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学生为主体,做前测定目标
目标是预期学生将要达到的学习结果,是行为和内容的结合。目标的达成是每一个有效课堂的根基。当每一次教授一篇新课文时,总会情不自禁地暗问:我要教给学生什么?其实就是目标确定的问题。本学期,我们课堂观察的中心迁移到了教学目标之上。那么如何来确定目标呢?
在课前研讨古诗《游园不值》时,我们议论纷纷,这首诗该教给学生什么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教学这样写道:“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而凭借教学的经验,古诗教学的目标无非四个,简略而言一是读背古诗,二是能用自己的话说这首古诗的意思,三是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四是能背诵几首类似的古诗。我们绞尽脑汁思考:学生真正不懂的是什么?“那就问问学生呀!”张老师这句话开启了我们高年级组语文前测的大门。的确,目标的确定离不开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把握,也就是学习的起点。于是,我们找来班里的几个学生,给予他们阅读的时间,紧接着问:“读完这首古诗,你有什么疑问吗?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学生从字词的理解到诗的意境做出了回答,张老师问:“春色满园关不住,想一想,园子里有些什么?”学生的回答让我们震惊了!原来每一个学生心中都有一个别样美丽、丰富多彩的园子。在和学生的一问一答中,教学目标不知不觉浮现在眼前。以后每一节课的研讨,我们总不会忘了学生,因为研究学生更重要!
二、以学生为主体,建环节引思考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记得我第一次教学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时,在“初读古诗,赏六月雨”这一环节中,我一一出示“乌云、暴雨、大风、雨后西湖”的图片,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的景色。当描述大风时,学生总说不到风大时,我一再追问,最终学生不再参与问答:在“细读古诗,品语言美”这一环节中,当学生读完三、四句后,我问“你看到怎样的情景?怎样的风,怎样的水?”时,由于学生总不能答到我的预期内容,一再的引导让他们失去了兴趣。当学生不开心,提不起兴趣时,我的心里也十分的不舒服,一遍又一遍地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后来,张老师告诉我:在教学中,我们要多以谈话的方式来教学,减少成人与儿童之间的语言束缚,学会顺着学生的思路去走,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去充分地想。于是,我改变了自己的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把这首古诗的教学分为四个步骤“读、想、评、记”。“读”中让学生来说说读好古诗的要求;“想”中引导他们说读懂了什么,读不懂什么:“评”中让他们来评价古诗并说说理由:而“记”中让他们说为什么去记,想记什么古诗。在第二次、第三次的教学中,我逐步感受到了孩子们的热情,如在“想”的环节中,我这样设计:回忆你的生活经历,暴风雨有什么特点?现在请你结合诗句说说夏日暴风雨时的云是怎样的。谁来给我们介绍介绍?出乎我的预料,学生交流得热烈而开心。当我顺着他们的话补充时,他们更是滔滔不绝地说着,而这也正好是我要让他们感受的场景。第四次正式教这首诗时,我也教得很开心,从课堂上孩子们争先恐后的发言中我也感受到了他们的快乐。同样是“想”这一环节,他们开心而热烈地交流暴风雨的场景,当我笑着说道:“认真地读,尽情地想,我们收获了很多,你还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一问一答,一一解决了学习中的问题。
以学生为主体,顺着学生的思路走,鼓励他们充分地想,我们的教学会更加的生动、有效。
三、以学生为主体,观课堂明效果
目标达成是任何追求有效性的课堂都无法回避的问题。我们孜孜不倦地进行着课堂观察,不但想了解学生的学,而且想为自己的教发现问题并进行及时的改正。
教学目标在课堂观察中相当于“脚手架”的作用,搭建起了我们观察一堂课的“核心架构”。目标达成的过程,也就是教学的环节,应该是有意义的,而这离不开我们走进学生之中,细心地去观察、发现与反思。
这一学期中,我们的课堂观察更注重目标与问题。每一次教研课,我们总会带着这一堂课的目标走进课堂,来回地穿梭于学生之间,迅速地记下教师的问题和学生的回答:当课堂教学不顺畅时,有目的地做好标记。在教学《埃及金字塔》一课中,学生打开了思维,讨论热烈,而我们听课的老师也带着自己的任务,一刻不停地加入学生之中,听听他们交流的内容,适时地指导不会交流的小组。课后,我们汇总了发现的问题,为下一次上课的老师准备了修改的意见。而在更多的课堂观察中,我们发现课堂的冷场、教学的失败往往与教师问题的设计相关。因而,在备课之中,我们更关注问题指向的明确性、语言的严谨性以及问题与问题之间的关联性与梯度性。
可见,课堂观察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观察,我们不仅能客观地获取课堂上教与学的原生态画面,还能清晰地知道学生的学习效果,再经过分析感知这堂课的有效性。
作者简介:江苏省昆山市玉山镇振华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