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分离色素”环节中,先是让学生谈谈“要确保分离色素成功,应该注意哪些关键的实验步骤?”
学生们的回答都很好,普遍认为较为关键的两点是“画滤液细线要直,而且要让细线上充分地分布有色素。”“将滤纸条放到装有层析液的烧杯时,千万不能让层析液没及滤液细线。”然后,我要求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所以又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做好这两点?”
在学生们咿咿呀呀的话语中听得出,他们有些比较清楚,但还是有些学生迷迷糊糊,不是很明白。于是,我打了个比方。
我说:“其实这个‘分离色素’就是让那些叶绿体中的色素一起比赛,比赛什么呢?100米短跑。为了比赛的公平和公正,起跑线要一致,所以滤液细线要直,确保公正。为什么要画几次让色素充分地分布在细线上呢?就是为了让尽量多的色素们参加比赛,力保公平。当然,比赛结果同学们早就知道了,第一名胡萝卜素,第二名叶黄素,第三名叶绿素a,第四名是叶绿素b!”闻言,学生们会心地笑了。
我接着说:“为什么不能让层析液没及滤液细线呢?这是比赛委员会的规定,所有参加比赛的个人和单位不能改变比赛项目。”
学生们一听,发愣了,呵呵,没有听懂什么意思。
我自己先乐一乐,呵呵傻笑,然后说:“你们看,如果让层析液没及了滤液细线,那
些参加100米跑的色素们就到层析液中去了。这不就变成了游泳比赛吗?100米赛跑,突然临时变成游泳比赛,这成何体统呀?比赛委员会能同意吗?”
在上《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时,发现班上的女生比较积极。每逢问题,频频举手的都是那些女同学,而男同学举手发言的少之又少。我灵机一动,说:“女同学发言积极,男生到现在为止动静太小。难道举手回答问题也与性染色体有关?是因为女生多了一条X染色体而更积极,还是因为男生有了一条Y而更拘谨呢?”学生听了哈哈大笑起来。我接着说:“在科学研究尚未结论时,希望男同学们多加努力哦!”
随后,课堂上那种“女男失调”的情况果然大有好转。
复习到了《细胞增殖》。
书上说:“一般分裂间期大约占细胞周期的90%——95%,分裂期占5%——10%。”因为细胞分裂间期是为细胞分裂期作准备的,所以我说:“正可谓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工。’‘台下十年’是分裂间期,‘台上一分钟’是分裂期。”
听之,下面有学生说:“高中三年是分裂间期,高考两天是分裂期。”呵呵,还真有那么点意思。苦苦三年,只为高考两天里一拼。高考成功者,觅得自己理想的大学,成了骄傲的“天之骄子”,而高考失意者,要么来年再来,要么从此离开学校步入社会。高考两天真算得上是“分裂期”呀。
突然又有学生言语了:“分裂间期岂止高中三年呀!十几年寒窗苦,才是真正的分裂间期!”
哎……一语破天机呀!
必需氨基酸是“进口产品”
《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的“蛋白质代谢”中关于氨基转换作用,有学生不理解“在人和动物体内能够经氨基转换作用合成的氨基酸,称为非必需氨基酸;不能在人和动物体内的细胞中合成,只能从食物中获得的氨基酸,称为必需氨基酸。”
学生问:“为什么人体内不能经氨基转换合成必需氨基酸?”
我答:“因为我们人和动物体内的糖代谢不能产生与必需氨基酸相对应的中间产物。”
学生还是有点疑惑,面露难色。
我有点急了,说:“这么给你说吧,必需氨基酸就是必需靠‘进口’的氨基酸,它是进口产品……”
还没等我说完,学生急着问:“什么呀?进口产品?”
我回答道:“必需氨基酸必须从食物中得到,只能从口进入,此乃‘进口’!为什么只有靠进口?因为我们体内产生无法‘制造’必需氨基酸的关键零部件——不含氮部分,所以只有‘进口’了!”
“噢……”学生恍然大悟
我可以叫我自己爸爸吗?
还是昨天练习课上的故事。
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豌豆自交种群中既可能发生显性突变(如dd→Dd),也可能发生隐性突变(如EE→Ee)。两者表现的特点是
A.第一代都表现突变性状 B.第二代都能纯合
C.第三代才能获得突变纯合体 D.隐性突变表现得早而纯合得慢
答案是选择B。但很多同学反对,认为应该选择c。一大堆的同学在咿咿呀呀地议论着,但我听不清他们究竟在说些什么。我让同学们先别急,安静下来,然后请其中一位同学解释一下为什么选择c。
这位同学说:“以显性突变(如dd→Dd)为例来说吧,dd为第一代,它突变为第二代Dd,只有当第二代Dd自交后,产生的第三代中才会出现突变纯合体DD。 隐性突变(如EE→Ee)也是一样的道理。所以答案应该选择C。”
这位同学说得很是简洁而清晰,他一说完,支持着们立即一阵附和声:“就是嘛,就是嘛,答案就是C!”
