玄宗礼为国师。

李白二十岁。作《大猎赋》(卷一)。

这年春天他出游成都。谒见苏颋。苏颋甚赞其才,对属下群僚说:“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虽风力未成,且见专车之骨。若广之以学,可以相如比肩也。”鼓励他博览深造。在锦城,李白游览了当地名胜散花楼,留下了《登锦城散花楼》(卷二十一)、《春

感》(卷三十)《白头吟》(卷四)等诗。

他又游览了峨眉山,留下了《登峨眉山》(卷二十一)诗。

之后,李白抵达渝州,持行卷拜谒了渝州太守李邕。李白高谈阔论,不拘俗礼,引起李邕不满,把接待事交付其下属宇文少府去办理。李白感谢宇文少府的热情接待,便写了《酬宇文少府见赠桃竹书简》(卷十九)的诗歌相赠。还写了《上李邕》(卷九)诗,托宇文少府上呈李邕。自比大鹏,言:“丈夫未可轻年少”。劝告李邕不可轻视年轻人。

冬,返回匡山。留诗《冬日归旧山》(卷三十)。

七二一年(开元九年)

李白二十一岁。是春李白归家昌明。此后三年均在匡山读书。

七二三年(开元十一年)兵部尚书张说为中书令(宰相)。玄宗置丽正书院,聚文学士修书、侍讲。修造温泉宫于骊山。

李白二十三岁。在匡山继续读书。

七二四年(开元十二年)

李白二十四岁。

春,他决定去蜀远游。行前,他写了《别匡山》诗(按:此诗王琦《李太白全集》未收录。仅见于《江油县志》、《中和大明寺住持记》、《彰明逸事》所载)以显示“已将

书剑许明时”的决心。

此行,他再次游历了成都;并在峨眉山盘桓了月余,在那里他同高僧怀一法师相识,怀一赠给他《陈拾遗遗集》(陈子昂的诗作)十卷。

这一年秋日,他乘舟沿平羌江东下经过嘉州到达渝州(今重庆市)。途中留诗《峨眉山月歌》(卷八)。

秋冬,游览了巴南、巴中等地。留诗《巴女词》(卷二十五)。

七二五年〔开元十三年)十一月,玄宗改丽正书院为集贤院,以宰相一人为学士知院士;在泰山(在今山东省泰安县内)举行盛大的封禅大典。该年李邕为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刺史。

李白二十五岁。

春,他同新结识的伙伴吴指南相伴,自三峡入巴东。一路上,留有《自巴东舟行经瞿塘峡登巫山最高峰晚还题壁》(卷二十二)、《宿巫山下》(卷二十二)(按:此诗有学者认为是李白流夜郎中途遇赦,出三峡时所写,谨此备参)。

孟春,到达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市西北),留诗《渡荆门送别》(卷十五)、《荆门浮舟望蜀江》(卷二十二)。

五月,经过荆州(今湖北省荆州市)。留诗《荆州歌》(卷四)。到达江陵(今湖北省江陵)。

在江陵与当时著名的道士——正一派第四代传人司马承祯相遇,司马承祯垮他“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这次会见,对李白影响和鼓励颇大。从此李白对求仙方外的道家思想更加情有独钟。于是写作了《大鹏遇稀有鸟赋》用以自勉。當李白时至中年,终感到此为“少作”,未能充分写尽“宏达之旨,复经充实、修改遂定名为《大鹏赋》(卷一)。留诗《古风三十三(北冥有巨鱼)》(卷二)。

此后李白来到鄂州江夏(今湖北武昌),游览了赤壁、黄鹤楼等名胜。留诗《江夏行》(卷八)、《江上寄巴东故人》(卷十四)结识了僧行融,留诗《赠僧行融》(卷十二)。

夏,李白来到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境内)。蜀中友人吴指南病故。李白权殯其尸于洞庭湖畔。

