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 专题综述・缛掳 陶瓷/金属钎焊与扩散连接的研究现状 山东大学材料液态结构及遗传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济南市250061) 黄万群王摘要李亚江 沈孝芹 娟工程陶瓷由于具有优异的综合性能,在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其加工性能差,通常需要与金属组成 复合结构。实现陶瓷与金属之间的可靠连接是推进陶瓷材料应用的关键,钎焊和扩散连接被认为是陶瓷/金属连 接中较为适合的方法。文中对近年来国内外陶瓷/金属钎焊和扩散连接技术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认为活 性金属钎焊和部分瞬间液相连接发展比较成熟,部分瞬间液相连接充分结合了活性钎焊和固相扩散连接两者的优 点,将成为未来陶瓷/金属连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陶瓷/金属扩散连接钎焊 中图分类号:TG456.9 0前 言 进行钎焊。目前对这种方法研究较多,其重点主要集 中在改善钎料的润湿能力以及接头性能上 J。 工程陶瓷具有耐高温、高强度、高硬度、高耐磨性、 抗腐蚀等许多优良的性能,在冶金、宇航、能源、机械、 光学等领域有着重要应用[1.2]。但其Jm-r_性能差,延展 性和冲击韧性低,耐热冲击能力弱,制造大而复杂的零 件较为困难,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陶瓷材料在工程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冼爱平等人 ・’]采用sn基 活性钎料钎焊陶瓷/金属时,发现了润湿前驱膜,薄膜 的形成与钎料中活性金属的种类、陶瓷、钎料中的第三 种元素和润湿温度有关。 ’ G.Blugan和J.Janczak—Rusch等人 采用双层钎 料(CuSnTiZr和InCuAg)对Si3 N4/TiN与AISI33 10 (14NiCrl4)进行了钎焊研究。研究发现,四点弯曲强 度明显改善,原因是双层钎料的应用抑制有害反应的 发生,从而避免生成脆性相。 中的应用[3]。陶瓷如果与金属组合形成复合结构,既 可以充分发挥陶瓷的性能特点,又可以利用金属所具 有的韧性,使二者优势互补。因此,实现陶瓷与金属之 间的可靠连接是陶瓷材料发挥作用的关键。 近20年来,国内外对结构陶瓷的连接进行了大量 的研究,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相继出现了多种连接 目前,钎焊技术的研究已经过渡到数字化、模拟化 阶段,精密控制和钎焊机理的研究越来越成为关注的 焦点。’ 方法,其中钎焊和扩散焊被认为是陶瓷/金属连接较为 适合的方法 J。 1 研究现状 1.1 钎 焊 1.2扩散连接 前苏联Kazakov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提出扩散 焊技术。此后相继出现了固相扩散连接(Solid State Difusion Bonding)、瞬间液相连接(Transient Liquid Phase Bonding,简称TIJP连接)和部分瞬间液相连接 (Partial Transient Liquid Phase Bonding,简称VILP连接)。 1.2.1固相扩散连接 20世纪80年代末,新型陶瓷结构材料迅速崛起, 其钎焊问题也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陶瓷材料的钎焊 也是目前真空钎焊领域最热门的研究课题之一 J。 陶瓷的钎焊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方法是使陶瓷 表面金属化,然后再用常规钎料钎焊。该方法工艺复 固相扩散连接最初用于连接异种材料,目前也是 连接陶瓷材料的最常用方法之一。固相扩散连接是依 靠界面原子迁移的固态工艺过程,在一定时间、温度及 杂,在一定程度上使其发展受到限制。另一种方法是 用含有活性元素Ti、Zr、Hf的钎料在真空中直接对陶瓷 收稿日期:2007~0l—l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375088);山东省优秀中青年基金 (2006BS04004) 压力下实现结合,待连接表面必须光滑(R。<0.4 Ixm) 洁净,一般情况下扩散连接温度为(0.5~0.9) ( 为材料的熔点,异种材料连接时, 为低熔点材料的熔 点)。由于材料的热膨胀不匹配及冶金不相容,很难实 2007年第4期 ll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俘掳专题综述 现直接扩散连接,通常采用中间层(或复合中间层)。 固相扩散连接一般在真空或惰性气体中进行,特殊情 况下在空气中也能实现可靠连接。 目前,陶瓷/金属的固相扩散连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工艺参数(连接温度、连接压力、保温时间、中间层的确 和1 073 K的剪切强度分别为142 MPa和61 MPa。 