哦,原来是这样,我知道同学们为什么选择C了。我再次要求大家安静一点,听我说说。
我说:“同学们呀,请你们注意,在遗传上,上下两代是必须有亲代与子代的关系呀。”学生们还是很茫然地看着我。
我接着说:“如果dd算第一代的话,它发生突变而成的Dd,能算第二代吗?不能呀!这还只是第一代呀!”
学生中还是有人没有理解好,急急地说:“怎么不能算第二代呀?怎么不能算呀?”
我接着说:“好吧,以我为例吧。如果我现在发生基因突变,仅仅因为突变,我就能自己叫我自己‘爸爸’吗?”
同学们一听,哈哈地笑起来了,说:“哦,懂了,懂了!”
2 “晏子使楚”新说
总复习到了第二章的《细胞》的第一节之第三小节《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有道练习题:转录而成的mRNA从细胞核内出来,进入翻译场所,需要穿过几层膜?葡萄糖由细胞质进入细胞核需要穿过几层膜?
很多学生的答案前者和后者都是“两层”。答案应该是,前者为0层,后者为2层。学生有疑问:“既然有核孔,连大分子的mRNA都能通过,怎么葡萄糖、氨基酸一类的小分子物资却要经过核膜,不能通过核孔进出细胞核呢?”
这一问倒是把我问住了,转念一想,不如来个诡辩吧。
我说:“对不起,从专业上,我还真的不记得怎么解释这为什么了,但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晏子使楚’吗?”(“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
入。……”)
同学们说:“记得。”
我问:“知道晏子为何偏要从大门进入吗?”
生答:“为了自己国家的尊严。”
我说:“呵呵,我看啦,主要还是因为晏子是使者,是信使RNA,是大分子,他不是小分子,所以他理应得从‘核孔’——大门进出!”
学生们闻言,也笑了,说:“有点意思,有点意思!”
3 “戏说”调整期
在微生物的生长曲线中,有关调整期的长短,书上有一说“调整期的长短与菌种有关”,另外还有一道题说:“缩短调整期的办法有:培养条件相同,用对数期的细菌做菌种,加大接种量。”
在用生物学纯理论知识讲解后,还是有些学生并不太理解。我只好又使出我惯用的“伎俩”了。我说:“生物有相通之处。微生物象人一样,每到一个新环境,总有一定的调整期。比如明年的9月份,你们分别到不同的大学里,到了新学校开始有点不适应,但有些开朗大方的同学往往调整期短点,而性格内向的同学却调整期要长点,这是什么原因?”学生们看着我,期待下文。缓口气,稍作停顿,我说:“这就是因为菌种不同。”学生们笑开了。
再说:“如果明年你们一到一所大学,结果发现这大学里一花一木,一房一桥,竟然与万安中学很是相似,甚至一去上课,竟然有位老师也长得如此的象朱小毛。你们说,这样的话,你们的调整期怎么样?”学生们答到:“那当然是变短呀!”我说:“这就是培养条件相同则调整期可以缩短。”
还说:“如果明年你们去上大学,一进北京大学,天啦,怎么我们班上全部考上了北京大学?!(学生们暴笑),如此你们的调整期肯定大大缩短,这就是因为接种量大的原因!”
学生狂笑不已。
4 DNA的长度怎么算
在一节高二生物练习课上有这样一道题:
假设1个细菌产生3000种蛋白质,每种蛋白质大约由100个氨基酸组成。问这个细菌的DNA分子的长度最小值是多少?
A 3 x 100000个核苷酸
B 9 x100000 个核苷酸
C 18x100000个核苷酸
D 12x1000000个核苷酸
这道题应该是很简单的,答案是选B。有几个学生大概是没有理解到DNA由两条单链造成,而其长度只能安一条单链的长度计算,不应该是两条单链的长度之和。平常显得很机灵的他们此时执意认为答案应该是C:3000X100X3X2=18X100000。一个如此简单的问题,还这般“执迷不悟”,我有点急了,顺口问他们:“一个人有两条腿,但量其身高是按两条腿的长度之和算身高吗?”全班同学一听哈哈地笑起来了。那几位同学也连说“知道了,知道了。”
感谢你没有让我砸掉饭碗
昨天上的是练习课。
讲到大半部分时,感觉学生们情绪不是很高,气氛显得有些沉闷。
我想该让学生们笑一笑,以缓解一下上课的疲劳。刚好讲到一道非常简单的题目,大概意思问的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本来是准备“擦身而过”,如此简单的题目,考的知识点学生应该都知道,也没有什么可扩散的。但我一想,不妨借此题来缓解一下课堂上沉闷的气氛。
于是,我说:“这道题如此简单,‘地球人都知道!’(赵本山的广告语),如果我们班上还有人不会做,我还教什么生物呀?回家种地去!”学生们一听,笑了,情绪明显好了很多。
我再说:“同学们不信?要不做个‘验证实验’?”
