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理论研究】
坚持以人为本 发展职业教育
李 婷
(廊坊职业技术学院,河北廊坊 065000)
摘 要:目前,职业教育中存在着对以人为本的认识误区,究其根源,在于没有正确认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一种现代科学发展观,同时也是一种现代教育理念。在职业教育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强调师生的共同发展,强调学生获得全方面的整体发展。
关键词:职业教育;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516(2009)03-0005-03
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实质上就是强调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必须依靠“人”这个本。而在教育中,教育本质的核心是人的本性的发展,教育活动本身就是人的本性的表现,教育活动的直接结果是形成人的本性。教育事业承担着“人”的培养、“人”的发展。
职业教育是以“职业”为基点展开教育设计、组织教育活动,正是担负着人的实践本质的发展培养。与一般高校相对比,职业教育的特点是要通过实施相应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使受教育者具有较强的职业意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这就要求在职业教育中,正确把握“人与职业”内在科学的辩证关系;要求职业教育要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出发,理解劳动是“人的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的统一”的基本属性;要求职业教育中必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工作。
在职业教育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看到社会的需求和发展方向,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型社会应当以人的价值为中心,尊重人的多样性发展,不断创新,实现人类劳动与价值完美结合的发展。这要求职业教育培养的不仅仅是职业的人,同时更是社会的人、完整的人。
二、职业教育中以人为本的误区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一种现代科学发展
观,同时也是一种现代教育理念。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方向,这是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不断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要求。在职业教育中,我们要全面实施教育创新,推进素质型职业教育,就需要正确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但是,就目前的实际教学来看,对教育要“以人为本”的认识还存在着一些误区。
(一)针对学生过分突出“以人为本”而放弃了基本教育原则
职业学校教学中,由于实践性课程占相当大一部分,课堂纪律比较难以维持。这就要求教师在把握课堂时要做到“既严肃又自由”,严肃是一种基调,是最基本的规范,自由是在严肃之下的自由。严肃要求学生保持一个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目的和学习状态,而自由的运用能使学生发散思维,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程度。但是,实践中存在一些情况,超越了正常的严肃与自由之间的“度”,错误理解了严肃与自由之间的关系,天天把“以人为本”挂在口头上,声称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由和个性,用庸俗化的社会用语“学生就是上帝”来对待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听之任之,最后造成纪律涣散,管理疏松,教学
*收稿日期:2009-05-12
作者简介:李 婷(1978—),女,河北廊坊人,中国人民大学在职硕士研究生,廊坊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主要从事“思想政
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6
李 婷:坚持以人为本 发展职业教育 第3期
效果极大降低,反而形而上地脱离了“以人为本”。这种错误的教育思想的根源,就是片面地理解了“以人为本”的“人”,甚至孤立地夸大了这个“人”,单单就是看到了学生的地位,而忽视了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忽视了整体的“以人为本”。这个问题在具体教学中,不仅仅存在于课堂教学,甚至渗透到了教学的整体环节。
有些教育专家曾经建议在教学理念上,可以适当地降低教学要求,因为这从表面上看是消极的,而实际上具有积极意义,是从实际角度考虑到了学生的学习水平,体现了按层次培养人才的空间理念。展,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正确认识,发展教师和学生之
间的关系,才能使学生获得全方面的整体发展。新时期职业教育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主要从三个方面来体现:
(一)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我们最基本的教育质量应当以素质教育为价值取向,追求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和教育全过程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质量要看到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二者辩证统一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尊重人的主体价值,使人的社会价值与主体价值协调平衡发展,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这一理念,在职业教育中尤为适用,因为职业教育的生源水平参差不齐、差距较大。但是有的教育工作者忽视了这个降低的实际操作是要从学生实际的思想水平、能力水平出发,而不是简单划一地从学生的不合理要求出发,来迁就学生逃避学习、逃避思考、逃避成绩的思想,造成最终要求的盲目降低。减负是为了增效,这里的减轻负担已经简单降低为讨好学生的手段,这会从整体上大大降低职业教育的教学效果。
(二)教育“以人为本”被简单地理解为以“学生”为本,而忽视了在教学中具有主导性的群体———教师为了“尊重”学生的发展需求,有的学校对教师提出近乎“苛刻”的要求,一味强调教师要非正常的无私奉献,不仅仅是在课堂上的师道尊严,教师的正常休息、教师的精神压力、教师的健康损害等等被漠然视之。职业教育中,教师面对的是很快就要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孩子”,他们不仅要学习工作的技能,还要学习了解进入社会的知识,这就使教师面临着更复杂的知识结构。职业教育虽然没有了升学的压力,但是教师面对学生就业的压力,面对这样一批还具有或敏感或脆弱心理的青年学生,有着更丰富与复杂的感情,承受了更多中小学教师所不能理解的矛盾与压力。这种情况得不到重视,教育管理反而处处时时以学生为核心,忽略了教师的困难、教师的正常权利,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影响教师积极性的发挥和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
在职业教育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依靠人、为了人。这个人,既包括学生,也包括老师,教育的“以人为本”就是要确立以师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将其贯穿到教育整体的每一过程、每一环节。
三、职业教育中正确实施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策略
职业教育的“以人为本”,强调师生的共同发