陈铮等人[1 用FeNi合金代替Ti箔,采用非活性 金属中间层FeNi/Cu在高、低真空条件下进行了Si N 陶瓷与Ni的扩散连接,在高真空和低真空条件下均能 获得高强度连接,连接界面没有形成Ni—si化合物反 应层,连接时间对接头强度的影响不明显,上述特征与 采用活性金属中间层Ti/Cu的扩散连接时的情况截然 定)的优化选择、相结构分析及接头组织性能等几个方面。 哈尔滨工业大学刘会杰和冯吉才等人_9'm 进行了 SiC陶瓷与TiAI基合金(TAD)的真空扩散连接的研 究,SiC与Ti 扩散连接中生成了TiAI2,TiC和 Ti Si C 三种新相,接头的界面结构为SiC/TiC(TiC+ Ti Si3C )/(Ti 2+TiAI)/TiAI。当连接时间较短时, 接头强度较高,如室温时为240 MPa,高温(973 K)时 为230 MPa,接头在(Ti Si3C +TiC)/TAD界面处断 裂。随着连接时间的增加,接头强度降低,接头的断裂 路径也由靠近TAD的界面(Ti Si C +TiC)/TAD转向 靠近SiC的TiC层内。 固相扩散连接温度高、压力大、时间长(甚至达几 小时),并且接头耐热温度不高,为克服上述问题,瞬间 液相(Tia')连接近年来得到发展。 1.2.2瞬间液相连接(TLP连接) 20世纪70年代,瞬间液相连接(TLP连接)方法被 提出。从此以后,研究日趋深入。 瞬间液相连接(TLP连接)是介于熔焊和压焊之间 的一种焊接方法。TLP连接是用一种特殊成分、熔化 温度较低的薄层中间层合金作为连接合金,放置在焊 接面之间,施加小的压力或不施加压力,并在真空条件 下加热到中间层合金熔化,液态的中间层合金润湿母 材,在焊接面间形成均匀的液态薄膜,经过一定的保温 时间,中间层合金与母材之间发生扩散,合金元素趋向 于平衡,熔点升高达到扩散焊加热温度而进一步扩散, 形成牢固的连接¨ 。 TLP连接所用的中间层合金是关系到焊接成败的 重要因素。中间层合金的成分应保证瞬间液相连接工 艺过程顺利进行,即应有合适的熔化温度(大约为母材 熔点 的0.8~0.9倍),又应能使接头区在连接温度 下达到等温凝固;接头的组织与母材相近,不产生新的 有害相。中间层合金成分还应保证接头性能与母材相 近,达到使用要求¨ 。 清华大学邹贵生、吴爱萍、任家烈等人采用Ti/Ni/ Ti复合层TIJP连接Si N 陶瓷[1引。连接参数为:连接 时间60 min,连接温度1 323 K,连接压力2.5 MPa,Ti 层厚度为20 pan,Ni层厚度为4O0 m,所得接头室温 12 2007年第4期 不同。 TLP连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固相扩散连接的不 足,连接温度降低,连接时间缩短,但其连接件耐高温 能力弱。 1.2.3部分瞬间液相连接(PTLP连接) 20世纪90年代初期,日本Y.1ino和N.Taguchi提 出了陶瓷的部分瞬间液相连接(P1’IJP连接)方法。在 此之后,PTLP连接成为焊接领域的研究热点。 P1’IJP连接是从传统的TLP连接发展而来的,部分 瞬间液相连接(P1’IJP连接)和瞬间液相连接(TLP连 接)的根本区别在于¨ :P1’IJP连接时,液相只在中间层 的局部形成以润湿陶瓷,而TLP连接时,中间层全部熔 化,通过中间层和母材之间的相互扩散形成接头,其性 能几乎和母材相同。 P1’IJP连接属于低温连接工艺,但能产生耐高温接 头。P1’IJP连接使用复合中间层,芯部为较厚的高熔点 金属,外层为较薄的低熔点金属。连接温度所形成的 液相,或为外层低熔点金属熔化产生,或为内外层金属 共晶反应产生。与钎焊相似,陶瓷/金属的界面成形温 度相对较低。然而,在连接温度下芯部仍为固相,液相 润湿固体陶瓷表面,并和芯部中间层金属相互扩散,通 过再凝固而转变成更耐高温的固体。最终,形成均匀 且耐高温的结合界面,其工艺与固相扩散连接相似[1 。 山东大学李亚江、王娟等人[1 采用Ti/Cu/Ti复合 中间层,实现了陶瓷基复合材料TiC—AI O 与高速钢 W 18Cr4V的真空扩散连接,形成均匀致密、宽度为90 m的扩散过渡区,接头相结构主要有Ti AI、CuTi 、Cu 和TiC,接头抗剪强度超过100 MPa。 陈铮等人[1’ 用Ti/Cu/Ni作中间层,在Ti/Ni/Ti作 中间层进行Si,N 陶瓷P1’IJP连接的基础上,进行了 Si,N 陶瓷的二次P1’IJP连接,认为二次P1’IJP连接能避 免脆性Ni—Ti化合物层的形成,提高连接接头的强度。 邹家生等人_l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并取 得了一定成果。 P1’IJP连接参数选择的难点在于,必须同时保证连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 . 专题综述・鳄搭 接强度和尽可能地提高连接区材料的熔点,以提高连 接接头的高温强度。P1’LP连接可以在较低的连接温 度、较短的连接时间、以及较小的连接压力下获得陶瓷 /金属耐高温接头的连接。 2存在的问题 同一般金属相比,陶瓷材料的晶体结构复杂而表 面能小,因此其强度、硬度、弹性模量、耐磨性和耐热性 比金属优越,但塑性、韧性、可加工性、抗热震性以及使 用可靠性等不如金属材料【1]。实现陶瓷/金属的可靠 连接,才能充分发挥它们的优异性能并可起到优势互 补作用。