学生们笑着齐声说:“好!”。
我随意叫了位同学,让他回答这道题。这位同学果然顺利地答出。我连忙称谢:“谢谢!谢谢你!呵呵,真心感谢你让我保住了饭碗,不用回家去种地了。”
学生们闻言大笑。随后的练习讲解中,学生们明显多为热情和积极了。
2 新陈代谢”的无厘头版
大家都知道,人有性别之分。稍懂点生物的人还知道,人的性别是由性染色体决定。
在我看来,很多东西都带有性别的痕迹。比如,很多的文学作品有着性别差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就有着很浓厚的男性味道,而《红楼梦》一类,总弥漫着一股浓浓的女人气息。而对于文学体裁中,我总以为,如散文、诗歌一些,象女性;而杂文一类,象男性。
在生物教学内容中,我也总认为很多东西也有性别之分。
比如吧,高二生物第二章《生物的新陈代谢》,我总喜欢把它看着是一部武侠大戏。(不过,我并不喜欢看武侠小说和武侠电影。)这部武侠大戏中的女主角是“酶”,而男主角是“ATP”。
“酶”是个典型的女大侠。第一,酶具有高效性,意指她武艺不凡,功高盖世;第二,酶具有专一性,说明女人感谢丰富,但性情专一;第三,酶需要适宜的条件,“过酸、过碱和高温,都能使酶的分子结构遭到破坏而失去活性。”相对而言,女性内心比较脆弱,往往需要倍加呵护。
“ATP”则是典型的男大侠。他象征着能量和力量。他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能伸能
屈,“伸”为ATP的合成,而“屈”为ATP的分解。
新陈代谢中精彩纷呈的一个个故事,无不由“酶”和“ATP”演绎出来的。如果没有“酶”和“ATP”这两位男女主角,《新陈代谢》这幕大戏也就没戏了!
3 种间关系与\"社会\"
教学内容是第八章“生物与环境”的第一节“生态因素”。
学至“种间关系”的时候,下面有同学可能是随口地说了一声:“互利共生——共产主义社会!”闻言,大家都乐了。沉闷的天气,让同学们上课总显得有点无精打采。笑声无疑是再好不过的兴奋剂了。
呵呵,“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共产主义社会”,有点意思!
不如干脆顺着这个同学的话意来点课堂快乐。我说:“有意思!不过互利共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话,那么‘寄生’、‘竞争’和‘捕食’又分别是什么社会呢?”
生物课堂如此的“提问”,一下让学生们的兴趣出来了。
大家三五两下讨论的结果是:“寄生”是“封建社会”,劳苦民众是寄主,地主恶霸是寄生虫;“竞争”是“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们之间为发展相互争夺;而“捕食”是“黑社会”,黑吃黑嘛。
呵呵,比方不是很贴切,略显牵强,但很有意思。给同学们带来了难得的快乐和笑声,又让同学们加深了这四个概念的理解。不错!不错!
大学生活之“生长曲线”
2003年毕业的一位学生给我发来信息,向\"老班\"汇报他的大学生活。现简要摘录如下:
大一是调整期。平稳地由高中向大学过渡,面对大学的别样生活,眼花缭乱,心动不已。
大二是对数期。积极地投身于大学里各种活动中,尽显本色和风采,不亦乐乎!
大三是稳定期。对大学的生活渐渐失去了激情与活力。学业成绩稳中略升。爱情不期而遇,不断升温,不知这算是初级代谢产物,还是该算次级代谢产物?
