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卷第2期 邢台学院学报 J0URNAL 0F XINGTAI UNIVERSITY V01.28.No.2 Jun.2013 2013年O6月 后现代审美语境下我国具象雕塑艺术的新思考 张晓利 (黄山学院艺术学院,安徽黄山 245041) 摘要: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涌入,给我国具象雕塑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考。雕塑语言的变迁使得我国的雕 塑艺术实践有了新的尝试——注重艺术与公众的交流,但是在理论研究的层面上还存在着一定的断层现象及局限性。本 土化与新现实主义两种观念并置将不失为继承我国民族雕塑的佳境。 关键词:后现代审美语境;具象雕塑语言;本土化;新现实主义 中图分类号:J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658(2013)02—0145—03 2O世纪末,随着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我国 社会爆发出极强的人本主义力量,传统雕塑的再现 观念已经承载不了现代人对艺术的多元化追求。后 现代主义思潮的来袭,有效地弥补了我国具象雕塑 写实能力的欠缺,并使艺术家意识到在雕塑创作中 对自身主体性缺乏一定的思考。在传统与现代之间 如何寻找立足点,从而确立我国具象雕塑的本土化 语言是艺术家们目前讨论的热点问题。 后现代审美语境带来的思考 西方后现代主义风格致力于表达对现代主义风 格的一种反叛,它作用于雕塑领域的结果也比较显 著——对现成物象的使用风靡一时,在回望古典雕 塑的同时,拓宽了材料和手段的运用,主张雕塑艺 术应得到公众的普遍青睐。20世纪80年代,我国 的具象雕塑陷入了主体性的迷茫时期,这时恰逢西 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冲击,雕塑艺术迅速脱掉了保 守的外衣,跳出“写实为本”的笼炉,逐渐蜕变为一 种当代性的抒发方式。 进入21世纪,工业文明的高速发展带来的环 境污染和人类异化等负面影响也带给雕塑艺术以新 的启示。人们渴望回归自然,重视生存环境和现实 生活的价值观念的形成,使得艺术家在创作中也开 始以多元化的方式,注重从个人感受和体验出发, 来表达一种社会责任感和自身冷静的批判意识—— 强调艺术与公众的交流。他们往往借助公众文化资 源,表现更具有当代性的生活面貌,或世俗,或诙 谐,或调侃,以期使公众能更加易于融入其中。由 此,我国具象雕塑语言出现了新时期的拓变。 二、具象雕塑呈现的当代语言现象 后现代思潮的来袭使我国的具象雕塑语言由传 统走向现代,实现了华丽的转身。主要表现为以下 几种现象: 第一,纪念性、主题性雕塑语言主要呈现的特 点是结构严谨具体,形象生动写意。这类雕塑语言 重在依靠表现对象的外在特征来传达内在精神特质, 一表现方式简单明了,并具有很强的概念、指示和说 明性作用。往往以具有文化内涵或标志性的物品为 创作符号,不仅承载着作者的思想主旨和其自身的 历史、文化,还会弓f发观众对其产生不同的审美与 思考。 、第二,城市具象雕塑语言更加注重与周围环境 元素相结合,进而产生空间情感互融。在借助与周 围建筑、景观等的衬托、对比、互动来赢得生动的 空间内涵的同时,观众也会在此产生共鸣。这类雕 塑语言的特点在于不刻意去追求深刻的思想寓意, 而是满足于通过任何随意、轻松的表现形式来赢得 观众的某种愉悦或快感。 第三,采用通俗化的个性化塑造语言来描述当 下的时代特征和社会现象的具象雕塑语言也颇为流 行。随着“流行”文化的入侵,几乎了大众对 “架上”艺术、 “高雅”艺术的审美意识,诙谐、 幽默、调侃成为主流文化风靡一时,这不仅为艺术 家赢得了巨大的商业价值,还在某种层面拓展了雕 塑品的深度和广度。 第四,为了渲染一种大空间环境的艺术氛围, 通过复制、阵列、构成、装置传达某种强大气场与 精神的具象雕塑语言也很盛行。这类雕塑作品主要 通过连续、延伸、扩展的手法塑造一种宏大的自身 空间,以期使观众在视觉上获得一种崭新的、强烈 的冲击力。 第五,运用漫画、意象、夸张的造型语言对物 象进行高度的提炼,以期达到典型化的特征。这类 雕塑语言摆脱了写实雕塑技法的常规约束,其特点 是具有幽默、喜剧的视觉风格和强烈的寓意性和思 考性。 总之,雕塑语言已经逐渐跳出了传统的“写实 为本”现象,实现了新时代下的拓变。我国的具象 雕塑艺术由此从“架上”走入公众的生活,用多元化 的方式诠释了艺术与公众的交流途径。 三、具象雕塑研究尚存在的局限性 [收稿日期]2013—02-28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编号:201 1SQRW124 [作者简介】张晓利(1980一),女,辽宁朝阳人,硕士研究生,黄山学院艺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设计艺术学,民艺学 146 邢台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 虽然在实践层面上,我国具象雕塑语言发生了 人物雕塑从美术馆走到街头巷尾,反映当今时代精 本质上的拓变,但是从理论层面出发,我国对本民 神,还需要很多设计者的关注与重视。 