秋,李白从岳州重返荆门。留诗《秋下荆门》(卷二十二)。

其后李白又从荆门抵达浔阳(今江西省九江市)游览了庐山(在今江西省境内)。写下了《望庐山瀑布二首》(卷二十一)、《望庐山五老峰》(卷二十一)等诗篇(按:有学者认为《望庐山五老峰》属李白于至德元年入庐山屏风叠隐居之前所作,特录之,以备参酌)。

再东行,经过天门山(安徽省当涂与和县的交界处)。留诗《望天门山》(卷二十一)。

秋李白抵达金陵(即今江苏省南京市)。在金陵李白虽想投行卷“谒见诸侯”以期寻找出仕报国之路。无奈达官贵人都忙于筹备“大唐泰山封禅”大典,“十谒朱门九不开。”李白只好纵情山水,游览名胜,聊以自遣。在金陵,李白写下了《长干行》(卷四)、《杨叛兒》(卷四)、《白紵辞三首》(卷四)、《金陵白杨十字巷》(卷二十二)、《对酒》(卷二十五)、《登瓦官阁》(卷二十一)、《金陵望汉江》(卷二十一)等诗作。

七二六年(开元十四年)

李白二十六岁。

春,辞别金陵往扬州(今江苏省扬州市)。留诗《金陵酒肆留别》(卷十五)、《夜下征虏亭》(卷二十二)(按:有学者认为《夜下征虏亭》一诗作于上元二年暮春。兹录于下,以备参酌)。

在扬州干谒朱门未果。有诗《白田马上闻莺》(卷二十五)、《广陵赠别》(卷十五)。

夏,李白赴姑苏,凭吊古城历史遗迹,写了《乌栖曲》(卷三)诗。

然后途经镇江(属丹阳)。去杭州。留诗《送崔十二游天竺寺》(卷十六)。

游越中。留诗《越女词五首》(卷二十五)、《西施》(卷二十二)、《浣纱石上女》(卷二十五)、《采莲曲》(卷四)、《渌水曲》(卷六)、《王右军》(卷二十二)等。

继而由剡中赴天台山(浙江省天台县北)。留诗《别储邕之剡中》(卷十五)。

登天台山。留诗《天台晓望》(卷二十一)、《早望海霞边》(卷二十一)(按:有学者认为这两首诗为李白于天宝六载重登天台山时所作。特录于下,以备参酌)。

秋,返扬州。李白为人不惜钱财,出游扬州不到一年,就“散金三十余万”,以致生活潦倒。留诗《少年行》(卷六)、《赠友人三首》(卷十二)。

病卧扬州治所江都县。写诗《淮南卧病寄赵徴君蕤》(卷十三)、《静夜思》(卷六)、《僧伽歌》(卷七)、《秋夕旅怀》(卷二十四)、《秋日登扬州西灵塔》(卷二十一)。养病期间凭友人孟少府照料,病渐愈。

李白少时常读司马相如赋,深慕赋中所言云梦大泽之盛,决定到那里一游。这云梦大泽地处湖南益阳、湘阴之北,湖北江陵、安陆之南,江夏以西的广大地带。恰孟少府同安州(治所在今湖北省安陆县)都督马正会相厚,便建议李白投奔安陆马公处。既可求请马公举荐贤才,又可实现云梦之游,两得其便。李白深表赞同。

冬,李白离开扬州,沿运河北上,到淮河复向西进,取道陈州(今河南周口地区)。在途中,李白手头拮据,准备卖掉家传宝剑和新制的鷫鸘裘衣,幸李邕差人送银三千,解除燃眉之急。

经汝州(今河南省临汝县),再折头向南,赴南阳(今河南南阳市),留诗《南都行》(卷七)、《游南阳清冷泉》(卷二十)。继而南下襄州。

七二七年(开元十五年)

李白二十七岁。

春,李白到达襄州(今湖北省襄阳市)的岘山拜访隐居在那里的著名诗人孟浩然,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李白在那里留下了《襄阳曲四首》(卷五)、《大堤曲》(卷五)等诗篇。

