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留园赏析

留园赏析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艺术赏析论文

专 业: 建 工 技 术 班 级:G14建工2班 姓 名: 学 号: ******** ****: * * *

留园赏析

摘 要:

留园之美虽然源于和谐,却又不单调枯燥。山、水、石、建筑、植物与四季时节相辅相成、交映变幻,造就了留园独特的一园四景格局。留园内外空间关系格外密切,并根据不同意境采取多种结合手法。以上种种使得留园之中从山水到庭院、庭院到田园、田园到山林的转换丝毫不显突兀。一切的转换都是那么的自然,那么的安详。

关键词:

和谐、一池三山、转换、小中见大、藏露互引、人间仙境

留园位于江南古城苏州阊门外留园路338号,以园内建筑布置精巧、奇石众多而知名,与苏州拙政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中国四大名园。留园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于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完工,跨越明清两朝,历时二百八十三年,期间几经废弃与破坏。明嘉靖年间,太仆寺少卿徐泰时罢官归田后,于此大治园圃,置东、西二园,并于东园广搜奇石。同治十二年(1873年),园林部分为常州盛康购得,缮修加筑,使园内佳树荣而佳齐茁,奇石显而清流通,比昔盛时更增雄丽,因前园主姓刘而俗称刘园,盛康乃仿随园之例,取其音而易其字,改名留园。盛康殁后,园归其子盛宣怀,在他的经营下,留园声名愈振,成为吴中著名园林,俞樾称其为“吴下名园之冠”。30年代以后,留园渐见荒芜。1953年苏州市决定修复留园,经过半年的修整,一代名园重现光彩。

留园的面积约2公顷(23300平方米)。分西区、中区、东区3部分。西区以山景为主,中区山水兼长,东区是建筑区。中区的东南地带开凿水池,西北地带堆筑假山,建筑错落于水池东南,是典型的南厅北水、隔水相望的江南宅院的模式。东区的游廊与留园西侧的爬山廊成为贯穿全园的外围廊道,曲折、迂回而富于变化。留园以水池为中心,池北为假山小亭,林木交映。池西假山上的闻木樨香轩,则为俯视全园景色最佳处,并有长廊与各处相通。建筑物将园划分为几部分,各建筑物设有多种门窗,每扇窗户各不相同,可沟通各部景色,使人在室内观看室外景物时,能将以山水花木构成的各种画面一览无余,视野空间大为拓宽。留园之中中部是精华所在,以山水见长,东部以庭院、建筑取胜,着名太湖石之王“冠云蜂”坐落于此,北部具有农村田园风光,西部林木高耸,有山林野趣。在一个园林中能领略到如此四种不同景色,在园林众多的苏州,惟此留园。

一、留园与古典美学

“几处楼台画金碧;个中花石幻灵奇。”留园门厅中这短短十四个字就说尽了留园之美。那么,留园之美,美从何来?要解析留园之美,就不得不从中国古典美学说起。中国古典美学自先秦到清末,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其间儒家、道家、释家、禅宗美学等都有各自不同的美学思想及学派,他们共同构成了风格独特的中国古典美学。复杂的地理条件决定了中国古代三千年文明,是以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为基础的。在中国漫长的封建时代,农业经济决定了人们以血缘关系相维系,团结生产。农业社会靠天吃饭,使人们对自然、对天、对神(天的统治者)都有很深的感情。人们认为人与大自然与整个宇宙是和谐统一的,是一个整体。这种以宇宙整体和谐为基础和中心的文化和谐观念影响到中国美学,是宇宙为整体,以整体为美,以整体的和谐为美。

所以,留园的美首先来自于和谐——整体的和谐。苏州古典园林又有一下四个方面的整体特征:

(一)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二)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三)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四)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这四个特征又进一步的加强了留园在各个方面与各个细节上的和谐。无论我们从何种角度审视留园,留园的山与水是和谐的,留园的水与石是和谐的,留园的石与建筑是和谐的,留园的建筑与植物也是和谐的。如果能够长时间的停留于留园,我们还能发现留园的和谐之美不仅仅存在与留园的各种景观之中,留园的和谐之美同样也存在于四季时节的交替之中。留园之美虽然源于和谐,却又不单调枯燥。山、水、石、建筑、植物与四季时节相辅相成、交映变幻,造就了留园独特的一园四景格局。留园内外空间关系格外密切,并根据不同意境采取多种结合手法。以上种种使得留园之中从山水到庭院、庭院到田园、田园到山林的转换丝毫不显突兀。一切的转换都是那么的自然,那么的安详。

