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学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承载着民族的精神、本色、脊梁,是中华民族得以生存繁衍的基础,是我们炎黄子孙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然而在网络文化、外来文化弥漫课堂的今天,传统文化在学生身上严重缺失,语文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承者,有责任和义务挽救即将流失的民族文化,帮助学生找回心灵的归宿。作为传承传统文化的载体――语文学科,其责任就在于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使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如何在吸取精华同时,培养学生的内在美。古诗不仅是我国的传统文化精华,更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充分理解古诗中所蕴涵的丰富的传统文化,可以增长见识,洗涤心灵,提高修养。 基于此,笔者就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学作简要探讨。
一、学习诗人在诗词中所吐露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情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优秀的古诗词中,这种传统精神总是永远闪耀它的光芒,令我们在掩卷沉思时精神为之一振。现在我们面对的学生都是90后学生,他们多数是独生子女,是抱着奶瓶长大的孩子。他们聪明、时尚,他们前卫、创新,但他们唯我独尊,国家意识较为淡薄。例如有明星在演唱会上穿和服表演,上海力拓案中的中国雇员出卖国家机密就是年轻一代爱国主义教育缺失的典型案例。所以做为语文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流露出的对国家的热爱,对战乱中国家命运的担忧;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赤胆忠心;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豪迈;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为
国捐躯.视死如归的精神,都是进行爱国教育的最好名言警句,这些大诗人也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是我们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课程资源,语文教师一定要好好利用。
二、理解诗人在逆境中表现出的积极乐观的思想,培养学生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
诗人陶渊明一生四次做官,三次被贬归隐,其仕途不顺,境遇的坎坷是很多人难以承受的,但它却悠然自得,乐观生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他宁静闲适,悠然自得,轻松愉快的生活的写照。教学《饮酒》一诗时,让学生深入领悟诗人的坚毅的品质,培养学生的受挫力。“诗仙”李白,其仕途更是不顺畅,多次遭谗言而被罢官,他才华横溢,却壮志难酬。然而,在苦闷的境遇中,诗人却表现出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在《行路难》中,诗人在抒尽苦愁情绪后道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坚信人生光明一定会到来。欣赏这类诗歌,要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领悟诗词中诗人对人生理想的不懈追求,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精神
人要成就一番事业,没有坚定的信心和坚忍不拔的精神是不行的。曹操在《龟虽寿》中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当时诗人以到暮年,宏伟的抱负尚未实现,但他却一点也不泄气,仍然不服老,依旧为人生理想而奋斗。杜甫少年时代十分刻苦学习且胸怀壮志,在《望岳》一诗中:“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抒发了诗人立志奋斗,勇攀高峰的人生理想。诗人发奋努力的精神值得效仿。通过对这类诗词的学习,要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并要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奋斗,有坚定的信心和坚忍不拔毅力。
四、利用古诗词教学,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爱情观
“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对异性充满了好奇,校
园内外一对对小情侣旁若无人的唧唧我我现象屡见不鲜。出现这样的早恋现象,除了家长和学生的原因外,生物教师、语文教师也要对学生正确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念。李清照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经中《关睢》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兼葭》中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等诗句都是描写爱情的千古佳句,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好好利用这些情感教育资源,在古诗词教学赏析中可以趁机教会学生正确处理男女同学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为将来美好的幸福生活树立远大的目标和志向。
五、在古诗词教学中弘扬节日和民俗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
在现实生活中,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在不断被人们淡忘,传统节日不敌情人节、圣诞节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在古诗词教学中,正是对传统节日文化进行弘扬的有效阵地。范成大“除夕夜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王安石“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都是对春节的经典描绘。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是对清明,即寒食节的歌咏,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抒写中秋节思亲和祝福。“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时的登高怀亲更是流传千古。通过这些古诗文的教学,让学生明白了我们的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节日的由来,以及丰厚的文化底蕴,使传统文化节日重新走进我们的生活,尤其是我们青少年的生活中。
中华民族是由众多民族构成的,其传承的文化色彩极其浓厚丰富。而每一个民族又有其独特的民俗文化,这是一种历史的积淀,一个历史时代的产物,折射出了其民族生活的轨迹。而在现在这样一个物质丰裕的社会里,我们学生的头脑中又会存有多少的民俗文化呢?为此,我们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除了要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传统节日,还要让学生
深入了解其中所蕴涵的风土人情、民俗习惯。例如在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时,我们还应顺势引导学生思考:重阳节这一天,古人都会做些什么事?通过交流,学生知道了重阳节有登高和佩带茱萸的习俗,了解传说登高可以避灾,佩茱萸可以消灾除病,从这些习俗中,可以体会到人们对幸福、美满生活的向往和寄托。通过对古诗内涵的层层深入,让古诗学习成为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的一个窗口和平台,同时,也是对学习古诗的一种激发和推动。 当然,为了不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还需让学生在课后收集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通过学习研究,学生对古诗中传统文化的一些风俗习惯就会有许多的了解。他们会知道重阳节不仅有登高和佩带茱萸的习俗,还有吃重阳糕、赏菊等风俗习惯,而且还会了解到如今的重阳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敬老爱老日;会知道中秋节除了赏月和吃月饼,古人更有月下吟诗作画的雅兴;会知道元宵灯会和吃元宵;端午吃粽子,赛龙舟;除夕大团圆,吃年夜饭;春节放鞭炮等许多传统文化习俗,更会有学生对一些传统文化习俗的由来产生浓厚的兴趣。由学习古诗而引发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正是我们新课程改革的尝试。学生知识丰富了,学习方法灵活了,会更愿意去观察生活,从而更进一步的激发他们学习古诗的热情,对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感悟也会更深一层。
总之,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需要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努力,需要每个学生的努力,更需要每一个中国人的关注和努力,使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充盈胸中,良好的人文素质也在祖国文化熏陶下形成。只有这样,中华传统文化才会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