从襄阳向东南折,李白抵达安陆。在安陆李白遇见了好友元丹丘。元丹丘于马正会属旧交。于是与李白相邀,一同谒见马公。马公深深赞许李白之才。对长史李京之赞曰“诸人之文,犹如山无烟霞、春无草树,李白之文,清雄奔放,光明洞彻,句句动人。”李京之气量狭小,对马公有意提携李白深以为妒。

在安陆,李白被祖居安陆的大户人家许梓芝员外相中,想招李白为其东床快婿。许员外本是唐太宗时名臣许紹之后、唐高宗之故宰相许圉(yu音雨)师之子。其女许氏届时尚未婚配。于是李白便入赘许门,定居安陆寿山。

七二八年(开元十六年)

李白二十八岁。

早春,李白出游江夏(今湖北省武汉市)。留诗《江夏行》(卷八)。在江夏逢故友蔡十返乡,回安陆,李白写文《早春于江夏送蔡十还家云梦序》(卷二十七)相赠。

三月,在江夏与孟浩然相会。孟浩然准备赴扬州,李白留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卷十五)。继返安陆。

夏、秋、冬,在安陆。留诗《古风其二十六“碧荷生幽泉”》。

李白好喝酒,尝因醉酒误事,一次,因醉酒骑马误冲长吏李京之的车驾,李长史欲以罪责。李白只好写了《上安州李长史》书(卷二十六)请罪。对醉酒的毛病,李白曾写《赠内》诗(卷二十五)婉转示歉。

七二九年(开元十七年)玄宗以每年八月五日为千秋节。

李白二十九岁。在安陆。

此时李长史迁升他地,继任者为裴长史。李白曾多次拜谒裴长史请求荐举。写《上安州裴长史书》(卷二十六),但因李白有酒后“犯夜”事,遭人谗谤,终为所拒。只好继

续隐居北寿山。

这时李白接扬州孟少府“移文”,认为北寿山小而无名,李白隐居此处有负于盛时。李白写《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卷二十六)以自辩。

在安陆寿山隐居。留诗《山中问答》(卷十九)。

春,游安州应城。有诗《安州应城玉女汤作》(卷二十二)。

夏,游安州般若寺。留诗《安州般若寺水阁纳凉喜遇薛员外乂(yi音义)》(卷二十三)。

秋,义兄安州县丞孟赞府还都,李白为之写了《秋夜于安府送孟赞府兄还都序》(卷二十七)。

七三零年(开元十八年)神会于洛阳定南北禅宗是非大会上,力排北宗禅。此后南宗渐盛。是年宰相张说卒。

李白三十岁。

春在安陆。

西入初夏,取道南阳,长安。留诗《凤凰曲》(卷六)、《凤台曲》(卷六)、《秦女休行》(卷五)、《秦女卷衣》(卷五)。

谒宰相张说。逢张说病重。结识其子张垍(ji音继)。寓居终南山玉真公主(玄宗御妹)

别馆。献诗给玉真公主,有《怀仙歌》(卷八)、《玉真仙人词》(卷八)。未能得见玉真公主,逢雨,留诗《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二首》(卷九)。

又曾谒见其它王公大臣求荐,均无结果。十分失望,留诗《长相思》(卷六)、《古风其三十八“孤兰生幽园”》(卷二)、《幽涧泉》(卷四)、《赠裴十四》(卷九)。

在长安结识陆调。介绍李白去豳州(陕西邠县)。

暮秋游邠州(今陕西彬县)。拜谒邠州司马李粲,希求得到举荐,未果。留诗《豳歌行上新平长史兄粲》(卷七),《书情寄从弟邠州长史昭》(卷十四)《赠新平少年》(卷九),《登新平楼》(卷二十一)、《秋思》(卷六)。

冬游坊州(今陕西黄陵县北)。拜谒坊州司马王嵩,留诗《酬王司马阎正字时雪见赠》(卷十九),希望得到举荐,未果。写下《留别王司马嵩》(卷十五)。

七三一年(开元十九年)

