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楹联 义愤填膺 扪心自问 曲折萦回 B.崔嵬 一夫挡关 豺狼当道 望帝啼鹃 C.湍急 峥嵘岁月 面目狰狞 开门缉盗 (打开大门,恭敬地请强盗进来。比喻引进坏人,自招祸害.) D.咨询 敷衍塞责 气魄宏伟 闻名暇迩 (敷衍:马虎,不认真,表面上应付;塞责:搪塞责任.指工作不认真负责,表面应付了事。) 3。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 危.乎高哉 危: 危险。(高) B. 开国何茫然.. 茫然:指时间久远。 C. 青泥何盘盘.. 盘盘:山峦曲折盘旋。 D. 可以横绝..
峨眉巅 横绝:飞越.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 A. 下有冲波逆折..
之回川 逆折:回旋,倒流 B.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茫然:前途迷茫的样子(完全不知道的样子)C. 扪参历井仰胁息.. 胁息:屏住呼吸 D. 侧身西望长咨嗟.. 咨嗟:叹息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B ) A. 可以横绝..峨眉颠 横绝:飞越。 B. 连峰去.天不盈尺 去:离开;(距离)盈:满、足。 C. 砯.崖转石万壑雷 砯:名词作动词,撞击。 D. 以手抚膺坐.
长叹 坐:空,徒。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C )
A.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豫州军虽.
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虽然) B.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比) C. 剑阁峥嵘而.崔嵬 吾尝终日而.思矣(表并列/表修饰) D.以.手抚膺坐长叹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用) 7。下列对离开加点虚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A. 其险也.如此 也:副词,表示“同样”、“也是”(助词,表停顿) B. 胡为乎.
来哉 乎:语气助词,无义 C.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之:用于主谓之间,结构助词 D.所.
守或匪亲 所:与“守\"一起组成“所”字结构 8。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之”字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D ) ①蜀道之.
难,难于上青天! ②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③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④黄鹤之.
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A.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 ①与③相同,②与④不同。 D. ①与④相同,②与③相同.(取独/的) 9。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B )(使动,名做状) A.使人听此凋.朱颜 B. 侧身西.望长咨嗟 C.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D. 砯崖转.
石万壑雷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B )(使动,为动) A. 使人听此凋.朱颜 B. 猿猱欲度愁.攀援 C.砯崖转.石万壑雷 D.舞.
幽壑之潜蛟 11。与“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B )(宾前)(状后)(省略)A.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B. 奚以知其然也
C. 但见悲鸟号古木 D.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12。比较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C ) ①问君西游何.时还 ②青泥何.盘盘 ③但.见悲鸟号古木 ④但.悲不见九州同 A.两个“何\"字相同,两个“但”字相同 B.两个“何”字相同,两个“但”字不同
C.两个“何”字不同,两个“但\"字相同 (什么,多么;只) D.两个“何”字不同,两个“但\"字不同.
13。 比较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C )
①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③西当.
太白有鸟道(使回转,回旋;挡,把守) ②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④一夫当.
关,万夫莫开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14。 给下列诗句划分节奏,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B.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C.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D.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15.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C ) 例句:使人听此凋.朱颜(使动) A.砯崖转.石万壑雷 B.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C.连峰去.天不盈尺 D.高.余冠之岌岌兮 16.下列加点的词语古今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 )
A.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样以后) B.以手抚膺坐长叹.. C.剑阁峥嵘而崔嵬.. D.猿猱欲度愁攀援.. 17。 下列各组中加点的字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C ) A.但.见悲鸟号古木/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但) B.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比) C.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宋何罪之.有(的,提宾的标志) D.其险也.如此/师道之不传也.
久矣(助词,表停顿) 18.古诗词中,有的诗句为了押韵,或者协调平仄、或者强调往往要颠倒语序。下列诗句中不具有这种现象、语序正常的一句是( D )
A.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B.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C.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D.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19。成语中某些语素到今天仍保留着古代含义,下列成语中加点的字与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C )
A. 海纳百川.—-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河川.). B.匪.夷所思——所守或匪.
亲,化为狼与豺(不是) C.危.言危行——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正直,高) D.扪.心自问—-扪.
参历井仰胁息(摸) 20。《蜀道难》这首诗,想象丰富,大胆夸张,下列各句中,不含夸张修辞的一项是( D )A.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B.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C.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D.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比喻,象征)
21。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 古体诗分为四、五、七言和杂言,没有平仄限制,也不讲求是否对偶.
