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小学班级建设的探索

小学班级建设的探索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小学班级建设的探索》

1 / 9

受应试教育和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目前学校教育中班级的潜力尚未充分挖掘,班级管理模式单一、陈旧、封闭、讲话,以教师为中心,班级建设缺乏创造性,不符合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因此营造符合新课程理念的班级生态,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习机制是非常必要的,可以从德育、班风、文化等方面进行建设。 一、 德育优化 1. 合理的目标导向

班级组织要发展,要成长,必须有其方向和目的。事实上,班主 任在管理一个班级时,首先会与学生与学生们确定本班的发展目标,其中当然也包括一些德育内容,譬如说培养责任心,学会与人相处等,然后利用可能的合理手段和方法让全班成员理解该目标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在情绪上认同它的要求,行动上自觉遵循它的要求。学生体会到收获和乐趣,便会逐步做到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的整和一致。可以说,合理的目标导向能凝聚班级的合力,使班级产生巨大的向心力,最大限度地挖掘教育功能,是有效德育实施的基础。但在具体的班主任工作中,德育的价值导向却往往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使德育实施背离教育的初衷。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致力于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但培养出的很多孩子仍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也许我们和子贡类似的错误:无形当中拔高了道德的标准,使得原本学生人人可以作到的“道德”高标。就拿最简单的“乐于助人”来说吧,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即便

2 / 9

是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国家,要做到人人“乐于助人”也是不可能的,看似简单的行为,往往不简单。所以,在这个道德标准之下应有最基本的要求,即“不妨碍别人”。你可以不帮助别人,但你不应该妨碍别人,给别人造成困惑或麻烦。假想一下,如果班级人人达到了这一道德底线,那么,拳脚相向是否会少些?班级面貌是否会好些?如果社会上人人达到了这一道德底线,那么,和谐社会的实现是否会近些?对于道德已然合格的人,我们没有理由去指责。过分强调“英雄”离我们远去。如果一种道德教育推出的是“英雄”般的个人,而大多数人失去进去心,那这样的道德教育只能是失败的。

所以,班主任在制定和实施目标的过程中,心中要有“底”,行为要有“纲”,切不可操之过急,使道德要求变得虚假。

2、系列的实施活动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离不开活动和交往。在人类社会中,道德规范的传递不能自动作用于 人,也不能只用间接的经验传授于人,而必须让人们在活动和交往中亲身去感受后而后掌握。但并不是所有活动和交往都具有教育作用,品德的形成更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就要求班主任精心设计、组织教育活动,更要以系列化来开展活动。一种道德行为的形成,是知、情、意、行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不求立竿见影的翌日之功,才能聚沙成塔,使学生潜移默化受到感染。

例如诚信是现代社会大力提倡的一种价值观和行为观。考虑到小学生的实际,我们可以开展以下活动:

第一步:设置宽松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创设情景:老

3 / 9

师答应学生的事情没法完成,怎么办?接下来“你碰到过这样的事情吗?”“你在这方面做得怎么样?”一系列的对话将生活经验纳入进来在大家聊天式的交流中,学生在认识上明确讲信用的意义,获得道德认识,形成道德情感。

第二步:利用群体效应,促使学生持久地体验。要求他们把自己的想法概括成名言形式的一两句话,并签上自己的名字,装订成册,作为班级的“名言录”,每周背上一两条,班级里渐渐有了“讲信用”的氛围。

第三步:锤炼学生意志,把体验落实到行动。一段日子过后,提出更高的要求:你想做个有信用的人吗?你能向大家证明吗?请你向老师、自己、父母做出一个承诺,改正你身上的一个坏习惯,写好承诺书。

第四步:加强信息反馈,巩固良好品德的形成。每周写好体会日记,同学之间互相监督、互相提醒,学期末按照完成情况进行评比,让孩子在反复实践的过程中锻炼道德意志,完善道德行为。 二、 纪律优善 1. 明确类型

为了准确拿捏执行纪律的分寸,班主任需要明确纪律的类型。纪 律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硬纪律、一类是软纪律。

所谓“硬纪律”是指那些需要坚定不移地执行,必须强化为习惯的纪律。比如,遵守作息时间,公共场合、学习场所不能大声喧哗等。凡是违反的,必须按规定惩罚。

4 / 9

所谓“软纪律”是指那些可以调整,相对比较灵活,不是只靠“压制”和强化就可以执行的纪律。比如,自习纪律,这一直是班主任头疼的问题,有人说过一个办法:左摇右摆。也就是说,当自习声音大的时候,就提醒学生一下。过段时间如有反复,再提醒一下。我同意这个做法,让自习课“消音”,不现实,因此不可以强求。 2.科学执行 ⑴、对学生分类教育

明确了纪律,执行纪律就是关键。那班主任怎么抓纪律呢?眉毛胡子一把抓显然不行,我认为以“规则意识”为依据对学生进行分类教育。

学生可以分为以下四种:有规则意识并形成习惯的;有规则意识但管不住自己的;规则意识模糊,但胆子小的;无规则意识的。 这样对学生分类便于班主任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第一类学生是执行班级纪律的中坚力量,是班主任推进班级纪律的主力军。第二类学生比较多,是可以争取的力量,对他们不用讲什么道理,班主任工作的关键是给出能让学生管住自己的具体招数,要因人而异,对症下药。第三类学生规则意识模糊,但胆子小,也是可以争取的力量,班主任要做的工作是多开展一些活动,让这些学生在活动中形成规则意识,从而遵守班级纪律。最后一类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难点,其中不乏品德存在问题的学生。针对具体的情况可采取以下解决办法:①多组织活动,尤其是这些学生喜欢的活动,在活动中建立规则意识;②对个别学生可以让他敬畏的人制约他;③让学生佩服的家人教育他。