李白三十一岁。

春,回长安。留诗《春归终南山松龙旧隐》(卷二十三)。穷愁潦倒于长安,由于干谒无门,思想颓废,与长安少年浪游,日以斗鸡、走狗、饮酒赌博为事。留诗《白鼻騧(gua音“刮”)》(卷六)、《古风其二十四“大车扬飛塵”》(卷二)、《古风其十五“燕昭延郭隗”》(卷二)。

又同“五陵豪”交往。留诗《白马篇》(卷五)、《少年子》(卷六)。与“五陵豪”交往。难免遭受凌辱,在长安玄武门李白因“打架斗殴”,曾惊动宪台(长安司法机关)。

幸被陆调救出。李白后来(748年)对此在《叙旧赠江阳宰陆调》(卷十)诗中曾有回忆。

有感于仕途之艰辛,留诗歌《送友人入蜀》(卷十八)、《行路难三首(其二)》(卷三)《送友人入蜀》(卷十八)、《蜀道难》(卷三);留词《忆秦娥》(卷六)、《菩萨蛮》(卷六)。

初夏,离长安,经开封(今河南省开封市),到宋城(今河南省商丘县)。游览古迹梁园。留诗《梁园吟》(卷七)。

秋到嵩山(为河南省登封县的名山)。拜会女道士焦炼师,写诗《赠嵩山焦炼师》(卷九)以表愿从师学道的心情。恋故友元丹丘的山居所在,逐有隐居之意。有诗《题元丹丘山居》(卷二十五)、《嵩山采菖蒲者》(卷二十五)。

暮秋,滞留洛阳。留诗《梁甫吟》(卷三)、《行路难三首(其一)》(卷三)、《寄远十二首》(卷二十五)(按:本诗共十二首,非一时一地之作,寄赠亦不住一人,或寄内,或寄他人。其中多是李白是年在安陆时期的作品。其中其六、其八、其十一、其十二为公元731年前后李白寄给妻子许氏的情诗。特此说明)。

此间,李白游览了龙门。留诗《秋夜宿龙门香山寺》(卷十三)、《冬夜醉宿龙门觉起言志》(卷二十三)、《前有樽酒行二首》(卷三)。

七三二年(开元二十年)正月,以朔方节度副大使礼知节度事。率兵讨契丹。于范阳之北大破两蕃之众。十月,玄宗到洛阳以北(今山西省一带)地区出巡,诏令巡幸所至,地方官员可将本地区贤才直接向朝廷推荐。

李白三十二岁。

自春历夏在洛阳,留诗《送梁公昌从信安王北征》(卷十七)、《结客少年场行》(卷四)。

与元演、崔成甫结识。

遂生思家之念,留诗《春夜洛阳闻笛》(卷二十五)。《自代内赠》(卷二十五)。

秋,自洛阳到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留诗《游南阳白水登石激作》(卷二十)。

冬,返安陆,得知岳父许员外已于去年病故。

元演自洛阳到安陆相访,二人同游随州(今湖北省随县)。拜会胡紫阳。有诗《题随州紫阳先生壁》(卷二十五)。

岁未,归家安陆。

七三三年(开元二十一年)正月,玄宗亲注老子《道德经》。令天下士庶(身份很低的役人与庶民)家藏一册,每年贡举时加试《老子》策。三月,韩休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五月,张九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分天下为十五道,各置采访使(负责监察督办所辖地区的政治等项)。是年长安久雨,京师饥谨,诏令放太仓米二百万石以赈民。

李白三十三岁。同许氏分家,构石室于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开山田,日以耕种、读书为生活。留诗《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寄刘侍御绾》(卷十三)、《山中与幽人对酌》(卷二十三)。

是年,生女儿平阳。

七三四年(开元二十二年)正月,玄宗巡幸洛阳。征沼自称生于尧时的道士张果先生,玄宗亲问以治道神仙之术,授其银青光禄大夫(银印上系以青色绶带,以为品位高的标志。

副职),位侍中(唐门下省协助宰相起草文书等项的官吏)。五月,张九龄为中书令(宰相)、李林甫为尚书省(中央最高行政机构)礼部(主管礼、祭祀等)尚书(长官)。

白三十四岁。

春,游襄阳(今湖北省襄樊市)。

在襄阳,希求当时颇有声望的荆州(今湖北省松滋县至石首一带的长江流域)长史韩朝宗荐引,上《与韩荆州书》(卷二十六),无果。留诗《襄阳歌》(卷七)。与在韩朝宗属下任县尉的李皓结识,复求其授助,留诗《赠从兄襄阳少府皓》(卷九)。

