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探索 2009年第6期 Higher Education Exploration 粤港澳高校科研合作现状调查与分析术 陈昌贵 韦惠惠 吴艳云 摘要:本文从合作的规模、方式、经费来源和成果类型几个方面分析了粤港澳高校科研合作的现状.对 三地高校科研合作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粤港澳;高等学校;科研合作 改革开放30年后,粤港澳合作有望采取突破性 的重大举措,成立紧密合作区,以期实现在经贸、 大学与港澳自然科学类的合作项目有38项,人文社 会科学类的合作项目有10项。暨南大学与港澳自然 项目数量 科学类的合作研究项目有9项,社会科学类的合作 帅鲫阳∞∞加如∞m O 项目有15项。其他高校也逐渐有一些结合自身科研 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的进一步融合。科技是推动 三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开展高校科研合作 则是整合三地科技资源的重要途径。在当前粤港澳 合作即将迈向新阶段的重要时期,了解三地高校科 研合作的现状十分必要。文章在调查粤港澳高校科 研合作现状的基础上,总结合作经验,对合作存在 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就相关问题的解决提出看法。 粤港澳高等学校科研合作的现状 粤港澳三地高校在合作实践中探索了学者互访、 一优势的合作项目,如华南师范大学与港澳人文社科 类的合作项目有9项,华南农业大学有3项农业领 域的合作项目,广东药学院有4项医药科学类的合 作项目,广东医学院有1项医学领域的合作项目, 广东工业大学与港澳自然科学类的合作项目有10 项。汕头大学与港澳自然科学类研究项目共有10 项,东莞理工学院有3项自然科学类的合作项目等。 图1 广东省部分高校与港澳科研合作项目数量 、学术会议、合作研究与开发、伙伴实验室等多种科 研合作形式,其中科研项目合作始终是三地高校开 展科研合作的重要承载形式。在广东省教育厅科研 处的大力支持下, “粤港澳高等学校科技合作研究” 课题组曾向广东地区各主要高校发放《广东地区高 等学校与港澳地区科研合作情况调查表》,对相关科 研项目合作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回收调查表2O份。 现将调研结果分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科研合作项目分布状况 从数量上看,与港澳地区科研合作较多的广东 地区高校主要集中在科研实力比较雄厚的名牌重点 高校,其中较为突出的是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 回收的调查数据表明,近些年来,中山大学与港澳 自然科学类的合作项目有l8项,医学领域的合作项 叵 注:图1“广东省部分高校与港澳科研合作项目数量” 横坐标中的数字“1—10”分别代表:中山大学自然科学、中 山大学人文社科、中山大学医药科学。华南理工自然科学、 华南理工人文社科,暨南大学自然科学、暨南大学人文社科, 华南师范大学人文社科,广东工业大学自然科学,汕头大学 自然科学。 目17项.人文社会科学类的合作38项。华南理工 收稿日期:2009—06—25 从科研合作项目的学科分布领域来看,自然科 学领域的合作项目居多。回收到调查表的16所高校 作者简介:陈昌贵,中山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韦惠惠,中山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河南 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师;吴艳云,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人事处干部。 (广州/510275) 本文系2006年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研究项目“粤港澳高等学校科技合作研究” (课题号06'rjZOO1)成果之一。 ・72・ ・教育合作・ 粤港澳高校科研合作现状调查与分析 中,共有粤港澳科研合作项目192项,其中人文和 社会科学类的研究项目77项,占40.1%;自然科学 与工程技术科学项目有76项,占39.6%;医药科学 类的合作项目有33项,占17.2%;农业科学类的合 作项目6项,占3.1%。 圈2广东省主要高校与港澳科研合作项目所在领域分 布状况 39.6% i■I 2.科研合作方式情况 从科研项目合作的方式来看,广东高校的人员 投入比例较大,主要提供人力支持;而港澳资金和 设备的投入比例较大。如问卷调查的中山大学与港 澳医学领域的17项合作项目中,有11项为横向科 技合作项目,都采取粤方研究,港澳方投入的方式。 再如暨南大学与港澳合作的l5项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中,也都采用粤方投入100%人力,港澳方投人全部 资金的方式:在暨南大学与港澳合作的9项自然科 学和医药科学项目中。有6个项目的粤方人员投入 超过80%。在广东工业大学与港澳合作的l0项自然 科学和工程与技术科学研究项目中,有6个项目的 粤方人员投入超过80%。有4个项目港方提供全部 经费支持。这反映出广东省高校在与港澳科研合作 中仍然较为被动,总体合作水平不高。这种粤方投 人人力、港澳投入资金的科研项目合作方式也不利 于广东省高校在与港澳开展科研合作的过程中深入 学习港澳科研的先进经验。 图3 广东省部分高校与港澳科研合作项目的科研合作 方式分析 中大医学 暨大杜科 暨大自然、医药 广工自然、工程技术 -粤方投人力、港方投资金项目 -其他项目 3.科研合作项目经费来源状况分析 从科研合作项目资助单位的总体分布来看,在 所选高校的174个港澳合作项目中q),多达69.54% 的项目接受来自地区的资助。如图4所示, “高校”是所选学校中与港澳科研合作项目资金 来源单位最多的类别,几乎占到所选174项合作项 目的29.89%。而且集中在大学、科技大 学、中文大学、理工大学、浸会大学 等接受大学拨款委员会资助的几所大学。接受 “”和“企业”资助的项目分别为19 项和28项。接受“其他”单位资助的项目也达 2l项,多是来自民间的基金会和部分社团组织 提供的经费,如汕头大学就有4项港澳合作项目接 受来自李嘉诚基金会的资助。机构是 资助的主要来源,是所选高校中与港澳科研合作项 目资金来源单位的第三大类别,具体多来源于广东 省科技厅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和 企业也参与项目资助.基金会成为资助三地科 研项目合作不能忽视的力量。另外,在统计的项目 中,也有粤港双方人员合作共同申请国外机构经费 资助的项目。 图4广东省各主要高校与港澳科研合作项目资金来源分布 注:图4“广东省各主要高校与港澳科研合作项目资金 来源分布”中1—13不同的颜色分别代表项目资金来源于 一 勘 0●2 3一 一(1), (2)企业, (3)高校, (4) 其他; (5), (6)企业, (7)高校, (8)其他; (9), (1O)企业, (11)澳 门高校, (12)其他; (13)其他。 4.科研合作项目的成果类型情况② 如图5所示③,“论文”是所选高校和项目中出现 频次最多的成果形式,出现频次高达30次,占所选 项目成果形式频次总和的47.62%,远远高于其他成 果形式; “研究报告”和“计算机软件”两种成果 形式次之,出现频次均为8: “新产品”作为项目 的成果形式出现的频次为5; “专著”“专利”和 “其他”成果形式出现的频次均为3,其中“其他” 成果形式中有两项指“人才培养”; “新工艺(或新 .73. 部分高校每种成果形式总和 ・教育合作・ 粤港澳高校科研合作现状调查与分析 方法、新模式)”作为项目的成果形式出现的频次为 2; “新装置”形式出现的频次为1:所选项目中 “新材料”没有作为成果形式出现。其中“新产品 (或农业新品种)”“新装置”“新材料”“新工艺 (或新方法、新模式)”“计算机软件”“专利”等 成果形式出现的频次总和为19次,占所选项目成果 形式频次总和的30.16%。上述统计在一定程度上可 以反映出,广东省高校与港澳科技合作项目多数仍 停留在研究阶段,科研成果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 在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方面仍有待改进。 