B. 盛唐时期是唐诗发展的高峰时期,此时的诗坛,群星璀璨,出现了李白、白居易、王维、孟浩然等众多诗人。(中唐诗人)
C. 最能反映盛唐精神、代表盛唐诗歌成就的是李白。他的诗常常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反映着他鲜明的个性。
D. “蜀道难”原本是古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瑟调曲》。李白之前的古辞,也多咏蜀地山川之险。
第二部分 课文内容理解
1。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n ) A.“噫吁
”,蜀人见物惊异,辄曰噫吁
。“危乎高哉”是本诗的主旨句。 B.“尔来四万八千岁”,是指蜀自开国以来已四万八千岁了,极赞其历史悠久. C.“地崩山摧壮士死\典出“五丁开山”之事,“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言五丁既开道之后,梯栈相连,始与秦通。
D.“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参与井分别是秦与蜀分野,扪参历井,言环蜀之境,道路险难,所在皆然,令人胁敛屏气而息,惟有抚膺长叹而已. 2.下列解释,适合原意的一项是( C )
A.“问君西游何时还”,“君”实指唐明皇,非泛然而言,犹杜子美《北征》诗“恐君有遗失\"及“君诚中兴主\"之义。(“问君西游何时还”,“君”,泛指入蜀的人,一说指入蜀的
友人.)
B.“畏途巉岩不可攀\",言忠臣义士虽欲从国君于难,道路险阻,不可以猝然攀附也。(“言忠臣义士虽欲从国君于难,但道路险阻,不可以猝然攀附也\"不符合愿意.“畏途巉岩不可
攀”,这令人生畏生畏高峻险峭的山岩实在是难以登攀。)
C.“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复申之,言其险之极,一言之不足,再言之也。 D.“连峰去天不盈尺\"至段末,尽言蜀道险难之状,疏远之臣若李白者,虽欲从君于难,又胡为而能来也?(“言忠臣义士虽欲从国君于难,但道路险阻,不可以猝然攀附也”不符合
愿意。“畏途巉岩不可攀\",这令人生畏生畏高峻险峭的山岩实在是难以登攀。)
3。下列对第二段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本段开始,诗人借“问君\"引出旅愁,以忧切低昂的旋律,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
B.接着诗人借景抒情,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C.“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运用夸张想像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着力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D.“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作为全诗的主线,在文中多次出现。在本段中的作用中点明全篇主旨,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在本段中的作用是与开头相照应,进一步予以
渲染;在文章开头出现的作用是 “点明全篇主旨,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4。对《蜀道难》这首诗评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诗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的特点,以展示蜀道之难。 B.这首诗融贯着诗人的浪漫主义激情,主要表现在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观赏,而是用奇特的想像让景色带上浓郁的主观色彩,赋予诗人情感的气质.
C。这首诗以七言为主,其余是散文化的杂言,句式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了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
D。殷璠编的《河岳英灵集》称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是因为李白在这首诗中创制了新乐府的诗歌形式。 5。对下列诗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问君西游何时还”,这里的君是指入蜀的友人。
B.“又闻子规啼夜月”,暗含古代蜀王杜宇死后化为杜鹃(即子规)的典故。 C.作者描绘“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是借景抒情的写法。
D.作者大肆渲染了旅愁及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目的在于烘托入蜀友人的感受。 6.诗中反复出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句子,作者的用意是( A )
A.诗人一开篇就以此句极言蜀道之难,用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豪放的基调;以下反复出现,使它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那样,激荡着读者的心弦。 B.诗人反复使用这样的句子,是为了突出蜀道之难,加大全诗的气势。 C.诗人以这句诗作为发语词,以便为下面写各个景点作铺垫。 D.在诗的感情转折处,诗人用此句拓展出蜀道上的奇丽景色。 7。下列有关《蜀道难》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引用古代神话,极写山之高峻,山之愈高,则愈可见路之难行。
B.“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自然景观中富有浓郁的感情色彩,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C.“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运用夸张与衬托手法,写出了山峰之高、绝壁之险。
D.这首诗诗人展开丰富想象,着力描绘了蜀道上瑰丽惊险的山川,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是写仕途坎坷,从中透露了诗人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这恰恰反映了诗人那种美好善良的情怀以及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一贯诗风. 8。 下列对《蜀道难》一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诗歌袭用乐府旧题,结合自己所见,并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蜀道上奇丽惊险的景色.
B。诗人大致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蜀道所在之地的山水进行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C.诗人以变幻莫测的笔法,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崎岖的面貌,艺术地感叹自己仕途的艰难.