暮春,至江夏(今武汉市),滞留,漫游至秋。写《暮春江夏送张祖监丞之东都序》(卷二十七)以泄心中愤懑。留有《江夏送张丞》(卷十八)、《江夏别宋之悌》(卷十五)、《赤壁歌送别》(卷八)、《望黄鹤山》(卷二十一)、《江上吟》(卷七)(按:关于《江上吟》一诗,有学者认为當为李白于上元元年在江夏之作,兹录以备参)。

到嵩山,访元丹丘。留诗《元丹丘歌》(卷七)

冬返安陆。

七三五年(开元二十三年)正月,玄宗在洛阳耕藉田(专供祭祀皇帝祖先之用的田地),大赦天下。下令三百里以内的刺史、县令,率各所属乐队至洛阳竞演。又令天下士人(有学识教养的读书人),其才哲学有造诣者,以及能胜任将帅牧宰者,京师五品以上的官员及地方刺史荐举一人。十二月,玄宗册杨玉环为寿王(玄宗的儿子)妃。

李白三十五岁。应友人元演之邀游赴太原。

五月到达洛阳。

夏,到达太原。识郭子仪于行伍中,言于主帅,为郭子仪脱刑。(按:此说见于清代王琦本《李太白年谱》。现代学者詹鍈在其《李白郭子仪互救辨讹》中,则否定其说。今兹引出,以备参考)。与元演携妓游览晋祠等名胜。对此行,后来李白在《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卷十三)一诗中曾有记载。留诗《太原早秋》(卷二十二)、《古风二十七“燕赵有秀色”》(卷二)、《古风五十二“青春流惊湍”》(卷二)。留文《太原南栅饯赴上都序》(卷二十七)。

曾北游雁门关(今山西省代县),登长城,留诗《王昭君二首》(卷四)、《苏武》(卷二十二)。

七三六年(开元二十四年)十一月,兵部尚书(负责军事行政的长官)李林甫提升为中书令(宰相)。张九龄为左宰相,裴耀卿为右宰相,二人分理政事。以牛仙客为工部尚书。幽州节度使张守珪部将安禄山(父康国人,母突厥人),在征讨奚、契丹之战中大败,当斩,玄宗赦之。

李白三十六岁。

春在太原与元演别。

南下,途经洛阳与元丹丘相逢。元丹丘邀请李白去嵩山。

五月,李白移家任城(今山东省济宁市)(按:对于李白移家任城时间,学术界见解未得统一。有学者认为移家时间當为开元二十八年。也有学者认为当为开元二十四年。姑

从此说)。途经沙丘、汶上留诗《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卷十九)、《鲁中都东楼醉起作》(卷二十三)。在任城李白写有《长歌行》(卷六)。

到齐州(山东济南)。留诗《陪从祖济南太守泛鹊山湖三首》(卷二十)。

早秋,在任城。留诗《早秋赠裴十七仲堪》(卷九)。

秋,至嵩山元丘处,结识岑勋。

抵达襄阳,与孟浩然再会。

七三七年(开元二十五年)监察御史(负责处理官吏违法事件的官)周子谅,上书弹幼牛仙客不具备宰相的才干,玄宗怒,以流放罪处之。张九龄以推荐周子谅而被问罪,左迁荆州长史李林甫大权在握,独断专行,牛仙客对李林甫唯意是从。是年韦应物生。

李白三十七岁。

是年生子,取名“伯禽”,小字“明月奴”。

春,在任城。留诗《嘲鲁儒》(卷二十五)(关于《嘲鲁儒》的写作时间,其说不一。有学者认为當在开元二十四载;有学者认为當在天宝十载:有学者认为當在开元二十五年。兹录于下,以备参酌)。