但愿,大四不是衰亡期。
如果还想要“连续培养”,只有考研了。
2 学生独创的个性记忆法
生物知识需要记忆。很多学生苦于记忆,尤其是刚刚学高中生物的学生。
在与学生们介绍了各种各样的记忆方法后,我希望同学们针对自己感觉很难记住的知识,自己去理解去挖掘有趣的记忆方法。无论怎么样好的记忆方法也不如自己发明的记忆方法好。因为经过一翻分析,然后再去寻找如何记忆,这本是就是在理解和记忆,而一旦找到了一个很有趣很有意思很有个性的记忆方法,那么对这个知识的记忆往往是“刻骨铭心”的。
每每学生在记忆法上有所收获后,还要拿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而且对一些很有意思很有个性的记忆方法,经过大家评议,还要给予一定的奖励。
下面与网友分享三则学生发明的“个性”记忆法。
最具学科综合的记忆方法——“距离记忆法”
一名刚学生物的同学发明的,如何记住“脱氧核糖核酸——DNA,核糖核酸——RNA”。
根据数学的坐标,坐标上从左到右是英语的26个英文字母。很明显,脱氧核糖核酸的第一个字母“D”离字母“O”(在化学上“O”表示“氧”)的距离,要比核糖核酸的第一个字母“R”离“O”的距离远很多,所以DNA是“脱氧核糖核酸”,而RNA是“核糖核酸”。
呵呵,记忆中动用了“数学”、“英语”、“化学”等学科知识,不愧是“最具学科综合的记忆方法”!
最具想象力的记忆方法——“笔画记忆法”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滤纸条上的色素带分布,从上而下是: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
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属于“类胡萝卜素”,而叶绿素a和叶绿素b属于“叶绿素”。很明显,“类胡萝卜素”的笔画(40画)比“叶绿素”(25画)的笔画要多得多,形象的理解是“类胡萝卜素”比“叶绿素”更有体力更有能量。所以在从滤液细线上同时起跑后,
“类胡萝卜素”比“叶绿素”跑得更快,所以在前头;而类胡萝卜素中的“胡萝卜素”又比“叶黄素”笔画更多,所以“胡萝卜素”跑到了最前面,其次是“叶黄素”,然后是“叶绿素a”,最后是“叶绿素b”(在英文字母顺序中“a”在“b”前面。)
最搞笑的记忆方法——“象声象形记忆法”
最搞笑的记忆方法是一位同学发明的如何记忆核酸的含氮碱基的象形记忆法。
核酸的含氮碱基中,A是腺嘌呤,G是鸟嘌呤,C是胞嘧啶,T是胸腺嘧啶,而U是尿嘧啶。记忆为“A腺、G鸟、C胞、兄T”,而U呢,象一个装尿的尿桶,所以是“尿嘧啶”!
晕呀,好一个“声形并茂”的记忆法!
3 我们需要37.5摄氏度的批评
五班的班主任刘老师转给我一篇周记。题目是“我们需要37.5摄氏度的批评”,是游子写的。对游子,我很有印象。她是一名很聪明,也很调皮,很有情趣的女孩子。
文章是这样写的:
人非圣贤,谁能无错?犯了错误,受点批评也是应该的。但我们需要温柔的批评,需要的是37.5摄氏度的批评。
我们喜欢我们的生物老师朱老师,也喜欢他给我们的批评。因为他对我们的批评就是37.5摄氏度。
我们正陶醉在生物课堂的快乐中,突然教室门“咣当”一声巨响开了,紧接着一声响雷般的“报告”,我们班上两位闻名遐迩的“迟到先生”进来了。朱老师停下了讲课,他没有象其他的老师那样,而是先请两位“先生”入座,然后说:“我也曾为学生。迟到,自然有迟到的原因,不管是真实的,还是虚假的。(同学们笑)但不管什么原因,迟到毕竟不是好事,所以以后迟到的同学不用大喊一声‘报告’,直接从后门悄悄进来就行了。因为一方面迟到的同学的‘报告’声,打断了我们绝大部分同学上课的思路和情绪,很显然这是不礼貌的,这是很不尊重我们的;另一方面,你的一声喊叫式的‘报告’无意识中有点让我们全班同学和老师要停下课来欢迎你的到来,好象迟到的你成了大领导大歌星一样,显然这也是很没有道理的!(同学们笑)”我想,不管怎么样的人,听到这样的批评,心里总会有点变化的。
上课时,总会有同学会开小差说些闲话。生物课上的朱老师不会象其他的老师那样,他是这样批评的:“人都有虚荣心,我也一样。我在上课,我非常希望同学们能关注我。但有的同学不仅不看我不理我,还在下面说笑,我很难过呀!人和人之间,要相互尊重。如果不过分的话,希望大家尊重我这一点可怜的虚荣心。”
对不做作业不交作业的同学,朱老师没有说要惩罚,要专制。他说:“感谢班上部分同学对我的关照。可能是我身材太苗条了点,这些同学怕累着我,所以不做作业不交作业,让我轻轻松松长胖点。但我不喜欢胖。胖,其实也是种不健康的表现。我不希望胖,我也不希望同学好吃懒做长成胖墩。所以作业还是要做,要交!”