5 / 9

⑵、在“不执行”中执行纪律

有了班规,如果立即执行,我认为是不明智的做法,也不符合学生实际,有的学生根本不可能立马作到。因此,我们可以采取“无批评周”的做法,先让学生按着班规的要求互相监督,互相提醒,提醒时可以借用体育老师的暂停手势。老师也随时提醒学生但不批评,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教育。这样做,表面上看是不执行,实际上还是在执行。过段时间,在学生熟悉了班规以后,再按班规执行不迟。

⑶、对个别学生的教育从最容易突破的“点”入手

有个别学生对班级纪律的影响很坏,这需要班主任在稳住执行纪律的核心力量的同时,再着手个别学生的教育。由于个别生身上的问题很多,需要班主任在征求任课老师和部分学生的意见后,把个别生身上的问题一一列出,然后找出学生最容易改正的一点入手,待学生在这一点上有了较大的转变之后,可以考虑他的下一个问题。个别生的教育是班主任工作的一大重点,需要进行个案研究,跟踪诊疗,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也是班主任提高专业能力的良机。

总之,我们必须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再去执行纪律,没有想清楚的问题不要轻易出手,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三、文化建设 (一)、物质文化建设 1.以适应性与个性化为取向 ⑴、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6 / 9

小学班级的服务对象是不同年龄阶段的少年儿童,因此,班级物质环境文化建设也要根据对象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风格、格调。一年级的学生刚离开幼儿园跨入小学的校门,他们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班级引入深受小朋友喜欢的卡通任务、清脆的小风铃、具有童趣的小纸艺、富有个性的涂鸦作品,生动、可爱充满童真的物质环境深深的吸引着学生们。中高年级的学生正从形象思维转向抽象思维,并且具有一定的独立思维能力与自主意识,类似低年级的布置显然不在适合他们。

⑵、符合个性发展的需要

发展师生的个性特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倡导的理念。班级物质环境文化建设与师生个性发展是息息相关的。科学、优质的班级物质环境文化不仅有助于班级其他方面文化的发展,还能为班级师生的个性发展创设良好的条件,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以即使性与动态化为特征

班级物质环境文化建设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不断地变化、完善、更新,始终为学生发展服务,体现其时效性避免成为一种摆设。

(二)、活动文化建设 1.活动设计的多维化与童趣化 ⑴、满足学生多发面的需要

通过多种活动氛围的创设,各种活动形式的穿插变化,活动中多种角色的设置,活动前后的拓展与补充,拓宽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各方面的成长。

7 / 9

⑵、从学生与教师的实际出发,体现校本文化、地方化的特点 如考虑到单纯的班级内的交往已不能满足新课程背景文化下现代学生的交往需求,还可以进行班际活动的尝试。它是介于班级活动与年级活动之间的一种活动形式我们进行班际活动的尝试,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同年级之间的班际活动、同一特色班级之间的班际活动、社区内的班际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增进了学生对班级文化的认同感,提高了学生的社区服务意识。

⑶、内容与形式要富有童趣

由于我们的服务对象是小学生,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与心理特点,班级活动的内容与形式要尽可能新颖,富有童趣,才能吸引学生广泛参与,保持积极性。枯燥无味、程式化、走过场的活动已完全不能满足现代小学生的活动血球,长此以往会使他们对班级活动失去兴趣,减少班级建设的凝聚力。

2.活动过程要全员化与全程化

开展班级活动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参与的广泛性与普遍性。无论学生是否有特长、是否具有一定的表现力,他都应成为班级活动的一分子。学生的全程参与对于班级活动也很重要,不论是活动设计、活动实施,还是活动评价,充分发挥各种活动环节的教育作用。

(三)、精神观念文化建设 1.培养自主精神

为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与能力,可以每周都由译名学生担任学生班主任,主持、管理一周中班级的日常工作,处理同学中发生的事件,

8 / 9

组织同学们开展班级活动,参加学校举行的班主任工作会议,进行正常的家庭访问。使学生的自主管理等能力得到充分锻炼,使班级知道力量的配置做到开放化、合理化。此外,学生通过从被管理者到管理者的角色转换与亲身体验,感受到了班级管理的重要性与复杂性,更理解班主任的工作,起到自我教育的作用。

2.追求和谐境界

通过班级文化建设,教师与学生由不平等的“家长式”师生关系“学友式”的新型、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而学生之间则通过班级文化建设中的互相帮助、互相合作,个性更为健康,关系更为密切。学校、班级的生物角色中,学生们像对待自己的好友一样,关爱着那些小鱼、小乌龟、小草,他们学会了与自然和谐相处。关注学生的和谐发展,也就是对学生的人格、学业进步、兴趣特长的培养等多方面的兼顾,使其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友情提示:部分文档来自网络整理,供您参考!文档可复制、编辑,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9 /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