初夏,取道济南东游崂山。

秋游宋州睢阳郡,留诗《秋夜与刘砀山泛宴喜亭池》(卷二十)。

冬,归任城。其六父任城令“三年秩满”,回长安。。李白为之饯行。留诗《对雪饯任城六父秩满归京》(卷十六)。

七三八年(开元二十六年)二月,李林甫领陇右节度使副大使,五月,又兼河西节度使。六月,李亨(即后来的唐肃宗)立为太子,贺知章为太子宾客。九月,益州长史王显率兵攻吐蕃安城,官军大败。

李白三十八岁。

春,回任城。留诗《东鲁门泛舟二首》(卷二十)。

漫游兖州,受到王少府的热情接待,留诗《赠瑕丘王少府》(卷九)。留文《鲁郡叶和尚赞》(卷二十八)。

夏,归任城。逢友人梁四、方士赵叟来访,离别时留诗《送梁四归东平》(卷十八)、《送方士赵叟之东平》(卷十六)。

游鲁郡。留诗《大庭库》(卷二十一)、《鲁城北郭曲腰桑下送张子还嵩阳》(卷十六)。

秋,应邀去金乡作客。留诗《赠范金乡二首》(卷九);留文《金乡薛少府厅画鹤赞》(卷二十八)。

游历南阳,访崔宗之(时崔宗之丁憂在家)。留诗《南阳送客》(卷十六)。

复去颍阳山(河南登封,元丹丘的居所)留诗《颍阳别元丹丘之淮阳》(卷十五)。

游汝州(河南临汝县)、陈州(河南周口地区),结识落魄公子侯十一,邀与同游。游宋州(河南商丘)。

复南折至淮阴,留诗《淮阴书怀寄王宋城》(卷十三)。

抵徐州(江苏徐州市)、楚州(今江苏省淮安县)。

七三九年(开元二十七年)玄宗加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大赦天下。八月,追谥孔子为文宣王。四月,牛仙客以兵部尚书侍中,李林甫以史部尚书升阶为中书令。二人同掌当时的政治、军事大权。王昌龄贬岭南。

李白三十九岁。

春至初夏,到扬州。留诗《寄淮南友人》(卷十三)。

到安宜(今江苏省宝应县)。

夏,漫游于吴地(今江苏省苏杭一带)留诗《与从侄杭州刺史良游天竺寺》(卷二十)。

秋,逆长江西上,留诗《月夜江行寄崔员外宗之》(卷十三)。

经当涂(今安徽当涂县),留诗《夜泊牛渚怀古》(卷二十二)、《牛渚矶》(卷二十二)。

从当涂沿长江西上。留诗《江上寄元六林宗》(卷十四)。

去荆州(湖北江陵)。

至岳州巴陵(今湖南省岳阳县),适逢王昌龄被贬滴岭南(今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一带),二人会晤。

暮秋,回安陆,复去襄阳。留诗《赠孟浩然》(卷九)、《忆襄阳旧游赠马少府巨》(卷十)。

七四零年(开元二十八年)十月,寿王妃杨玉环为道士,号太真。玄宗日幸,宠爱无比。宫中所受礼仪与皇后等同。是年天下户数为八百四十一万二干八百七十一,人口四千八百一十四万三千六百九十。四海富瞻,长安、洛阳二大都市米价每斛不满二百钱。外出旅行,一切干粮食品酒类等项,途中店皆可提供,社会安定,无须带随身武器。是年孟浩然卒。