……
这样的批评还很多。这样的批评,我们很容易接受。因为这样的批评是37.5摄氏度的。37.5摄氏度时,我们接受批评的“酶”的活性最高。
你可能从啤酒厂直接买啤酒来喝吗
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
下列关于人体细胞外液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 人体的细胞外液即内环境 B 细胞外液的化学成分中有葡萄糖、无机盐、激素、尿素等物质 C 细胞外液主要成分有血浆、淋巴、组织液 D 小肠壁的肌细胞可以不通过细胞外液直接从肠道吸收葡萄糖
题目应该算是很简单,答案选D。课本上说得很明白“体内的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但还是有很多同学错了。
他们认为D项也是对的。我问他们其中一个同学为什么会认为D也是对的。学生回答道:“近水楼台先得月,小肠壁上的肌细胞干吗不可以直接从肠道里吸收葡萄糖呀?”哦,我知道原因了,学生之所以会认为D是对的,主要是他们以为小肠壁上与小肠腔直接接触的最外面的一层细胞是“肌细胞”。
于是我把“小肠的结构”相关知识简单与学生交代了一下。
讲完之后,还是有学生感觉不服气,嘀咕着:“何必这么麻烦呢,小肠的肌细胞离肠道这么近,直接从肠道中吸收葡萄糖,不更算事吗?”
这种情况很普遍,有些学生自己认定的答案,总算想方设法与你争辩,生物问题甚至找的不是“生物学的理由”,让你哭笑不得。这时,如果你用那些生物学知识去耐心地解释,他们往往还是很“坚强”。如果你“用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往往效果更好!
我回答道:“我想问问大家,如果你就住在一个啤酒厂的旁边,哪怕就是你家与啤酒厂仅仅是一墙之隔,你说你要买瓶啤酒喝喝,直接从旁边的啤酒厂买,多省事呀!又何必跑到更远的小卖部去买呢?”
学生们一听,呵呵地笑起来了,似乎明白了这道理。
我的快乐课堂小故事——细胞核的故事
时间:2008年9月26日下午第3节课
地点:高一(3)班
内容:《分子与细胞》第三章第3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故事:
一、出场顺序
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总共有三节内容,第1节是“细胞膜——系统的边界”,第2节是“细胞器——系统的分工合作”,第3节是“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为什么“细胞核”放在最后一节呢?
有同学说:“细胞膜、细胞器、细胞核,这是由外而内的顺序。”闻言,同学们都表
示同意。
接着,有人说:“细胞是一台戏,好戏在后头,细胞核是压轴戏!”
又有同学发言:“‘核’即‘核心’也,细胞核最重要,放在最后一节,有如NBA比赛前的球员出场,最后出场的一位往往是球队的核心和灵魂!”
此言一出,有很多男同学纷纷表示赞同,估计这些家伙平日里也喜好看NBA的球赛。
突然有同学说:“但是在开会时,官员们的出场,官最大的往往是第一个出场呀!”同学们一听,笑了,也有人附和。可不是吗?在电视报纸上看到的各种会议上,官员们出场时,走在最前面的是官位最大的。
正当同学们为官员出场的顺序而议论纷纷时,有位男同学说话了,“这并不奇怪!细胞核、演戏的演员、NBA的球员,凭的是自己的真本事生存,最后一个出场的往往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厉害的,说明人家既有自己的实力又谦虚!那些当官的家伙,算什么呀?一个个没有什么真本事却装腔作势,爱慕虚荣,避实务虚,喜欢抢风头,所以才会这样官最大的走在最前面呀!”这一番话立刻博得了掌声一片。
同学们一致认定,最后发言的那位男同学与细胞核一样,是最厉害的,其社会洞察力堪称犀利,让人不得不服。
二、由“细胞核”回答
下课铃一响,正准备下课时,下面有学生大声地问我:“朱老师,国庆节什么时候放假呀?是不是休息7天呀?”
估计这次国庆节又休息不了几天,补课是肯定要的,如果现在告诉学生们,他们会很失望的。
想到这里,我回答道:“别问我哦,这个问题还是由你们的细胞核——班主任衷老师来回答更好吧!”
同学们一听笑了,但对我还是不依不饶,有人在下面大声地说:“我们是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还是你告诉我们吧!”