族具象雕塑艺术的研究尚未能取得重大突破,存在 第四,客观再现的表达方式仍因惯性而存在。 着一定的断层,并未形成科学的艺术体系。其主要 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我国的艺术家虽已经意识到 原因如下: 具象雕塑对于客观再现性的极致追求终将会走入瓶 第一,可供参考的民族文化资料尚显不足。虽 颈,并作了相应的转变,比如在雕塑语言当代性上 然当代中国雕塑史研究在占有大量资料的前提下, 的探索。但是,由于这种探索尚在初级阶段,老一 已基本克服了早期因掌握基本情况不足而出现的大 辈艺术家有部分思想不能剥离时代背景,传统意识 谈、空谈现象,但理论依据尚显薄弱,可供参考的 还很强,这种惯性使得写实主义的表达方式必然会 传统雕塑史的研究和论著内容有失偏颇,还比较偏 持续一段时期。 于美术考古的范畴。20世纪中国雕塑史的研究呈 现出开创性的学术特征,体现着多学科共同研究的 成果。比如 中国美术全集》中雕塑部分在全书 6O卷中占了1 3卷,全集与分类全集雕塑各卷皆附 有研究论文和完备的图像资料,是当代学者研究雕 塑史的重要结集 王伯敏主编的 中国美术通史 中的雕塑章节分量也是很重的。可见,要想使现代 具象雕塑能够汲取民族文化,史料方面的专门积累 是很有必要的。 第二,理论层面上尤其缺乏对雕塑本体深入、 具体的研究。我国雕塑艺术的审美特点和范畴、学 科评价体系及材料、技法理论的研究等都还没有形 成一定的体系,对我国传统的雕塑艺术展开研究的 参照体系还只能是西方雕塑的词汇、观念和标准, 或者是简单地以文学或其他门类艺术的评价标准衡 量雕塑。虽然这种借用和参照常常是开创性学术领 域研究的一种惯用方式,但绝对不能用来取而代之。 我们需要做的是从粗放的研究、评论中升华,充分 利用美术考古提供的大量资料,做深入地调查、研 究,剖析出中国雕塑艺术作为艺术之最本质、最核 心的东西,并从中找出今后发展的借鉴。北京、上 海、深圳等大城市中雕塑艺术已经从自身城市地域 特色出发有了新的尝试,并获得了一定的好评,但 中小城市的做法还很不乐观,以安徽黄山市为例, 具象雕塑无论在风格、题材、用材等方面都尚显单 薄,没有形成一定的地域特色,对徽文化的元素运 用几乎是空白。 第三,雕塑内容的选择尚且缺乏时代精神。由 于我国特殊的历史发展背景,建国以来,艺术题材 一直受政治文化因素和因素的影响较大,通常 只在以纪念性与宣传性题材为主。为了响应党 的号召,传达党的精神指示,对英雄人物和政要人 物的歌颂成为时代的主旋律。直到20世纪七八十 年代以后,西方艺术家率先提出了公众艺术应注重 公众与艺术的沟通的观念,我国雕塑艺术的选材及 其表现的精神内涵,才逐步显现出现代公共艺术的 基本倾向。而真正挣脱50年代以来政治形态的束 缚则表现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大量涌现的一批大 型户外雕塑、壁画所表现的主题上。但是直接面向 普通市民人物为雕塑题材的创作还少之又少,具象 四、探索民族雕塑之路:本土化与新现实主义 观念并置 身处全球化的语境之中,我国具象雕塑有着融 会中西的探索。在树立本民族的雕塑本体意识,重 建中国雕塑艺术体系和参照方式的道路上,本土化 观念与新现实主义观念的并置不失为一条继承民族 雕塑的有效路径。 首先,本土化探索是实现我国具象雕塑民族化, 构建我国雕塑体系的基础和源泉。 诚然,对真正探索具象雕塑语言新路的中国雕 塑家来说,有一个极大的资源等待开发,即本国的 文化艺术传统——本土化问题。我国的雕塑语言本 身的资源极为丰富:不仅曾经为西方的立体派,野 兽派还有马里尼、巴尔蒂斯等一批现代艺术家的创 作提供借鉴,也必然会为我国具象雕塑的民族化提 供一种可能。同时,中国传统具象雕塑的发展又要 求我们必须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在当代中西文化的 碰撞中,只有兼收并蓄,在学习、继承西方雕塑优 秀传统的基础上,深刻把握民族精神,广泛的挖掘 民族题材,开掘本体价值,关注时代发展,体现当 代中国人的生存状况,才能真正实现具象雕塑的民 族化,形成中国气派的具象雕塑。比如著名雕塑家 李占洋在作品 人间万象系列》中通过雕塑语言表 现人间万象和生存百态,揭示了当今的社会现实, 雕塑中没有文化精英的居高临下,也没有的浪 漫主义手法,而是以角色中的普通一员的视角展示 百姓某一群体的真实生活状态 在这里,艺术不再 是精神与思想的导师,而是直接呈现社会问题与现 实矛盾的美学形式。可见,本土化方向的出路是直 面当代社会,不照搬民族形式的外表,注重把握民 族传统精神的内涵,并使之转化为我们新的动力。 其次,新现实主义观念,即“第二现实”成为 艺术的主题使得具象雕塑具有了新的面貌和新的艺 术母题。 