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肢体运动的康复护理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肢体运动 康复护理
资料与方法
2007年5月~2009年5月收治脑卒中偏瘫患者142例,随机分为两组。康复组72例,男50例,女22例,年龄52~76(64.24±10.24)岁,FMA运动功能评定[1](31.48±7.17)。常规组70例,男51例,女19例,年龄52~75(65.32±9.46)岁,运动功能评定(32.27±6.37)。两组性别、年龄、运动功能评定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
>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两组均按内科常规治疗,常规组行常规护理,康复组实施早期肢体运动的康复护理。
早期肢体运动的康复护理方法:①体位摆放:在患者病情许可的情况下,入院后即应将自然卧位改为康复卧位。时刻保持肩关节的外展外旋,前臂伸直、外旋,手指伸开、拇指远离躯干,为防止肩下垂,要在患肩与上臂处垫个枕头;髋关节应置于内收内旋位,在髋关节下放小枕头,使足尖与足跟垂直于床面,保持髋关节微曲内收。②卧位早期的肢体活动:瘫痪肢体的恢复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的,上肢是从躯干到肩关节,再到肘关节、腕关节直至手指;首先活动肩关节,使其处于外旋位,护理者一手扶住患肢的肘部,另一手牵着患者的手指,使其缓慢地、充分地抬高。或者患者双手掌对掌,十指交叉,患侧拇指在上,肘关节伸展,双手上举,高于头部,再回原位。身体上部做旋转动作:双手上举,肩部充分前伸,肘、腕关节保持伸展,向左右摆动。下肢的活动顺序是从躯干到髋关节,再到膝关节直至足部,护理者一手将患足保持右背屈、外翻位,脚掌放于床面,另一手扶持患侧膝关节,维持髋内收,完成髋膝关节屈曲动作。伸展下肢预备负重的练习:患侧下肢伸展,足背屈外翻,顶在治疗师的大腿前部,护理者沿患侧下肢长轴施加压力,指示患者做小范围的伸、屈膝动作。髋伸展位时膝屈曲动作仰卧,患肢自膝部垂于床边,髋关节伸展,护理者保持踝关节背屈、外翻,指示患者做伸、屈膝动作。骨盆前倾练习仰卧立起患膝,让患者主动内收髋部带动骨盆向前,再让患足越过中线伸向对侧墙上,并上下移动。髋内收外展的控制仰卧:双膝屈曲位,足放在床面,主动内收,外展髋部,再让骨盆高于床面进行此动作。③翻身起坐练习:活动肩胛骨仰卧位或健侧卧位,护理者被动向上、下、前方活动肩胛骨,再指示患者主动向前上方伸展上肢。伸展患侧躯干仰卧,伸展患侧上肢,高举过头,护理者一手持其手,另一手扶其肩,让患者做翻身动作,即从仰卧到侧卧再到俯卧。伸肘练习让患者用伸展的上肢主动推动护理者的手,促进伸肘动作。④坐位平衡练习:仰卧位,护理者一手放在患者颈部四周,一手放在右膝下,将其扶起。仰卧位,治疗师扶住患侧双肩,只是患者健侧下肢插入患侧下肢并移至床边,用健侧肘支撑上身坐起。护理者位于患侧,双手控制患侧上肢,使之处于抗痉挛位,并向患侧方向移动,再回原位。重心前后移动练习:治疗师位于患者前方,用肘部将患侧上肢固定在自己腰部,指示患者躯干前倾。患者上肢负重练习:将患侧上肢处于抗痉挛位,放在躯干侧方,指示患者将躯干重量放到患侧上肢。轮
椅到床的转移:轮椅与床呈45度,帮助患者起立后以其健侧为轴,旋转身体,重心前移,弯腰坐下。
统计学方法:所得数据应用
X±S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组内比较
采用方差分析。
结 果
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3个月FMA运动功能评分比较,见表1。
讨 论
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150万人以上,幸存者中75%丧失劳动力[2],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因此,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肢体运动的康复护理有其重要意义。
脑卒中致残率高,大多数脑卒中患者均留有程度不同的后遗症。减轻脑卒中所致的残疾程度,使患者能回归社会,获得较好的生活质量,成为脑卒中后康复的主要目标。国外学者将脑卒中发病72 小时与4~15 天才开始康复锻炼的结果比较,发现早期康复锻炼者住院时间缩短,独立行走步数增多[3]。本研究表明,治疗后两组日常生活能力和肢体运动功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康复组
改善优于对照组。
参考文献
1 缪鸿石,朱镛连.脑卒中康复评定的治疗.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24.
2 李艳玲,张修伟,谭志军.脑卒中发病周期节律研究.护理学杂志,2003,18⑷:252.
3 黄凤形.脑卒中康复的研究及护理进展.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16(3):187-18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