一听此言,我假装生气的样子,质问那位同学:“你用心何在?!第一,你说你们是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那班主任衷老师哪里去了?第二,你把大家比着是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要知道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的寿命是长不了,你这不是诅咒大家吗?”听我一说,刚才还在跟着起哄的同学们突然转个矛头直对向那位同学,看看着他们闹哄哄的,我忍着笑,偷偷地溜出了教室。
高三生物第五章的《微生物的代谢》。
在“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中,讲到“初级代谢产物”和“次级代谢产物”。
“初级代谢产物是微生物自身生长和繁殖所需要的,不同的微生物,初级代谢产物的种类基本相同,初级代谢产物的合成发生障碍会影响微生物的正常的生命活动,甚至导致
死亡;而次级代谢产物是微生物生长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并非微生物生长和繁殖所需要的,而且不同的微生物所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不同。”
讲到这里,我打了个比方,想给课堂带来一点轻松。我说:“如果把‘微生物’比着是‘家’, 居家过日子的有些东西就是‘初级代谢产物’,比如柴、米、油、盐、钱,是维持一个家一直需要的东西,而且不同的家庭都一样需要,一旦没有了,就会影响到家庭的正常生活。”
学生一听,笑了。我接着说:“而居家过日子的有些东西就象是‘次级代谢产物’,是一个家庭到了一定时候才产生的,比如……”
我还没说完,一位男同学突然接上话头,说:“比如家里的孩子!”同学们一听,哄堂大笑起来。
待同学们笑声慢慢平静下来,我笑着说:“说得有点道理,孩子确实是一个家庭形成后,到了一定阶段才产生的!”同学们又笑了。我接着说:“但我相信,对任何一个家庭来说,孩子绝对不是家里的‘次级代谢产物’,而是‘初级代谢产物’,是维持一个家温馨和稳定所一直必须的!对一个家来说,对父母来说,一旦没有了孩子,很有可能等于失去了家!”
同学们一听,突然显得特别安静。我接着又说:“所以,我认为,为了我们的父母,为了我们的自己的家,我们每一位‘初级代谢产物’,一方面要好好珍惜自己,另一方面要好好爱护父母!”
掌声……
我:蛙的抱对和受精时,精子和卵细胞是体外受精的。
生:那多没有意思!
我:英雄不问出处!受精不论内外,都是产生生命的开始,不仅仅有意思,更有意义!
批改作业时发现一道很简单的题,却有很多同学错了。
“DNA和RNA的组成成分上的不同有-----------。”结果有很多学生填写的是“DNA是双链结构,RNA是单链结构。”
这明显是审题马虎的结果,一看题目,不及细想,提笔就落字。这样的错误在学生答题中并不少见,而这样的错误又非常危险。为什么?因为在高考中,这样的题算是“送分题”。高考中丢掉那种人人会做“送分题”的分,实在可惜。
讲评作业时,我一定要特意提到这道题,指出部分学生的错误。问题在怎么指出呀?以前也讲过多次,要大家认真看题,看懂题目的意思后,答题所问。如果仅仅是照以前的话,又说一边,效果怎么样不说,就是我自己也不愿意又唠叨一回。不管怎么说,先把犯下错误的同学统计一下吧,总得先搞清是哪些“糊涂蛋”,等上课讲评才有的放矢呀。在看到一位男同学的名字时,我突然想起他前几天向我诉的苦,心里一亮“有了!”
上课了,我先指出这道题的问题,提醒大家要千万注意这样的错误,努力改正过来。我说:“同学们,你们一定要向有的同学的妈妈学习!”
学生一听这话,觉得很是奇怪,瞪着眼睛看我,等下文。我接着说:“星期六,如果你们出去玩,你们的妈妈会过问吗?”有的同学说“我不会出去玩”,有的同学说“妈妈
不会过问”,也有的同学说“会过问!”
我接着说:“妈妈一般是怎么问你们的呀?”
有一位叫逾的男同学回答说:“去哪里玩?”
我继续问逾:“那你一般怎么回答呀?”
他说:“我说去同学家玩。”
我说:“那你妈妈有没有问你去哪位同学家玩,是男同学,还是女同学?”
同学们一听这话,大笑起来。逾接着问我一句:“呵呵,我妈妈正是这样问我的!”同学们又大笑起来。
我说:“呵呵,同学们,你们就应该向逾的妈妈学习!‘去同学家玩’同学?这个概念太模糊了!就该审查清楚,男同学?还是女同学?是同班同学呢?还是别的班级的同学?这叫什么?这就是审题!”
我接着又说:“不是吗?再看看这道题,题目明显问的是‘DNA和RNA的组成成分上的不同’,很多同学却答的是‘结构上的不同’!记住,你们要象妈妈一样审题!”