图5部分高校与港澳自然科学领域合作项目成果形式 }●系列1 1 2 3 4 5 6 7 8 9 10 成果形式 注:图5“部分高校与港澳自然科学领域合作项目成果 形式”中横坐标中数字“1-10”依次代表(1)论文, (2) 专著, (3)研究(咨询)报告, (4)新产品(或农业新品 种), (5)新装置, (6)新材料, (7)新工艺(或新方法、 新模式), (8)计算机软件, (9)专利, (1o)其他等项目 成果形式。 二、粤港澳高等学校科研合作的成效和经验 大体来看,粤港澳高校科研合作呈现出良好势 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些成果的取得主要得益 于三地和高校对科技合作的不断重视,以及相 关合作机制的逐步建立。 1.粤港澳重视三地科技发展与合作,初步 建立起粤港澳科技创新合作的对接机制 在WTO和CEPA背景下,逐渐进入后工业化时 期的广东面临着与相同的问题:创新不足而导致 竞争力下降的危险。与广东分别于2004年和 2005年不约而同地提出发展创新科技与自主创新的 策略,积极培育科技产业作为今后经济持续发展的 新增长点。这一举措不仅催化着两地的科技合作, 同时也预示了粤港合作的战略重点将从劳力密集型 的加工出口产业转向创新科技产业上来。为加强与 内地在创新科技方面的合作,特区工商及 科技局与国家科学技术部在2004年签署成立了由两 地专责科技发展的高层代表组成的“内地与科 技合作委员会”,负责制定内地与的科技合作和 .74・ 交流计划。创新科技署也一直着力推动与 深圳两地科技方面的交流与合作,致力于建立“深 港创新圈”。 相关协议的签署和共同招标工作的开展也为三 地开展科技合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平台。如,由 特别行政区创新科技署及广东省科技厅签署的 “粤港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合作协议”中双方同意共建 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推动两地科研、产业、市场的 有效结合,鼓励两地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 进行应用研究和产业技术开发。【11从2003年开始,在 广东省的直接领导下,省科学技术厅、省 经济贸易委员会、省信息产业厅共同组织实施了关 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招标;2004年起又联合特 别行政区共同开展关键领域项目联合招标工作。 2003—2006年广东省共投入经费1O.5亿元人民 币。特别行政区2004—2006年共投入经费 6.4亿元港币,吸引企业和民间资本投入4O多亿元, 粤港双方共同资助项目达347个。『21广东和的联 合招标工作为三地科技合作机制的创新迈出了重要 一步,对实现两地科技和经济的进一步紧密合作、 充分利用资源优势、谋求粤港共同发展具有重大的 意义。 2.粤部分高校初步建立起与港澳开展科研合作 的平台 在相关支持和鼓励下,三地高校科研合作 项目近年来有逐渐增多之势,特别是广东省实力较 为雄厚的几所高校.但项目具有短期性、暂时性。 促进粤港澳科研合作重要的是寻找持久合作平台, 为三地科研合作提供持久延续的支持。因此,粤港 澳高等院校科研基地之间、重点研究室之间的定期 交流与联系平台的建立,高等院校间人才交流与合 作制度的形成,高等院校间科技公司的合作与交流 十分重要。另外,访问学者项目,重点实验室项目, 国情培训项目,专题研究项目,专题论坛等等都是 粤港澳高校科技合作的重要平台。部分高校已在交 流合作平台建设方面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例如, 中山大学与大学、科技大学、城市大 学、理工大学、浸会大学、岭南大学、 中文大学等多所港澳大学签署学术交流合作协 议。为全面拓展合作领域及提升合作层次,2008年 中山大学与中文大合成立中山大学一 中文大学合作发展委员会,两校借此建立战略伙伴 关系.开展全方位高层次的合作计划。[31 ・教育合作・ 粤港澳高校科研合作现状调查与分析 2.制定粤港澳高校教育和科技合作的战略规划 三、粤港澳高校科研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 议 欧盟各国的教育和科技合作所取得的成效可以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粤港澳高校科研合作已 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体来看情况不容乐观。