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原文翻译注释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原文翻译注释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原文翻译注释

原文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翻译

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饭食,以供路过饥饿的人来吃。有个饥饿的人用袖子蒙着脸,无力地拖着脚步,莽撞地走来。黔敖左手端着吃食,右手端着汤,说道:“喂!来吃吧!”那个饥民扬眉抬眼看着他,说:“我就是不接受那种带有侮辱性的施舍,才落地这个地步!”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终于饿死了。曾子听到这件事后说:“恐怕不该这样吧!黔敖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绝,但他道歉之后,则可以去吃。” 注释

⑴选自《礼记·檀弓》下。 ⑵食(sì):拿饭给人吃。

(3)蒙袂(mèi):用衣袖蒙着脸。袂:袖子。 辑(jí)屦(jù):身体迈不开步子的样子。 (4)贸贸然:眼睛看不清而莽撞前行的样子。 (5)嗟:带有轻蔑意味的呼唤声。 (6)唯:因为。 (7)斯:这;这样。 (8)从:跟从。 (9)谢:道歉。

(10)微与(yú):非,不是,这里指无须的意思。与:通“欤”,表示感叹的语气词。 创作背景

《檀弓》是《礼记》中的一篇。《礼记》一书,据徐坚《初学记》说,为戴圣根据其叔父戴德的《大戴礼记》八十五篇所删定的,而

《大戴礼记》又是根据东海后苍所撰《后氏曲台记》。一百八十五篇所删定。

《礼记》在儒家经典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礼记》在曹魏时期升格为“经”,并在唐代进一步升格为“五经”之一,取代了《仪礼》的地位;《礼记》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并列,被尊为“四书”之一。

在儒家“十三经”中,《礼记》一书最集中、最全面、最系统地记述、阐释了儒家思想学说的核心内容。《礼记·礼运》中,孔子与其弟子子游以答问的形式提出了著名的“大同”社会理想,并进而说明“天下为公”是大同社会的特征,而礼制则是“小康”社会的纲纪,影响了中国近代社会政治建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