D。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来写景抒情,五丁开山等传说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9.下列对这首诗第二节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第二节一开始,诗人笔锋一转,借“问君”引出旅愁,以忧切低昂的旋律,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
B.诗人借景抒情,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旅愁和蜀道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
C。诗人运用比喻写逶迤千里的蜀道的奇险风光:“连峰去天不盈尺\"比喻山峰之高,“枯松倒挂倚绝壁\"比喻绝壁之险。
D。在这段文字中,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惊险万状,目不暇接,造成一种排山倒海之势。
10。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
A.这首诗,大约写于唐玄宗天宝初年,当时李白初到长安.诗人想象丰富,着力描绘了秦蜀路上绮丽惊险的山川,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切,并从中透露出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B.诗人完全运用写实手法,描绘了山势崔嵬、行路极难和环境的险恶,让人心惊胆战。
C.诗句参差错落,长短不一,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本诗用韵也突破了梁陈旧作一韵到底的样式,描写蜀中的险要环境,三换韵脚,使诗句富有节奏美、韵律美。 D.诗中融贯了浪漫主义激情,将想象、夸张、神话融进写景抒情之中,创造了博大雄壮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引用“五丁开山”这一神话的句子是“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2)《蜀道难》中绘声绘色地刻画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的句子是“扪参历进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3)《蜀道难》中“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描写了水石激荡、山谷空鸣的场景.
第三部分 能力提升
1。把下面的四句话填入横线处,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A )
唐诗难道不正是表达了中国青少年的梦么?唐诗是早晨,是少年,不是下午茶.____________我们要让我们的民族在长途跋涉、风尘仆仆中有做梦的机会,历尽坎坷风霜满面仍有少年精神,那么,就让我们的下一代多读唐诗吧! ①而早晨是不提问题的,不分析的,不反省的 ②是清新的样子,是神采飞扬的
③早晨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④下午茶的精神是反省的,沉思的,分析性的,要不停想问题的
A. ④①③② B. ①④③② C. ④①②③ D. ①④②③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①在极尽的夸张中,“危”“高\"得到了无以复加的渲染,给全诗定下了一个基调,具有先声夺人....
的气势。(①先声夺人:先张大声势以压倒对方,多用于比喻。)) ②山高的连千里翱翔的黄鹤也不得飞度,轻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②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③自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3年多来,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亦步亦趋....
,目前已经有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了合作协议.(亦步亦趋:比喻自己没有主张,或
为了讨好,每件事都效仿或依从别人,跟着人家行事。这里褒贬误用。)
④如今,中医药发展似乎走入窘境。明日,作为中华文化瑰宝的中医药是登堂入室....
还是黯然离去,值得中医药同仁认真思考.(④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
进,达到更高的水平.这里不合语境,应换成与“黯然离去”相对意思的词语。)
⑤高压之下,“四风”问题有所收敛,但仍有少数党员干部置中央的令行禁止....于不顾,我行我素,恣意妄为,不知止,不收手。(⑤令行禁止: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形容严格执行
法令。这里曲解词义,应换成“三令五申”。)
⑥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
的强烈艺术效果。(⑥排山倒海:形容力量强,声势大。) A. ①②⑤ B. ②③⑥ C. ③④⑤ D. ①②⑥ 3。下面这段话有多个表述不当的地方,请找出三处并加以改正。
①《蜀道难》着力描绘了蜀道的艰辛恐怖,②但我们读完之后,不但不感到害怕,为诗的夸张的描写所激动,所感染。③这是为什么呢?④从描写对象来说,⑤蜀道虽然具备艰难万状,使人害怕,⑥但又具有雄壮美的特点,在诗人笔下,⑦跟美丽的神话传说结合起来,更形成一种诱人的魅力。 第____①____处___将“艰辛”改为“艰险\" 第_____②___处_为诗的夸张的描写所激动”前加“反而\" 第______⑤__处____将“具备“删去\" 第⑦处:在“跟美丽的神话传说”前加“它” 4.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1)~(2)题.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李 白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注]。
注谢玄晖:即谢朓,南齐著名诗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两句中“金陵”点明了地点,“凉风发”暗示了季节,“夜寂”概括了时间和环境,“望吴越”交代了登楼的目的。
B.“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两句话中有“话\",意思是谢朓的诗“我”能理解,但今日“我\"写此诗,又有谁能读懂呢?
C.作者笔触所及,广阔且悠远,而读者细细品味,则会发现本诗以“愁情”为线索贯通前后,脉络清晰。
D。这首诗,诗人笔触所及,广阔而悠远,时而写自己行迹或直抒胸臆,时而描绘客观景物或赞美古人,给人一种明快、浪漫、清新的感觉。这就格外突出了诗中的抒情主线,使全诗浑然一体,愈见精美。(诗歌体现出的是苍茫、悲凉、沉郁的基调,突出诗人的寂寞和忧愁;)
(2)作者“月下沉吟久不归\"的原因是什么?尾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作者“月下沉吟久不归”的原因是人世混浊,知音难遇(或“古来相接眼中稀\").李白“长忆”谢跳,含蓄点出 “我”与谢朓精神“相接”,抒发了自己身处暗世、缺少知音、孤寂难耐的感慨。(意对即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