以雕塑的方式对图像的仿制,不仅是对影像的 三维转述,而且是以立体的物质形式切实存在于现 实世界之中,这必将使得既真实又虚拟的符号获得 了一种现实合法性与感人的震撼力量。在我国,云 冈、龙门、天龙山石窟、四川大足造像及甘肃麦积 山造像雕塑艺术非常著名,它们所呈现的效果无论 邢台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 147 在数量上、地域规模上都显得无比庞大,其表现的 主旨都立足于介入和干预现实。当代雕塑家张建华 的《庄塘村))系列作品表现的农民形象虽然其丑无 比,却恰到地诠释了当代中国式农民身上纯朴、热 情、安分但又愚昧、粗俗、麻木的特质。农民是中 国现实中最浓重的底色,他们并不奢求都市人的生 活,只求一份安稳和踏实。这组雕塑再现真实的背 后是艺术家真挚的情感和对人类命运的忧虑和深切 关注。可见,我国当代的部分雕塑家已经具备了对 现实生存的发现与介入的能力。由此我们可以得到 启示:当代中国具象雕塑的要务不仅在于创造者思 考方式的表达,更在于对当下社会文化现状的积极 参与,对社会生活的一种质朴表达。 综上所述,本土化观念与新现实主义观念的并 置不仅能够成为一条继承我国民族具象雕塑的有效 路径,而且对于树立本民族的雕塑本体意识和重建 我国雕塑艺术体系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于萍.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新路的中国当代具象雕塑 [D]冲央美术学院,2009. 【2】郑淼冲国具象语言拓变的当代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 20l1. [3】洪峰.当代中国具象雕塑需表达本土物象特征[J]_美术之友, 2006,(5). [4]吴为山.我雕塑艺术的风格特征一兼谈中国雕塑之 价值评判体系[J].雕塑,2005,(4). [5]殷小烽.所谓具象 .雕塑,2003,(4). [6]张海林,钟蕾.关于公共雕塑与城市形象的新角度思考【J]. 装饰,2006,(3). [15】江志鸿,对浙江省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研究[J].北 [9】郑如城.大学生游泳速成教学法的实验与探索[J].广州体育 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4):524.526. 学院学报,2004,(6):90.93. [16]李照清,向昌浩.湖南省高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调 [1o]潘明英,赵洪明关于高校课外体育活动模式的调查分析 查研究[J].山西体育科技,2007,(4):49.51. 【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6,(10):83.85. [17]金慧娟.对普通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 【l 1】印罗观.对普通高校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主要动机 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7,(1 1):52.54. 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6,(12):72.74. [18】曾琳叶.影响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因素的研究[J].淮 [12]徐艳,杜冬琴安徽高校女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与 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7,f6). 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6,(12):168.170. [19]徐兆安.高校大学生游泳教学方法探讨[J].游泳,2008(4). [13】阎风雷.武汉市大学生课外体育现状调查[J].湖北经济学 [20]李忠.蛙泳教学手段最佳化的设计与实践[J].南京体育学 院学报,2007,(10):207.208. 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9(2):76.77. [14】吴健,樊江波.激励性评价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体育教 [21]谭德军.蛙泳教学中两种方法的比较研究[J].韶关学院学 学,2007,(6). 报・自然科学,2012,33f21:108.112. (上接第13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