同学们还在笑……
先食物,后配偶
轮到了我上教学公开课,教学内容是高二生物第八章的第一节《生态因素》。
讲到“种内关系”之一的“种内斗争”时,我随口说了一声:“种内斗争,指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的斗争。争什么呢……”
我话音还没完全停,就有一男生大声地回应道:“争配偶!”我一听就知道又是大耀的声音!听到大耀这声回答,全班同学立刻笑成了一锅热汤,连坐在教室后面的几位听课的老师也笑了。
这样的喜剧效果,也只有大耀同学才制造得出来。但是,大耀并没有回答错。课本上确确实实原原本本地写着“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由于争斗食物、空间或配偶等,有时也会发生斗争。”对于正处于感情萌动的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来说,“配偶”一词本身就有着微妙的敏感性,何况大耀在这样正儿八经的课堂上,如此堂而皇之响亮地喊出“争配偶!”,所以自然会引发同学们笑得前俯后仰了。
在学生们放肆而又痛快的笑声中,我突然想到了学校政工处近期正在开展的青春期教育活动。我不想就此插曲简单抹过,想借题发挥一下。待笑声慢慢平静下来后,我问大耀:“你怎么知道‘种内斗争’中会争配偶呢?”
学生们听了我的明知故问,又笑起来了。大耀回答说:“书上是这样说的呀!”
我故意装戆,再问大耀:“书上说的?书上是怎么说的呀?”
大耀照着课本念了一遍:“……由于争斗食物、空间或配偶……”
我说:“哦,还真有‘争配偶’!但是,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书上说的顺序是‘食
物、空间或配偶’。大耀,你为什么单单先说‘争配偶’呢?”
同学们听了,又笑了。大耀也笑了,说:“我只是随便说说,这有什么关系呢?”
我说:“这当然有关系呀。书上为什么把‘食物、空间’放在前面,而‘配偶’放在最后?这是有道理的。”
同学们笑而不语,望着我,期待着下文。我接着说:“生物的种内斗争,是因为生存而斗争。生物首先要解决生存问题,才可能去解决生殖问题。所以,争‘食物、空间’在前,争‘配偶’在后!”
同学们听了,感觉似乎有点道理。其实,这只是我的一点想当然的“曲解”而已。我接着说:“最近学校在开展青春期教育活动,教育大家要把注意力和精力放在学习上,千万别陷入早恋的泥潭中。同学们,为什么要劝诫大家不要早恋呀?”
同学们还是笑而不语。我停顿片刻,说:“其实,这和我们现在讲的‘种内斗争’的顺序——先食物、空间,后配偶,是一样的道理!你们现在正值生命的黄金时期,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通过努力地学习充实自己的生命,为自己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而现在绝对不是解决恋爱问题的时候!所以,我想借此提醒大家,现在的你们,一定要注意‘食物、空间、配偶’的顺序问题哦!”
同学们听了这句一语双关的话,又笑了……
一语双关的提问
龙又在与坐在前面的辰说些什么。从两个人的表情上推测,估计说的话题并不是课堂
的教学内容。究竟在说些什么,我不知道。一旦我走近他时,龙马上会立刻停下来。相信一点,他所说的必定是他所感兴趣的。
此时,正在讲细胞质遗传的第一个特点——母系遗传,杂交后代总是表现出母本性状。我走近龙的座位,龙马上注意到了,不说话了,看着我。我问龙:“想问你一个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呢?龙!”