二、留园与蓬莱神话

留园充分的秉承了中国古典园林中“一池三山”的山水大格局。这种格局来源与蓬莱神话,也表达了古代人对自然的崇拜。他们在园林寻回仙境,也在这里亲近自然,回归山水之乐。虽然留园并非皇家园林,却也充分秉承和体现了“仙境在人间”的造园理念。虽然留园山水园林规模较小,景致高度概括集中,风格朴实,却也散发着一种蓬莱仙境的气息。留园并不只是一个仙境,而是由与多个仙境组成。自宋以来便有了奇峰异石造仙境的说法,而宋徽宗更是首先将这一说法现实化为了艮岳。然而遗憾的是艮岳已经泯灭在了历时的长河中。可以确定的是,留园的奇峰异石虽然不如艮岳恢宏大气,却也是迤逦多奇,主题鲜明,个性突出,小中见大的构造了一个独一无二的蓬莱仙境。

三、留园的造园手法

留园的建筑结构样式代表了清代风格,在不大的范围内造就了众多各有特性的建筑,处处显示了咫尺山林、小中见大的造园手法。层层相属的建筑群组、变化无穷的建筑空间,藏露互引、疏密有致、虚实相生、旷奥自如。在建筑之间,造园者以墙相隔,以廊相通。总长度长达670余米的长廊以各种形态散布与园中各处,用以沟通全园。留园内的通道,通过环环相扣的空间造成层层加深的气氛,游人看到的是回廊复折、小院深深是接连不断错落变化的建筑组合。又以空窗、漏窗、洞门使得两边的景色相互渗透,隔而不绝。园中仅仅漏窗就多达200余孔,如此多的窗洞和如此长的长廊错落有致的分布于全园,使得园中各个部分的景色既各有特色,却又交相辉映。

留园细致独特的造园手法并不仅仅存在与院内的各处景观之中,而是由外到内的完全的深入了整座园林之中。进门处狭小的入口、幽深的高墙、曲折的走道,就犹如靖节先生笔下的桃花源那般——“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造园者充分的运用了空间大小、方向、明暗的变化在滚滚红尘之中打造了一个桃花源,也在这浑浑尘世中留下了一片人间仙境。

四、留园的搭配要素

留园结构严谨,布局合理,节奏明快。园内的主要构成为传统的山、水、石、

建筑、植物。通过山与水的搭配还原了真切的山水景观;通过建筑与水、石的搭配营造了婉约的庭院景观;通过山与植物的搭配写意了一派奇幻的山林景观。

“古木交柯”是留园十八景之一。仅以二树、一台、一匾的搭配就形成了一幅耐人寻味的画面,运用了传统国画中最简练的手法,化有为无,化实为虚,使得整个空间显得干净利落,疏朗淡雅。

又如十八景之中的“绿荫”,小轩临水而筑,轩外景色溪山深秀,小轩朝北整面无墙,直面山池。如此山与水的搭配,植物与建筑的搭配,婉约悠然,却也不失豪放。通过掩映——透漏——敞开的手法使得两种截然不同的气质自然灵活的转换。

留园的美源自于和谐。留园的搭配要素也注重于和谐,却又不止于和谐,而是灵活简练的运用了各种传统手法造就了风格各异的景观,最后又使得各处景观趋于整体上的和谐。

五、留园的植物要素

留园中,中部景区以水池为中,为全园的精华所在。中部景观即为一派山水之景,池北的主山为典型的石包土饭山,所以树木能和叠石相结合,树石相依,树以石坚,石以树华,大树见根不见梢,宛扣置身山林间。再由南远眺,则可见山不露顶,树不见根,美自天成,堪得画理。这一部分景区的树种以银杏、南紫筱、娜渝子落叶乔木为主,间杂木瓜、丁香之属,春英夏荫,秋毛冬骨,与池西假山上的香樟、桂花等常绿树种适成甘比。这样常绿树种便隐去了池西假山的最高点,从而突出了池北饭山的主景地位。西部景区则是以土山为主山形成的一派山林之景。这一部分植物是以枫树为主,营造一片漫山枫林,杂以香择,再缀以亭榭一二,秋时醉红撼枝,层林尽染之景。

园内之景,如“可亭”则是选择了以梅为主的植物,又如“涵碧山房”居北临水,石砌露台,旧时广植荷花。这样的植物搭配不仅为整个园林增色不少,且在植物色系的选择上慎之又慎,是整个园林的色彩达到整体上的和谐。不仅如此,整个留园的植物配置又是成景,兼顾季相的。如古木交柯砖砌花台上的古柏、山茶、天竹,花步小筑的古藤、绿荫轩旁的青枫、曲溪楼旁的枫杨、小蓬莱岛上的紫藤架桥都是成景的佳例。并且留园中的植物虽多,却又不显庸态,都是恰到好处的点缀了山石、丰富了景观。

参考文献

[1]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 [2]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 [3]卜复鸣。园林[M] [4]金学智。苏州园林[M] [5]童 俊。江南园林志[M]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