李白四十岁。

春,到扬州。

夏,经下邳到兰陵(山东枣庄)。留诗《客中作》(卷二十二)。

夏,返任城。许氏夫人病故。李白继纳刘氏女。刘女与李白不和,不久离异。

逢韩准、裴政、孔巢父来任城,邀李白去徂徕山。李白未能同往,送别时留诗《送韩准裴政孔巢父还山》(卷十六)。

秋,游东鲁(今山东省兖州市)各地。求人汲引无果,逐有不遇之感。

冬,与韩淮、裴政、孔巢父、张叔明、陶河,同隐于祖徕山(在今山东省泰安),纵酒酣歌,以学道为事。时号“竹溪六逸”。

意欲出游越(今浙江省)地。

七四一年(开元二十九年)正月,诏令长安、洛阳及天下诸州各置玄元皇帝(老子)庙,并崇玄学(道教与老庄之学),令学生习老子、庄子、列子、文子,每年明经(以经书内容出题的考试科目)例准考试。安禄山派使者行贿朝廷使者,获得好评,玄宗对其信任日高。八月,安禄山为营州(今辽宁省朝阳市)都督(总司令官),充平卢(今辽宁省一带)军使。吐蕃陷石堡城。金城公主卒,吐蕃告丧并请和,不许。开元末天宝初唐朝的版图,东至安东(今辽宁省东南部),西至安西(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西),南至日南(今越南清化东北),北至单于府(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

李白四十一岁,在任城。留诗《鲁东门观刈蒲》(卷二十四)、《赠从弟冽》(卷十二)、《古风其十“齐有倜傥生”》(卷二)、《古风其十一“黄河走东溟”》(卷二)。

对邻舍鲁女生爱慕之情并纳娶此女于鲁。(唐代魏颢《李翰林集序》云“次合鲁一妇人,生子曰颇黎”)。留诗《咏邻女东窗海石榴》(卷二十四)。

夏,金乡县令范金卿到浙江任职。李白为之送行,留诗《送友人》(卷十八)。

七四二年(玄宗天宝元年)正月,改元,大赦。诏令“前资官及白身有儒学博通、文辞英秀及军谋武艺者,所在县以名荐京。”改侍中、中书令为左右丞相,改仆射为尚书省左右承相;改东都洛阳为东京,改州为郡、刺史为太守。以安禄山为平卢节度使、镖骑大将军。是时,天下有州三百三十一,隶属之州八百,设节度使与经略使(安西、北庭、河西、朔方、河东、范阳、平卢、陇右、剑南、岭南)十员,以守备边防。时镇护总兵力为四十九万人,军马八万余匹,边境军事费自此逐年增多,民始困苦。

李白四十二岁。

四月,游泰山。留诗《游泰山六首》(卷二十)。留文《拟恨赋》(卷一)。

在泰山送友人鲁颂离鲁。留诗《别鲁颂》(卷十五);送别王山人,留诗《赠别王山人归布山》(卷十五)。

初秋,到徂徕山。

秋,归任城。元丹丘将以道家流受召入朝为道门威仪,李白希其汲引。留诗《秋日炼药院镊白发赠元六林宗》(卷十)

经过元丹丘和玉真公主的推荐,玄宗征召李白入京。李白接到朝廷诏令,准备去长安复命,留诗《南陵别儿童入京》(卷十五)。(按:本诗原名《古意》。《南陵别儿童入京》为南宋咸淳本所改。对于南陵的解释,学术界意见不同。一种意见认为南陵为今安徽省的南陵;一种意见则认为南陵是鲁郡辖地的地名,并非是安徽的南陵。现姑从第二种意

见)。

秋,赴长安。

与太子宾客贺成章紫极宫相遇,贺成章见其诗《蜀道难》(卷三)、《乌栖曲》(卷三)等,赏叹再三,曰:“此天上谪仙人也”因解金龟换酒为乐。复推荐于朝廷,得玄宗优遇,命为翰林院供奉。(按:关于贺成章于李白何时相见。学术界见解不同。一种意见认为當在李白初入长安时;另一种意见则认为當是李白奉诏入长安时。这里姑从第二种意见。以备参酌)。

冬,在长安。留诗《子夜吴歌四首》(卷六)、《乌夜啼》(卷三)。

七四三年(天宝二年)正月,安禄山入朝,玄宗宠待甚厚,许谒见无时。三月,改长安玄元庙为太清宫,洛阳的庙为太徽宫,诸州地方庙为紫极宫。道教茅山派传人胡紫阳去世。时李林甫专政,公卿有不出其门者,必以罪斥之。