特别 是广东省高校与港澳科研合作在实质性和深入性上 都存在不足,具体表现为:合作多以个人自由参与 为主.几乎没有规模组织参与合作;以投入技术性 劳动力、进行委托加工以获得经费报酬的外延式合 说是区域教育和科技合作的典范。其成功在很大程 度上得益于欧盟在合作中的主导作用和一系列发展 战略的制定。欧盟高校的国际科技合作主要是由欧 盟委员会主导,由高教国际合作处具体负责国际科 技合作的有关事宜;并通过一系列发展战略和计划 来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推动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 作居多,注重合作的内在质量和长期效益,注重科 研合作、基地建设、人才培养、学科发展的“四维 一体”式的内涵式合作很少;自然科学领域合作科 研成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开发等。粤港澳高校科 研合作仍处在较低层次阶段,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不仅与广东省高校本身科研实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有 关,也与粤港澳高等学校科研合作缺乏明确的战略 规划、相关合作与交流信息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健全、 三地高校交流与合作的管理制度与协调措施不够完 善等因素有关。需从多方面采取措施,促进三地高 校科研合作的进一步深入开展。 1.建立健全三地教育和科技合作的协调服务机 构 专门协调服务机构的建立在促进三地高校科研 合作的开展上起着重要的统筹协调作用。随着粤港 联席会议、粤澳联席会议的召开,CEPA的签订与 实施,粤港澳三地教育和科技合作虽然已由自发、 分散和完全市场推动的合作向以市场化原则为基础、 市场推动和协调相结合转变,但是,仍然没有 一个三地共同参与的教育和科技的协调机构。而且 现有层面的协调机制发挥的作用有限,民间自 发的行业协调机制也处在缺乏的状态。科技交流与 合作是一项性强、业务较为复杂的整体性工作, 专门协调机构的缺乏,使已有科技信息资源不能共 享,使三地高校科研合作工作更为繁杂,致使粤港 澳高校科研合作难以提高质量,在开拓新的合作领 域和合作形式上也存在较大困难。因此.有必要建 立健全三地教育和科技合作的协调服务机构,由专 人负责,为促进粤港澳教育和科技领域合作提供专 门性的服务。这一机构可以由三地出面共同成 立,也可加入民间中介服务的力量。需注意的是教 育和科技合作协调机构的成立要遵循成本一效益分析 的原则,既要有利于合作战略的实施,又不致于增 加太大的制度成本,否则会抵消合作带来的规模收 益。 如博洛尼亚进程、欧盟伊拉斯莫世界高等教育交流 计划、泰姆普斯计划等。相比之下,粤港澳高等学 校科研合作目前还处在自发的状态,整体合作框架 不明确。广东省与港澳的主管部门也曾签署了科技 合作协议,但是也应看到,协议书虽然签订了,但 仍存在意向性意见多,实质性的战略规划和执行计 划少的现象。未来在进~步加强和完善粤港澳关键 领域重点招标工作的基础上,三地还应考虑根 据区域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要,从实际情况 出发,协商制定粤港澳教育和科技交流与合作的长 期战略规划,促使三地教育和科技合作长效机制的 建立。 3.提高广东省内高校的科研水平.增强与港澳 合作的实力 高等学校之间的科研合作是一个动态的、开放 的过程,这种开放是全方位的,表现之一是在合作 对象的选择上是全方位的。合作中,资源配置的现 状是一个衡量某个组织能否与其他组织之间展开有 效合作的重要决定性因素。当组织的资源配置现状 在规模上相对较大或种类上相对较齐的情况下,当 组织自身所具备的资源足以令对方对其产生依赖感 的时候,其他组织更有可能与其建立合作关系。 广 东高校科研资源配置现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 与港澳高校合作的程度。就目前来看。广东高校整 体的科研学科种类较为齐全。且与港澳高校的科研 资源之间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互补,但还不足以使港 澳高校对其产生绝对的依赖感。