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CAN与CANopen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CAN只定义了物理层与链路层,⽽没有定义⽤户层,⽤户可根据⾃⼰的需要定义⼀些⽹络上的通信约定; CANopen是在CAN的基础上定义了⽤户层,即规定了⽤户、软件、⽹络终端等之间⽤来进⾏信息交换的约定。 2、从OSI⽹络模型的⾓度来看同,现场总线⽹络⼀般只实现了第1层(物理层)、第2层(数据链路层)、第7层(应⽤层)。因为现场总线通常只包括⼀个⽹段,因此不需要第3层(传输层)和第4层(⽹络层),也不需要第5层(会话层)第6层(描述层)的作⽤。
CAN(Controller Area Network)现场总线仅仅定义了第1层、第2层(见ISO11898标准);实际设计中,这两层完全由硬件实现,设计⼈员⽆需再为此开发相关软件(Software)或固件(Firmware)。
同时,CAN只定义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没有规定应⽤层,本⾝并不完整,需要⼀个⾼层协议来定义CAN报⽂中的11/29位标识符、8字节数据的使⽤。⽽且,基于CAN总线的⼯业⾃动化应⽤中,越来越需要⼀个开放的、标准化的⾼层协议:这个协议⽀持各种CAN⼚商设备的互⽤性、互换性,能够实现在CAN⽹络中提供标准的、统⼀的系统通讯模式,提供设备功能描述⽅式,执⾏⽹络管理功能。 3、can2.0是物理层和链路层协议,基本上由硬件来实现,CANOpen是应⽤层协议基本上由软件来实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