李白四十三岁。

诏翰林院。

初春,玄宗于宫中行乐,李白奉诏作《宫中行乐词八首》(卷五),玄宗赐以宫锦袍。

三月,居长安。留诗《阳春歌》(卷四)

暮春,兴庆池牡丹盛开,玄宗与杨玉环同赏,李白又奉诏作《清平调词三首》(卷五)。此外写有《侍从宜春苑奉诏赋龙池柳色初靑听新莺百啭歌》(卷七)、《鼓吹入朝

曲》(卷五)、《侍从游宿温泉宫作》(卷二十)、《春日行》(卷三)、《阳春歌》(卷四)。

入翰林院之始,李白对施展抱负怀有厚望。留诗《塞下曲六首》(卷五)、《胡无人》(卷三)、《金门答苏秀才》(卷十九)、《效古二首》(卷二十四)。这在他一些赠答送别诗中时有流露,如《驾去温泉后赠杨山人》(卷九)、《温泉侍从归逢故人》(卷九)、《送窦司马贬宜春》(卷十七)等篇

在长安,李白同社会各层人士均有交往,留下一些赠答、送别诗篇,如《赠郭将军》(卷九)、《赠崔侍御》(卷九)、《酬崔五郎中》(卷十九)、《赠崔郎中宗之》(卷十);《朝下过卢郎中叙旧游》(卷二十)、《送羽林陶将军》(卷十七)、《送程、刘二侍御兼独孤判官赴安西幕府》(卷十七)、《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卷七)、《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二首》(卷十七)、《送祝八之江东赋得浣纱石》(卷十七)等。

在长安,李白游历了长安附近的一些地方,写下了一些诗歌,如曾去终南山访旧,留诗《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卷二十)、《答长安崔少府叔封游终南翠微寺太宗皇帝金沙泉见寄》(卷十九);他曾去过杜陵,留诗《杜陵绝句》(卷二十一)、《题东谿公幽居》(卷二十五)、《夕霁杜陵登楼寄韦繇》(卷十三);曾登过太白山(今陕西省武功县),留诗《登太白山》(卷二十一);游历过华山。留诗《春日游罗敷潭》(卷二十)、《赠华州王司士》(卷九)。

在长安居久,目睹官场之龌龊,对御用文人生活日渐厌倦,始纵酒以自昏秽。与贺知章等人结“酒中人仙”之游,玄宗呼之不朝。令高力士尝奉诏醉中起草诏书,引足脱靴。引起宫中一些权贵的嫉恨。一些佞臣,如张垍之流,常谗谤于玄宗。另外高力士因“脱靴”之辱,心怀不满,就摘李白《清平调》的某些诗句以激杨贵妃。玄宗曾经有三次打算提李

白为中书舍人,均被杨贵妃阻拦。玄宗对李白渐疏之。

此间,李白感受到国家在表面繁荣的景象中,孕育着可怕的危机。在他的一些诗歌中,对社会的黑暗面时有揭露,如《古风五十六“越客採明珠”》(卷三)、《惧谗》(卷二十五)、《寓言三首》(卷二十四)、《于阗采花》(卷四)、并写《长信宫》(卷二十五)、《长门怨》(卷二十五)、《夜坐吟》(卷三)、《怨情“美人卷珠帘”》(卷二十五)《怨情“新人如花虽可寵”》(卷二十五)、《去妇词》(卷六)、《玉阶怨》(卷五)、《妾薄命》(卷四)等诗用以自况。

面对朝廷权贵佞臣的谗害,李白深感到“丑正同列,害能成谤”,遂有退志。这种思想情绪,也反应在他的一些诗作上。如《秋夜独坐怀故山》(卷二十三)、《忆东山二首》(卷二十三)、《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诛学士》(卷二十四)、《赠薛校书》(卷九)、《玉壶吟》(卷七)、《望终南山寄紫阁隐者》(卷十三)、《灞陵行送别》(卷十七)、《感兴八首》之七、之八(卷二十四)、《设辟邪伎鼓吹雉子斑曲辞》(卷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