高校科研合作互利 是基础,实力更重要。粤港澳高等学校科研合作要 向更广阔、更深入的合作关系发展,广东高校继续 实行多渠道引进和培养高素质的核心研究人员和团 队,增强自身的科研实力是一个关键因素。在此基 础上整合广东省内已有科研资源也是增强实力的有 效途径之一。首先应考虑整合各高校校内科研资源, 从资源配置的规模和种类的提供上增强与港澳开展 科研合作的优势。其次是加强省内高校之间、高校 ・75・ ・教育合作・ 粤港澳高校科研合作现状调查与分析 败化、效率低等问题,课题后期的验收考核也较为 简单,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企业、高校合伙骗政 府钱”的怪圈子。和高校科研管理的相关部门 必须进行一些深入思考,就三地科技合作的原则、 方式、方法、发展方向、激励和考核评价机制。以 及如何最大限度地实现科技资源共享等问题制定出 相关的和措施,建立和完善三地高校科研合作 与交流的相关激励和考核机制。 与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合作,在与港澳合作上,联合 起来发挥整体优势。 4.健全粤港澳高校科研合作与交流的信息机制 个完整的信息系统应包括信息的收集、加工、 传递、应用等各环节的事务处理。调查中多数合作 项目主要是由专家学者通过个人建立联系而获得的 一信息,如访学同学、师生关系、参加交流活动等。 三地高校校际之间没有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交换机 制,社会第三方信息服务力量也没有参与进来。这 导致合作信息零散,信息交换、整合、反馈效率低 下。而且调查中所反映的专业性院校特别是高职高 专院校与港澳地区科研合作甚为缺乏的现象与交流 合作的信息通道不够畅通也有着重要的关系。针对 此现象,需充分利用已有交流合作平台,并逐步建 立起多层次、多样化的交流合作平台,建立完整高 效的三地科技合作交流信息管理系统,为粤港澳科 研合作提供持久延续的支持。为此,需多渠道地开 辟信息源,在信息交流方面,除继续发挥有关 部门的主导作用外,还应广泛发动全省各类驻港澳 机构、企业,加强与港澳方科技界的联系,做好信 息收集工作。可考虑由三地教育和科技合作的协调 服务机构或其他相关机构负责粤港澳教育和科技合 作的信息收集、整理和提供等工作。另外,需加强 三地高校科技管理部门间的合作平台建设,建立校 际之间良好的科研信息交换机制。 5.建立和完善粤港澳高等学校科研交流与合作 的相关激励机制 奥尔森曾经指出,在两种情况下合作一方即使 要承担更多的成本也会展开合作行为,其中一种就 是存在额外的选择性激励(包括奖励、上级压力等) 的情况下。【5J目前在和高校层面尚缺乏有效的激 励机制来促进三地高校科研合作的开展。课题调研 中曾有专家指出,目前与港澳合作的企业项目一般 作为横向项目,地位较低。然而,现阶段无论是教 师职称评审还是各高校内部的科研工作奖励一般都 以纵向课题作为衡量标准。同时,粤港澳合作的纵 向科研项目效率并不高,存在项目合作形式化、腐 ・76・ 注释: ①根据回收调查表的作答情况,此处主要统计了 “中山大学(自科、社科、医科)”、“华南理工大学(自 科、社科)”、“暨南大学(自科、社科)”、“华南师范大 学”、“广东工业大学”、“汕头大学”六所高校与港澳科 研合作项目的有关情况。 ②根据调查表作答情况挑选了部分高校的自科 项目和部分高校,包括:中山大学自科、暨南大学自 科、深圳大学自科、广东工业大学、广东药学院、广东 医学院,后三个高校也都是以自然科学领域的科研见 长。 ③此处按照每种成果形式所出现的频次进行统 计,但由于部分合作项目的成果形式不止一种,因此 统计结果中各种成果形式出现的频次总和大于所统 计高校的合作项目总数。 参考文献: [1]粤港加强合作共建科技创新平台[EB/OL].香 港创新科技署网站,http://www.itc.gov.hk/. 【2】粤港重点突破项目10亿引社会资金40 亿[EB/OL].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chi— nanews/2007-09/18/. [3]中山大学一中文大学合作发展委员会第一 次会议在我校召开[EB/OL].中山大学新闻网,2008— 10-07. [4]【5]马伊里.合作困境的组织社会学分析[M].上 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64.