但陶瓷与金属之间物化性能的显著差异给二 者的连接造成很大困难,通过一大批科研工作者几十 年不懈地努力,当前,陶瓷与金属的连接取得了重大进 展,相继开发出了多种连接方法,其中直接钎焊、扩散 焊方法比较成熟、应用较多。但仍存在很多需要迫切 解决的问题:陶瓷连接接头的强度及耐热温度与使用 要求相比仍有很大距离,陶瓷和金属很难润湿,界面存 在很大的热应力,容易生成脆性化合物,界面化合物很 难进行定量分析,缺少数值模拟的基本数据,接头强度 的影响因素、质量控制方法及可靠性评价缺乏系统研 究。 3结 语 近年来,国内外对陶瓷/金属的连接进行了大量的 研究。相继出现了多种连接方法,其中钎焊和扩散连 接发展较快,并在生产实际中得到成功应用,被公认为 是目前陶瓷/金属连接较为适合的方法。部分瞬间液 相连接充分结合了活性钎焊和固相扩散连接两者的优 点,能够在比常规连接方法低得多的温度下制备耐热 接头,将成为未来陶瓷/金属连接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等.中国材料工 程大典(第23卷,材料焊接工程)[M].北京:化学工 业出版社,2006.326—334. [2] 任家烈,吴爱萍.先进材料的连接[M].北京:机械工 业出版社,2000.120—173. [3] 李亚江.特殊及难焊材料的焊接[M].北京:化学工业 出版社,2004.204—224. [4]Dilermando T,Maurizio F,Gert D O.Difusion bonding of a. 1uminium oxide to stainless steel using stress relief interlayers [J].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02(337A): 287—296. [5] 李晓红,毛伟.新型结构材料真空钎焊技术[A].第 八次全国焊接会议论文集(第1册)[C],1997,H—Ia —OO4—97,261—263. [6] 冼爱平.第三组元在金属/陶瓷界面化学润湿中的作用 [J].中国科学(A辑),1994,24(3):323—329. [7] 庄艳歆,冼爱平,王义康,等.粗真空条件下锡基钎料 与SiMon陶瓷的润湿和连接[J].金属学报,1996,32 (7):735—741. [8] Blugan G。Janczak—Busch J,Kuebler J.Properties and frac・ tography of Si3 N4/TiN ceramic joined to steel with active single layer and double layer braze rilfer alloys[J].Acta Materilaia,2004(52):4579—4588. [9] 刘会杰,冯吉才,钱乙余.SiC/TiM扩散连接接头的界 面结构和连接强度[J].焊接学报,1999,20(3):170 一l74. [1O] 刘会杰,冯吉才,钱乙余.SiC陶瓷与TiAI基合金扩散 连接接头的强度及断裂路径[J].焊接,2000(3):l3一 l7. 李亚江,王娟.特种焊接技术及应用[M].北京:化 学工业出版社,2004.111—150. [12] 邹贵生,吴爱萍,任家烈,等.Ti/Ni/Ti复合层TIJP扩 散连接si N.陶瓷与接头质量控制[J].航空材料学报, 2001,21(1):18—22. [13] 陈铮,顾晓波,李国安,等.用中间层为非活性金属 FeNi/Cu的s N.陶瓷与Ni的扩散连接[J].焊接学报 , 2001,22(3):25—28. [14] Zhang Y,Feng D,He Z Y,et a1.Progress in joining ce— ramics to metals[J].Journal of Iron and Steel Research, 2006,13(2):1—5. [15] Chen Zheng,Cao M S,Zhao Q Z,et a1.Interracila micro- structure and strength of partial transient liquid—phase obnding of silicon nitride with Ti/Ni multi—interlayer[J]. Materila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04,A380:394—401. [16] 王娟,李亚江,马海军,等.Ti/Cu/Ti复合中间层扩 散连接TiC—AL203/W18Cv4V接头组织分析[J].焊接 学报,2006,27(7):9—12. [17] 陈铮,楼宏青,李志章.si3N./Ti/Cu/Ni二次部分瞬 间液相连接[J].材料研究学报,1999,13(3):313~ 3l6. [18] 邹家生,蒋志国,初雅杰,等.用Ti/Cu/Ni中间层二次 部分瞬间液相连接si N.陶瓷的研究[J].航空材料学 报,2005,25(5):29—33. 作者简介:黄万群,1975年出生,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 向为新材料及特种焊接技术。 2007年第4期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