龙楞楞地站了起来,因为没有专心听讲,他不知道我究竟问的是什么意思。班上的同学们笑了起来,因为他们听出了我这一语双关的问话“为什么会这样呢?”问题的一层意思是明意,问母系遗传中,为什么杂交后代总是表现出母本性状;问题的另外一层意思是暗意,问龙为什么总是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开点小差,与周围的同学聊聊别的话题。
从同学们的笑声中,龙明白了点什么,然后诚恳地说:“我没有听清刚才的问题。”于是,我又重复了一次那个问题“母系遗传中,为什么杂交后代总是表现出母本性状?”龙马上给出了准确的回答:“因为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全部来自卵细胞。”
其实,龙是一个聪明的学生,在同学们的笑声中,他马上意识到了我这惯用的一招——一语双关的提问。我在课堂上的提问,多种多样,其中这一类“一语双关的提问”,针对的往往是课堂上正在开小差的同学。而龙在这个班上,算是遭到我如此突然“袭击”的主要目标。
清楚地记得,在讲高二生物第六章第四节“染色体变异”时,讲到单倍体育种的优势“只需要两年时间,就可以得到一个稳定的纯系品种。”很多同学不理解,单倍体育种是如何在两年时间里培育出纯系新品种的。这一点,也是教学的一个重点。所以,我特地安排了一个实例,来讨论这两年时间里是如何进行单倍体育种的。
正当大家都在思考和分析时,我又注意到了龙。从龙的眼神和神态看出,他的思维早已离开教室,离开教学,而到了茫茫宇宙中自由地飞翔。见此情景,我及时用一语双关的问题向龙提问:“龙,你说说,这两年时间究竟是怎么过的哦?”这一次,真是难倒了龙,结果他支支吾吾说不明白,让他有点不好意思。也许,他不好意思的一点是不明白这单倍体育种的两年时间是如何过来的,另外一点更不好意思的是他自己上高中以来过去的这两年究竟是怎么过去的。
据我了解龙从初中考入高中时,学习成绩很优异的。但到了高中以来,他有一个很明显的缺点,就是上课、做作业、以及考试,总显得不够专心,所以在作业和考试中也总会出现一些本不该出现的错误。这一缺点,也许正是龙上高中后的学习成绩一直不见起色的一大原因。但是这一缺点,要真正改过来,也难。至于其中的很多道理,也没有必要对龙多讲,他早就知道。作为一名任课教师,我所能做的就是在平时多给他一些关心,多给他一点提醒,在课堂上一旦发现他出现“抛锚”的迹象,马上以提问的形式把龙拉回到课堂教学中来。我希望这样能够帮助龙慢慢地有所进步。
生物作业中,有这样一道题。
1、各种膜的物质含量如下表所示:
( 3 )依据上表数据,请分析构成细胞膜与细胞器膜的化学物质组成上的主要区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批改作业时,发现这一空里有不少同学答成“是否含有糖类”。这样回答,我总觉得有点不太妥当的感觉。我个人认为,这样的回答还是有点不准确,应该具体地回答为“细胞膜都含糖,而细胞器几乎不含糖”,这样明确地回答出含有糖的是谁,不含有糖的又是
谁。
想起以前学生做过一些题目,也有类似的回答。比如,“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不少的同学答案是“是否有真正的细胞核”,而不是准确地回答为“真核细胞有真正的细胞核,而原核细胞只有拟核。”
课堂讲评作业时,我针对这道题出现的情况,提出问题让同学们一起讨论,究竟是答案填写为“是否含有糖类”好呢,还是填写为“细胞膜都含糖,而细胞器几乎不含糖”更好。
学生当中明显出现两种意见。有一部分同学认为,应该填写为“细胞膜都含糖,而细胞器几乎不含糖”。也有一部分同学坚持认为填写为“是否含有糖类”的意思与“细胞膜都含糖,而细胞器几乎不含糖”是一回事,所以就可以填为“是否含有糖类”,持这种意见的,主要就是那些答题中就这样回答的同学,其中以阿伟叫得最响“可以这样填,就是可以这样填。”阿伟是班上很有号召力的男生,平时学习也很好,篮球又打得好,而且人也长得很帅,在班级里很有人缘的。见得阿伟这般大呼小叫的,同学们都笑了。
看着此场景,我叫大家安静一下,然后说:“如果有这样一个问题,问:小毛和阿伟最大的区别是什么?该怎么回答呢?”同学们一听我这问题,有点奇怪,看了看我,又看了看阿伟,不知道我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阿伟自然也是一头的雾水,直瞪着我。
我顿了顿,然后再说:“小毛和阿伟最大的区别是什么?能不能这样回答:是否长得帅。”同学们一听,又笑了。也有同学叫道:“可以这样回答呀!”
我听了,问阿伟:“阿伟,你说,‘是否长得帅’可以这样回答吗?”阿伟点点头,
含含糊糊地说:“应该可以吧。”同学们听了,又笑起来了。
我说:“问:‘小毛和阿伟最大的区别是什么?’,答:‘是否长得帅’。阿伟竟然没意见,说可以这样回答。”
阿伟和其他的同学们,还是不知道我究竟想说什么,看着我,等着下文。我笑着说:“‘是否长得帅’,怎么能这样回答呢?究竟是谁长得帅?是小毛?还是阿伟?……”我还没说完,同学们就起哄似的叫道:“小毛长得帅,小毛长得帅。”我知道同学们是拿我开涮,所以也就大言不惭地说:“我知道!就应该这样明确地回答嘛!”同学们一听,“哄”全笑了,就连明显受到“污蔑”的阿伟也笑了,笑得嘴都歪了。
等同学们笑过之后,我问:“这下总该明白这道题的答案究竟是填‘细胞膜都含糖,而细胞器几乎不含糖’好呢,还是填‘是否含有糖类’好呢。”同学们点点头,笑意犹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