职业教育由于存在着较强的实践性与应用性,容易陷入单一的教育模式来对待不同的个体,所以教育质量观首先应当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基础上建立学生全面的发展观,职教学生的全面发展应包括:完整的社会人格,积极的进取意识,强烈的合作交流意识,技能提高的潜能和终身的学习能力。要以现代人的精神培养现代人,重视针对个性的差异化、多样化教育,以现代人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从整体教学上重视学生的全面培养。在职业教学培养制度上,使学生在学习上有更多的自主和自由发展的空间;为学生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个适宜、宽松的环境。在教学中,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教学计划,给予不同类型学生相应的关注,及时根据学生反馈调整培养计划。而不仅是简单而笼统地降低教学要求。从职业技能角度考虑,在重要技术项目中要敢于培养学生,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获得加速发展,赋予学生个体职业能力,促进其自我价值的实现,使其成为现实的职业者。要在学校形成看到每一个学生,分析每一个学生,爱护每一个学生的良好环境;提倡创新性思考和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培养宽松活跃的学术氛围和严谨、扎实的学风;追求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潜能的共同发展,培养人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成为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二)以人为本,建立科学的教育方法观从目前大多数职业教育的教学实践看,以教师为主体,以面授讲解为主要内容的、传统的教学方法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这一点直接影响了教学方法向纵深发展。固守于此,也无法建立科学的教学方法观。以人为本的教育方法观,突出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注重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存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过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方法观,教师立足于引导学生、启发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人为本的教育方法观,强调在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
第3期 李 婷:坚持以人为本 发展职业教育
7
判断、学习和创新能力,主动去思考和探索。以人为本,不像传统教育注重结果,而是更加看重过程,学生作为本质的人的学习成长过程。
职业教育应尽早建构模块化的课程结构,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以及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为学生创造丰富多彩的学习空间,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模式,采用丰富多样的符合职教特点的教学组织形式,创造有利学生整体发展的教学环境。
国家提出了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课程设置模式,是借鉴了国际上MES、CBE、“双元制”等课程开发的模式,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根据市场经济的特点和成人教育的内在规律,研究开发出的一种课程开发模式。职教学生课程由宽基础、活模块两大组成部分。在“宽基础”阶段学习政治文化类、工具类、公关类、职业群专业类四种课程,有利于学生适应职业变化能力的形成,脱离了只培养“技”而忽视了“能”的误区。并且在“宽基础”的学习中,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调整,将一些相互有内在联系的学科加以综合,节约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活模块”是围绕该职业领域内最新的知识、理论、信息、方法等开设的课程,有利于学生及时学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旨在进一步提高适应现代工作的能力和水平,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劳动者。
(三)以人为本,创造一个和谐发展的教学过程整体
职业教育中的整体,包括教师与学生的整体,包括教学与管理的整体。
职校学生受教育的过程,不单纯是一个由外向内的传导过程,也是一个由内向外的主动作用过程。同时,我们应该看到,他们还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社会本质的人,他们还不具备成熟性,需要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的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对的是一个能
动体,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反映不仅仅限于知识范围,
在教师的心理上,也不仅仅把学生作为一种认识对象,教师必然会与学生之间建立起其他心理系统,诸如情感、需要等等的联系,而各种心理联系同时又必然是双向的,如教师对学生产生某种感情,学生对教师也有感情。由此,教师这个外因的作用能否发挥好,并渗透到学生的感情与思维中非常关键,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
职业教育教学过程,能否建立科学的教育方法体系,达到教学的实践性、系统性,并提升教学过程、教学结果的多样性与开放性,促进受教群体的全面发展,不是抽象的,而是切实立足于学校制度管理指导之下的,即教师与管理之间的关系。学生受教是一个成长的社会过程,教师从教,同样是一个发展的社会过程,需要一个完整的适宜发展的制度环境,才能有创造性的工作、生活,体现和谐。所以从管理者的角度,不能越权到以学生为“本”,而要从整体制度考虑,以教师为“本”,注重创造教学的整体性。
学校必须将尊重师生作为学校发展的根本准则,将维护广大师生的合法权益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关注师生生命整体发展出发,尊重、理解和信任每一位教师和学生,给予学生成长成才的条件和教师发展、创新、创业的空间。
参考文献:
[1]汤百智.高职“集群模块综合式”课程模式初探[J].中国
职业技术教育,2002(2).
[2]王伟廉.试论宏观高等教育思想对高校课程的影响[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3]邯郸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科学课题组.大系统教育观及其
实践[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6:95-100.
AccountwithpeopleOrientedviewofscientificoutlook
onvocationaleducationdevelopment
-
LITing
(LangFangPolytechnicInstitute,Langfang065000,China)
Abstract:Presently,therearesomeactualproblemsinthevocationaleducation,thereasonisthatwehavenoexactitudeknowsondevelopmentofscientificoutlookthatmakepeoplethecenter.Harmonioussociety,makepeoplethecenter,shouldpermeateeachlinkandeachaspectinthevocationaleducationnow.
Keywords:thevocationaleducation;makepeoplethecenter;sciencedevelopmentview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